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585635阅读:285来源:国知局
转向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转向装置,其中,柱状护罩(8)包括能够相对于彼此沿轴向方向滑动以进行伸缩调节的外护罩(50)和内护罩(40)。内护罩(40)具有外周表面(41),外周表面(41)配装至外护罩(50)的内周表面(50b)。接合构件(60)的基端(61)固定至内护罩(40)。外护罩(50)的内周表面(50b)包括导引槽(54)和设置在导引槽(54)的端部处的止挡部(55)。止挡部(55)在与接合构件(60)接合时限制内护罩(40)自外护罩(50)的脱开连接。接合构件(60)与导引槽(54)接合,并且导引槽(54)通过接合构件(60)引导内护罩(40)的轴向移动。导引槽(54)具有面向接合构件(60)的远端(62)的底部(54a)。
【专利说明】
转向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转向装置。
【背景技术】
[0002]就可延伸的转向柱装置而言,已经提出了这样的技术:其中,由内柱固定地支撑的导向块插入在沿外柱的轴向方向延伸的长孔(导引槽)中,使得外柱与内柱之间的相对旋转受到限制,而同时允许外柱与内柱之间沿轴向方向的相对移动(例如见日本专利申请公告N0.2009-107506( JP 2009-107506A))。另外,就伸缩式转向装置而言,已经提出了这样的技术:其中,固定至内管的销配装在沿外管的轴向方向延伸的长孔中,使得转向柱的伸缩运动极限位置被明确规定并且外管与内管之间的相对旋转受到限制(例如见日本实用新型申请公告N0.63-43978(JP 63-43978 U))。

【发明内容】

[0003]当销或用作止挡部的类似部件由于在二次碰撞情况下的冲击或类似情形而脱开连接或断裂时,防止内管自外管脱开连接的功能可能无法得到实现。本发明提供这样的一种转向装置:该转向装置构造成可靠地防止内护罩自外护罩脱开连接。
[0004]本发明的一方面涉及这样的一种转向装置,该转向装置包括转向轴、柱状护罩和接合构件。转向构件连接至转向轴。转向轴能够沿轴向方向延伸。转向轴由柱状护罩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柱状护罩能够沿轴向方向延伸。柱状护罩包括外护罩和内护罩,外护罩和内护罩彼此相配合从而能够相对于彼此沿轴向方向滑动以进行伸缩调节。接合构件具有固定至内护罩的基端。外护罩的内周表面包括导引槽和止挡部。接合构件与导引槽接合。导引槽沿轴向方向延伸。导引槽构造成:由于接合构件与导引槽的接合而通过接合构件来引导内护罩的轴向移动且同时使内护罩的旋转受到限制。止挡部设置在导引槽的端部处。止挡部构造成在与接合构件接合时限制内护罩自外护罩的脱开连接。导引槽具有面向接合构件的远端的底部。
[0005]由于外护罩的内周表面的导引槽具有底部,因此接合构件与内护罩的脱离接合是通过导引槽的底部来防止的。因而,可以通过使接合构件与设置在导引槽的端部处的止挡部接合来可靠地防止内护罩自外护罩脱开连接。另外,外护罩的刚度的提高使得能够提供高刚度的转向装置。
[0006]在上述方面中,外护罩可以包括允许接合构件穿过其中的开口。另外,外护罩可以构造成使得:当柱状护罩在进行伸缩调节的时候处于第一最大程度的缩短状态时,所述开口在轴向方向上位于接合构件的下方。另外,外护罩可以构造成使得:当柱状护罩在二次碰撞的时候处于第二最大程度的缩短状态时,所述开口在轴向方向上位于接合构件的上方。
[0007]当柱状护罩在进行伸缩调节的时候处于第一最大程度的缩短状态时,外护罩的开口在轴向方向上位于接合构件的下方的位置处。因而,能够抑制由于所述开口而造成的外护罩的刚度的降低。当柱状护罩在二次碰撞的时候处于第二最大程度的缩短状态时,外护罩的开口在轴向方向上位于接合构件的上方的位置处。因而,在二次碰撞时能够抑制由于所述开口而造成的外护罩的刚度的降低。
[0008]在上述方面中,接合构件可以是导电性构件,接合构件可以设置成与和外护罩滑动接触的导电性弹性构件形成为一体,外护罩可以连接至车身侧构件,从而允许外护罩与车身侧构件之间的电传导,以及,可以通过接合构件和导电性弹性构件而允许内护罩与外护罩之间的电传导。
[0009]内护罩与以导电的方式连接至车身侧构件的外护罩之间的电传导是通过导电性接合构件和导电性弹性构件来保证的。这使得能够减少无线电干扰的发生。
【附图说明】
[0010]下面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特征、优点及技术意义和工业意义进行描述,其中,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元件,并且其中:
[0011]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转向装置的示意性构型的局部剖视示意性侧视图;
[0012]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转向装置的示意性立体图;
[0013]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转向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截面图,图3对应于沿着图1中的线II1-1II截取的截面图;
[0014]图4是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转向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截面图,图4示出了齿锁定机构的锁定状态;
[0015]图5是从另一角度观察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转向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截面图,图5示出了内护罩在伸缩调节时被置于伸缩行程范围的伸长侧端处的状态;
[0016]图6是从另一角度观察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转向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截面图,图6示出了内护罩在伸缩调节时被置于伸缩行程范围的缩短侧端处的第一最大程度的缩短状态;
[0017]图7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包括接合构件的组装步骤的示意性截面图;
[0018]图8是在二次碰撞时柱状护罩被设置成处于第二最大程度的缩短状态时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转向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截面图;以及
[0019]图9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转向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文中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转向装置I的示意性构型的局部剖视示意性侧视图。如图1中所示出的,转向装置I包括:转向轴3,转向轴3具有与转向构件2如方向盘相连接的第一端(轴向上端);以及转向操作机构5,转向操作机构5通过中间轴4或类似部件连接至转向轴3。
[0021]转向操作机构5例如是与转向构件2的转向相关联地使转向车轮(未示出)转向的齿条-小齿轮机构。转向构件2的旋转通过转向轴3、中间轴4等被传递至转向操作机构5。另夕卜,传递至转向操作机构5的旋转被转换成齿条轴(未示出)的轴向运动。由此使转向车轮转向。
[0022]转向轴3包括管状的上轴6以及下轴7,上轴6与下轴7例如通过花键配合或锯齿状配合而彼此相配合从而能够相对于彼此滑动。转向构件2连接至上轴6的第一端。另外,转向轴3能够沿轴向方向X延伸。转向装置I包括中空的柱状护罩8,转向轴3由柱状护罩8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转向轴3穿过柱状护罩8从而由柱状护罩8通过多个轴承9、10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
[0023]柱状护罩8包括诸如上护罩之类的管状的内护罩40和诸如下护罩之类的管状的外护罩50。内护罩40和外护罩50彼此相配合从而能够相对于彼此滑动。柱状护罩8能够沿轴向方向X延伸。设置在上侧的内护罩40通过轴承9连接至上轴6,从而能够与上轴6—起沿轴向方向X移动。设置在下侧的外护罩50通过轴承10支撑下轴7,使得下轴7是能够旋转的。
[0024]图3是沿着图1中的线II1-1II截取的截面图,如图3中所示出的,内护罩40具有外周表面41,夕卜周表面41与外护罩50的内周表面50b配合以便能够沿轴向方向X(垂直于绘制图3的纸面的方向)滑动。内护罩40固定有接合构件60。接合构件60具有基端61和远端62。基端61固定地压配合在从外周表面41沿内护罩40的径向方向穿过内护罩40的固定孔42中。接合构件60可以由树脂或金属制成。
[0025]当接合构件60配装在导引槽54中时,内护罩40相对于外护罩50的旋转受到限制。导引槽54的功能在于:通过接合构件60导引内护罩40沿轴向方向X的移动。导引槽54具有底部54a,底部54a面对接合构件60的远端62。通过这种构型而阻止接合构件60从外护罩50中掉出来。
[0026]如图5中所示出的,外护罩50的内周表面50b具有伸长侧止挡部55和碰撞止挡部57,其中,伸长侧止挡部55由设置在导引槽54的在轴向方向X上的上端处的台阶部构成,而碰撞止挡部57由设置在导引槽54的在轴向方向X上的下端处的台阶部构成。在进行伸缩调节时,当内护罩40被置于伸缩行程范围的伸长侧端时,伸长侧止挡部55与接合构件60相接合,由此执行阻止内护罩40自外护罩50脱开连接(阻止内护罩40从外护罩50中掉出来)的功能。伸长侧止挡部55限定内护罩40的伸缩行程范围的伸长侧端。
[0027]如图8中所示出的,在二次碰撞的情况下,碰撞止挡部57与接合构件60相接触,由此限定在二次碰撞时内护罩40的缩短侧行程端。再次参照图1,转向装置I包括:固定支架14,固定支架14固定至车身13;倾斜中心轴15,倾斜中心轴15由固定支架14支撑;以及柱状支架16,柱状支架16固定至外护罩50的外周表面并且由倾斜中心轴15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通过将倾斜中心CC用作支点,柱状护罩8和转向轴3能够沿倾斜方向Y枢转(倾斜)。倾斜中心CC是倾斜中心轴15的中心轴线。
[0028]当使转向轴3和柱状护罩8绕倾斜中心CC枢转(倾斜)时,转向构件2的位置被调节(所谓的倾斜调节)。当使转向轴3和柱状护罩8沿轴向方向X伸长或缩短时,转向构件2的位置被调节(所谓的伸缩调节)。转向装置I包括支架17和紧固机构18,其中,支架17固定至车身13,紧固机构18通过夹紧一对紧固部51(对应于夹紧板)而实现倾斜锁定和伸缩锁定。紧固部51由与外护罩50的材料相同的材料制成从而与外护罩50在轴向方向X上的上部形成为一体。
[0029]图2是示意性立体图,如图1和图2中所示出的,紧固机构18包括作为由驾驶员旋转的操作构件的操作杆20和能够与操作杆20—起以成一体的方式旋转的紧固轴21。紧固轴21的中心轴线CI与操作杆20的旋转中心重合。如图5中所示出的,外护罩50限定从轴向方向X上的上端向下延伸的切口 53。如图2中所示出的,紧固部51设置在切口 53的两侧。通过夹紧紧固部51,使外护罩50的直径弹性地减小。
[0030]紧固轴21穿过分别设置在支架17的一对侧板22(图1中仅示出了一个侧板22)中的倾斜长孔23以便沿倾斜方向Y延伸。参照图2,紧固机构18通过经由紧固轴21将支架17紧固至外护罩50的紧固部51来实现倾斜锁定。另外,紧固机构18以以下方式实现伸缩锁定:由通过夹紧外护罩50的紧固部51而使直径减小的外护罩50将内护罩40夹紧成不能够沿轴向方向X移动。以此方式,使转向构件2的位置相对于车身13固定(见图1)。
[0031]如图3中所示出的,支架17包括附接至车身13的安装板24以及从安装板24的两端沿倾斜方向Y向下延伸的侧板22。外护罩50的紧固部51设置在侧板22之间并且各自呈与侧板22中对应的一个侧板22的内表面22b相吻合的板的形式。每个侧板22的内表面22b都面向紧固部51中对应的一个紧固部51的外表面51b。
[0032]外护罩50的每个紧固部51都具有紧固轴贯穿孔52,紧固轴贯穿孔52是紧固轴21穿过其中的圆孔。在进行倾斜调节时,紧固轴21、外护罩50、内护罩40以及转向轴3彼此一起沿倾斜方向Y移动。紧固轴21是穿过支架17的侧板22的倾斜长孔23以及外护罩50的紧固部51的紧固轴贯穿孔52的螺栓。设置在紧固轴21的第一端的较大直径的头部21a被固定成能够与操作杆20—起以成一体的方式旋转。
[0033]紧固机构18还包括力转换机构30,力转换机构30设置在紧固轴21的头部21a与侧板22中的一个侧板22之间。力转换机构30将通过对操作杆20进行操作所产生的操作扭矩转换成紧固轴21的轴向力(用于紧固所述侧板22的紧固力)。力转换机构30包括可旋转凸轮31和夹紧构件32。可旋转凸轮31连接至操作杆20从而能够与操作杆20—起以成一体的方式旋转。可旋转凸轮31相对于紧固轴21的沿紧固轴方向J的运动受到限制。夹紧构件32是不可旋转凸轮,其实现与可旋转凸轮31的凸轮接合以紧固侧板22中的一个侧板22。
[0034]紧固机构18还包括螺母33、夹紧构件34以及设置在夹紧构件34与螺母33之间的中间构件35,其中,螺母33被旋拧至紧固轴21的第二端的带螺纹部21b,夹紧构件34紧固所述侧板22中的另一侧板22 ο中间构件35包括:垫圈36,垫圈36设置在螺母33与夹紧构件34之间;以及滚针轴承37,滚针轴承37设置在垫圈36与夹紧构件34之间。
[0035]夹紧构件34和中间构件35设置在螺母33与支架17的侧板22中的所述另一侧板22之间。可旋转凸轮31、夹紧构件32(不可旋转凸轮)、夹紧构件34和中间构件35被支撑在紧固轴21的外周表面上。夹紧构件32(不可旋转凸轮)具有夹紧板部32a和凸部32b,夹紧构件34具有夹紧板部34a和凸部34b,其中,夹紧板部32a、34a分别紧固对应的侧板22,凸部32b、34b分别配装至对应的倾斜长孔23。当凸部32b、34b接合在对应的倾斜长孔23中时,夹紧构件32、34的旋转受到限制。
[0036]夹紧构件32(不可旋转凸轮)和夹紧构件34都支撑在紧固轴21上从而能够沿作为紧固轴21的中心轴线方向的紧固轴方向J移动。随着操作杆20沿锁定方向旋转,可旋转凸轮31相对于夹紧构件32(不可旋转凸轮)旋转。因此使夹紧构件32沿紧固轴方向J移动,使得支架17的所述一对的侧板22被夹紧且紧固在夹紧构件32的夹紧板部32a与夹紧构件34的夹紧板部34a之间。
[0037]因而,支架17的每个侧板22对外护罩50的紧固部51中对应的一个紧固部51进行紧固。因而,外护罩50在倾斜方向Y上的运动受到限制,从而实现倾斜锁定。另外,当紧固部51被紧固时,外护罩50的直径弹性地减小从而紧固内护罩40。因此,内护罩40的在轴向方向X上的运动受到限制,从而实现伸缩锁定。
[0038]如图4中所示出的,转向装置I包括用以使保持伸缩锁定的力增大的齿锁定机构70。齿锁定机构70包括被接合齿形成构件71、接合齿形成构件73和联动机构74,其中,被接合齿形成构件71固定至内护罩40的外周表面41,接合齿形成构件73由所述一对紧固部51通过支撑轴72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联动机构74将接合齿形成构件73的旋转与紧固轴21的旋转联系起来(即,联动机构74使接合齿形成构件73在紧固轴21旋转时旋转)。
[0039]尽管未示出,但支撑轴72的轴向端部由紧固部51支撑,并且被接合齿形成构件71由内护罩40支撑于支撑轴72在轴向方向上的中间区域。被接合齿形成构件71具有在轴向方向X上以规定的间隔设置的多个被接合齿7 Ia。被接合齿形成构件71的被接合齿7 Ia例如可以通过在长形板中以规定的间隔形成多个槽71b使得槽71b贯穿所述长形板来形成。以此方式,被接合齿71a设置在槽71b之间。
[0040]接合齿形成构件73包括凸部75和接合齿形成臂76,其中,凸部75围绕支撑轴72的外周表面,接合齿形成臂76以凸出的方式从凸部75的外周表面延伸,并且接合齿形成臂76具有设置有能够与被接合齿71a中的任意一个被接合齿71a接合的接合齿76a的远端。在被接合齿形成构件71的在轴向方向X上的上端处设置有接合突起部71c。当内护罩40被置于伸缩行程范围的缩短侧行程端处时,接合突起部71c与接合齿形成构件73的接合齿76a接触。由此限定内护罩40的伸缩行程范围的缩短侧行程端。即,接合齿76a用作限定内护罩40的伸缩行程范围的缩短侧行程端的缩短侧止挡部。
[0041 ]支撑轴72包括待断裂部(未示出),该待断裂部由于在被接合齿7Ia中的任意一个被接合齿71a与接合齿76a彼此接合的锁定状态下发生的二次碰撞的冲击而断裂。因此,由于待断裂部在二次碰撞的情况下断裂而产生冲击吸收载荷。待断裂部的断裂允许内护罩40朝向轴向方向X上的轴向下侧)(L的运动(冲击吸收运动)ο联动机构74包括:凸轮构件77,凸轮构件77连接至紧固轴21从而能够与紧固轴21—起以成一体的方式旋转;凸轮从动臂78,凸轮从动臂78设置成能够与接合齿形成构件73—起以成一体的方式旋转,并且凸轮从动臂78由凸轮构件77驱动;以及偏置构件79,偏置构件79通过凸轮从动臂78在使得接合齿76a与被接合齿71a中的任意一个被接合齿71a接合的方向上以旋转的方式对接合齿形成构件73进行偏置。
[0042]凸轮构件77包括:凸部77a,凸部77a配装至紧固轴21的外周表面从而能够与紧固轴21—起以成一体的方式旋转;以及凸轮突起部77b,凸轮突起部77b从凸部77a沿径向向外突出。偏置构件79例如为扭簧。即,偏置构件79包括:线圈部79a,线圈部79a围绕接合齿形成构件73的凸部75;第一接合部79b,第一接合部79b从线圈部79a延伸成与凸轮构件77的凸部77a的外周表面相接合;以及第二接合部79c,第二接合部79c与凸轮从动臂78相接合。
[0043]偏置构件79沿图4中的逆时针方向(在图4中用空心箭头表示)以旋转的方式对接合齿形成构件73进行偏置。当使操作杆20和紧固轴21绕紧固轴21的中心轴线Cl从图5中示出的解锁状态沿锁定方向(图5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时,凸轮突起部77b允许凸轮从动臂78绕支撑轴72的中心轴线C2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因而,由于偏置构件79的作用,接合齿形成构件73沿逆时针方向旋转,使得接合齿76a与被接合齿71a中的任意一个被接合齿71a相接合(如图4所示)ο以此方式实现齿锁定。
[0044]当使操作杆20从图4中示出的锁定状态沿解锁方向旋转时,如图5所示,凸轮突起部77b通过凸轮从动臂78抵抗偏置构件79而使接合齿形成构件73绕中心轴线C2沿顺时针方向旋转。由此,接合齿76a与被接合齿71a中的任意一个被接合齿71a脱离接合,从而解除齿锁定。如图7中所示出的,外护罩50具有开口 56,在进行组装时,接合构件60穿过该开口 56。开口 56从外护罩50的外周表面50a至外护罩50的内周表面50b贯穿外护罩50。在组装期间,在外护罩50的开口 56的位置与内护罩40的固定孔42的位置对准的状态下,将接合构件60穿过开口 56而压配合到内护罩40的固定孔42中。
[0045]如图6所示,当柱状护罩8在进行伸缩调节的时候被置于第一最大程度的缩短状态时,开口 56相对于接合构件60而言位于轴向下侧XL( S卩,开口 56在轴向方向X上位于接合构件60的下方)。因而,在进行伸缩调节时,能够抑制由于开口 56而造成的外护罩50的刚度的降低。另外,如图8所示,当柱状护罩8在二次碰撞的时候被置于第二最大程度的缩短状态(对应于接合构件60与设置在导引槽54在轴向方向X上的下端处的碰撞止挡部57相接触的状态)时,开口 56相对于接合构件60而言位于轴向上侧XU( S卩,开口 56在轴向方向X上位于接合构件60的上方)。因而,在二次碰撞时,能够抑制由于开口 56而造成的外护罩50的刚度的降低。
[0046]优选地,开口56设置在外护罩50的位于倾斜方向上侧YU的部分中。在二次碰撞的情况下,内护罩40的轴向上端朝向倾斜方向上侧YU升起,使得内护罩40的轴向下端被朝向倾斜方向下侧YL向下推。因而,接合构件60不太可能被保持在开口56中,从而内护罩40的冲击吸收运动被平顺地执行。
[0047]根据第一实施方式,因为外护罩50的内周表面50b的导引槽54具有底部54a,所以通过导引槽54的底部54a来阻止接合构件60自内护罩40脱开连接(更具体地,通过导引槽54的底部54a来阻止接合构件60从固定孔42中掉出来)。因而,通过使接合构件60与位于导引槽54的端部处的伸长侧止挡部55相接合,能够可靠地防止内护罩40自外护罩50脱开连接。
[0048]另外,由于导引槽54具有底部54a,因此外护罩50的刚度比导引槽是贯通槽(穿过外护罩50的槽)的情况下的刚度大。因而,能够提供高刚度的转向装置I。接下来将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图9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参照图9,第二实施方式在以下方面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接合构件60P是导电性构件,如导电性金属构件。另外,与外护罩50滑动接触的导电性弹性构件80设置成与接合构件60P形成为一体。由此通过接合构件60P和导电性弹性构件80而允许内护罩40与外护罩50之间的电传导。
[0049]导电性弹性构件80包括连接部81和接触部82,其中,连接部81连接至接合构件60P从而允许连接部81与接合构件60P之间的电传导,接触部82与导引槽54的底部54a滑动接触从而允许接触部82与底部54a之间的电传导。导电性弹性构件80可以构成如图9中所示出的呈缩放仪(pantograph)形式的弹性平行连杆装置。另外,外护罩50通过支架17连接至车身侧构件13P,从而允许外护罩50与车身侧构件13P之间的电传导。
[0050]图9中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与图3中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元件相同的元件由与图1中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元件的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根据第二实施方式,内护罩40与以导电的方式连接至车身侧构件13P的外护罩50之间的电传导是通过导电性接合构件60P和导电性弹性构件80来保证的。这使得能够减少无线电干扰的发生。特别地,当在内护罩40与外护罩50之间设置有润滑脂或类似物时,本实施方式的结构具有减少无线电干扰发生的优点。
[0051]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转向装置I不限于手动操作式转向装置,而可以是通过向转向轴3供给由电动马达产生的动力来辅助转向的电动转向装置。另外,可以在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以各种方式对本发明的上述实施方式进行修改。
【主权项】
1.一种转向装置,包括: 转向轴(3),所述转向轴(3)与转向构件(2)相连接,所述转向轴(3)能够沿轴向方向(X)延伸; 柱状护罩(8),所述转向轴(3)由所述柱状护罩(8)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所述柱状护罩(8)能够沿所述轴向方向(X)延伸,并且所述柱状护罩(8)包括外护罩(50)和内护罩(40),所述外护罩(50)和所述内护罩(40)彼此相配合从而能够相对于彼此沿所述轴向方向(X)滑动以进行伸缩调节;以及 接合构件(60; 60P),所述接合构件(60; 60P)具有固定至所述内护罩(40)的基端(61),其中: 所述外护罩(50)的内周表面(50b)包括: 导引槽(54),所述接合构件(60;60P)与所述导引槽(54)接合,所述导引槽(54)沿所述轴向方向(X)延伸,并且所述导引槽(54)构造成:由于所述接合构件(60;60P)与所述导引槽(54)的接合而通过所述接合构件(60;60P)来引导所述内护罩(40)的轴向移动且同时使所述内护罩(40)的旋转受到限制,以及 止挡部(55),所述止挡部(55)设置在所述导引槽(54)的端部处,所述止挡部(55)构造成在与所述接合构件(60; 60P)接合时限制所述内护罩(40)自所述外护罩(50)的脱开连接;以及 所述导引槽(54)具有面向所述接合构件(60;60P)的远端(62)的底部(54a)。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装置,其中: 所述外护罩(50)包括开口(56),所述接合构件(60;60P)能够穿过所述开口(56);以及 当所述柱状护罩(8)在进行伸缩调节的时候处于第一最大程度的缩短状态时,所述开口(56)在所述轴向方向(X)上位于所述接合构件(60; 60P)的下方。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向装置,其中: 当所述柱状护罩(8)在二次碰撞的时候处于第二最大程度的缩短状态时,所述开口(56)在所述轴向方向(X)上位于所述接合构件(60; 60P)的上方。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转向装置,其中: 所述接合构件(60P)是导电性构件; 所述接合构件(60P)设置成与同所述外护罩(50)滑动接触的导电性弹性构件(80)形成为一体; 所述外护罩(50)连接至车身侧构件(13P)从而允许所述外护罩(50)与所述车身侧构件(13P)之间的电传导;以及 通过所述接合构件(60P)和所述导电性弹性构件(80)而允许所述内护罩(40)与所述外护罩(50)之间的电传导。
【文档编号】B62D1/18GK105946956SQ201610115581
【公开日】2016年9月21日
【申请日】2016年3月1日
【发明人】久保田健朗, 高桥祐司, 杉浦友纪, 石村匠史, 星野茂
【申请人】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