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乘型车辆的进气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481366阅读:429来源:国知局
鞍乘型车辆的进气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鞍乘型车辆的进气结构,其能够抑制雨水的浸入,并更多地吸入外部空气。所述鞍乘型车辆具备:供驾驶员落座的主座椅(17);设置于主座椅(17)的前方并向发动机(26)供给燃料的燃料箱(29);向发动机(26)供给外部空气的空气滤清器盒(37);与空气滤清器盒(37)连接的进气管(38);从侧方覆盖配置于主座椅(17)及燃料箱(29)的下方的空气滤清器盒(37)的下侧车体罩(54),所述鞍乘型车辆的进气结构的特征在于,在侧车体罩(54)上设置有配置于比进气管(38)更靠后方的下侧开口(54b),从下侧开口(54b)朝向进气管(38)供给外部空气。
【专利说明】
鞍乘型车辆的进气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从车体罩的开口将外部空气吸入发动机的进气装置的鞍乘型车辆的进气结构。
【背景技术】
[0002]以往,已知如下进气结构:为了使发动机冷却,由车体的下整流罩和中整流罩形成开口,从该开口将行驶风导入车体内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
[0003]专利文献I:(日本)特开2003-81159号公报
[0004]在专利文献I中,在使用开口进行发动机的进气的情况下,从开口导入的空气有时含有雨水,因此不利于进气。因此,在进气的路径上设置有防止雨水的浸入的结构的情况下,难以确保进气量。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抑制雨水的浸入,并更多地吸入外部空气的鞍乘型车辆的进气结构。
[0006]为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为一种鞍乘型车辆的进气结构,所述鞍乘型车辆具备:供驾驶员落座的主座椅(17);设置于所述主座椅(17)的前方并向发动机(26)供给燃料的燃料箱(29);向所述发动机(26)供给外部空气的空气滤清器盒(37);与所述空气滤清器盒(37)连接的进气管(38、178);从侧方覆盖配置于所述主座椅(17)及所述燃料箱(29)的至少一方的下方的所述空气滤清器盒(37)的侧车体罩(33、54、55、174),所述鞍乘型车辆的进气结构的特征在于,在所述侧车体罩(33、54、55、174)上设置有配置于比所述进气管(38、178)更靠后方的第一开口(54b、174b),从所述第一开口(54b、174b)朝向所述进气管(38、178)供给外部空气。
[0007]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形成为,所述第一开口(54b、174b)设置于所述侧车体罩(54、174)的背面。
[0008]另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形成为,在比所述侧车体罩(54、174)更靠后方且所述主座椅(17)的后方设置有左右一对罩部件(34),在所述左右一对罩部件(34)中仅一方侧设置有朝向所述进气管(38、178)供给外部空气的第二开口(77b)。
[0009]另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形成为,所述进气管(38、178)的吸入外部空气的吸入口(38a、178a)指向车体侧方斜下方。
[0010]另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形成为,所述第一开口(174b)由在相对于沿着所述侧车体罩(174)流动的行驶风大致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多个狭缝(174c)形成。
[0011]另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形成为,在所述进气管(38、178)的下方配置有:紧急制动时等防止车轮抱死的ABS组件(123);覆盖所述ABS组件(123)的ABS组件罩(124);由所述侧车体罩(54、174)和所述ABS组件罩(124)在车体的左右一方形成第三开口(131),从所述第三开口( 131)朝向所述进气管(38、178)供给外部空气。
[0012]另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形成为,所述进气管(38、178)的所述吸入口(38a、178a)指向车体右斜下方,所述第二开口(77b)设置于车体的右侧。
[0013]在本发明中,在侧车体罩上设置有配置于比进气管更靠后方的第一开口,并从第一开口朝向进气管供给外部空气,因此在比进气管更靠后方配置有第一开口,因此能够抑制雨水或泥水从车辆前方浸入。另外,不需要设置防止雨水等的浸入的结构,能够从进气管更多地吸入外部空气。
[0014]另外,第一开口设置于侧车体罩的背面,因此能够抑制附着于侧车体罩的雨水在行驶中向车体后方流动时向第一开口浸入。
[0015]另外,在比侧车体罩更靠后方且主座椅的后端部左右的后方设置有左右一对罩部件,在左右一对罩部件中仅一方侧设置有朝向进气管供给外部空气的第二开口,因此,能够增加朝向进气管供给的外部空气。
[0016]另外,进气管的吸入外部空气的吸入口指向车体侧方斜下方,因此能够防止雨水向进气管内浸入。
[0017]另外,第一开口由在相对于沿着侧车体罩流动的行驶风大致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多个狭缝形成,因此是在行驶中狭缝的长度方向难以相对于在侧车体罩的表面上随着行驶风向车体后方流动的雨水平行的结构,能够抑制雨水从第一开口浸入。
[0018]另外,在进气管的下方配置有:紧急制动时等防止车轮抱死的ABS组件;覆盖ABS组件的ABS组件罩;由侧车体罩和ABS组件罩在车体的左右一方形成第三开口,从第三开口朝向进气管供给外部空气,因此在将从第三开口取入到车体内的外部空气向上方的进气管供给时,能够容易地分离外部空气中含有的雨水。
[0019]另外,进气管的吸入口指向车体右斜下方,第二开口设于车体右侧,因此能够从第二开口朝向进气管顺畅地供给外部空气,能够增加吸入空气量。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具备本发明的进气结构的机动两轮车的右侧视图。
[0021 ]图2是表示机动两轮车的俯视图。
[0022]图3是图2的m— m线的后视剖视图。
[0023]图4是图1的IV— IV线的俯视剖视图。
[0024]图5(A)和(B)是表示下侧车体罩的下侧开口及其周围的立体图,图5(A)是表示下侧车体罩的整体的立体图,图5(B)是图5(A)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0025]图6是表示构成后侧车体罩的一部分的通风部件及其周围的立体图。
[0026]图7是图1的W— W线的俯视剖视图。
[0027]图8是图2的VI— VI线的后视剖视图。
[0028]图9(A)和(B)是表不左侧的通风部件及其周围的说明图,图9(A)是侧视图,图9(B)是从斜前方观察的立体图。
[0029]图10(A)和(B)是表示设置于车体罩的多个开口的作用的作用图,图10(A)是图4的主要部分放大图,是表示设置于下侧车体罩的下侧开口的作用的作用图,图10(B)是图7的主要部分放大图,是表示设置于通风部件的通风开口的作用的作用图。
[0030]图11是表示图8所示的截面上的通风开口的作用的作用图。
[0031]图12是图4的主要部分放大图,是表示由下侧车体罩和ABS组件罩形成的下开口的作用的作用图。
[0032]图13(A)和(B)是设置于下侧车体罩的又一实施方式的下侧开口及其周围的立体图,图13(A)是表示与图5(B)对应的又一实施方式的下侧开口及其周围的立体图,图13(B)是图13(A)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0033]图14是表示又一实施方式的进气管及其周围的剖视图。
[0034]附图标记说明
[0035]10:机动两轮车(鞍乘型车辆);
[0036]13:前轮(车轮);
[0037]16:后轮(车轮);
[0038]17:主座椅;
[0039]26:发动机;
[0040]29:燃料箱;
[0041 ]33:侧车体罩;
[0042]34:后侧车体罩(罩部件);
[0043]37:空气滤清器盒;
[0044]38、178:进气管;
[0045]38a、178a:吸入口;
[0046]54、174:下侧车体罩(侧车体罩);
[0047]54a、174a:后端面;
[0048]54b、174b:下侧开口(第一开口);
[0049]54c、174c:狭缝;
[0050]55:上侧车体罩(侧车体罩);
[0051]77b:通风开口(第二开口);
[0052]123: ABS 组件;
[0053]124: ABS 组件罩;
[0054]131:下开口(第三开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55]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说明中,关于前后左右及上下这样的方向的记载,如果没有特别记载则与相对于车体的方向相同。另外,各图所示的标记FR表示车体前方,标记UP表示车体上方,标记LH表示车体左方。
[0056]图1是具备本发明的进气结构的机动两轮车10的右侧视图。
[0057]机动两轮车10是鞍乘型车辆,其中,在车体架(未图示)的前端部经由前叉12支承有前轮13,在车体架的下部(详细地,左右一对枢轴架11)经由摆动臂14支承有后轮16,在车体架的上部支承有驾驶员用的主座椅17。
[0058]前叉12在上部安装有车把21,在下部经由车轴22支承有前轮13。摆动臂14的前端部能够摆动地支承在设置于左右的枢轴架11的枢轴23上,在摆动臂14的后端部经由车轴24支承有后轮16。
[0059]在车体架的中央部支承有发动机26,从一体地设置于发动机26的变速器27经由链条28向后轮16传递动力。在发动机26的上方的车体架上支承有燃料箱29。在燃料箱29的后部设置有油箱垫65。枢轴架11支承发动机26的后部。
[0060]发动机26具备:能够旋转地收纳曲轴的曲轴箱26a;从曲轴箱26a的前部上部向斜前上方立起的气缸部26b。在气缸部26b的后部连接有进气装置36。进气装置36具备空气滤清器盒37和与空气滤清器盒37的后部连接的进气管38。另外,在气缸部26b的前部连接有排气装置39。
[0061]机动两轮车10由车体罩31覆盖。车体罩31具备前整流罩32、左右一对侧车体罩33、左右一对后侧车体罩34。
[0062]前整流罩32具备:上整流罩41、左右一对中整流罩42、左右一对下整流罩43、左右一对上部内整流罩44。
[0063]上整流罩41形成前整流罩32的前表面,具备:位于车宽方向中央及下部的中心部上整流罩45;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的左右一对侧部上整流罩46;并且在左右的侧部上整流罩46上安装有挡风玻璃47。在侧部上整流罩46的下方配置有前照灯51。
[0064]中整流罩42形成前整流罩32的左右侧表面,是从车体侧方覆盖车体前部直到比前轮13的车轴22低的位置的部分。下整流罩43从与中整流罩42的下端部连接的前端部延伸至发动机26的下部的侧方。上部内整流罩44安装于左右的中整流罩42的上缘部。
[0065]侧车体罩33由大致V字形状的下侧车体罩54和倒三角形状的上侧车体罩55构成,并从侧方覆盖车体架。
[0066]上侧车体罩55配置于由下侧车体罩54、主座椅17和燃料箱29包围的部分。
[0067]后侧车体罩34覆盖驾驶员用的主座椅17的后部和配置于主座椅17的后方的同乘人用的后座椅57各自的侧缘部的下方。
[0068]空气滤清器盒37及进气管38配置于侧车体罩33的车宽方向内侧,特别是进气管38配置于下侧车体罩54的后部的车宽方向内侧。
[0069]图中的标记61是从上方覆盖前轮13的前挡泥板,62是安装于侧部上整流罩46的左右一对后视镜,63是安装于中整流罩42的前部上部的左右一对前方向灯,64是左右一对驾驶员用踏板,66是左右一对同乘人用踏板,67是从上方覆盖后轮16的后挡泥板,68是供同乘人抓住的扶手,69是安装于左侧的枢轴架11的下端部的侧支架,74、75是构成排气装置39的排气管及消音器。
[0070]图2是表示机动两轮车10的俯视图。
[0071]空气滤清器盒37配置于燃料箱29及主座椅17的下方,进气管38设置于空气滤清器盒37的后部。进气管38在车体前后方向上位于与左右的驾驶员用踏板64、64相同的位置。
[0072]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比进气管38靠后方,用于向车体罩31内取入外部空气并朝向进气管38供给的多个开口设置于车体罩31。
[0073]在主座椅17的后端部附近,在左右的后侧车体罩34、34分别设置有通风(少一A一)部件77U77R,在右侧的通风部件77R设置有上述开口中的一个(之后详述的通风开口77b)。通风部件77L、77R分别构成左右的后侧车体罩34、34各自的一部分。
[0074]在车体罩31内形成有:虽不是完全密闭状态但由多个壁包围的半密闭空间;用于有效地将外部空气从各开口导向进气管38侧的结构。在半密闭空间内,产生伴随着发动机26的运转的来自进气管38的抽吸所导致的负压。利用该负压,外部空气容易被导向进气管38 ο
[0075]图3是图2的III一 III线的后视剖视图。
[0076]在空气滤清器盒37的后部连接有管状的进气管38。
[0077]进气管38具备:吸入空气的吸入口 38a;为了从吸入口 38a向空气滤清器盒37内取入空气而开设于吸入口 38a内的空气滤清器盒37侧的取入口 38b。另外,标记38c是吸入口38a的开口。
[0078]在吸入口38a的长度方向上延伸并通过吸入口38a的宽度中心的吸入口中心线120从取入口 38b侧向开口 38c侧向车体右斜下方倾斜并延伸。
[0079]吸入口中心线120相对于水平线121以角度Θ倾斜。吸入口38a这样倾斜是因为,在使用设置于构成车体架的左侧的枢轴架11(参照图1)的下端部的侧支架69(参照图1)来使车辆停车或驻车的情况下,即使车体向左侧也使吸入口中心线120向车体右斜下方倾斜,从而雨水不会从开口 38c进入吸入口 38a内。
[0080]在空气滤清器盒37及进气管38(以下,将空气滤清器盒37及进气管38记作“进气部件48”。)的上方配置有构成主座椅17的下表面的底板17a,在进气部件48的下方配置有ABS组件123、覆盖ABS组件123的下方及左右侧方的ABS组件罩124 ^BS组件由电动马达、由电动马达驱动的栗、与栗连接的多个液压配管、设置于液压配管的途中的电磁阀等构成。当操作制动杆或制动踏板,利用前轮制动器、后轮制动器进行前轮13及后轮16的紧急制动时,电动马达的动作和电磁阀的开闭等由独立于ABS组件的控制装置控制,防止前轮13、后轮16的抱死。
[0081 ]进气部件48的左右侧方由下侧车体罩54覆盖,因此进气部件48配置在由底板17a、ABS组件罩124、左右的下侧车体罩54、54包围的空间125内。
[0082]支承主座椅17及后座椅57(参照图1)的左右一对座椅导轨127、127和分别支承左右的座椅导轨127、127的左右一对副架128、128通过空间125内。座椅导轨127、127及副架128、128构成车体架的后部。
[0083]在右侧的副架128的附近,且右侧的下侧车体罩54的下缘部54e和ABS组件罩124的右壁124a之间设置有下开口 131。下开口 131位于进气管38的右侧斜下方,因此容易从下开口 131向进气管38吸入空气。
[0084]这里,标记133是架设置于车体架和摆动臂(参照图1)的后减震单元,134是发动机26的曲轴箱26a(参照图1)所具备的曲轴箱罩,135是设置于曲轴箱罩134的油注入口用盖,136是从外侧方覆盖车体架的下部的左右一对下架罩。
[0085]在右侧的下侧车体罩54的下缘部54e和右侧的下架罩136之间设置有间隙165。因此,外部空气通过间隙165和下开口 131朝向进气管38。
[0086]图4是图1的IV— IV线的俯视剖视图。
[0087]空气滤清器盒37由空气滤清器外壳主体141、封闭空气滤清器外壳主体141的开口的空气滤清器外壳罩142、能够装卸地安装于空气滤清器外壳主体141的空气滤芯143构成。
[0088]进气管38与空气滤清器外壳主体141的后部连接。
[0089]从进气管38的吸入口38a吸入的空气流入作为空气滤清器盒37内的一个室的污染侦U,并通过穿过空气滤芯143而被净化。进而,空气进入作为空气滤清器盒37内的另一室的清洁侧,从清洁侧穿过进气装置36(参照图1)的各部件而被供给至发动机26。
[0090]在进气管38的后方配置有电池144和为了收纳电池144而以包围电池144的方式一体成型于后挡泥板67的前部上部的电池收纳部67a。电池收纳部67a由包围电池144四周的前壁67c、后壁67d、左壁67e、右壁67f及底壁67g构成。前壁67c形成为比其他后壁67d、左壁67e、右壁67f低。
[0091]利用(I)配置于前后的空气滤清器盒37和电池144及电池收纳部67a、(2)配置于左右的下侧车体罩54、54,形成空间146,并且进气管38位于空间146内。
[0092]在左右的下侧车体罩54各自的后端面54a设置有分别位于电池收纳部67a的左右侧方的下侧开口 54b、54b。
[0093]利用左右一对下侧开口 54b,外部空气被取入空间146内,并被从进气管38吸入。虽然将下侧开口 54b设置于左右两侧,但也可以仅设置于右侧。
[0094]图5是表示下侧车体罩54的下侧开口54b及其周围的立体图。图5(A)是表示下侧车体罩54的整体的立体图,图5(B)是图5(A)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0095]如图5(A)所示,下侧开口 54b设置于下侧车体罩54的后端面54a且与下侧车体罩54相邻的后侧车体罩34的正下方。后端面54a由从下侧车体罩54的指向车体侧方的外表面54d的后缘向车宽方向内侧屈曲的平坦面形成。
[0096]在下侧开口54b的后方接近配置有加强架151,其架设于座椅导轨127(参照图3)和副架128并且与后端面54a大致平行地配置。另外,在下侧开口 54b及加强架151的附近的副架128上安装有后踏板支架152,在后踏板支架152上安装有同乘人用踏板66。
[0097]下侧车体罩54的下方与下架罩136邻接。另外,标记153是为了覆盖枢轴23(参照图1)的侧方而安装于下架罩136的盖部件。
[0098]如图5(B)所示,下侧开口54b通过排列多个由横长的椭圆形构成的狭缝54c来形成。在图中,例如,多个狭缝54c交错(千鳥)配置,但也可以是并列配置或除此之外的配置。另外,标记54f是为了避免与副架128的干涉而形成于下侧车体罩54的后端面54a的缺口。
[0099]如上所述,在下侧车体罩54的后缘设置有在大致车宽方向上具有宽度的平面状的后端面54a,通过在后端面54a设置下侧开口 54b,使附着到下侧车体罩54的外表面54d并因行驶风向后方流动雨水难以从下侧开口 54b向内侧进入,并且能够使下侧开口 54b在车体侧方不明显。
[0100]另外,通过以接近下侧开口54b的后方并沿着后端面54a的方式设置加强架151(也参照图1),确保下侧开口54b和加强架151的前后方向的间隙,不会妨碍从下侧开口54b吸入外部空气。而且,能够防止砂石等从后方向下侧开口 54b进入,并且更进一步使下侧开口 54b不明显,提高外观性。
[0101]图6是表示构成后侧车体罩34的一部分的通风部件77R及其周围的立体图。
[0102]通风部件77R接近主座椅17的后端部地设置于后侧车体罩34的前部上部,通风部件77R的后端位置在前后方向上与后座椅57的前端部的位置大致一致。
[0103]在通风部件77R上以上下排列的方式形成有横长的多个狭缝77a。多个狭缝77a构成通风开口 77b,外部空气从通风开口 77b供给到车体罩31内的进气管38(参照图4)。
[0104]通风部件77R位于落座于主座椅17的乘员的后方,因此即使是雨天时的车辆行驶中,雨水也难以从通风部件77R的通风开口77b进入内部。
[0105]图7是图1的VII— VII线的俯视剖视图。
[0106]在相对于支承左右的同乘人用踏板66的后踏板支架152的踏板支承部152a在上下方向上重叠的位置配置有左右的通风部件77L、77R。
[0107]在左侧的通风部件77L上未形成有狭缝,并且在右侧的通风部件77R上形成有多个狭缝77a并设置有通风开口 77b。因此,容易向朝向右侧开口的进气管38(参照图4)供给外部空气。外部空气从通风开口 77b进入位于通风部件77R的车宽方向内侧且由主座椅17的底板17a和后挡泥板67形成的空间155。另外,标记157是架设在左右的座椅导轨127、127间的交叉管,158是构成摆动臂14的左右的臂部件。
[0108]图8是图2的VI— VI线的后视剖视图。
[0109]右侧的通风部件77R具备:多个叶片板部77c、形成于各叶片板部77c之间的狭缝77a、由相邻的叶片板部77c形成的凹部77d。
[0110]叶片板部77c是将从狭缝77a取入后的空气的流动设定为规定的方向的部分。狭缝77a形成于各叶片板部77c的下方,并从上方被叶片板部77c覆盖,因此无法从上方看到。凹部77d是在相邻的叶片板部77c之间未形成狭缝77a的部分,通过在凹部77d设置狭缝77a或者不设置狭缝77a来变更狭缝数,从而能够变更取入的空气量。
[0111]外部空气通过通风部件77R的通风开口77b流入由车体罩31内的底板17a、后挡泥板67、左右的后侧车体罩34、34包围的空间155,并被供给至进气管38 (参照图4)。
[0112]左侧的通风部件77L具备叶片板部77c、在各叶片板部77c之间形成的凹部77d。从外侧观察通风部件77L时其看起来与右侧的通风部件77R左右对称而形成狭缝77a,从而不会带来左右的结构不同所造成的不协调感。
[0113]在通风部件77L的下方配置有安装于后侧车体罩34的侧部的锁芯161。锁芯161是使用于开闭后座椅57(参照图2)的座椅锁定装置(未图示)动作的部件,锁芯61和座椅锁定装置通过线缆连接。
[0114]在左右的后侧车体罩34的后部设置有收纳小物件的收纳部,能够开闭地设置于后侧车体罩34的后座椅57(参照图6)覆盖该收纳部的上部的开口。
[0115]座椅锁定装置安装于车体架,设置于座椅锁定装置的卡合部与设置于后座椅57的被卡合部卡合,由此后座椅57被锁定在关闭的状态。若向锁芯161插入钥匙并旋转,则卡合部从被卡合部脱离,后座椅57的锁定状态被解除,因此能够打开后座椅57。
[0116]图9是表不左侧的通风部件及其周围的说明图。图9(A)是侧视图,图9(B)是从斜如方观察的立体图。
[0117]如图9(A)、(B)所示,在通风部件77L的附近且后侧车体罩34的车宽方向内侧配置有位于通风部件77L下方的锁芯161和位于通风部件77L的后斜上方的警报装置163。
[0118]警报装置163具有在不使用插入锁芯161的钥匙而要强行将后座椅57打开、或者已打开的情况下,在进行从罩类的间隙向内部插入螺丝刀等棒状的物体来拉动将锁芯161和座椅锁定装置连接的线缆等行为的情况下,发出警告音的功能。
[0119]以下,对于以上说明的多个开口的作用进行说明。
[0120]图10是表示设置于车体罩31的多个开口的作用的作用图。图10(A)是图4的主要部分放大图,是表示设置于下侧车体罩54的下侧开口 54b的作用的作用图,图1O (B)是图7的主要部分放大图,是表示设置于通风部件77R的通风开口77b的作用的作用图。
[0121]如图10(A)所示,外部空气如箭头A所示地从车体后方或者从车体前方迂回并通过下侧开口54b进入下侧车体罩54的车宽方向的内侧的空间,即前后由空气滤清器盒37和后挡泥板67的电池收纳部67a夹持,并且车宽方向由左右一对下侧车体罩54、54夹持而成的空间146。并且,如箭头B所示,进入向右斜下方开口的进气管38,并被吸入进气管38内。
[0122]通过形成作为半密闭空间的空间146,当伴随着发动机26(参照图1)的运转而利用进气管38吸入空间146内的空气时,在空间146内产生负压。由此,虽然空气从空间146外流入空间146内,但出于将空气吸入进气管38的目的而形成作为比较大的开口的下侧开口54b,由此即使下侧开口 54b配置于比进气管38靠后方,也能够产生如上述箭头A、B所示的空气的流动,并且能够确保必要的吸入空气量。而且,通过使进气管38的开口 38c朝向车体右斜下方而不是车体后方,防止从上方降下的雨水的浸入,并且能够从右侧的下侧开口 54b至开口 38c将空气的流动形成为更接近直线的空气流,能够更顺畅地利用进气管38吸入空气。而且另外,下侧开口 54b形成于下侧车体罩54的后端面54a,因此能够容易抑制雨水从进气管38浸入。
[0123]如图10(B)所示,通风部件77R的各叶片板部77c的内端部向车体前方弯曲,因此通风开口 77b指向车体前方。因此,外部空气如箭头E、G所示地从车体侧方朝向通风开口 77b之后向前方改变方向,如箭头F、H所示,向前侧进入由主座椅17的底板17a和后挡泥板67上下夹持的空间155。并且,被从进气管38吸入。空间155也是半密闭空间,利用因进气管38的空气的吸入而产生的负压,空间155内的空气也靠向并吸入进气管38。因此,能够形成因行驶风向后方流动的雨水难以向前方浸入的结构。
[0124]图11是表示图8所示的截面上的通风开口77b的作用的作用图。
[0125]外部空气如箭头L、M所示地从车体上方或车体侧方通过相邻的叶片板部77c间的狭缝77a流入位于通风部件77及后侧车体罩34的内侧的空间155内。在作为半密闭空间的空间155内,因进气部件48的进气而产生负压,因此外部空气向位于比通风开口77b靠前方的进气管38侧流动而被吸入。
[0126]另外,狭缝77a从上方被叶片板部77c覆盖,因此能够防止雨滴从狭缝77a直接浸入车体罩31的内部。
[0127]图12是图4的主要部分放大图,是表示由下侧车体罩54和ABS组件罩124形成的下开口的作用的作用图。
[0128]外部空气从车体右侧方如箭头P所示,(I)首先,通过下侧车体罩54的下缘部54e和下架罩136之间的间隙165,(2)接着,通过下缘部54e和ABS组件罩124的右壁124a之间的下开口 131。并且,外部空气进入由上下分离的主座椅17的底板17a和ABS组件罩124、在车宽方向上分离的左右的下侧车体罩54及ABS组件罩124的左右分别形成的空间125内。并且,外部空气如箭头Q所示地上升,进而如箭头R所示地从空间125吸入进气管38内。
[0129]如上所述,从设置于车体右侧的下开口131进入空间125并上升的空气容易吸入向右侧斜下方开口的进气管38。例如,即使雨水混入从下开口 131进入空间125内的外部空气,当外部空气上升时雨水被分离,难以达到进气管38。而且,进气管38向右下倾斜,因此从进气管38的上方落下的雨水难以进入进气管38内。
[0130]图13是表示设置于下侧车体罩174的其他实施方式的下侧开口174b及其周围的立体图。图13(A)是表示与图5(B)对应的又一实施方式的下侧开口 174b及其周围的立体图,图13(B)是图13(A)的主要部分放大图。对于与图5所示的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以相同的标记,并省略详细说明。
[0131]如图13(A)所示,构成侧车体罩33的一部分的下侧车体罩174设置有左右一对。在下侧车体罩174的后端面174a设置有下侧开口 174b。通过左右的下侧开口 174b,外部空气被取入车体罩31的内部的空间146(参照图4)内,并被从进气管38(参照图4)吸入。
[0132]如图13(B)所示,下侧开口174b由形成为纵长的椭圆的多个狭缝174c构成。
[0133]通过将狭缝174c形成为纵长的椭圆,如箭头S所示,从车体前方在下侧车体罩174的外表面上大致水平地传递并达到下侧开口 174b的雨水要如箭头T所示地沿狭缝174c的短轴方向移动,但雨水以跨过最初的狭缝174c的整个短轴的方式进入,由于表面张力,雨水难以从狭缝174c进入内部,并且容易利用行驶风将雨水向后方排出。因此,能够防止雨水被吸入位于下侧车体罩174的车宽方向内侧的进气管38(参照图3)。
[0134]图14是表示又一实施方式的进气管178及其周围的剖视图。
[0135]在空气滤清器盒37的后部连接有进气管178,在前后方向上,在由空气滤清器盒37和电池144及电池收纳部67a夹持的空间146内配置有进气管178。
[0136]进气管178具备将空气取入空气滤清器盒37内的管状的吸入口 178a,吸入口 178a的开口 178c在俯视图中指向后斜右方。开口 178c的前端部和后端部的车宽方向的尺寸差为
δ0
[0137]并且,在如图3所示的后视图中,在吸入口 178a的长度方向上延伸并且通过吸入口178a的宽度的中心的吸入口中心线,以与进气管38(参照图3)的吸入口中心线120 (参照图3)相同的方式,从进气管178中设置于与空气滤清器盒37的连接部的空气的取入口侧向开口 178c侧向车体右斜下方倾斜并延伸。
[0138]外部空气如箭头U所示地从车体后方或者从车体前方迂回并通过下侧开口54b进入下侧车体罩54的车宽方向的内侧的空间146,如箭头V所示地进入在俯视图中以指向后斜右方的方式开口的进气管178,而被吸入进气管38内。
[0139]通过使进气管178的开口178c指向后斜右方,而能够使外部空气的流动更进一步呈直线状地从位于比进气管178靠车体后方且车体右侧的下侧开口 54b朝向进气管178,能够高效地进行外部空气向进气管178的导入,能够使更多的外部空气从进气管178吸入。
[0140]如上述图1、图4、图5(A)、(B)及图13(A)、(B)所示,作为鞍乘型车辆的机动两轮车10具备:供驾驶员落座的主座椅17;设置于主座椅17的前方并向发动机26供给燃料的燃料箱29;向发动机26供给外部空气的空气滤清器盒37;与空气滤清器盒37连接的进气管38;从侧方覆盖配置于主座椅17及燃料箱29的至少一方的下方的空气滤清器盒37的侧车体罩33、作为侧车体罩的下侧车体罩54、上侧车体罩55、下侧车体罩174;在机动两轮车10的进气结构中,在下侧车体罩54、下侧车体罩174上设置有配置于比进气管38靠后方的作为第一开口的下侧开口 54b、174b,从下侧开口 54b、174b朝向进气管38供给外部空气。
[0141]根据该结构,在比进气管38靠后方配置有下侧开口54b、174b,因此能够抑制雨水或泥水从车辆前方浸入。另外,不需要设置防止雨水等的浸入的结构,能够从进气管38更多地吸入外部空气。
[0142]另外,如图3、图4及图13(A)、(B)所示,下侧开口54b、174b设置于下侧车体罩54、174的背面,即后端面54a、174a,因此能够抑制附着于下侧车体罩54、174的雨水在行驶中向车体后方流动时,向下侧开口 54b、174b浸入。
[0143]另外,如图2、图6及图7所示,在比下侧车体罩54靠后方且主座椅17的后端部左右的后方设置有作为一对罩部件的后侧车体罩34,在左右一对后侧车体罩34中仅一方侧设置有朝向进气管38供给外部空气的作为第二开口的通风开口 77b,因此能够容易地增加朝向进气管38供给的外部空气。
[0144]另外,如图3所示,进气管38的吸入外部空气的吸入口38a指向车体侧斜下方,因此能够防止雨水向进气管38内浸入。
[0145]另外,如图5及图13(A)、(B)所示,下侧开口174b由在相对于沿着侧车体罩33的下侧车体罩174流动的行驶风大致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多个狭缝174c形成,因此是在行驶中狭缝174c的长度方向难以相对于在下侧车体罩174的表面上随着行驶风向车体后方流动雨水平行的结构,因此能够抑制雨水从下侧开口 174b浸入。
[0146]另外,如图1及图3所示,在进气管38的下方配置有:紧急制动时等防止作为车轮的前轮13、后轮16抱死的ABS组件123;覆盖ABS组件123的ABS组件罩124;由侧车体罩33和ABS组件罩124在车体的左右一方形成作为第三开口的下开口 131,从下开口 131朝向进气管38供给外部空气,因此在将从下开口 131取入到车体内的外部空气向上方的进气管38供给时,能够容易地分离外部空气中含有的雨水。
[0147]另外,如图3、图7及图8所示,进气管38的吸入口38a指向车体右斜下方,通风开口77b设于车体右侧,因此能够从通风开口 77b朝向进气管38顺畅地供给外部空气,能够增加来自进气管38的吸入空气量。
[0148]另外,如图1及图3所示,在支承发动机26的后部的左右一对枢轴架11中的左侧的枢轴架11的下端部设有侧支架69,当将侧支架69立起并使车辆在向左侧倾斜的状态下驻车时,进气管38的吸入口 38a指向车体右斜下方,因此即使利用侧支架69使车辆驻车,也能够防止雨水向进气管38内浸入。
[0149]上述实施方式只表示本发明的一个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以任意地变形及应用。
[0150]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图5及图13(A)、(B)所示的狭缝54c、174c形成为椭圆,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是长孔、或接近椭圆、长孔的形状。
[0151]另外,如图4所示,在左右的下侧车体罩54的各自的后端面54a设置有下侧开口54b,但不限于此,也可以使上侧车体罩55向后方延伸,并在该上侧车体罩的后端面设置开口。另外也可以在一体地形成下侧车体罩54和上侧车体罩55的罩部件的后端面设置开口。而且,将侧车体罩33上下分割成两部分,但不限于此,可以分割成三部分,也可以前后分割成两部分、或者前后分割成三部分。
[0152]本发明不限于应用于机动两轮车10的情况,也可以应用于包括机动两轮车10以外的鞍乘型车辆。
【主权项】
1.一种鞍乘型车辆的进气结构,所述鞍乘型车辆具备:供驾驶员落座的主座椅(17);设置于所述主座椅(17)的前方并向发动机(26)供给燃料的燃料箱(29);向所述发动机(26)供给外部空气的空气滤清器盒(37);与所述空气滤清器盒(37)连接的进气管(38、178);从侧方覆盖配置于所述主座椅(17)及所述燃料箱(29)的至少一方的下方的所述空气滤清器盒(37)的侧车体罩(33、54、55、174),所述鞍乘型车辆的进气结构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侧车体罩(33、54、55、174)上设置有配置于比所述进气管(38、178)更靠后方的第一开口(54b、174b),从所述第一开口(54b、174b)朝向所述进气管(38,178)供给外部空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进气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开口( 54b、174b)设置于所述侧车体罩(54、174)的背面。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进气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比所述侧车体罩(54、174)更靠后方且所述主座椅(17)的后方设置有左右一对罩部件(34),在所述左右一对罩部件(34)中仅一方侧设置有朝向所述进气管(38、178)供给外部空气的第二开口(77b)。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进气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气管(38、178)的吸入外部空气的吸入口(38a、178a)指向车体侧方斜下方。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进气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开口(174b)由在相对于沿着所述侧车体罩(174)流动的行驶风大致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多个狭缝(174c)形成。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进气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进气管(38、178)的下方配置有:紧急制动时等防止车轮抱死的ABS组件(123);覆盖所述ABS组件(123)的ABS组件罩(124);由所述侧车体罩(54、174)和所述ABS组件罩(124)在车体的左右一方形成第三开口(I31),从所述第三开口(131)朝向所述进气管(38、178)供给外部空气。7.根据权利要求4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进气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气管(38,178)的所述吸入口(38a、178a)指向车体右斜下方,所述第二开口(77b)设置于车体的右侧。
【文档编号】B62K11/04GK105836006SQ201610056693
【公开日】2016年8月10日
【申请日】2016年1月27日
【发明人】宫川忍, 横山晋, 原口英明, 沟口昌广, 中村健太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