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座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25132阅读:595来源:国知局
一种座盆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飞机内舱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座盆。



背景技术:

航空座椅对飞行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座盆与座椅骨架直接相连,座盆不仅可以吸收飞机震荡时对乘客的冲击力,而且在航空座椅舒适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现有座盆在受到冲击力后存在破坏性变形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座盆,从而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前述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述座盆,包括座盆本体,所述座盆本体与座椅骨架连接处设置横向加强筋,未设置横向加强筋的座盆本体背面均设置纵向加强筋,所述横向加强筋上设置卡箍,通过卡箍将所述座盆本体固定在座椅骨架上。

优选地,所述座盆本体的座面划分为中间承重面、左侧面、右侧面、前侧面和后侧面,所述中间承重面、所述左侧面、所述右侧面、所述前侧面和所述后侧面一体化成配合人体臀部的内向曲面。

更优选地,所述后侧面和所述中间承重面的背面分别设置横向加强筋。

更优选地,所述后侧面的背面设置的横向加强筋上设置四个卡箍安装区;所述中间承重面的背面设置的横向加强筋上设置两个卡箍安装区。

优选地,卡箍通过卡箍安装区固定在横向加强筋,所述卡箍安装区上设置三个卡槽,所述卡箍的背面设置分别与三个卡槽匹配的凸出卡块,位于中间的卡块的宽度大于剩余两个卡块的宽度。

优选地,所述纵向加强筋均匀的分布在所述座盆主体的背面上。

优选地,所述座盆本体的材料为PP材料。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座盆充分考虑人机工程,参照人体曲线,对座盆的流线形式进行了创新性设计,为乘客提供了舒适性乘坐体验,另外座盆增加了均匀分布的加强筋,这就有效的减少了座盆受冲击力后吸能导致的破坏性变形。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座盆背面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右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座盆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座盆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座盆的卡箍安装区、卡箍的结构示意图;

1表示座面,11表示中间承重面,12表示左侧面,13表示右侧面,14表示前侧面,15表示后侧面,2表示卡箍,21表示卡箍安装区,22表示卡块,31表示横向加强筋,32表示纵向加强筋。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

参照图1至图4,本实施例所述座盆,包括座盆本体,在所述座盆本体与座椅骨架连接处设置横向加强筋,未设置横向加强筋的座盆本体背面均设置纵向加强筋,所述横向加强筋上设置卡箍2,通过卡箍2将所述座盆本体固定在座椅骨架上。更详细的解释说明为:

(一)所述座盆本体的座面1划分为中间承重面11、左侧面12、右侧面13、前侧面14和后侧面15,所述中间承重面11、所述左侧面12、所述右侧面13、所述前侧面14和所述后侧面15一体化成配合人体臀部的内向曲面。

座盆本体背面与座椅骨架连接;座盆在保证乘员安全的可靠性前提下,又完全渗入人机工程理念,通过参照人体曲线,对座盆整体流线形式进行创新性设计,保证了乘客乘坐的舒适性。

(二)卡箍通过卡箍安装区固定在横向加强筋31,所述卡箍安装区21上设置三个卡槽,所述卡箍的背面设置与分别三个卡槽匹配的凸出卡块22,位于中间的卡块的宽度大于剩余两个卡块的宽度。在所述后侧面和所述中间承重面的背面分别设置横向加强筋31。

所述后侧面的背面设置的横向加强筋31上设置四个卡箍安装区21;所述中间承重面的背面设置的横向加强筋31上设置两个卡箍安装区。

座盆与骨架通过卡箍连接,座盆上有六个卡箍安装区21,可以根据使用情况调节卡箍数量与位置,扩大了适用范围,同时卡箍安装后可以与横梁自适应,可以保证卡箍可靠的抱紧横梁。

(三)所述纵向加强筋32均匀的分布在所述座盆主体的背面上。所述纵向加强筋32与所述座椅的朝向平行,所述横向加强筋31与所述座椅的朝向垂直。

座盆上增加了加强筋,减小了冲击力对座盆的破坏性变形。加强筋的布置是通过有限元分析、考虑座盆在冲击试验的受力情况进行设计。与座椅骨架接触部分采用横向加强筋,其他部位采用纵向加强筋,改善了受冲击时力的传递方式,使能量得到了有效稀释。

(四)所述座盆本体的材料为PP材料,因为PP材料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有着较高的耐冲击性,使座盆可以吸收飞机震荡对乘客的冲击力,保证了乘客的安全;又因为PP材料的相对密度较小,是塑料中最轻的品种之一,故,采用PP材料使座盆在保证耐冲击性等力学性能前提下减轻了座盆重量。

通过采用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上述技术方案,得到了如下有益的效果: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