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减振降噪装置的船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14887阅读:64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具有减振降噪装置的船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减振降噪装置的船舶。
国内外对船舶声学及振动要求较高的舱室和驾驶室,常采用特别的减振降噪装置,来降低空气噪声、固体声和振动。舱室减振降噪的装置有“‘房间套房间型’的结构”,“弹性垫”和“弹性甲板室”等。文献“船舶居住区の防音对策”(原野勝博,日本造船学会志第718号,平成元年4月)介绍了一种“弹性甲板室”的支承形式。即将全部或部分舱室安装在弹性支承结构上,使舱室与声源、空气噪声、由相邻舱壁透射的噪声及一次、二次声振噪声相隔离。但这种装置存在下列缺点1、未被隔离的处所(走道、甲板等)和未被隔离的舱室的振动、噪音依然强烈;2、舱室与人员的重量之和甚大,使隔离层需较大的强度和刚度,这对隔振效果有影响;3、以被隔离区域的观测点3而论,除受到尾部2的空气声、结构振动、结构振动声的影响外,尚受到与观测点3距离甚近的振动结构4、5的振动及振动结构4、5的结构振动噪声的影响,使减振降噪效果受到影响;4、此装置的隔离层的面积S为隔离层6、7面积S6、S7与隔离层8面积S8之和,即S=S6+S7+S8,隔离层的面积S的数值较大,重量也大,占据空间多,使得费用也高。同时舱室1的结构重量也会因隔离层的设置而增加。对如高速船、浅水船等对排水量敏感的船舶,负面影响较为明显。
本发明的目的是在船舶上设置减振降噪隔离层,使隔离层前所有舱室、处所有明显的减振降噪效果,并且减振降噪隔离层的重量较轻,减少隔离层占据的空间。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在主要振噪源之前,如在隔离空舱前舱壁处,使船舶前体与后体分离,(用切除其厚度为隔离层厚度的一段船体来使其分离),并在此分离处设置减振降噪隔离层。所述的船舶前体、后体,系按其在X座标轴上值的大小来判断的,以隔离层为界,X值大为前体,反之为后体。即从船艉向船艏方向为前体,反之为后体。如9-9与10-10截面间设置了一层隔离层,其前后示出分离后的前体、后体。11-11与12-12截面间、12-12与13-13截面间及13-13与14-14截面间即示出置入了分别为弹性——刚性——弹性的三层隔离层,其前后则示出分离后的前体与后体。现以设置一层隔离层为例作说明当船舶结构分离开成为前体、后体之后,两者间设置隔离层。这时隔离层与前体、后体保持适当位置,隔离层与前体、后体又组成一整体,而且前体、后体与隔离层的水线以下部分,具有线型图所规定的线型。隔离层的水线以下部分及有可能被浸湿的水线以上部分制作时,除隔振器外可全部充填闭孔泡沫材料。这样即可达到减振效果佳,吸水率低,防止隔离区域进水增加船舶吃水等效果。隔振器为隔振用的弹性体,由橡胶、弹簧等材料制成,具有定位功能,可使用现有的隔振器。为保持船舶的整体性,需对前体、后体间在坐标X、Y、Z、Mx、My、Mz方向上的运动加以约束(但也存在诸方向上的允许的微小运动)。除上述隔离器外,在前体、后体间还要用具有适当强度、减振性能良好的非刚性连接体作永久性或半永久性连接。此种船舶的驾驶舱则既可在前体上,又可在后体上。如将本法推广为将船体横向截开,将前体或后体沿X轴移动一隔离层厚度,中间再加入一隔离层,再对上述三者(前体、后体和隔离层)加以约束,也是合适的。因为有些船舶切开处或是平行中体,或是线型变化平缓,或者该船对线型要求不严。
脱离开的船舶的前体、后体,特别是后体,一般不能作为独立的船舶航行。前体、后体通常都是一一对应的。
隔离层的形状俯视时,可以平面横向截开,也可以“人”形截开(如图5所示)。侧视时,可以为“1”形(如图3所示)也可为
形(如图6所示),楔形(如图7示),
形(如图8所示)等。
隔离层用具有良好减振性能的橡胶、弹簧和具有良好隔音性能的金属板、矿物棉、玻璃纤维等材料单独或组合制成。
本发明的优点是1、隔离层之前的所有舱室、处所的振动和噪音都有明显的减少和降低;2、由于脱离开的船舶前体之水阻力与前体、后体间沿横截面的剪切力的矢量和远小于所有需隔离的舱室重量(包括人员重量),因此本发明中隔离层要比现有技术中的横向隔离层8的强度小;由于在航行中非刚性连接体18受力很小,故本发明的减振效果好。
3、点19与未采用本发明的点3有相同的坐标,点19只受后体即声源室(船舶的声源主要来自机舱)的影响;而现有技术之点3,除与点19一样受声源室2的影响外,尚受振动结构4、5的影响;即受振动结构4、5由于各种干扰力(又称激振力)的作用而产生的振动、一次振动辐射声、二次振动辐射声的影响。
4、隔离层17的面积S17与现有技术所需隔离层6、7、8之面积S6、S7、S8之和相比要小。若隔离层17与隔离层6、7、8用相同的材料,相同的厚度,则本发明的隔离层17重量小,价格低,占据空间小。
5、船舶被分离成前体、后体后,特别是前体,其总长小于原船之总长,因而船舶结构如骨架、内外板材料的尺寸减小,再次减轻了船舶的总重量。


图1为现有用“弹性甲板室”减振降噪的船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船舶的坐标图;图3为具有一层“1”形隔离层的减振降噪船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具有三层“1”形隔离层的减振降噪船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具有一层“人”形隔离层的减振降噪船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6为具有一层
形隔离层的减振降噪船舶纵中剖面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具有一层楔形隔离层的减振降噪船舶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具有一层
形隔离层的减振降噪船舶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减振降噪船舶隔离层的结构示意图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在船舶主要振噪源之前,如在隔离空舱前舱壁处,使船舶前体16与后体15分离,如用切除其厚度为隔离层厚度的一段船体来使其分离,并在此分离处设置减振降噪隔离层。所述的船舶前体、后体,系按其在X座标轴上值的大小来判断的,以隔离层为界,X值大为前体,反之为后体。即从船艉向船艏方为前体,反之为后体。如9-9与10-10截面间示出分离后的前体16、后体15之间,设置了一层隔离层;11-11与12-12截面间、12-12与13-13截面间及13-13与14-14截面间即示出设置了分别为弹性——刚性——弹性的隔离层。现以设置一层隔离层为例作说明当船舶结构分离开成为前体16、后体15之后,两者间设置隔离层17,这时隔离层17与前体16、后体15保持适当位置,隔离层17与前体16、后体15又组成一整体,即前体16、后体15与隔离层17的水线25以下部分,具有线型图所规定的线型。隔离层17的水线25以下部分及有可能被浸湿的水上部分制作时,除隔振器外可全部充填闭孔泡沫材料23。这样即可达到减振效果佳,吸水率低,防止隔离区域进水增加船舶吃水等效果。隔振器24为隔振用的弹性体,有定位功能,可使用现有的隔振器。为保持船舶的整体性,需对前体16、后体15间在坐标X、Y、Z、Mx、My、Mz方向上的运动加以约束(但也存在诸方向上的允许的微小运动)。除上述隔离器24外,在前体16、后体15间还要用具有适当强度、减振性能良好的非刚性连接体18连接起来。此种船舶的驾驶舱则既可在前体16上,又可在后体15上。如将本法推广为将船体横向截开,将前体16或后体15沿X轴移动一隔离层厚度,中间再加入一隔离层17,再对上述三者(前体16、后体15和隔离层17)加以约束,也是合适的。因为有些船舶切开处或是平行中体,或是线型变化平缓处,或者该船对线型要求不严。
脱离开的船舶的前体16、后体15,特别是后体15,一般不能作为独立的船舶航行。前体16、后体15通常都是一一对应的。
权利要求
1.一种具有减振降噪装置的船舶,其特征在于在船舶的主要振噪源之前使船舶前体(16)、后体(15)分离,并在此分离处设置减振降噪隔离层(1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减振降噪装置的船舶,其特征在于在船舶前体(16)、后体(15)的分离处设置减振降噪隔离层(20)、(21)、(2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减振降噪装置的船舶,其特征在于隔离层(17)用具有良好减振性能的橡胶、弹簧等材料制成。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减振降噪装置的船舶,其特征在于隔离层(20)、(21)、(22)用良好减振性能的橡胶、弹簧和具有良好隔音性能的金属板、矿物棉、玻璃纤维等材料组合制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具有减振降噪装置的船舶,其特征在于被隔离层(17)、(20)、(21)分离后的船舶前体(16)、后体(15)用非刚性连接体(18)连接。
全文摘要
一种具有减振降噪装置的船舶,其特征是在船舶的主要振源之前使船舶前体、后体分离,并在分离处设置减振降噪隔离层,然后将船舶隔离层及其前后的船舶前体、后体作永久性或半永久性非刚性连接。有此减振降噪装置的船舶,减振降噪区域大,效果好,占用空间小,重量增加少、费用低。特别适用于对振动和噪声有较高要求的船舶。
文档编号B63B1/08GK1275513SQ00114650
公开日2000年12月6日 申请日期2000年6月23日 优先权日2000年6月23日
发明者施宇蕾 申请人:施宇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