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载飞行救护吊篮重力锁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31335阅读:19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载飞行救护吊篮重力锁系统。



背景技术: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抢救遇险飞行员、乘员的重要功能,同时可以满足升降吊篮式飞行救护车上软式吊篮的稳定作用。因飞行事故往往使飞机处于非常状态,要求飞行救护吊篮必须采用软式钢丝绳调结系统,从而使吊篮工作变动位置方便,贴近飞机自如,即可以柔和贴近飞机,又能保证不触动飞机,遇到特殊情况不至于挤压工作吊舱,影响施救人员的安全。

航卫工作条例中规定,一旦飞机出现险情,最先登机枪救飞行人员的是航医和机械师,整个抢救过程要在航医的指导下进行,急需配套的抢救设备。本发明是在吊篮框架上装置一种自行发明的重力锁装置,在吊篮内有人时,由于人体重力作用,使框架呈现刚性结构,在吊篮工作中总体刚性结构有效的保护着施救人员和被救护人员。当完成救护工作时,人员离开救护吊篮,人体重力作用消失后,由于弹簧力的作用,吊篮框架呈可折叠状态,可以方便快速的放在吊篮架内,实现软式吊篮在工作时的刚性框架工作状态,保护施救人和被救飞行员、人员出舱、运行到地面的安全稳定与消除高空摆动带来的恐惧感影响。实现吊篮中无人员时,人体重力作用消除后,由于弹簧力作用,吊蓝框架成可折叠状态,方便快速的折叠放于吊篮框内,使救护人员、设备能快速离开救护现场,实现快速搜救和抢救工作,适应航空卫生勤务保障需要,这对施救的效果和工作质量有着重大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抢救遇险飞行员的装有重力锁的救护吊篮,在救护过程中,由于人体重力使吊篮框呈现刚性结构,保证救护需要的可靠空间,当完成救护人员离开吊篮后,吊篮成可折叠状态,快速方便的放置吊篮架内,快速脱离事故现场实现后送。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方案如下: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具有抢救遇险飞行员的装有重力锁的救护吊篮,重力锁设置在救护吊篮每根框支撑杆的上下连接轴和中间轴处,每根框支撑杆有三根轴和孔连接,轴为圆形轴,中间截面为对称圆台状态,在圆孔中可以自由转动,滑进长型槽中则呈现锁紧状态。在无人工作时,由 于弹簧拉力作用,轴均在圆孔中,可以自由转动,吊篮可以折叠放置或拉开呈工作状态。一旦有人进入吊起的吊篮,人体重力克服了弹簧力,轴进入滑槽内支撑框架呈锁紧状态,框架呈刚性结构,达到快速进入救护工作和撤离的要求。

飞行救护吊篮重力锁系统由包括下护栏、中护栏和顶盖等组成。下护栏(1)和中护栏之间借助于二节导向杆和三节导向杆连接在一起,顶盖上面外侧安装吊索滑轮,内侧前后安装助吊装置,中护栏的后面安装卷绳轮,卷绳轮的轴上安装摇把,绳索的一端安放一勾,绳索沿内滑轮穿过外套筒到外滑轮上,再缠绕到卷绳轮上,通过转动摇把实现绳索的运动,实现吊救飞行员助力出舱。其环境指标主要技术参数:环境适应温度:-400C~+450C;

图1是本发明系统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护栏(1)、中护栏(2)后面通过二根二节导向杆(5)连接、前面通过一根三节导向杆(5)连接;顶盖(3)与腰框(2)的后面通过中连杆(9)和中连杆(20)连接、前面通过绳索(8)连接;每根中连杆(20),包括上下两部分,其中上部分的中连杆的前端开圆长槽孔、末端开设一斜槽和一长槽;下部分的中连杆的前端设两个固定轴、末端开圆长槽孔,在下部分的中连杆的两个固定轴分别与上部分的中连杆的一斜槽和一长槽配合实现轴活动连接,此外,在中连杆(31)上端和下端还分别固定弹簧杆(22),中连杆(31)与顶盖(3)和腰框(2)连接处设置弹簧总成(22),每一个弹簧总成(22)包括中连杆座(25)、两根拉簧(22)和扁轴(32)等组成,两根拉簧(22)的一端分别固定在顶盖(3)或腰框(2)上、另一端与中连杆(31)上的弹簧杆(22)的两端连接,中连杆座(25)位于两根拉簧(22)之间,并固定在顶盖(3)和腰框(2)上,中连杆(31)的上端和下端借助于扁轴(32)与中连杆座(33)固定连接,扁轴(33)可以在中连杆(31)的上部分前端和下部分末端的圆长槽孔内滑动,实现重力锁的作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