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车辆的行李室的后窗台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40740阅读:16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用于车辆的行李室的后窗台组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行李室的后窗台组件。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用于车辆的行李室的后窗台组件。用于支撑后窗台的轴被固定于车体。后窗台包括轴保持部。后窗台以绕轴枢转的方式被支撑。该后窗台可以从轴移除,因而车辆的使用者可以根据使用车辆行李室时的不同情况将后窗台从轴移除。行李室门通常设置在后窗台后方的车辆后部。车辆的使用者可能在未将后窗台安装于轴的情况下将后窗台安装于车辆中。通常从车辆后方将后窗台安装于车辆中,并且通常将轴配置在与后窗台的前部相对应的位置。 如果使用者在后窗台布置于比适当的位置靠后的位置的情况下关闭行李室门,那么朝前的力会由行李室门施加于后窗台并且后窗台会被压靠于轴。因此,过大的负荷可能施加于轴而导致损坏轴。为了增强后窗台的稳定性,即使当后窗台被布置于不适当的位置时,也需要减小施加于轴的负荷。

发明内容
根据这里说明的后窗台组件,即使后窗台组件不适当地安装于轴,负荷也不太可能通过后窗台施加于轴。所述后窗台组件包括轴,其被固定于车体;以及后窗台,其能够以绕所述轴枢转的方式安装于所述轴。所述后窗台包括轴保持部和引导部。所述轴保持部能够安装于所述轴。所述引导部位于比所述轴保持部靠车辆前方的位置。所述引导部形成为如下形状当使比所述轴靠后布置的所述后窗台朝向车辆前方移动时,所述后窗台由所述轴引导,直到所述轴布置于所述轴保持部中。当轴保持部被安装于轴时,后窗台以绕轴枢转的方式由轴支撑。后窗台可以比轴靠后布置、即后窗台可以不被安装于轴,并且向前移动。在这种情况下,后窗台利用沿轴移动的引导部而被轴引导,直到轴布置于轴保持部中。即,即使当从不适当的安装位置向前推动后窗台时,轴也不太可能接收过大的负荷,从而保护轴不被损坏。所述弓I导部可以通过切去所述后窗台的下前部而形成。因此,可以以简单的构造提供引导部。所述轴保持部可以包括保持槽,所述轴布置于所述保持槽中;以及支撑部,其用于支撑所述轴,使得所述轴被保持于所述保持槽中。所述引导部可以包括引导空间,所述引导空间与所述保持槽连续并且具有开口,当所述后窗台被布置于水平位置时,所述开口朝向车辆前方,使得所述引导空间能够接收所述轴。所述引导空间的宽度可以从所述开口向所述保持槽逐渐减小。通过宽度从开口向保持槽减小的引导空间,轴被适当地布置于保持槽中。所述引导空间可以由第一延伸表面和第二延伸表面限定。所述第一延伸表面可以朝向所述保持槽延伸。所述第二延伸表面可以位于比所述第一延伸表面靠车辆前方的位置。所述第二延伸表面可以朝向所述第一延伸表面延伸。后窗台可以比轴靠后布置并且向前移动。在这种情况下,第二延伸表面可以与轴接触,并且后窗台可以利用在轴上滑动的第二表面来移动,直到第一延伸表面碰到轴。第一延伸表面可以在轴上滑动,直到保持槽接收轴。因此,轴被适当地布置于保持槽。所述后窗台可以具有保护空间,所述保护空间与所述保持槽连续并且具有远离所述轴保持部的开口。所述保护空间可以被限定为如下形状当所述后窗台从所述轴位于所述轴保持部中的位置移动、从而比所述轴的弹性极限低的过大负荷施加于所述轴时,所述保护空间能够接收所述轴。所述保护空间的宽度从所述轴保持部向所述保护空间的所述开口逐渐增大。如果当轴保持部被安装于轴时,后窗台接收过大的外力,比轴的弹性极限低的过大的负荷可能施加于轴。在这种情况下,后窗台移动,使得轴被布置于保护空间,从而减小 施加于轴的负荷。此外,保护空间的宽度朝向开口增大。因此,后窗台被适当地引导,直到轴布置于保护空间。根据这里说明的后窗台组件,即使后窗台被不适当地安装于轴,过大的负荷也不太可能施加于轴。


图I是根据实施方式的后窗台组件的立体图;图2是图I中的支柱周围的放大立体图;图3是包括处于水平位置的后窗台的后窗台组件的侧视图;图4是安装于后窗台的支柱套的立体图;图5是包括配置在支柱后方的后窗台的后窗台组件的侧视图;图6是示出后窗台在支柱被布置于后窗台的保持槽中之前如何被引导的后窗台组件的侧视图;图7是示出后窗台在支柱被布置于保持槽中之前如何被引导的、包括通过吊件连接至行李室门的后窗台的后窗台组件的侧视图;图8是包括处于倾斜位置的后窗台和处于适当的位置的支柱的后窗台组件的侧视图;图9是包括处于保护空间中的支柱的后窗台组件的侧视图;图10是示出支柱套如何被安装到后窗台的、沿图3中的线A-A的后窗台组件的一部分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将参照图I至图10说明实施方式。图I示出的后窗台组件(package trayassembly) I包括后窗台20和支柱(post) 32。如图I所示,后窗台20被配置在车辆的行李室30的上方。后部开口 15设置在行李室30的后部。如图3所示,行李室门(hatch)ll被铰接至车体,以打开或关闭后部开口 15。后窗台20覆盖后部座椅12的靠背(back)和行李室门11之间的空间,以隐藏行李室30中的行李。在随后的说明中,前和后分别与车辆前方和车辆后方相对应。此外,向前和向后分别指朝向车辆前方和朝向车辆后方。宽度方向与平行于车辆的宽度的方向相对应。后窗台20绕其作为支撑点的前部在水平位置和倾斜位置之间枢转。在图I中,水平位置和倾斜位置分别由实线和双点划线表示。处于倾斜位置的后窗台20以附图标记20A表不。如图3所示,后窗台20的后部通过吊件13被连接至行李室门11的一部分(例如行李室门装饰件的侧装饰)。当打开或关闭行李室门11时,后窗台20随着行李室门11的移动而移动。当打开行李室门11时,后窗台20从水平位置移动至倾斜位置。当关闭行李室门11时,后窗台20从倾斜位置移动至水平位置。行李室30具有位于其两侧的侧壁31。如图I和图2所示,支柱32(轴)从侧壁31朝向行李室30的内侧突出。支柱32分别与形成在侧壁31的上部的搁板一体地设置。支 柱32为沿枢转轴线LI延伸的圆杆(见图2)。支柱32彼此同轴地配置,使得它们的末端彼此面对。如图I所示,支柱32配置于后部座椅12的靠背的上部附近。支柱32和侧壁31均由诸如聚丙烯等合成树脂制成。后立柱14配置于搁板33的上方。搁板33具有台阶部34,当后窗台20被布置于水平位置时,该台阶部34支撑后窗台20相应的侧边缘。各台阶部34在支柱32的后方和后窗台20的后边缘之间的区域内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如图3所示,由合成树脂制成的支柱套(post collar)40安装于后窗台20的前边缘附近的后窗台20的相应的侧壁。支柱套40配置在与相应的支柱32对应的位置。支柱套40由相应的支柱32支撑,使得后窗台20可以在水平位置和倾斜位置之间移动。如图10所示,各支柱套40均包括基部40A、支撑部40B及接合部61。基部40A为板状。基部40A和支撑部40B由接合部61连接。支撑部40B通过接合部61连接至基部40A的内表面(在车辆的内侧,在图10中为左侧的表面)。基部40A、支撑部40B和接合部61一体地形成。接合部61的厚度被限定成使得接合部61为柔性的。支撑部40B可以绕接合部61相对于基部40A转动。圆柱形的锁定突起62分别从基部40A的内表面突出。各锁定突起62均包括从锁定突起62的侧壁突出的接合突起62A (在图10中以虚线表示)。支撑部40B分别具有锁定孔60A。锁定孔60A为通孔,相应的锁定突起62装配于该锁定孔60A中。后窗台20的侧壁21具有插入孔21A。插入孔21A为通孔。锁定孔60A和相应的通孔21A被同轴地配置。各基部40A和对应的支撑部40B通过作为转动中心的对应的接合部61对准。当后窗台20和支柱套40被如上所述地配置时,锁定突起62插入相应的插入孔21A中并且装配于相应的锁定孔60A中。如图10所示,接合突起62A从车辆的内侧与相应的锁定孔60A的边缘接合。后窗台20的各侧壁21夹持于基部40A和支撑部40B之间。支柱套被安装到后窗台20。各支柱套40相对于后窗台20的安装构造不限定于上述构造。可以适当地改变构造。例如可以用螺钉安装支柱套40。将锁定突起62(在图6中以虚线表示)、锁定孔60A及插入孔21A设置于各支柱套40的前边缘和后边缘附近。
如图3和图4所示,各支柱套40的基部40A的一部分相对于后窗台20的宽度方向向内侧凹进,以形成凹部41。如图3所示,凹部41被形成为在侧视图中大致为底部开口的倒U形。凹部41包括保持槽42 (轴保持部),支柱32被布置于保持槽42中。定位突起49以从相应的基部40A朝向相应的搁板33的侧壁33A突出的方式配置在相应的凹部41的上方。定位突起49与各侧壁33A接触。因此,后窗台20相对于车辆宽度方向被定位,并且被适当地安装于支柱32,使得后窗台20不太可能响动。此外,支柱32的末端不太可能与凹部41的里壁(back wall)41A接触。因此,后窗台20平稳地绕支柱32枢转。为了有效地减小后窗台20和支柱32之间的响动,各定位突起49和对应的支柱32之间的距离应当小。因此,定位突起49为沿着凹部41的边缘(或边缘壁41B)的大致V形,使得定位突起49被配置成靠近支柱32。·如图4所示,支撑突起47设置在与各基部40A的凹部41的边缘壁41B相对的位置。支撑突起47朝向侧壁33A突出并且保持支柱32。保持槽42主要由凹部41的边缘壁41B、凹部41的里壁41A及支撑突起47的顶面限定。支撑突起47是柔性的,使得它可以以与里壁41A连接的连接部作为基端来改变自身的形状。如图3所示,各支柱32由支撑突起47、前柔性突起50及后柔性突起51在三个点支撑。前柔性突起50和后柔性突起51形成于边缘壁41B。即,前柔性突起50和后柔性突起51设置于保持槽42中。支撑突起47被设置成支撑支柱32,使得支柱32保持于保持槽42中。支撑突起47、前柔性突起50及后柔性突起51形成后窗台20的用于保持支柱32的保持部(轴保持部)。支撑突起47、前柔性突起50及后柔性突起51以使得后窗台20可以绕支柱32枢转的方式安装到支柱32。“保持支柱32”是指后窗台20 (或支柱套40)以使得后窗台20可以绕支柱32枢转的方式安装到支柱32。在随后的说明中,支柱32由支撑突起47、前柔性突起50及后柔性突起51适当地保持的位置称为支柱32的适当的位置。如图3所示,前柔性突起50配置于支撑突起47的上方并且被配置成比支撑突起47靠前(在图3中为左上方)。前柔性突起50的端部被安装到凹部41的边缘壁。前柔性突起50的中部在远离支撑突起47的方向上可弹性地变形。前柔性突起50的中部朝向支撑突起47突出。中部位于用于接收支柱32的保持槽42内部的空间。如图3所示,后柔性突起51配置于支撑突起47的上方并且被配置成比支撑突起47靠后(在图3中为右上方)。后柔性突起51的端部被安装到凹部41的边缘壁。后柔性突起51的中部在远离支撑突起47的方向上可弹性地变形。后柔性突起51的中部朝向支撑突起47突出。中部位于用于接收支柱32的保持槽42内部的空间。如图4和图6所示,长条状接触突起47B配置于支撑突起47的顶面47A。处于适当的位置的支柱32不与支撑突起47直接接触,而是通过接触突起47B由支撑突起47支撑。相对的突起48B以在上下方向上面对接触突起47B的方式配置于前柔性突起50和后柔性突起51之间。如果支柱32在前柔性突起50和后柔性突起51之间被深插入,那么支柱32与相对的突起48B接触。后窗台20具有分别与保持槽42连续的引导空间43和保护空间45。引导空间43和保护空间45分别位于保持槽42的前方和后方。引导空间43具有开口,当后窗台20被布置于水平位置时,该开口位于更靠近车辆前方的前部。引导空间43用于将支柱32适当地布置于保持槽42中。当后窗台20向前移动时,支柱32通过引导空间43从前方进入保持槽42。通过切去后窗台20的下前端部的一部分(包括支柱套40)来形成引导空间43。引导空间43的宽度BI从开口向保持槽42逐渐减小。如图3和图4所示,引导空间43主要由后窗台20的下前端表面43A(第二延伸表面)、基部40A的下前端表面43B及支撑突起47的前表面(第一延伸表面)限定。前端表面43A与下前端表面43B连续。如图5所示,当后窗台20处于水平位置时,其下前端表面43A位于与支柱32的高度相同的高度。如果处于水平位置的后窗台20从比支柱32靠后的位置朝向前方滑动,那么支柱32与下前端表面43A接触。
下前端表面43A为朝向后方下倾的倾斜表面。下前端表面43A的倾斜角度由沿下前端表面43A延伸的方向(在图6中以点划线和附图标记44表示)延伸的假想平面和支撑突起47的前表面47D限定。即,倾斜角度为点划线44和下前端表面43A之间的角度。下前端表面43A位于比前表面47D靠前的位置。下前端表面43A朝向前表面47D延伸。前表面47D为朝向保持槽42倾斜的弯曲面(倾斜面)。前表面47D为朝向保持槽42延伸的延伸面。如图3所示,保护空间45的远离保持槽42的下后部具有开口。如图6所示,保护空间45的宽度B2从保持槽42向开口逐渐增大。一对保持件52设置于保护空间45的各开口边缘。保持件52在开口的宽度方向(在图3中大致为水平方向)上彼此分离。保持件52的在保护空间45侧的表面为朝向末端向外倾斜的倾斜面。当支柱32退出后窗台20时,支柱32推压保持件52。保持件52容易变形,因而支柱32可以容易地从保护空间退出到后窗台20的外部。另一方面,保持件52限制支柱32从后窗台20的外部进入保护空间45。当从外部推压时,保持件52不容易变形。一旦支柱32从保护空间45退出到后窗台20的外部,由于保持件52,因此支柱32不太可能进入保护空间45。如图5所示,尽管后窗台20未安装于支柱32并且被布置于支柱32后方,也就是说,比支柱32靠后,但是使用者可以关闭行李室门11。例如,在使用者将后窗台20从支柱32移除后,使用者可以将后窗台20布直于摘板34上,随后在没有将后窗台20安装于支柱32的情况下关闭行李室门11。在这种情况下,后窗台20未通过吊件13连接至行李室门11并且仅被布置于搁板34上,这样将后窗台20设置在如图5所示的水平位置。当后窗台20处于适当的安装位置时,也就是说,当后窗台20如图3所示地安装至支柱32时,行李室门11没有碰到后窗台20。如果后窗台20如图5所示地布置于支柱32后方,那么,因为后窗台2被布置于比适当的安装位置靠后的位置,所以当关闭行李室门11时,行李室门11会碰到后窗台20。当彳丁李室门11碰到后窗台20时,沿摘板34向如推动后窗台20。因此,支柱32从前方进入引导空间43。具体地,支柱32与各下前端表面43Α接触(见图6)。后窗台20相对于支柱32移动,同时下前端表面43A在支柱32上滑动。即,当下前端表面43A在支柱32上滑动时,后窗台20由支柱32引导。因此,使得支撑突起47的前表面47D靠近支柱32。在前表面47D与支柱32接触之后,后窗台20移动同时前表面47D在支柱32上滑动。即,前表面47D在支柱32上滑动,直到支柱32定置于保持槽42中。在图6中,用双点划线和附图标记32A表示与前表面47D接触的支柱32。当从不适当的安装位置朝向前方移动后窗台20时,支柱32进入各引导空间43。后窗台20移动,同时下前端表面43A和前表面47D在支柱32上滑动,直到支柱32定置于保持槽42中。当各支柱32进入对应的保持槽42时,支柱32推压前柔性突起50并且穿过前柔性突起50和支撑突起47之间的空间。当支柱32定置于保持槽42时,如图3所示,支柱至少由支撑突起47、前柔性突起50及后柔性突起51保持。支柱32被收容于保持槽42中并 且被保持于适当的位置。为了从支柱32移除后窗台20,朝向后方拉动处于适当的安装位置的后窗台20。支柱32推压各前柔性突起50,因而支柱32从保持槽42和引导空间43被取出。如图7所示,当通过吊件13连接至行李室门11的后窗台20布置于支柱32后方时,可以关闭行李室门11。在这种情况下,当关闭行李室门11时,后窗台20从倾斜位置移动至水平位置。当后窗台20由行李室门11向前推动时,支柱32与下前端表面43A接触(见图7)。后窗台20在支柱32与下前端表面43A接触之后的移动与未通过吊件13连接至行李室门
11的后窗台的移动相似,也就是说,后窗台20被引导,直到支柱32布置于保持槽42。SP,无论后窗台20是否通过吊件13连接至行李室门11,后窗台20都被引导,直到支柱32穿过引导空间43布置于各保持槽42。可以在后窗台20处于如图8所示的倾斜位置时,关闭行李室门11。可以将后窗台20设置成用于在行李室30内布置大行李P的倾斜位置。大行李P的高度可以比后窗台20处于水平位置的高度高。后窗台20的后部由行李P支撑,因而后窗台20未被设置在水平位置。如图8所示,当关闭行李室门11时,行李室门11的窗IlA可能碰到后窗台20的后边缘。在这种情况下,后窗台20被窗IlA向前推动,同时后窗台20保持在倾斜位置。支撑突起47和后柔性突起51压靠支柱32,也就是说,负荷被施加于支柱32。各支撑突起47和对应的后柔性突起51由支柱32推压并且以彼此远离的方式变形。如果施加于支柱32的负荷达到比支柱32的弹性极限低的预定水平,支撑突起47和后柔性突起51之间的距离变得比支柱32的直径大。支柱32穿过支撑突起47和后柔性突起51之间的空间。因此,如图9所示,支柱32被布置于保护空间45中。在图9中,用双点划线表示处于适当的位置的支柱32。保护空间45被设置用于在比预定水平高的负荷施加于支柱32时保护支柱32。具体地,当比预定水平高的负荷施加于保持槽42中的支柱32时,支柱32被布置于保护空间45中,以减小施加于支柱32的负荷。预定水平基于支撑突起47和后柔性突起51的柔性来限定。即,支撑突起47和后柔性突起51在施加于支柱32的负荷超过支柱32的弹性极限之前变形。
后窗台20的前边缘和后部座椅12的靠背之间的距离被限定成使得即使当支柱32处于保护空间45中,后窗台20也能够从倾斜位置返回至水平位置。因此,可以在没有被后部座椅12阻挡的情况下移动后窗台20,因而当支柱32处于保护空间45中时,负荷不太可能施加于支柱32。当支柱32处于保护空间45中时,支柱32未被支柱套40稳定地保持。如果在支柱32处于保护空间45中时启动车辆,后窗台20由于车辆的振动而响动。因此,后窗台20碰到其附近的部件,这导致非正常的声音。因此,使用者会注意到后窗台20未处在适当的安装位置。在这种情况下,使用者可以移动后窗台20以将支柱32从保护空间45中取出,并且布置后窗台20以使支柱32穿过引导空间43适合地安放于保持槽42中。如上所述,支柱32布置于保持槽42中,使得后窗台20由作为车体侧部件的支柱32可移动地支撑。如果后窗台20布置于支柱32后方,也就是说,支柱32未处在保持槽42中,当后窗台20向前移动时,后窗台20被引导,直到支柱32穿过引导空间43布置于保持槽42中。·即使向前推动后窗台20,负荷也不太可能施加于支柱32,因而支柱32不太可能被损坏。此外,后窗台20被引导,直到支柱32布置于保持槽42中,也就是说,直到将后窗台20安装至支柱32完成。因此,使用者不需要安装后窗台20。在将具有引导空间43的后窗台20安装至支柱32的过程中,使用者仅需要沿搁板34从图5中示出的位置向前滑动后窗台20。即,使用者可以容易地将后窗台20安装到支柱32。各引导空间43是通过切去后窗台20的下前端部的一部分而形成的缺欠部。即,引导空间43被设置成简单的构造。支撑突起47、前柔性突起50及后柔性突起51形成用于保持支柱32的后窗台20的保持件部。保持件部和保持槽42形成后窗台20的轴保持部。引导空间43与保持槽42连续并且在前部具有开口。引导空间43通过前部的开口来接收支柱32。引导空间43的宽度从开口向保持槽42减小。利用这一构造,弓丨导空间43能够各易地接收支柱32。此外,利用这一构造,后窗台20被适当地引导,直到支柱32被适当地设置于保持槽42中。引导空间43由支撑突起47的前表面47D和后窗台20的下前端表面43A限定。前表面47D朝向保持槽42延伸。前表面47D可以是第一延伸表面。下前端表面43A位于比前表面47D靠前的位置。下前端表面43A朝向前表面47D延伸。下前端表面43A可以是第
二延伸表面。后窗台20可以布置于支柱32后方并且向前移动。在这种情况下,后窗台20的下前端表面43A可以与支柱32接触,随后前表面47D可以与支柱32接触。后窗台20可以在前表面47D被支柱32引导的情况下继续向前移动,直到支柱32定置于保持槽42中。利用上述构造,后窗台20被适当地引导,以将支柱32接收到保持槽42中。后窗台20包括与保持槽42连续并且具有远离保持槽42的开口的保护空间45。如果比预定水平高却又比支柱32的弹性极限低的负荷施加于保持槽42中的支柱32,后窗台20移动以减少施加于支柱32的负荷。具体地,后窗台20移动,直到支柱32布置于保护空间45中。保护空间45的宽度B2从保持槽42向开口逐渐减小。
利用这一构造,过大的负荷不太可能施加于支柱32。此外,保护空间45被形成为使得宽度B2从保持槽42朝向开口逐渐减小。利用这一构造,后窗台20适当地移动,以减小施加于支柱32的负荷。这里说明的技术不限定于在上述说明和附图中说明的上述实施方式。这里说明的技术可以包括以下方面。只要后窗台20在支柱32布置于保持槽42中之前被适当地引导,引导空间43可以形成为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形状不同的任意形状。例如,引导空间43可以具有恒定宽度。只要后窗台20被适当地引导,以减小施加于支柱32的负荷,保护空间45可以形成为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形状不同的任意形状。例如,保护空间45可以具有恒定宽度。可以不设置支柱套40。可以将保持槽41、引导空间43及保护空间45形成于后窗台20。可以不由支撑突起47、前柔性突起50及后柔性突起51而是由三个柔性突起来保持各支柱32。可以改变支柱32的数量。支撑突起47可以不包括接触突起47B。支柱32可以与支撑突起47直接接触。为了将各支柱32从保持槽42释放至保护空间45,支撑突起47和后柔性突起51被设置成具有柔性。然而,可以仅支撑突起47和后柔性突起51中的一个具有柔性。在装配工作过程中,作业人员可以向前推动后窗台20。甚至在这种情况下,仍然以前面所述的方式来保护支柱32不被损坏。
可以将支柱32布置在以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方式形成于后窗台20的通孔中。可以改变保持件52的数量。可替代地,可以不设置保持件52。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车辆的行李室(30)的后窗台组件(1),其包括 轴(32),其被固定于车体(31);以及 后窗台(20),其能够以绕所述轴(32)枢转的方式安装于所述轴(32), 所述后窗台(20)包括 轴保持部(42、47、50、51),其能够安装于所述轴(32),以及 引导部(43、43A、43B、47D),其位于比所述轴保持部(42、47、50、51)靠车辆前方的位置,并且形成为如下形状当使比所述轴(32)靠后布置的所述后窗台(20)朝向车辆前方移动时,所述后窗台由所述轴(32)引导,直到所述轴(32)布置于所述轴保持部(42、47、50、51)中。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后窗台组件(I),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部(43)通过切去所述后窗台(20)的下前部而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后窗台组件(I),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保持部(42、47、50、51)包括 保持槽(42 ),所述轴(32 )布置于所述保持槽(42 )中;以及 支撑部(47、50、51),其用于支撑所述轴(32),使得所述轴(32)被保持于所述保持槽(42)中, 其中,所述引导部(43、43A、43B、47D)包括引导空间(43),所述引导空间(43)与所述保持槽(42)连续并且具有开口,当所述后窗台(20)被布置于水平位置时,所述开口位于靠近车辆前方的前部,使得所述引导空间(43)能够接收所述轴(32),以及 其中,所述引导空间(43)的宽度从所述开口向所述保持槽(42)逐渐减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窗台组件(I),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空间(43)由下述表面限定 第一延伸表面(47D),其朝向所述保持槽(42)延伸;和 第二延伸表面(43A),其位于比所述第一延伸表面(47D)靠车辆前方的位置并且朝向所述第一延伸表面(47D)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I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后窗台组件(I),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窗台(20)具有保护空间(45),所述保护空间(45)与所述保持槽(42)连续并且具有远离所述轴保持部(42、47、50、51)的开口, 其中,所述保护空间(45)被限定为如下形状当所述后窗台(20)从所述轴(32)位于所述轴保持部(42、47、50、51)中的位置移动、从而比预定水平高却又比所述轴(32)的弹性极限低的负荷施加于所述轴(32)时,所述保护空间(45)能够接收所述轴(32),以及 其中,所述保护空间(45)的宽度从所述轴保持部(42、47、50、51)向所述保护空间(45)的所述开口逐渐增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后窗台组件(I),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保持部(42、47、50、51)、所述引导部的一部分(43、43B、47D)及所述保护空间(45)被设置成与所述后窗台独立的部件并且被安装于所述后窗台。
全文摘要
一种用于车辆的行李室(30)的后窗台组件(1),其包括轴(32),其被固定于车体(31);以及后窗台(20),其能够以绕所述轴(32)枢转的方式安装于所述轴(32)。所述后窗台(20)包括轴保持部(42、47、50、51),其能够安装于所述轴(32);以及引导部(43、43A、43B、47D),其位于比所述轴保持部(42、47、50、51)靠车辆前方的位置,并且形成为如下形状当使比所述轴(32)靠后布置的所述后窗台(20)朝向车辆前方移动时,所述后窗台由所述轴(32)引导,直到所述轴(32)布置于所述轴保持部(42、47、50、51)中。
文档编号B62D25/08GK102897220SQ20121025864
公开日2013年1月30日 申请日期2012年7月24日 优先权日2011年7月25日
发明者藤井荣二, 永野充, 山口慎太郎, 菅仁志 申请人: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