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面清漂船模块化打捞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4124785阅读:116来源:国知局
水面清漂船模块化打捞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面清漂船模块化打捞装置,它包括设置在主船体船首甲板两侧的左舷机械手和右舷机械手、设置在主船体船身甲板上的传送履带,主船体船首的前端开设有水槽,所述水槽左侧的船首端部上设置有船前左围网,水槽右侧的船首端部上设置有船前右围网,所述船首的中部还倾斜设置有打捞装置。本发明所采用的翻斗式打捞工具能够适应各种不同的打捞环境,特别适用于体积较大的漂浮物,同时上述翻斗还能根据各种使用环境进行更换,进一步加强了本发明的适用性。本发明设计的船前围网能将漂浮物围在打捞区域内,防止打捞过程中漂浮物飘走。本发明中打捞装置和船前围网在不工作时均能抬起,不会妨碍船舶的正常航行。
【专利说明】水面清漂船模块化打捞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船用水面清洁装置,具体地指一种水面清漂船模块化打捞装置。

【背景技术】
[0002]传统清漂船在清漂时,清漂船在原地不动进行清漂作业,利用传送带上波浪状的刮板用刮的方式来进行漂浮物的打捞,上述结构详见详情见论文《清漂船专用清漂装置的设计及改进》,石峰.三峡坝区1#.船舶工程.2009。这种结构的缺点为难以回收体积较小的漂浮物,另外由于部分漂浮物的重心容易偏向远离船体一边,当遇到需要打捞成堆纠缠在一起的大块垃圾时,这种大块漂浮物不容易上到清漂传送带上,导致了回收效率低。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的目的就是要提供一种水面清漂船模块化打捞装置,该装置能显著提高水中漂浮物的回收效率。
[0004]为实现此目的,本发明所设计的水面清漂船模块化打捞装置,它包括设置在主船体船首甲板两侧的左舷机械手和右舷机械手、设置在主船体船身甲板上的传送履带,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船体船首的前端开设有水槽,所述水槽左侧的船首端部上设置有船前左围网,水槽右侧的船首端部上设置有船前右围网,所述船首的中部还倾斜设置有打捞装置,所述打捞装置包括履带、驱动履带的前传动齿轮和后驱动齿轮、第三轴承、第四轴承、支撑杆、多个翻斗,所述多个翻斗在履带上等间隔设置,每个翻斗的一端与对应的履带链条栓销铰接,每个翻斗的另一端与对应的履带链条栓销通过弹簧连接,所述履带的前端位于水槽内,所述履带的后端位于传送履带上方,所述第三轴承内圈固定套在前传动齿轮的齿轮轴上,第四轴承内圈固定套在后驱动齿轮的齿轮轴上,所述支撑杆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第三轴承的外圈和第四轴承的外圈;
[0005]所述船首甲板上还设有两个第一液压缸,所述两个第一液压缸的活塞杆上均设有尾端轴承座,所述后驱动齿轮的齿轮轴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一轴承设置在对应的尾端轴承座上,所述后驱动齿轮的齿轮轴的一端还设有传动齿轮,所述与后驱动齿轮的齿轮轴一端对应的尾端轴承座上设有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固定有驱动齿轮,所述驱动齿轮与传动齿轮哨合;
[0006]所述水槽的两个侧面均开设有滑道,所述前传动齿轮的齿轮轴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二轴承设置在对应的滑道内,每个第二轴承均能在对应的滑道内滑动,所述每个滑道的底端设置有第二液压缸,所述每个第二液压缸的活塞杆固定连接对应的第二轴承。
[0007]进一步地,所述水槽左侧的船首端部上固定有第一个支撑柱,第一个支撑柱底部铰接有第一个第三液压缸的缸体,第一个支撑柱中部铰接有第一个连接杆,所述第一个第三液压缸的活塞杆与第一个连接杆的中部铰接,所述第一个连接杆的端部固定连接船前左围网;
[0008]进一步地,所述水槽右侧的船首端部上固定有第二个支撑柱,第二个支撑柱底部铰接有第二个第三液压缸的缸体,第二个支撑柱中部铰接有第二个连接杆,所述第二个第三液压缸的活塞杆与第二个连接杆的中部铰接,所述第二个连接杆的端部固定连接船前右围网。
[0009]进一步地,所述主船体的船底开设有与水槽相通的水道。
[0010]进一步地,所述每个翻斗上均并排设有多个勾爪。
[0011]更进一步地,所述每个翻斗上均开设有多个通孔。
[0012]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0013]本发明专门设计了上述打捞装置,与【背景技术】中的刮板式打捞方式相比,本发明所采用的翻斗式(传统为刮板)打捞工具能够适应各种不同的打捞环境,特别适用于体积较大的漂浮物,同时上述翻斗还能根据各种使用环境进行更换,进一步加强了本发明的适用性。其次,本发明设计的船前围网能将漂浮物围在打捞区域内,防止打捞过程中漂浮物飘走。另外,本发明中打捞装置和船前围网在不工作时均能抬起,不会妨碍船舶的正常航行。同时,本发明的机械手还能对超大件的漂浮物进行打捞。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发明中打捞装置部分安装结构示意图;
[0016]图3为本发明中打捞装置中安装第一种翻斗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4为本发明中打捞装置中安装第二种翻斗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5为本发明中船前围网部分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0019]图6为本发明中打捞装置中第三轴承、第四轴承、前传动齿轮和后驱动齿轮部分的结构不意图;
[0020]图7为本发明的船底结构示意图。
[0021]其中,I—左舷机械手、2—右舷机械手、3—传送履带、4一主船体、5—水槽、6—船前左围网、7—船前右围网、8—打捞装置、8.1一履带、8.2一后驱动齿轮、8.3一翻斗、8.4一链条栓销、8.5一第二轴承、8.6一第四轴承、8.7一支撑杆、8.8一IU传动齿轮、8.9一弹簧、9一第一液压缸、10—尾端轴承座、11一第一轴承、12—驱动电机、13—驱动齿轮、14一滑道、15—第二轴承、16—第二液压缸、17一支撑柱、18—第二液压缸、19一连接杆、20—水道、21一勾爪、22—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23]如图1?7所示水面清漂船模块化打捞装置,它包括设置在主船体4船首甲板两侧的左舷机械手I (左舷机械手I下端为电锯)和右舷机械手2 (右舷机械手2下端为抓取装置)、设置在主船体4船身甲板上的传送履带3,所述主船体4船首的前端开设有水槽5,所述水槽5左侧的船首端部上设置有船前左围网6,水槽5右侧的船首端部上设置有船前右围网7,所述船首的中部还倾斜设置有打捞装置8,所述打捞装置8包括履带8.1、驱动履带8.1的前传动齿轮8.8和后驱动齿轮8.2、第三轴承8.5、第四轴承8.6、支撑杆8.7、多个翻斗8.3,所述多个翻斗8.3在履带8.1上等间隔设置,每个翻斗8.3的一端与对应的履带8.1链条栓销8.4铰接,每个翻斗8.3的另一端与对应的履带8.1链条栓销8.4通过弹簧
8.9连接,所述履带8.1的前端位于水槽5内,所述履带8.1的后端位于传送履带3上方,所述第三轴承8.5内圈固定套在前传动齿轮8.8的齿轮轴上,第四轴承8.6内圈固定套在后驱动齿轮8.2的齿轮轴上,所述支撑杆8.7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第三轴承8.5的外圈和第四轴承8.6的外圈;
[0024]所述船首甲板上还设有两个第一液压缸9,所述两个第一液压缸9的活塞杆上均设有尾端轴承座10,所述后驱动齿轮8.2的齿轮轴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一轴承11设置在对应的尾端轴承座10上,所述后驱动齿轮8.2的齿轮轴的一端还设有传动齿轮8.5,所述与后驱动齿轮8.2的齿轮轴一端对应的尾端轴承座10上设有驱动电机12,所述驱动电机12的输出轴固定有驱动齿轮13,所述驱动齿轮13与传动齿轮8.5啮合;
[0025]所述水槽5的两个侧面均开设有滑道14,所述前传动齿轮8.8的齿轮轴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二轴承15设置在对应的滑道14内,每个第二轴承15均能在对应的滑道14内滑动,所述每个滑道14的底端设置有第二液压缸16,所述每个第二液压缸16的活塞杆固定连接对应的第二轴承15。
[0026]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水槽5左侧的船首端部上固定有第一个支撑柱17,第一个支撑柱17底部铰接有第一个第三液压缸18的缸体,第一个支撑柱17中部铰接有第一个连接杆19,所述第一个第三液压缸18的活塞杆与第一个连接杆19的中部铰接,所述第一个连接杆19的端部固定连接船前左围网6 ;
[0027]所述水槽5右侧的船首端部上固定有第二个支撑柱17,第二个支撑柱17底部铰接有第二个第三液压缸18的缸体,第二个支撑柱17中部铰接有第二个连接杆19,所述第二个第三液压缸18的活塞杆与第二个连接杆19的中部铰接,所述第二个连接杆19的端部固定连接船前右围网7。
[0028]上述技术方案中,翻斗8.3跟随履带8.1 一起转动,在翻斗8.3经过首尾的部位时,翻斗8.3前端在铰接的带动下做圆周运动从而使得其后端翘起,从而完成打捞的挖取动作,另外在翻斗8.3后端设置弹簧8.9,从而避免了其在首尾完成预定动作后出现转动角度过大,无法回正的情况,从而使得该套装置有了连续工作的能力。利用这套装置可以完美地完成垃圾的打捞以及倾泻的动作,翻斗8.3在前段翻转,实现打捞动作,在后端的翻转则实现了倾泻的动作。
[0029]上述船前左围网6和船前右围网7能使水面垃圾最大效率的进入打捞中心。同时,进入围网的水面垃圾厚度有所不同,厚度较小处的垃圾可以通过履带8.1直接传送到船上,而厚度较大处的垃圾可以通过翻斗收集传送到船上。
[0030]本发明针对不同的航区或库区的水面垃圾打捞,可以装配不同数量的翻斗;针对不同类型的垃圾,可以设置不同用途的翻斗,达到打捞装置模块化的目的。同时,在船正常航行时,为了减小各种前段装置对于船体正常航行时的影响,打捞装置和围网均能通过液压装置抬升离开水面。
[0031]上述技术方案中,为了提高打捞处水流的流动性以更高效率地打捞,所述主船体4的船底开设有与水槽5相通的水道20。
[0032]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每个翻斗8.3上均并排设有多个勾爪21。这种翻斗适用与垃圾密度较大、厚度较深的漂浮物工况,如图3所示。
[0033]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每个翻斗8.3上均开设有多个通孔22。这种翻斗适用与垃圾分布密度不大的工况。
[0034]本发明的工作过程为:船舶到达作业地点后,第三液压缸18带动船前左围网6和船前右围网7向下运动到水面作业位置;第一液压缸9和第二液压缸16同步运动带动打捞装置8的前端向下运动到水槽5内,驱动电机12工作通过驱动齿轮13、传动齿轮8.5带动后驱动齿轮8.2转动,进而带动履带8.1转动,履带8.1上的翻斗将水中的漂浮物打捞上来,并输送到传送履带3上,打捞上来的垃圾由传送履带3统一送往船上的收集点。对应超大件的漂浮物,控制左舷机械手I和右舷机械手2直接进行拾取。
[0035]本发明既可以用于库区打捞,又可以用于小水道或湖面的打捞;既可以打捞成吨的垃圾,也可以打捞厚度较薄的垃圾甚至水草等。同时翻斗和围网的安装也大大的提高水面垃圾的打捞效率。
[0036]本说明书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权利要求】
1.一种水面清漂船模块化打捞装置,它包括设置在主船体(4)船首甲板两侧的左舷机械手(I)和右舷机械手(2)、设置在主船体(4)船身甲板上的传送履带(3),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船体(4)船首的前端开设有水槽(5),所述水槽(5)左侧的船首端部上设置有船前左围网(6),水槽(5)右侧的船首端部上设置有船前右围网(7),所述船首的中部还倾斜设置有打捞装置(8),所述打捞装置(8)包括履带(8.1)、驱动履带(8.1)的前传动齿轮(8.8)和后驱动齿轮(8.2)、第三轴承(8.5)、第四轴承(8.6)、支撑杆(8.7)、多个翻斗(8.3),所述多个翻斗(8.3)在履带(8.1)上等间隔设置,每个翻斗(8.3)的一端与对应的履带(8.1)链条栓销(8.4)铰接,每个翻斗(8.3)的另一端与对应的履带(8.1)链条栓销(8.4)通过弹簧(8.9)连接,所述履带(8.1)的前端位于水槽(5)内,所述履带(8.1)的后端位于传送履带(3)上方,所述第三轴承(8.5)内圈固定套在前传动齿轮(8.8)的齿轮轴上,第四轴承(8.6)内圈固定套在后驱动齿轮(8.2)的齿轮轴上,所述支撑杆(8.7)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第三轴承(8.5)的外圈和第四轴承(8.6)的外圈; 所述船首甲板上还设有两个第一液压缸(9),所述两个第一液压缸(9)的活塞杆上均设有尾端轴承座(10),所述后驱动齿轮(8.2)的齿轮轴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一轴承(11)设置在对应的尾端轴承座(10)上,所述后驱动齿轮(8.2)的齿轮轴的一端还设有传动齿轮(8.5),所述与后驱动齿轮(8.2)的齿轮轴一端对应的尾端轴承座(10)上设有驱动电机(12),所述驱动电机(12)的输出轴固定有驱动齿轮(13),所述驱动齿轮(13)与传动齿轮(8.5)啮合; 所述水槽(5)的两个侧面均开设有滑道(14),所述前传动齿轮(8.8)的齿轮轴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二轴承(15)设置在对应的滑道(14)内,每个第二轴承(15)均能在对应的滑道(14)内滑动,所述每个滑道(14)的底端设置有第二液压缸(16),所述每个第二液压缸(16)的活塞杆固定连接对应的第二轴承(1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面清漂船模块化打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槽(5)左侧的船首端部上固定有第一个支撑柱(17),第一个支撑柱(17)底部铰接有第一个第三液压缸(18)的缸体,第一个支撑柱(17)中部铰接有第一个连接杆(19),所述第一个第三液压缸(18)的活塞杆与第一个连接杆(19)的中部铰接,所述第一个连接杆(19)的端部固定连接船前左围网(6); 所述水槽(5)右侧的船首端部上固定有第二个支撑柱(17),第二个支撑柱(17)底部铰接有第二个第三液压缸(18)的缸体,第二个支撑柱(17)中部铰接有第二个连接杆(19),所述第二个第三液压缸(18)的活塞杆与第二个连接杆(19)的中部铰接,所述第二个连接杆(19)的端部固定连接船前右围网(7)。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面清漂船模块化打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船体(4)的船底开设有与水槽(5)相通的水道(2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面清漂船模块化打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个翻斗(8.3)上均并排设有多个勾爪(2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面清漂船模块化打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个翻斗(8.3)上均开设有多个通孔(22)。
【文档编号】B63B35/32GK104229083SQ201410452235
【公开日】2014年12月24日 申请日期:2014年9月5日 优先权日:2014年9月5日
【发明者】夏可, 杨阳, 高晓圆, 林超, 卢林枫, 陈云汉 申请人:武汉理工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