车辆的副架的制作方法_4

文档序号:9421652阅读:来源:国知局
腔室96,从而能够确保如图4、图5所示的左前连结部81以及前壁43 (尤其是前壁43的左端部)的刚性/强度。前壁43的左端部由主体部32的左端部32a中的前部32c形成。
[0140]另一方面,如图10所示,导入到腔室93的熔态金属的剩余部分如箭头E那样向下纵向腔室97导入。
[0141]在此,如图5所示,主体部32的下部42的从后端部42b到前端部42a之间的部分利用左纵向鼓出部66以及横向鼓出部65的左端部65a(参照图7)形成为平缓的形状。与前端部42a的车辆前方侧邻接地设置有左前连结部81。S卩,主体部32的下部42的从后端部42b到左前连结部81之间的部分形成为平缓的形状。
[0142]因此,如图10所示,下纵向腔室97从后端部97a到前端部97b形成为平缓的形状、即不包含凹凸的形状。由此,能够提高沿着下纵向腔室97朝向车辆前方侧的流动性。
[0143]通过提高下纵向腔室97的流动性,导入到下纵向腔室97的后端部97a的熔态金属如箭头F(还参照图11)那样沿着下纵向腔室97顺畅地导入到前端部97b。
[0144]如图11所示,下纵向腔室97的前端部97b与相当于横向鼓出部65(参照图7)的下横向腔室98平缓地连结。
[0145]因此,导入到下纵向腔室97的前端部97b的熔态金属如箭头G那样沿着下横向腔室98顺畅地导入。
[0146]在此基础上,如图7所示,左纵向鼓出部66的纵向底部74随着从后端部66a朝向前端部66b而向车宽方向外侧扩宽。因此,下纵向腔室97随着从后端部97a(参照图10)朝向前端部97b而向车宽方向外侧扩宽。
[0147]另外,如图9所示,与腔室93的左侧连通的流路101朝向腔室93呈放射状延伸。因此,下纵向腔室97的外侧壁97c (还参照图11)沿着左侧的流路101的大致延长线上形成。
[0148]由此,导入到左侧的流路101的熔态金属经过图11所示的下纵向腔室97,朝向车宽方向外侧、车宽方向内侧如箭头F(尤其是外侧的箭头F)那样更加顺畅地导入到前端部97b ο
[0149]这样,在对图4所示的副架15进行高压铸造时,能够将从副架15的后部15b注入的熔态金属顺畅地导入到左前连结部81侦U。
[0150]通过向左前连结部81侧顺畅地导入熔态金属,能够良好地确保左前连结部81的刚性/强度。即,能够良好地确保副架15的刚性/强度。由此,无需形成较大的副架15的壁厚尺寸Tl (参照图5),能够抑制副架15的重量增加。
[0151]在此,图11所示的下纵向腔室97的前端部97b是与副架15的左前连结部81 (参照图5)相当的部位。
[0152]由此,通过将熔态金属顺畅地导入到下纵向腔室97的前端部97b,能够确保左前连结部81的刚性/强度,能够确保副架15的刚性/强度。
[0153]如以上说明那样,通过将图5所示的下部42形成为平缓的形状来确保左前连结部81 (副架15)的刚性/强度,从而无需增大副架15的壁厚尺寸Tl来确保副架15的刚性/强度。
[0154]由此,能够将副架15的壁厚尺寸Tl抑制为合适的尺寸,能够抑制副架15的重量增加。
[0155]如图4、图12所示,与左后连结部82相当的腔室93a配置在距左侧的流路102较近的位置处。
[0156]因此,能够通过左侧的流路102将熔态金属如箭头H那样顺畅地导入到腔室93a,能够确保左后连结部82的刚性/强度。
[0157]因此,在通过铸造使副架15成形时,能够确保左前连结部81以及左后连结部82的刚性/强度。
[0158]由此,如图2所示,能够通过左前连结部81以及左后连结部82良好地支承从左悬架臂16向左前连结部81以及左后连结部82输入的较大的负荷,能够提高副架15的可靠性。
[0159]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的副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例,能够适当进行变更、改良等。
[0160]例如,在所述实施例中,对铝合金制的副架15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此,本发明也能够应用于其他金属。
[0161]另外,在所述实施例中,说明了对铝合金制的副架15进行高压铸造的例子,但不限定于此,应能够将本发明应用于其他铸造。
[0162]此外,在所述实施例中,说明了使左右的纵向鼓出部66、67随着从后端部66a朝向前端部66b而分别向车宽方向外侧以及车宽方向内侧扩宽的例子,但不限定于此。
[0163]例如,也能够使左右的纵向鼓出部66、67随着从后端部66a朝向前端部66b而仅向车宽方向外侧扩宽。通过使左右的纵向鼓出部66、67仅向车宽方向外侧扩宽,能够获得与实施例相同的效果。
[0164]另外,所述实施例所示的副架、左右的悬架臂、左右的悬架、主体部、左右的悬架支承部、上部、下部、横向鼓出部、左纵向鼓出部、右纵向鼓出部、凹部、左右的前连结部、左右的后连结部以及型芯等的形状、结构不限定于例示的形状、结构,能够适当变更。
[0165]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0166]本发明适合应用于具备由设置于车身的下方且与左右的端部连结的悬架臂对左右的悬架进行支承的副架的机动车。
[0167]附图标记说明
[0168]10...车身前部构造体;15...副架(车辆的副架);16、17...左右的悬架臂(悬架臂);21、22...左右的悬架(悬架);32...主体部;32a...主体部的左端部;32b...主体部的右端部;32c...主体部的左端部中的前部(主体部的前部);32d...主体部的左端部中的后部(主体部的后部);32e...主体部的右端部中的前部(主体部的前部);32f...主体部的右端部中的后部(主体部的后部);32g...外周部;35、37...左右的悬架支承部;41...上部;42...下部;65...横向鼓出部;66...左纵向鼓出部(纵向鼓出部);66a...左纵向鼓出部的后端部;66b...左纵向鼓出部的前端部;67...右纵向鼓出部(纵向鼓出部);68...凹部;81...左前连结部(前连结部);82...左后连结部(后连结部);87...右前连结部(前连结部);88...右后连结部(后连结部);92...型芯。
【主权项】
1.一种车辆的副架,其利用型芯一体地铸造形成,所述车辆的副架具备主体部和左右的悬架支承部,该主体部利用所述型芯形成为中空状,从而具有在上下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设置的上部以及下部,该悬架支承部设置于该主体部的左右端部,且与支承悬架的悬架臂连结, 所述车辆的副架的特征在于, 所述悬架支承部包括: 前连结部,其在所述主体部的前部设置于所述主体部的外周部;以及 后连结部,其在所述主体部的后部设置于所述主体部的外周部, 所述主体部的下部包括: 横向鼓出部,其将左侧的所述前连结部以及右侧的所述前连结部连结,且向下方鼓出; 纵向鼓出部,该纵向鼓出部的前端部与所述横向鼓出部连结,且该纵向鼓出部随着从所述主体部的后部侧朝向所述前端部而以下降的坡度倾斜;以及 凹部,其被所述纵向鼓出部以及所述横向鼓出部包围,朝向上方形成为凹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副架,其中, 所述纵向鼓出部随着从设置于所述主体部的后部侧的后端部朝向所述前端部,向所述主体部的左右方向外侧扩宽。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车辆的副架。车辆的副架(15)在主体部(32)的下部(42)包括横向鼓出部(65)、左纵向鼓出部(66)、右纵向鼓出部(67)及凹部(68)。横向鼓出部(65)将左前连结部(81)及右前连结部(87)连结,且向凹部(68)的下方鼓出。左纵向鼓出部(66)的前端部(66b)与横向鼓出部(65)的左端部(65a)连结,随着从主体部(32)的后部(32d)侧朝向前端部(66b)而以下降的坡度倾斜。右纵向鼓出部(67)形成为与左纵向鼓出部(66)左右对称,前端部与横向鼓出部(65)的右端部(65b)连结。凹部(68)被横向鼓出部(65)及左右的纵向鼓出部(66、67)包围,朝向上方形成为凹状。
【IPC分类】B22C9/22, B62D21/00
【公开号】CN105143019
【申请号】CN201480022983
【发明人】今西智之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公开日】2015年12月9日
【申请日】2014年4月25日
【公告号】WO2014175416A1
当前第4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