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车轮的车辆的行李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36626阅读:42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三个车轮的车辆的行李架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三个车轮的车辆,包括机动的三个车轮的车辆和非机 动的三个车轮的车辆,特别是涉及三个车轮的车辆的行李架。
背景技术
目前,査看了全国各地一些主要的三个车轮的车辆的销售市场,国内各厂 家生产的三个车轮的车辆品牌繁多,但都未见到行李架。
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说明书CN2102872U(
公开日为1992年4月29日) 公开了一种二轮摩托车领域里的活动结构的行李架,该"多功能的摩托车后行李 架"主要是通过旋转活动架和小翻转架的角度和位置,使既可放置行李,又可作 为靠背,增加了舒适感、安全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伸縮的三个车轮的车辆的行李 架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技术方案为三个车轮的车辆的 行李架装置,包括移动体以及大致在车体的后半部位置上的纵向部件,该移动体 与该纵向部件之间为接触性的活动结合;载行李需打开时移动体在人力的直接 向后(所述作用力方向的前后与车体的前后方向一致,以下均如此)拉动作用下, 从车尾后面向后伸展出一部分,在伸出的移动体上面可放置行李,并用绳子捆绑;
不载行李需闭合时移动体在人力的直接向前推动作用下,向车内收縮回到原位。 上述方案中的纵向部件的断面形状呈空心状或者凹槽状。 上述方案中的纵向部件为一个或者一个以上。
上述方案中的移动体可以是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的纵向的杆件和一个横向的 杆件的移动架,横向的杆件与纵向的杆件在纵向的杆件的后端(所述各种部件的 前端或后端与车体的前后方向一致,以下均如此)垂直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包含 滚动轮的移动体。
两物体之间的接触性的活动结合(两个物体相互接触,且可以相对运动, 我们就把这两个物体之间的关系叫做接触性的活动结合),包括滑动接触性的活 动结合(两个物体相互接触,且可以相对滑动,我们就把这两个物体之间的关系 叫做滑动接触性的活动结合,如滑冰时冰刀在冰上的运动或静止)和滚动接触性 的活动结合(两个物体相互接触,且可以相对滚动,我们就把这两个物体之间的
3关系叫做滚动接触性的活动结合,如车轮在地上的运动或静止)。
上述方案中的接触性的活动结合,可以是滑动接触性的活动结合,即把纵向 部件的空心当作滑道,把上述移动架的纵向的杆件插入到该空心里面,人的拉力 或者推力克服杆件与空心侧壁之间产生的滑动摩擦阻力,使纵向的杆件沿着空心 而运动,从而达到伸縮的目的。
上述方案中的接触性的活动结合,也可以是滚动接触性的活动结合,即在 移动体上设置滚动轮,人的拉力或者推力克服滚动轮与纵向部件之间产生的滚动 摩擦阻力而使移动体运动,从而达到伸缩的目的。
最优选的具体方案是利用在大致位于车体的后半部位置上的用于支承车身 底板的两个纵向的空心主梁兼作纵向部件,且作为滑道,也可以在大致位于车体 的后半部位置上专门设置纵向部件。
在上述第一个技术方案中,移动体是在人力的作用下实现伸缩的,也可以 在车体的后半部增设弹簧,使之成为另一种行李架装置,使移动体在人力及弹力
的作用下实现伸縮,然而弹力与人力有着内在的密切的关联,弹力是由人力对弹 簧的做功和蓄能的结果。
所以,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取另一个技术方案三 个车轮的车辆的行李架装置,包括移动体以及大致在车体的后半部位置上的纵向
部件,该移动体与该纵向部件之间为活动结合,在大致位于车体的后半部还增设 有圆柱螺旋弹簧以及可将该移动体锁定于某位置的位置锁定装置,该弹簧与该移 动体、车体之间为相互结合;打开状态移动体从车尾后面向后伸展出一部分, 在伸出的移动体上面可放置行李,并用绳子捆绑;闭合状态移动体向车内收縮 回到原位;在打开、闭合过程中,其中一种过程在人力作用下完成,另一种过程 在弹力作用下完成。
圆柱螺旋弹簧可分为圆柱螺旋压縮弹簧和圆柱螺旋拉伸弹簧。
两物体之间的相互结合,可分为相互接触和相互连接。
上述方案中的圆柱螺旋弹簧与移动体、车体的相互结合,可以是相互接触, 也可以是相互连接。
平时不载行李时,上述两种行李架装置均处于闭合状态(移动体处于原位) 即绝大部分移动体隐藏在大致位于车体后半部的车体内,仅移动体的后端暴露在 车尾后面,或者全部移动体隐藏在大致位于车体后半部的车体内;最优选的具体 方案是利用移动架后端的横向的杆件兼作车尾后面的保险杠。
在三个车轮的车辆的领域里,没有行李架,很不方便。特别是车身较小的 老年人三轮摩托车、全封闭三轮摩托车以及其它一些车身较小的三轮摩托车,按 照核定的载客人数坐满承客后,已没有放置行李的空闲位置,不得巳,只能把行 李压在承客的大腿上,人们渴望有一个三个车轮的车辆的行李架装置,上述两种行李架的出现可以方便大众。
自然界中的生命现象是长期演变和进化的结晶,是自然界中最科学、最合理 和最完美的统一体。本实用新型模仿生命现象,采用伸縮结构后,增加了生命感。 此外,如果利用移动架后端的横向的杆件兼作后保险杠,则不但可以保护尾灯, 而且丝毫看不出有行李架的存在,不影响外观美,将增加隐形;伸縮性与隐形结 合在一起,将更进一步地增加生命感;如果利用支承车身底板的两根纵向的空心 主梁兼作纵向部件,则可以省功省料、结构紧凑,且制造方便。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是三个车轮的车辆的行李架装置的第一个实施方式的闭合状态下的主 视图。
图2是三个车轮的车辆的行李架装置的第二个实施方式的闭合状态下的主 视图。
图3是
图1所示行李架装置的打开状态下的主视图。 图4是图3所示行李架装置的俯视图。
图5是图3所示行李架装置的左视图。
图6是图5中纵向杆在纵梁的空心内的局部放大图。
图7是沿图4中A — A线的放大的局部剖视图。
图8是图2所示行李架装置的打开状态下的主视图。
图9是图8所示行李架装置的俯视图。
图IO是图8所示行李架装置的左视图。
图11是
图10中纵向杆在纵梁的空心内的局部放大图。
图12是三个车轮的车辆的行李架装置的第三个实施方式的闭合状态下的主 视图。
图13是三个车轮的车辆的行李架装置的第四个实施方式的闭合状态下的主 视图。
图14是
图12所示行李架装置的打开状态下的主视图。
图15是
图14所示行李架装置的俯视图。
图16是
图14所示行李架装置的左视图。
图17是
图16中滑动板在纵梁的凹槽内的局部放大图。
图18是
图13所示行李架装置的打开状态下的主视图。
图19是
图18所示行李架装置的俯视图。
图20是
图18所示行李架装置的左视图。
图21是图20中纵向杆在管体的空心内的局部放大图。图22是限长锁定装置的主视图。
图23是图22所示限长锁定装置的俯视图。
图24是图22所示限长锁定装置的左视图。
图25是三个车轮的车辆的行李架装置的第五个实施方式的打开状态下的车 体后半部的俯视图。
图26是三个车轮的车辆的行李架装置的第六个实施方式的闭合状态下的车 体后半部的俯视图。
图27是图26所示行李架装置打开状态下的车体后半部的俯视图。
图28是三个车轮的车辆的行李架装置的第七个实施方式的打开状态下的主 视图。
图29是纵向杆在纵梁的空心内的受力分析示意图。 图30是沿图28中B — B线的放大的半剖视图。 图31是图30中纵向杆在双层底板之间的凹槽内的局部放大图。 图32是三个车轮的车辆的行李架装置的第八个实施方式的闭合状态下的主 视图。
图33是沿图32中C — C线的放大的半剖视图。 图34是图33中滚动轴承的局部放大图。 图35是含有滚动轴承的移动架的主视图。 图36是图35所示移动架的俯视图。 图37是图35所示移动架的左视图。
图38是三个车轮的车辆的行李架装置的第九个实施方式的闭合状态下的主视图。
图39是沿图38中D — D线的局部剖视图。
图40是沿图41中F — F线的剖视图。
图41是图39中其中一个纵梁的放大的俯视图。
图42是沿图43中G — G线的剖视图。
图43是图41所示打开状态下的俯视图。
图44是三个车轮的车辆的行李架装置的第十个实施方式的其中一个套在纵 向杆上,且放置在纵梁的空心内的处于压缩状态的圆柱螺旋压縮弹簧的示意图。
图45是三个车轮的车辆的行李架装置的第十一个实施方式的其中一个套在 纵向杆上,且放置在纵梁的空心内的处于原状的圆柱螺旋压縮弹簧的示意图。
图46是三个车轮的车辆的行李架装置的第十二个实施方式的其中一个套在 纵向杆上,且放置在纵梁的凹槽内的处于拉伸状态的圆柱螺旋拉伸弹簧的示意 图。
图47是三个车轮的车辆的行李架装置的第十三个实施方式的打开状态下的车体后半部的侧视图。
图48是在车尾设有卡入式位置锁定装置的三个车轮的车辆的主视图。
图49是图48所示三个车轮的车辆的俯视图。
图50是图49中卡入式位置锁定装置的局部放大图。
图51是沿图49中H — H线的放大的剖视图。
图52是图51中卡入式位置锁定装置的局部放大图。
图53是在车箱内设有销丁式位置锁定装置的三个车轮的车辆的侧视图。
图54是图53中销丁式位置锁定装置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l、图3、图4、图5、图6和图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方式。 大致在三个车轮的车辆的车体的后半部一般都有两个相互平行,又处于同一个水 平面的用于支承车身底板4的主梁,简称纵梁3 (如图7所示),该两个纵梁3 分布在车体纵向中心对称线两侧,且与车体纵向中心对称线既对称又平行,该两 个纵梁3可利用兼作行李架的纵向部件,该纵梁3的断面呈长方形空心状,该长 方形空心可作为滑道,在该两个长方形空心内各插入一个纵向杆2(如图6所示), 该纵向杆2的断面呈实心圆形,该实心圆形的直径等于或略小于上述长方形空心 的短边,在该两个纵向杆2的后端垂直焊接一个横向杆1。纵向杆2与纵梁3之 间为滑动接触性的活动结合。载行李需打开时,手握暴露在车尾后面的看上去和 普通后保险杠非常相似的横向杆1沿水平方向向后用力拉动;打开过程移动架 在人的向后拉力克服纵向杆2与纵梁3之间产生的滑动摩擦阻力的作用下,从车 尾后面向后作伸展运动;打开状态从车尾后面向后伸展出一个缺少一条长边的 长方形移动架(如图4所示);不载行李需闭合时,手握横向杆l沿水平方向向 前用力推动;闭合过程方形移动架在人的向前推力克服纵向杆2与纵梁3之间 产生的滑动摩擦阻力的作用下,向车内作收縮运动;闭合状态方形移动架向车 内收縮回到原位,利用横向杆1兼作车尾后面的保险杠(如
图1所示)。
纵向杆2的长度应尽量长一些,即在闭合状态下,纵向杆2插入纵梁3的空 心内的部分应尽量长一些,从而使得在打开状态下,纵向杆2在纵粱3的空心内 的部分尽量长一些,以防止纵梁3的后端受力过大,变形、损坏。纵向杆2在纵 梁3内的受力情况实际上是杠杆原理,如图29所示,A点表示纵向杆2的后端, B点表示纵梁3的后端,W表示重力,F表示纵向杆2在B点受到纵梁3的后端 的阻力,假如以O点为支点,那么WXAO-FXBO,当重力矩WXAO—定时, BO越长,阻力F就会越小,纵向杆2在B点受到的向上的組力与纵梁3的后端 受到的向下的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压力越小,纵梁3的后端就越不易变形。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五十四条和第七十一条规定了普通三轮磨托车和三轮车的载物后端不得超出车身二十厘米和一百厘米。为了限制 行李架的伸展长度不超出上述规定的长度,可以增设一个附加的限长锁定装置。
图22、图23和图24是限长锁定装置的三视图,该锁定装置以行李架的伸展 长度不超出二十厘米为例,在纵梁3的侧壁上开一个长二十厘米的锁窗23,在闭 合状态下,把锁绊24放置在该锁窗23内,且置于前端,锁绊24与纵向杆2焊接, 打开状态下,锁絆24随纵向杆2移动到锁窗23的后端,从而使纵向杆2的伸展 长度不超出二十厘米。
该实施方式结构简单、省功省料,是最优选的实施方式,后面其它实施方式 也可以起替代作用。
图2、图8、图9、图IO和
图1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实施方式。大 致在车体的后半部设有三个相互平行,又处于同一个水平面的圆形管体,其中两 个圆形管体为支承车身底板4的两个纵梁3,该两个纵粱3分布在车体纵向中心 对称线两侧,且与车体纵向中心对称线既对称又平行,第三个圆形管体设置在该 两个纵梁3的中间位置,且与车身底板4焊接,该三个圆形管体可作为行李架的 纵向部件,该三个圆形管体的断面呈圆形空心状,该圆形空心可作为滑道,在该 三个圆形空心内各插入一个纵向杆2 (如图ll所示),该纵向杆2的断面呈实心 圆形,该实心圆形的直径等于或略小于上述圆形空心的内径,在该三个纵向杆2 的后端垂直铆接一个横向杆1,该横向杆1的两端各有一个钩。纵向杆2与圆形 管体之间为滑动接触性的活动结合。人力操作步骤与第一个实施方式大致相同; 打开过程移动架在人的向后拉力克服纵向杆2与圆形管体之间产生的滑动摩擦 阻力的作用下,从车尾后面向后作伸展运动;打开状态从车尾后面向后伸展出 一个大写的英文字母"E"字型移动架(如图9所示);闭合过程"E"字型移动 架在人的向前推力克服纵向杆2与圆形管体之间产生的滑动摩擦阻力的作用下, 向车内作收縮运动;闭合状态"E"字型移动架向车内收縮回到原位,利用横向 杆1兼作车尾后面的保险杠;增设的限长锁定装置可参照第一个实施方式中的限 长锁定装置的结构,把锁窗设置在圆形管体上(图中未示限长锁定装置)。
图12、
图14、
图15、
图16和
图1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实施方式。 大致在车体的后半部设有两个相互平行,又处于同一个水平面的用于支承车身底 板4的纵梁3,该两个纵梁3分布在车体纵向中心对称线两侧,且与车体纵向中 心对称线既对称又平行,该两个纵梁3可利用兼作行李架的纵向部件,该纵梁3 的断面呈凹槽状,该两个纵梁3各自的凹槽面向对方,该两个凹槽可作为滑道, 把一个相适配的滑动板6插入到两个凹槽里面(如
图17所示),在该滑动板6的 后边缘焊接一个横向杆l。滑动板6与纵梁3之间为滑动接触性的活动结合。人 力操作步骤与第一个实施方式大致相同;打开过程滑动板6在人的向后拉力克 服滑动板6与纵梁3之间产生的滑动摩擦阻力的作用下,从车尾后面向后作伸展运动;打开状态从车尾后面向后伸展出一块方形板(如
图15所示);闭合过程 滑动板6在人的向前推力克服滑动板6与纵梁3之间产生的滑动摩擦阻力的作用 下,向车内作收缩运动;闭合状态滑动板6向车内收縮回到原位,利用横向杆 1兼作车尾后面的保险杠;增设的限长锁定装置可参照第一个实施方式中的限长 锁定装置的结构,把锁窗设置在纵梁3上,把锁绊焊接在滑动板6上(图中未示 限长锁定装置)。
图13、
图18、
图19、图20和图2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四个实施方式。 大致在车体的后半部,大致在支承车身底板4的两个纵梁所形成的平面内,且大 致与车体纵向中心对称线相重合的位置上专门设置一个管体10作为行李架的纵 向部件,该管体10与车身底板4焊接,该管体10的断面呈正方形空心状,该正 方形空心可作为滑道,在该空心内插入一个纵向杆2 (如图21所示),该纵向杆 2的断面呈实心的正方形,该实心正方形的边长等于或略小于上述正方形空心的 边长,在该纵向杆2的后端垂直螺栓连接一个横向杆l(横向杆1处在水平位置)。 纵向杆2与管体10之间为滑动接触性的活动结合。人力操作步骤与第一个实施 方式大致相同;打开过程移动架在人的向后拉力克服纵向杆2与管体10之间 产生的滑动摩擦阻力的作用下,从车尾后面向后作伸展运动;打开状态从车尾 后面向后伸展出一个"丁"字型移动架(如
图19所示,由于放置行李后还需用 绳子捆绑,所以,该实施方式也能形成方案);闭合过程"丁"字型移动架在人 的向前推力克服纵向杆2与管体IO之间产生的滑动摩擦阻力的作用下,向车内 作收缩运动;闭合状态"丁"字型移动架向车内收縮回到原位,利用横向杆1 兼作车尾后面的保险杠;增设的限长锁定装置可参照第一个实施方式中的限长锁
定装置的结构,把锁窗设置在管体10上(图中未示限长锁定装置)。
图2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五个实施方式。大致在车体后半部设有两个相 互平行,又处于同一个水平面的用于支承车身底板的纵梁,该两个纵梁分布在车 体纵向中心对称线两侧,除去该两个纵梁与车体纵向中心对称线略有一个小锐 角,横向杆1与纵向杆2略微不垂直以外(横向杆1垂直于车体纵向中心对称线), 其它结构、人力操作步骤、打开和闭合过程以及闭合状态均与第一个实施方式大 致相同;打开状态从车尾后面向后伸展出一个缺少一条边的平行四边形移动架。 图26和图2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六个实施方式。大致在车体的后半部,
处于同一个水平面的用于支承车身底板的两个纵梁设置成前窄后宽,该两个纵梁 分布在车体纵向中心对称线两侧,且与车体纵向中心对称线相互对称,该两个纵 梁与车体纵向中心对称线略有一个小锐角,在车体的前方可以找到该两个纵梁的 延长线的交点,该两个纵梁的断面呈空心状,该空心可作为滑道,在该两个空心 内各插入一个纵向杆2。纵向杆2与纵梁之间为滑动接触性的活动结合。
另外设置一个半横向杆11和一个半横向管12,半横向杆11的断面呈实心圆形,半横向管12的断面呈空心圆形,该实心圆形的直径等于或略小于该空心圆 形的内径,该半横向管12的空心可作为滑道,把半横向杆11插入半横向管12 的空心里面。半横向杆11与半横向管12之间为滑动接触性的活动结合。
在上述两个纵向杆2的后端分别与上述结合后的半横向杆11和半横向管12 焊接(半横向杆11和半横向管12垂直于车体纵向中心对称线)。
需打开时,两手分别握住车尾后面的位于后保险杠位置上的半横向杆11和 半横向管12,沿水平方向向后用力拉动,随着纵向杆2从纵梁内向外伸展,半 横向杆11也同时从半横向管12内向外伸展;打开状态从车尾后面向后伸展出 一个缺少上底的梯形移动架(如图27所示);需闭合时,两手分别握住半横向杆 11和半横向管12沿水平方向向前用力推动,随着纵向杆2向纵梁内收縮,半横 向杆11也同时向半横向管12内收縮;闭合状态梯形移动架向车内收縮回到原
位,利用半横向杆11和半横向管12兼作车尾后面的保险杠;增设的限长锁定装
置与第一个实施方式中的限长锁定装置大致相同(图中未示限长锁定装置)。
图28、图30和图3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七个实施方式。大致在车体的 后半部位置上,由两个纵梁所支承的车身底板专门设置成双层车身底板(以下简 称双层底板)作为行李架的纵向部件,该双层底板由上层底板71和下层底板72 构成,在上层底板71的下边缘开设两条相互平行的上凹槽73,该两条上凹槽73 分布在车体纵向中心对称线两侧,且与车体纵向中心对称线既对称又平行,在下
层底板72的上边缘同样开设两条相互平行的下凹槽74,该两条下凹槽74与上 述两条上凹槽73上下对应,在上凹槽73和下凹槽74之间形成了两个较大的纵 向空间,该两个纵向空间可作为滑道,在该两个纵向空间内各插入一个纵向杆2 (如图31所示),在该两个纵向杆2的后端垂直焊接一个横向杆1。纵向杆2与 双层底板之间为滑动接触性的活动结合。人力操作步骤与第一个实施方式大致相 同;打开过程移动架在人的向后拉力克服纵向杆2与双层底板之间产生的滑动 摩擦阻力的作用下,从车尾后面向后作伸展运动;打开状态与第一个实施方式 的打开状态大致相同;闭合过程方形移动架在人的向前推力克服纵向杆2与双 层底板之间产生的滑动摩擦阻力的作用下,向车内作收縮运动;闭合状态方形 移动架向车内收縮回到原位,利用横向杆1兼作车尾后面的保险杠;增设的限长
锁定装置可参照第一个实施方式中的限长锁定装置的结构,把锁窗设置在下层底 板72上(图中未示限长锁定装置)。
图32、图33、图34、图35、图36和图3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八个实施 方式。大致在车体的后半部位置上,由两个纵梁所支承的车身底板专门设置成双 层底板作为行李架的纵向部件,该双层底板由上层底板71和下层底板72构成, 在该双层底板之间设置两条相互平行的纵向支板83,该两条纵向支板83分布在 车体纵向中心对称线两侧,且与车体纵向中心对称线即对称又平行,该两条纵向支板83与上层底板71和下层底板72采用焊接,在双层底板之间和两条纵向支 板83之间形成了一个断面呈长方形的空心(如图33所示)。
另外设置两根纵杆82和若干根横杆81,纵杆82的长度小于双层底板的纵 向长度,横杆81的长度等于或略小于上述长方形空心的长边(两条纵向支板83 内侧之间的距离),把该若干根横杆81相互平行排列,且两端对齐,把两根纵杆 82分别放置在各横杆81的中点连线的两侧,且与中点连线既对称又平行,在两 根纵杆82与若干根横杆81的各个垂直相交处焊接,在各横杆81的两端均制有 外螺纹,该外螺纹的大径略小于滚动轴承84的内圈的内径,各外螺纹的内侧均 制有轴肩85,在各横杆81的两端均套上滚动轴承84,拧紧螺母86(如图34所 示),在该两个纵杆82的后端垂直焊接一个横向杆1 (图35、图36和图37是含 有滚动轴承84的移动架的三视图)。
把上述含有滚动轴承84的移动架放置在上述双层底板之间的长方形空心 内,移动架的滚动轴承84与下层底板72之间为滚动接触性的活动结合。人力操 作步骤与第一个实施方式大致相同;打开过程移动架在人的向后拉力克服滚动 轴承84与下层底板72之间产生的滚动摩擦阻力的作用下,从车尾后面向后作伸 展运动;打开状态从车尾后面向后伸展出一个含有滚动轴承84的移动架;闭 合过程含有滚动轴承84的移动架在人的向前推力克服滚动轴承84与下层底板 72之间产生的滚动摩擦阻力的作用下,向车内作收縮运动;闭合状态含有滚 动轴承84的移动架向车内收縮回到原位,利用横向杆1兼作车尾后面的保险杠; 增设的限长锁定装置可参照第一个实施方式中的限长锁定装置的结构,把锁窗设 置在下层底板72上,把锁绊焊接在纵杆82上或横杆81上(图中未示)。
图38、图39、图40、图41、图42和图4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九个实施 方式。大致在车体的后半部设有两个相互平行,又处于同一个水平面的用于支承 车身底板的纵梁3 (如图39所示),该两个纵梁3分布在车体纵向中心对称线两 侧,且与车体纵向中心对称线既对称又平行,该两个纵梁3可利用兼作行李架的 纵向部件,该纵梁3的断面呈正方形空心状,该空心较大,在两个纵向杆2上分 别套上一个圆柱螺旋压縮弹簧25 (以下简称压簧),且分别放置在上述两个纵梁 3的空心里面(如图40所示),该压簧25的内径略大于该纵向杆2的直径,该 压簧25的外径略小于上述正方形空心的边长,压簧25的前端与纵向杆2的前端 焊接,压簧25的后端与车体上的纵梁3的后端焊接;在闭合状态下,使压簧25 处于原状;打开状态下,压簧25处于压縮状态;在该两个纵向杆2的后端垂直 焊接一个横向杆l。纵向杆2与纵梁3之间为活动结合。
需打开时,手握车尾后面的横向杆1沿水平方向向后用力拉动;打开过程 移动架在人的向后拉力克服压簧25的弹力作用下,从车尾后面向后作伸展运动, 压簧25由原状变为压縮状态;当移动架从车尾后面向后伸展出二十厘米时,在
11纵向杆2上显露出一个锥形通孔26,在该锥形通孔26中插入圆锥销27 (如图 42所示),即锁定于打开状态;打开状态与第一个实施方式的打开状态大致相 同;需闭合时,拔掉圆锥销27;闭合过程方形移动架在压簧25的弹力作用下, 自动向车内作收縮运动,压簧25由压縮状态恢复到原状;闭合状态方形移动
架向车内收縮回到原位,利用横向杆1兼作车尾后面的保险杠。
图4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个实施方式。大致在车体的后半部设有两个 相互平行,又处于同一个水平面的用于支承车身底板的纵梁3,该两个纵梁3分 布在车体纵向中心对称线两侧,且与车体纵向中心对称线既对称又平行,该两个 纵梁3可利用兼作行李架的纵向部件,该纵梁3的断面呈正方形空心状,该空心 较大,在两个纵向杆2上分别套上一个压簧25,且分别放置在上述两个纵梁3 的空心里面,该两个压簧25各自的两端均并紧且磨平,该两个纵向杆2的前端 均设有两个上下对称的凸起101,在该两个纵梁3的后端均螺钉连接一个挡板 102,压簧25的前端与凸起101相互接触,压簧25的后端与挡板102相互接触; 在闭合状态下,使压簧25处于原状;打开状态下,压簧25处于压縮状态;在该 两个纵向杆2的后端垂直焊接一个横向杆(图中未示)。纵向杆2与纵梁3之间 为活动结合。
人力操作步骤、打开过程、打开状态、闭合过程、闭合状态以及位置锁定装 置均与第九个实施方式大致相同。
图4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一个实施方式。大致在车体的后半部设有两 个相互平行,又处于同一个水平面的用于支承车身底板的纵梁3,该两个纵梁3 分布在车体纵向中心对称线两侧,且与车体纵向中心对称线既对称又平行,该两 个纵梁3可利用兼作行李架的纵向部件,该纵梁3的断面呈正方形空心状,该空 心较大,在两个纵向杆2上分别套上一个压簧25,且分别放置在上述两个纵梁3 的空心里面,该压簧25较长,压簧25的后端与纵向杆2的后端焊接,压簧25 的前端与车体上的纵梁3的前端焊接;在打开状态下,使压簧25处于原状;闭 合状态下,压簧25处于压縮状态;在该两个纵向杆2的后端垂直焊接一个横向 杆l。纵向杆2与纵梁3之间为活动结合。
平时不载行李时,该移动架锁定于闭合状态,且压簧25处于压縮状态。打 开过程解除锁定,移动架在压簧25的弹力作用下,从车尾后面自动向后作伸 展运动,压簧25由压縮状态恢复到原状;打开状态从车尾后面自动向后伸展 出一个缺少一条长边的长方形移动架,套在该两个纵向杆2上的压簧25也随同 伸展出;闭合过程手握横向杆1沿水平方向向前用力推动,方形移动架在人的
向前推力克服压簧25的弹力作用下,向车内作收縮运动,压簧25由原状变为压 缩状态;当方形移动架向车内收縮至闭合状态时,操作位置锁定装置,使其锁定 于该位置(这时,位置锁定装置需采用后面将示出的卡入式或销丁式,图45中未示);闭合状态方形移动架向车内收缩回到原位,利用横向杆1兼作车尾后 面的保险杠。
该实施方式有一定的缺点,压簧25长时间处于压縮状态,容易产生疲劳, 縮短寿命,但是,仍然可以实施。
图4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二个实施方式。大致在车体的后半部设有两 个相互平行,又处于同一个水平面的用于支承车身底板的纵梁3,该两个纵梁3 分布在车体纵向中心对称线两侧,且与车体中心对称线既对称又平行,该两个纵 梁3可利用兼作行李架的纵向部件,该纵梁3的断面呈凹槽状,该凹槽较大,在 两个纵向杆2上分别套上一个圆柱螺旋拉伸弹簧125 (以下简称拉簧),且分别 放置在上述两个纵梁3的凹槽里面,拉簧125的后端与纵向杆2的后端焊接,拉 簧125的前端与车体上的纵梁3的前端焊接;在闭合状态下,使拉簧125处于原 状;打开状态下,拉簧125处于拉伸状态;在该两个纵向杆2的后端垂直焊接一 个横向杆(图中未示)。纵向杆2与纵梁3之间为活动结合。
人力操作步骤与第九个实施方式大致相同;打开过程移动架在人的向后拉 力克服拉簧125的弹力作用下,从车尾后面向后作伸展运动,拉簧125由原状变 为拉伸状态;打开状态从车尾后面向后伸展出一个缺少一条长边的长方形移动 架,套在该两个纵向杆2上的拉簧125也随同伸展出;闭合过程拔掉圆锥销 27,方形移动架在拉簧125的弹力作用下,自动向车内作收縮运动,拉簧125由 拉伸状态恢复到原状;闭合状态方形移动架自动向车内收縮回到原位,利用横 向杆兼作车尾后面的保险杠;位置锁定装置与第九个实施方式中的圆锥销式大致
相同,也可采用后面将示出的卡入式或销丁式。
图4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三个实施方式。该实施方式采用第八个实施
方式中的双层底板作为行李架的纵向部件,在长方形空心里面插入一个相适配的
滑动板6,在该滑动板6与车体之间挂接两个外径较小的拉簧125,该两个拉簧 125各自的后端分别挂接于滑动板6后端的左右两侧,各自的前端沿纵向方向挂 接于车体的大致后半部;在闭合状态下,使拉簧125处于原状;打开状态下,拉 簧125处于拉伸状态;在该滑动板6的后边缘焊接一个横向杆1。滑动板6与双 层底板之间为滑动接触性的活动结合。
人力操作步骤与第九个实施方式大致相同;打开过程滑动板6在人的向后 拉力克服拉簧125的弹力作用下,从车尾后面向后作伸展运动,拉簧125由原状 变为拉伸状态;打开状态从车尾后面向后伸展出一块方形板;闭合过程拔掉 圆锥销27,滑动板6在拉簧125的弹力作用下,自动向车内作收縮运动,拉簧 125由拉伸状态恢复到原状;闭合状态滑动板6自动向车内收縮回到原位,利 用横向杆1兼作车尾后面的保险杠;位置锁定装置可参照第九个实施方式中的圆 锥销式位置锁定装置的结构,把锥形通孔开设在滑动板6上。图48、图49、图50、图51和图52示出了另一种卡入式位置锁定装置。该 卡入式位置锁定装置140设置在车尾(如图48所示),该锁定装置140由卡绊 141和凹槽142构成(如图50所示),该卡绊141设置在车尾的车体上,且在纵 向杆2附近的位置上,该卡绊141可在垂直于车体纵向中心对称线的平面内转动; 该凹槽142设置在纵向杆2上,当移动架从车尾后面向后伸展出二十厘米时,卡 绊141的转动平面与纵向杆2有一个相交处,在该相交处的纵向杆2上开一个凹 槽142,或者在闭合状态下,卡绊141的转动平面与纵向杆2有一个相交处,在 该相交处的纵向杆2上开一个凹槽142;需锁定时,将卡绊141旋入凹槽142内; 需解除锁定时,将卡绊141旋离凹槽142。
图53和图54示出了再一种销丁式位置锁定装置。该销丁式位置锁定装置设 置在大致位于车体的后半部位置上的车箱内,该锁定装置由通孔151和销丁 152 构成(如图54所示),当移动架从车尾后面向后伸展出二十厘米时,或者在闭合 状态下,在车箱内垂直向下开一个通孔151,该通孔151 —直穿透车身底板4、 纵梁3和纵向杆2,该通孔151供销丁 152穿过(参照上述结构,也可以把该销 丁式位置锁定装置设置在车尾,此时,纵梁3应暴露出车尾后面一小部分,销丁 152仅须穿过纵梁3和纵向杆2,附图中未示)。
在以上诸多实施方式中,纵向杆2和横向杆1的断面均呈实心状,是为了绘 图的方便,事实上,也可以是空心的管件。
在第二个实施方式中,大致在车体的后半部设置了三个圆形管体,即三条滑 道,对应的移动架包括三个纵向杆2及一个横向杆1,事实上,还可以设置三个 以上的圆形管体(或断面呈方形空心状的管体),对应的移动架包括三个以上的纵 向杆2及一个横向杆1,横向杆1与纵向杆2在纵向杆2的后端垂直焊接或铆接。
在图44、图45、图46和图47中,弹簧的钢丝采用了简化的示意画法,是 为了绘图的方便,事实上,弹簧的钢丝直径可以等于或者大于一毫米。
在第一种行李架装置中,即在第一至第八个实施方式中,未增设限长锁定装 置时,实施者应在三个车轮的车辆的使用说明书中同时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道 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五十四条和第七十一条的有关条款,宣传行李架的伸 展长度不得超出规定的长度,驾驶人员也应自觉遵守国家的交通法规。
前面诸实施方式仅是千变万化的形状和结构中的几个举例,不能构成对本实 用新型的限制。在具体实施过程当中往往要经过技术改进、二次开发力求更加完 美和完善才能成为商品,这些技术改进和二次开发以及更加完美和完善是具体实 施者应当做的工作,也应当留给具体实施者来完成,不应视为与本实用新型的不 同。本实用新型实质是一种有限的、有规则的可动行李架装置,不管形状和结构 如何变化,只要具有打开和闭合两种状态,就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三个车轮的车辆的行李架装置,其特征是它包括移动体以及大致在车体的后半部位置上的纵向部件,该移动体与该纵向部件之间为接触性的活动结合;打开状态移动体在人力的向后拉动作用下,从车尾后面向后伸展出一部分;闭合状态移动体在人力的向前推动作用下,向车内收缩回到原位。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个车轮的车辆的行李架装置,其特征是所述 纵向部件的断面形状呈空心状或者凹槽状。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个车轮的车辆的行李架装置,其特征是所述 纵向部件为一个或者一个以上。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个车轮的车辆的行李架装置,其特征是所述 移动体为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的纵向的杆件及一个横向的杆件,横向的杆件与纵向 的杆件在纵向的杆件的后端垂直固定连接。
5. —种三个车轮的车辆的行李架装置,其特征是它包括移动体以及大致 在车体的后半部位置上的纵向部件,该移动体与该纵向部件之间为活动结合,在大致位于车体的后半部还增设有圆柱螺旋弹簧以及可将该移动体锁定于某位置 的位置锁定装置,该弹簧与该移动体、车体之间为相互结合;打开状态移动体 从车尾后面向后伸展出一部分;闭合状态移动体向车内收縮回到原位;在打开、 闭合过程中,其中一种过程在人力作用下完成,另一种过程在弹力作用下完成。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三个车轮的车辆的行李架装置,它能伸缩。其中一种行李架装置包括移动体和大致在车体的后半部位置上的纵向部件,该移动体与该纵向部件之间为接触性的活动结合,载行李需打开时,移动体在人力的向后拉动作用下,从车尾后面向后伸展出一部分,在伸展出的移动体上面可放置行李,并用绳子捆绑,不载行李需闭合时,移动体在人力的向前推动作用下,向车内收缩回到原位。也可以在车体后半部增设弹簧,使之成为另一种行李架装置,移动体在人力及弹力的作用下能伸缩,在打开和闭合过程中,其中一种过程在人力作用下完成,另一种过程在弹力作用下完成。
文档编号B62J7/00GK201354116SQ20092000260
公开日2009年12月2日 申请日期2009年2月13日 优先权日2009年2月13日
发明者苏社芳 申请人:苏社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