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675613阅读:190来源:国知局
转向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在托架设置形成支点的支点形成部件和第一弹簧卡合部。绕支点摆动的杠杆连杆包括形成作用点的第二弹簧卡合部、和以伴随着倾斜调整能够沿长边方向移动的方式与紧固轴嵌合的长孔。在长孔的边缘部配置有受力点。弹簧部材(推压部件)的一端与第一弹簧卡合部卡合,另一端与第二弹簧卡合部卡合。弹簧部件经由杠杆连杆以及紧固轴将管柱套筒向倾斜方向的上侧推压。
【专利说明】转向装置
[0001 ] 本申请主张于2015年4月7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2015-078698号的优先权,并在此引用其全部内容。
技术领域
[0002]本发明涉及转向装置。
【背景技术】
[0003]提出有用夹设于固定托架与可动托架之间的弹簧(Spring)部件,支承倾斜调整时的转向柱、方向盘等负载的转向位置调整装置(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11 —168190号公报)。另一方面,提出有抑制弹簧部件被伸缩调整拉动,给倾斜调整带来影响的倾斜、伸缩转向装置(参照日本特开2009 — 61993号公报、日本特开2002 — 220061号公报)。在日本特开2009 —61993号公报、日本特开2002 — 220061号公报中,设置通过倾斜调整以及伸缩调整来能够进行调整的固定托架以及可动托架,在当倾斜调整操作时位移但当伸缩调整操作时位置不动的部件与固定托架之间悬架弹簧部件。
[0004]在方向盘被倾斜调整至倾斜方向的最上位时,弹簧部件缩短至最短而弹簧负载变低。相反,在被倾斜调整至倾斜方向的最下位时,弹簧部件伸长至最长而弹簧负载变高。因此,有由于倾斜调整的位置,操作者使转向柱沿倾斜方向上下的操作力变化较大这一问题。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提供能够使倾斜调整位置变化时的操作力的变化的转向装置。
[0006]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转向装置的结构上的特征在于,具备:在轴向的一端连结有转向操纵部件的转向轴;对上述转向轴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进行支承,并且能够绕倾斜中心摆动的管柱套筒;包括形成有倾斜用长槽的一对侧板,且被固定于固定部的托架;包括插入上述托架的上述倾斜用长槽并与上述管柱套筒向倾斜方向一体移动的紧固轴,通过利用上述紧固轴紧固上述一对侧板来锁定上述管柱套筒的位置的紧固机构;设置于上述固定部或者上述托架,形成支点的支点形成部件;设置于上述固定部或者上述托架的第一卡合部;杠杆连杆,其包括:形成作用点的第二卡合部;以伴随着倾斜调整能够沿长边方向移动的方式与上述紧固轴嵌合的长孔;以及直接或者间接承受上述紧固轴的配置于上述长孔的边缘部的受力点,并且上述杠杆连杆能够摆动地支承于上述支点形成部件;包括与上述第一卡合部卡合的一端和与上述第二卡合部卡合的另一端,并经由上述杠杆连杆以及上述紧固轴将上述管柱套筒向上述倾斜方向的上侧推压的推压部件。
【附图说明】
[0007]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构件、过程、步骤、特性及优点会变得更加清楚,其中,附图标记表示本发明的要素,其中,
[0008]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局部剖视示意侧视图。
[0009]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概略分解立体图。
[0010]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相当于图1的III一III剖视图。
[0011]图4(a)、图4(b)是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推压机构的周边的示意侧视图。图4(a)表示倾斜调整范围的最上位的状态,图4(b)表示倾斜调整范围的最下位的状态。
[0012]图5是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推压机构的示意侧视图。
[0013]图6是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杠杆连杆的长孔与紧固轴的周围的突起部的卡合构造的局部剖视概略侧视图。
[0014]图7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推压机构的周边的示意侧视图。
[0015]图8(a)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推压机构的周边的示意侧视图,图8(b)是杠杆连杆的俯视图。
[0016]图9(a)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推压机构的周边的示意侧视图,图9(b)是杠杆连杆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局部剖视示意侧视图。参照图1,转向装置I具备转向轴3和转向机构5。转向轴3的一端(轴向上端)与方向盘等转向操纵部件2连结。转向机构5经由中间轴4等与转向轴3连结。
[0018]转向机构5是与转向操纵部件2的转向操纵连动而使转向轮(未图示)转舵的例如齿轮齿条机构。转向操纵部件2的旋转经由转向轴3以及中间轴4等传递至转向机构5。传递至转向机构5的旋转被变换为未图示的齿条轴的轴向移动。由此,转向轮被转向。
[0019]转向轴3具有筒状的上轴6和下轴7。上轴6例如利用花键嵌合、锯齿状嵌合相对于下轴7能够相对滑动地嵌合于下轴7。转向操纵部件2与上轴6的一端连结。转向轴3沿轴向X能够伸缩。转向装置I具备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转向轴3的中空的管柱套筒8。转向轴3插入管柱套筒8内,经由多个轴承9、10被管柱套筒8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
[0020]管柱套筒8具有内套筒11和外套筒12。内套筒11是能够相对滑动地嵌合的例如上套筒。外套筒12例如是下套筒。管柱套筒8沿轴向X能够伸缩。上侧的内套筒11经由轴承9以沿轴向X能够一起移动的方式与上轴6连结。下侧的外套筒12经由轴承10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下轴7。
[0021]转向装置I具备:固定托架14;倾斜中心轴15;以及轴托架16。固定托架14被固定于车体13。倾斜中心轴15被固定托架14支承。轴托架16被固定于外套筒12的外周,被倾斜中心轴15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管柱套筒8以及转向轴3能够将倾斜中心轴15的中心轴线亦即倾斜中心CC作为支点沿倾斜方向Y转动(能够倾斜)。
[0022]通过使转向轴3以及管柱套筒8绕倾斜中心CC转动(倾斜),能够对转向操纵部件2的位置进行调整(所谓的倾斜调整)。通过使转向轴3以及管柱套筒8沿轴向X伸缩,能够调整转向操纵部件2的位置(所谓的伸缩调整)。转向装置I具备托架17和紧固机构18。托架17被固定于车体13。紧固机构18实现倾斜锁定以及伸缩锁定。托架17包括形成有倾斜用长槽23的一对侧板22。
[0023]如概略立体图图2所示,外套筒12的轴向X的上部具备通过弹性缩径来夹紧内套筒11的支承部19。支承部19包括圆弧状部26和一对被紧固部28。圆弧状部26包围内套筒11的外周Ila的一部分。一对被紧固部28从圆弧状部26延伸配置并经由狭缝27相互对置。
[0024]如图1以及图2所示,紧固机构18具备操作杆20和紧固轴21。操作杆20是供驾驶员旋转操作的操作部件。紧固轴21能够与操作杆20—体旋转。紧固轴21的中心轴线Cl相当于操作杆20的旋转中心。如图2所示,紧固机构18具备:力转换机构30;螺母33;另一方的紧固部件34;以及夹设部件35。力转换机构30包括旋转凸轮31以及非旋转凸轮(一方的紧固部件32)。
[0025]参照图2,紧固机构18通过经由紧固轴21将托架17的一对侧板22紧固于外套筒12的支承部19的一对被紧固部28来实现倾斜锁定。紧固机构18用托架17的一对侧板22将外套筒12的支承部19的一对被紧固部28紧固而使圆弧状部26缩径,通过用该圆弧状部26紧固内套筒11来实现伸缩锁定。由此,管柱套筒8的位置相对于车体13被固定,转向操纵部件2的位置被固定。
[0026]紧固轴21插入分别设置于托架17的一对侧板22(在图1中仅表示一方的侧板22)并沿倾斜方向Y延伸的倾斜用长槽23。如图2所示,外套筒12具备沿轴向X延伸的长孔40。内套筒11具备设置于轴向X的下端并与长孔40卡合的卡合部41。由于长孔40与卡合部41卡合,内套筒11相对于外套筒12的旋转被限制。卡合部41在伸缩调整时、吸收冲击时被长孔40引导,与内套筒11 一起向轴向X的下侧XL移动。
[0027]如图1所示,转向装置I具备经由紧固轴21将管柱套筒8向倾斜方向Y的上侧YU推压的推压机构50 ο如图2所示,推压机构50在托架17的各侧板22的外侧一方设置有一对。一对推压机构50是左右对称的结构。在本实施方式中,按照配置于一方的侧板22(图2中的左方的侧板22)的外侧一方的推压机构50进行说明。
[0028]如图1以及图2所示,推压机构50包括杠杆连杆60和作为推压部件的弹簧部件70。弹簧部件70是包括一端71和另一端72的拉伸螺旋弹簧。如图2所示,在托架17的侧板22设置有形成支点P的支点形成部件80。支点形成部件80由固定于侧板22的销状的轴部件形成。支点形成部件80的中心轴线形成支点P。
[0029]如图1以及图2所示,弹簧部件70的一端71以及另一端72形成为钩状。在托架17的侧板22设置有卡合有弹簧部件70的一端71的作为第一卡合部的第一弹簧卡合部38。第一弹簧卡合部38是供弹簧部件70的钩状的一端71钩住并卡合的卡合孔。杠杆连杆60例如由长条板构成,具有一端60a和另一端60b。杠杆连杆60的一端60a能够摆动地支承于支点形成部件80。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在由设置于一端60a的圆孔构成的插入孔61插入有支点形成部件
80 ο
[0030]杠杆连杆60包括第二弹簧卡合部62、长孔63以及受力点Q。第二弹簧卡合部62是形成作用点R的第二卡合部。在长孔63插入嵌合有紧固轴21。受力点Q配置于长孔63的边缘部63a。第二弹簧卡合部62是供弹簧部件70的钩状的另一端72钩住并卡合的卡合孔。供弹簧部件70的另一端72卡合的卡合孔(第二弹簧卡合部62)的边缘部形成作用点R。
[0031]如图2以及图5所示,在紧固轴21的外周,嵌合有力转换机构30的一方的紧固部件32(非旋转凸轮)的突起部32b。因此,如图5所示,受力点Q形成在与突起部32b的外周抵接的长孔63的倾斜方向Y的下侧YL的边缘部63a。紧固轴21以及突起部32b伴随着倾斜调整,如图4(a)以及图4(b)所示,能够在长孔63内沿长孔63的长边方向相对移动。
[0032]如图1所示,弹簧部件70经由杠杆连杆60、突起部32b以及紧固轴21将管柱套筒8向倾斜方向Y的上侧YU推压。图3是沿着图1的II1-1II线的剖视图。如图3所示,托架17具备:安装板24;顶板25;以及一对侧板22。安装板24安装于车体13。顶板25沿着安装板24被固定。一对侧板22从顶板25的两端向倾斜方向Y的下方延伸。
[0033]在本实施方式中,按照第一弹簧卡合部38设置于侧板22的例子进行说明。然而,第一弹簧卡合部38也可以设置于顶板25或安装板24。外套筒12的支承部19的一对被紧固部28分别从圆弧状部26的一对圆弧端261延伸设置。一对被紧固部28配置于一对侧板22之间,形成为与一对侧板22大致平行的板状。
[0034]狭缝27在一对被紧固部28的相互对置的内侧面28a之间形成。各侧板22的内侧面22a分别与对应的被紧固部28的外侧面28b对置。在外套筒12的各被紧固部28形成有由供紧固轴21插入的圆孔构成的紧固轴插入孔29。紧固轴21、外套筒12、内套筒11以及转向轴3在倾斜调整时,沿倾斜方向Y—体移动。
[0035]紧固轴21由插入托架17的两侧板22的倾斜用长槽23以及外套筒12的两个被紧固部28的紧固轴插入孔29的螺栓构成。设置于紧固轴21的一端的大径的头部21a以紧固轴21与操作杆20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固定。紧固机构18夹设于紧固轴21的头部21a与一方的侧板22之间。紧固机构18还具备将操作杆20的操作扭矩转换为紧固轴21的轴向力(用于紧固一对侧板22的紧固力)的力转换机构30。
[0036]力转换机构30包括旋转凸轮31和一方的紧固部件32。旋转凸轮31能够一体旋转地与操作杆20连结,并且旋转凸轮31相对于紧固轴21在紧固轴向J上的移动被限制。一方的紧固部件32是与旋转凸轮31凸轮卡合,并将一方的侧板22紧固的非旋转凸轮。紧固机构18还具备螺母33、另一方的紧固部件34和夹设部件35。螺母33与紧固轴21的另一端的螺纹部21b螺合。另一方的紧固部件34紧固另一方的侧板22。夹设部件35夹设于另一方的紧固部件34与螺母33之间。
[0037]夹设部件35具备垫片36和滚针轴承37。垫片36夹设于螺母33与另一方的紧固部件34之间。滚针轴承37夹设于垫片36与另一方的紧固部件34之间。在螺母33与托架17的另一方的侧板22之间,夹设有另一方的紧固部件34和夹设部件35。旋转凸轮31、一方的紧固部件32(非旋转凸轮)、另一方的紧固部件34以及夹设部件35被紧固轴21的外周支承。
[0038]—方的紧固部件32(非旋转凸轮)以及另一方的紧固部件34具有分别将对应的侧板22紧固的紧固板部32a、34a,和分别与对应的倾斜用长槽23嵌合的突起部32b、34b。由于突起部32b、34b与倾斜用长槽23嵌合,各紧固部件32、34的旋转被限制。在各紧固部件32、34的紧固板部32a、34a,和托架17的对应的侧板22的外侧面22b之间,夹设有对应的推压机构50的杠杆连杆60。
[0039]—方的紧固部件32(非旋转凸轮)以及另一方的紧固部件34被紧固轴21以能够沿紧固轴向J移动的方式支承。伴随着操作杆20向锁定方向的旋转,旋转凸轮31相对于一方的紧固部件32(非旋转凸轮)旋转。由此,一方的紧固部件32向紧固轴向J移动,在两个紧固部件32、34 (的紧固板部32a、34a)之间,托架17的一对侧板22经由一对推压机构50的杠杆连杆60被夹持并被紧固。
[0040]由此,托架17的各侧板22紧固外套筒12的支承部19的对应的被紧固部28。其结果,外套筒12的倾斜方向Y的移动被限制,从而实现倾斜锁定。由于两个被紧固部28被紧固,夕卜套筒12的支承部19的圆弧状部26弹性地缩径从而紧固内套筒11。由此,内套筒11的轴向X的移动被限制,实现伸缩锁定。
[0041]伴随着操作杆20向锁定解除方向的旋转,一方的紧固部件32以及另一方的紧固部件34带来的托架17的侧板22的紧固被解除。由此,杠杆连杆60能够与紧固轴21、被紧固轴21支承的部件(各紧固部件32、34等)一起沿倾斜方向Y移动,能够进行倾斜调整。推压机构50在该倾斜调整时,与倾斜调整位置无关地以操作者的操作力不太变化的方式动作。
[0042]图4(a)、图4(b)是对推压机构50的动作进行说明的概略侧视图。图4(a)表示倾斜调整时倾斜位移至倾斜方向Y的调整范围内的最上位的状态。图4(b)表示倾斜调整时被倾斜调整至倾斜方向Y的调整范围内的最下位。如图4(a)所示,在使用杠杆连杆60的推压机构50中,受力点Q在轴向X上,配置于支点P与作用点R之间。
[0043]如概略图图6所示,在侧视上,支点P(即支点形成部件80)配置于比连结倾斜中心CC和倾斜用长槽23的倾斜方向的中央位置23C的第一线LI靠倾斜方向Y的上侧YU。因此,因为倾斜调整范围内的弹簧部件70的弹簧负载的变化被抑制,所以能够高效地抑制倾斜调整时的操作力的变化。
[0044]第一弹簧卡合部38在图6所示的侧视中,配置于比第二线L2靠支点P侧,并且配置于比作用点R(RU、RL)靠倾斜方向Y的上侧YU,其中,第二线L2通过在倾斜调整范围内位于倾斜方向Y的最上位的状态下的作用点R(在图6中表示为RU)的位置和在倾斜调整范围内位于倾斜方向Y的最下位的状态的作用点R(在图6中表示为RL)的位置。
[0045]作为拉伸弹簧的弹簧部件70的弹簧长SI最收缩,弹簧部件70产生最小的作用力Fl的状态下,将连结支点P和作用点R的线段PR,与弹簧部件70的轴线70C所成的角度设为作用角Θ1。在弹簧部件70的弹簧长S2最伸长且弹簧部件70产生最大的作用力F2的状态下,将连结支点P和作用点R的线段PR与弹簧部件70的轴线70C所成的角度设为作用角Θ2。作为正值的作用角Θ1比作用角Θ2大并且不到90° (0<Θ2<Θ1<90°)。
[0046]最小的作用力Fl的力矩成分为FlXsin91。另一方面,最大的作用力F2的力矩成分为F2 Xsin02。这里,sin02<sin01。因此,能够抑制倾斜调整范围内的由弹簧部件70的伸缩引起的力矩负载的变化。在倾斜位移至倾斜调整范围的最上位的状态的图4(a)中,将从支点P到作用点R的距离设为D。因为弹簧部件70的作用力F1,影响到受力点Q的力矩,将受力点Q被向倾斜方向Y的上侧YU抬起的力设为Gl。将力Gl的作用角设为β?。另外,将支点P与受力点Q的距离设为Dl。
[0047]另一方面,在倾斜位移至倾斜调整范围的最下位的状态的图4(b)中,将由于因为弹簧部件70的作用力F2而波及至受力点Q的力矩,而受力点Q被向倾斜方向Y的上侧YU抬起的力设为G2。将力G2的作用角设为β2。将支点P与受力点Q的距离设为D2。在倾斜调整范围的最上位中,倾斜调整时的操作者承担的操作力相当于力G1。在倾斜调整范围的最下位中,倾斜调整时的操作者承担的操作力相当于力G2。该力Gl与力G2之比G2/G1用下述式(I)表示。
[0048]G2/G1 = (F2/F1) X (sin02/sin01) X (cosK/cosW) X (Dl/D2)."(l)
[0049]假如不使用杠杆连杆60的推压机构50,则比G2/G1与式(I)的第一项亦即(F2/F1)相等。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使0<Θ2<Θ1<90°,0<β1<β2<90°,则D1<D2。根据该关系,式(I)的第二项(sin02/sin01)、第三项(cos02/COsi31)以及第四项(D1/D2)都是比I小的值。
[0050]因此,在倾斜调整范围的最上位与最下位之间,能够使操作者承担的操作力的变化变小。换言之,伴随着倾斜调整,杠杆连杆60绕支点P摆动位移。伴随着杠杆连杆60的摆动,作用点R的位置变化。因此,弹簧部件70的弹簧负载(作用力)从作用力Fl向作用力F2变化。另一方面,伴随着杠杆连杆60的摆动,紧固轴21与长孔63相对移动,从支点P到受力点Q的距离从距离DI向距离D2变化。因此,杠杆连杆60的杠杆比从比DI /D向比D2/D变化。由此,用杠杆比的变化抵消弹簧负载的变化,能够抑制使倾斜调整位置变化时的操作力的变化。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IA的推压机构50A的周边的构造的示意侧视图。
[0051 ]图7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推压机构50A与图6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推压机构50的不同点是在支点P的轴向X的上侧XU配置有受力点Q,在受力点Q的轴向X的上侧XU配置有作用点R。SP,在轴向X上,推压机构50A的支点P、受力点Q以及作用点R的配置与图1的实施方式的推压机构50的支点P、受力点Q以及作用点R的配置相反配置。
[0052]在图7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中,对于与图6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要素,赋予与图6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的参照附图标记相同的参照附图标记。即使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也能够起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图8(a)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IB的推压机构50B的周边的构造的示意侧视图。图8(b)是推压机构50B的杠杆连杆60B的俯视图。
[0053]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在轴向X上,支点P配置于受力点Q与作用点R之间。受力点Q配置于比支点P靠轴向X的上侧XU。作用点R配置于比支点P靠轴向X的下侧XL。因此,如图8(b)所示,在杠杆连杆60B中,以从一端60a延伸的方式形成有长孔63B。在另一端60b,配置有用于形成作用点R的第二弹簧卡合部62B。供用于形成支点的支点形成部件(未图示)插入的插入孔61B配置于长孔63B与第二弹簧卡合部62B之间。
[0054]第一弹簧卡合部38B设置于从侧板22延伸配置的撑杆42。第一弹簧卡合部38B配置于比作用点R(RU、RL)靠倾斜方向Y的下侧YL。即使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在倾斜调整时,使用支点P与受力点Q的距离的变化(D1<D2)、作为拉伸螺旋弹簧的弹簧部件70的作用角的变化(Θ1>Θ2),也能够起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0055]此外,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在轴向X上,将相对于推压机构50Β的支点P的受力点Q以及作用点R的配置相反配置也可以。图9(a)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IC的推压机构50C的周边的构造的示意侧视图。图9(b)是推压机构50C的杠杆连杆60C的俯视图。
[0056]如图9(a)所示,第一弹簧卡合部38C设置于从侧板22延伸配置的撑杆43。第一弹簧卡合部38C配置于比作用点R(RU,RL)靠轴向X的下侧XL。如图9(b)所示,杠杆连杆60C是包含第一臂部91、第二臂部92以及弯曲部93的钩形连杆。弯曲部93将第一臂部91和第二臂部92的基端部91a、92a之间连结。
[0057]在弯曲部93设置有供形成支点P的支点形成部件(未图示)插入的插入孔61C。弯曲部93被支点形成部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设置有从第一臂部91的前端部91b向弯曲部93侧延伸的长孔63C。在第二臂部92的前端部92b设置有用于形成作用点R的第二弹簧卡合部 62C。
[0058]即使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在倾斜调整时,使用支点P与受力点Q的距离的变化(Dl<D2)、作为拉伸螺旋弹簧的弹簧部件70的作用角的变化(Θ1>Θ2),能够起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通过使用弯曲为钩形的杠杆连杆60C,能够提高弹簧部件70的布局的自由度。此外,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在轴向X上,将推压机构50C的相对于支点P的受力点Q以及作用点R的配置相反配置也可以。
[0059]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各上述实施方式。例如,也能够将本发明应用于托架17的一对侧板22将具有伸缩用长槽且被固定于上套筒的内侧托架的一对被紧固侧板紧固并固定的类型的转向装置。在该情况下,也能够将杠杆连杆配置于侧板22与被紧固侧板之间。
[0060]在各实施方式中,推压机构50、50Α?50C也可以设置一对。也可以在单方的侧板22设置单一的推压机构50、50Α?50C。第一弹簧卡合部38、38C也可以设置于车体13等固定部。其他,本发明在权利要求记载的范围内能够实施各种变更。
【主权项】
1.一种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转向轴,其在轴向的一端连结有转向操纵部件; 管柱套筒,其对上述转向轴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进行支承,并且能够绕倾斜中心摆动; 托架,其包括形成有倾斜用长槽的一对侧板,并固定于固定部; 紧固机构,其包括插入上述托架的上述倾斜用长槽并与上述管柱套筒沿倾斜方向一体移动的紧固轴,通过利用上述紧固轴紧固上述一对侧板来锁定上述管柱套筒的位置;支点形成部件,其设置于上述固定部或者上述托架,形成支点; 第一卡合部,其设置于上述固定部或者上述托架; 杠杆连杆,其包括:形成作用点的第二卡合部;以伴随着倾斜调整而能够沿长边方向移动的方式与上述紧固轴嵌合的长孔;以及直接或者间接承受上述紧固轴的配置于上述长孔的边缘部的受力点,并且上述杠杆连杆能够摆动地支承于上述支点形成部件;以及 推压部件,其包括与上述第一卡合部卡合的一端和与上述第二卡合部卡合的另一端,上述推压部件经由上述杠杆连杆以及上述紧固轴将上述管柱套筒向上述倾斜方向的上侧推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受力点沿上述轴向配置于上述支点与上述作用点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支点配置于在侧视中比连结上述倾斜中心和上述倾斜用长槽的上述倾斜方向的中央位置的第一线更靠倾斜方向的上侧。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推压部件是拉伸弹簧, 上述第一卡合部配置于在侧视中比第二线更靠上述支点侧,其中,上述第二线通过在倾斜调整范围内处于倾斜方向的最上位的状态下的上述作用点的位置与处于倾斜调整范围内的倾斜方向的最下位的状态下上述作用点的位置,并且上述第一卡合部配置于比上述作用点更靠倾斜方向的上侧。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支点沿上述轴向配置于上述受力点与上述作用点之间。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杠杆连杆包括钩形连杆,上述钩形连杆包括:第一臂部;第二臂部;以及连结上述第一臂部以及上述第二臂部的基端部间的弯曲部, 上述弯曲部被上述支点形成部件能够旋转地支承, 以从上述第一臂部的前端部向上述弯曲部侧延伸的方式设置有上述长孔, 在上述第二臂部的前端部设置有上述第二卡合部。
【文档编号】B62D1/189GK106043407SQ201610186197
【公开日】2016年10月26日
【申请日】2016年3月29日 公开号201610186197.1, CN 106043407 A, CN 106043407A, CN 201610186197, CN-A-106043407, CN106043407 A, CN106043407A, CN201610186197, CN201610186197.1
【发明人】今垣进, 作田雅芳, 冈野僚太, 山冈道明
【申请人】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