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人机弹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99070阅读:23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小型固定翼无人机发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无人机撞线回收方式能够实现精确定点回收,但对无人机的末段制导有较高的要求,且需要较大的飞行空间。因此,实现无人机的短距离快速发射是目前无人机发射技术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目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为了实现无人机短距离快速发射的目的,提供一种无人机弹射装置。

一种无人机弹射装置,包括:电动机1、减速器2、增压卷筒3、增压绳4、弹簧5、安置架底座6、无人机安置架7、滑槽8和挡板9;

电动机1通过减速器2带动增压卷筒3旋转,弹簧5和安置架底座6均位于滑槽8内,弹簧5的一端与安置架底座6相接触,弹簧5的另一端与滑槽8内壁固定连接,无人机安置架7固定在安置架底座6上,无人机安置架7用于放置无人机,

增压绳4将增压卷筒3与安置架底座6相连接,当增压卷筒3旋转并带动增压绳4缩短时,使得安置架底座6能够沿滑槽8滑动并压缩弹簧5,

挡板9位于滑槽8内,当弹簧5伸长并推动安置架底座6滑动至滑槽8端部时,挡板9能够阻挡安置架底座6,防止安置架底座6从滑槽8内脱离。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无人机弹射装置,在无人机回收试验研究中,能够将无人机以一定的初速度弹射出去,在无人机飞行1米左右的距离后,直接进行无人机的回收。本发明弹射方式简单便捷,能够减少回收试验中无人机起飞以及绕飞的时间和空间占用,同时减少末段制导的复杂控制,以此来验证回收系统的实用性及可靠性,实现小型固定翼无人机短距离快速发射的目的。

本发明适用于无自主发射能力的小型固定翼的发射,还适用于无人机撞线回收试验中无人机的发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无人机弹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一:参照图1具体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所述的一种无人机弹射装置,包括:电动机1、减速器2、增压卷筒3、增压绳4、弹簧5、安置架底座6、无人机安置架7、滑槽8和挡板9;

电动机1通过减速器2带动增压卷筒3旋转,弹簧5和安置架底座6均位于滑槽8内,弹簧5的一端与安置架底座6相接触,弹簧5的另一端与滑槽8内壁固定连接,无人机安置架7固定在安置架底座6上,无人机安置架7用于放置无人机,

增压绳4将增压卷筒3与安置架底座6相连接,当增压卷筒3旋转并带动增压绳4缩短时,使得安置架底座6能够沿滑槽8滑动并压缩弹簧5,

挡板9位于滑槽8内,当弹簧5伸长并推动安置架底座6滑动至滑槽8端部时,挡板9能够阻挡安置架底座6,防止安置架底座6从滑槽8内脱离。

本实施方式所述的一种无人机弹射装置的工作原理如下:

准备发射时,电动机1工作,通过减速器2带动增压卷筒3旋转,在旋转过程中增压绳4缠绕在增压卷筒3筒壁上,使得增压绳4缩短,增压绳4就会拉动安置架底座6在滑槽8内向滑槽8首端滑动;同时安置架底座6对弹簧5进行压缩,当弹簧5压缩到发射位置后,电动机1停止工作,将增压卷筒3锁定不动,完成准备工作,此时则可以将无人机放置在无人机安置架7上。

发射时,将增压卷筒3解锁,弹簧5伸长,进而推动安置架底座6沿滑槽8末端滑动,当安置架底座6到达滑槽8末段,安置架底座6被挡板9挡住,无人机会在惯性作用下与无人机安置架7脱离并发射出去,最终完成发射任务。

具体实施方式二:本实施方式是对具体实施方式一所述的一种无人机弹射装置作进一步说明,本实施方式中,增压绳4的一端与增压卷筒3的外筒壁相连,增压绳4的另一端与安置架底座6相连。

具体实施方式三:本实施方式是对具体实施方式一所述的一种无人机弹射装置作进一步说明,本实施方式中,增压绳4的一端与增压卷筒3的外筒壁相连,增压绳4的另一端跨过安置架底座6后再与增压卷筒3的外筒壁相连。

本实施方式等于在安置架底座6与增压卷筒3之间设置了两条增压绳4,增压卷筒3转动时更省力。同时,增压绳4能够围绕安置架底座6四分之三的部分,使得增压绳4与安置架底座6的连接关系更加稳定。

具体实施方式四:本实施方式是对具体实施方式一、二或三所述的一种无人机弹射装置作进一步说明,本实施方式中,增压卷筒3位于滑槽8内,增压卷筒3的轴向与滑槽8的开槽方向相互垂直,弹簧5的长度方向与增压绳4绷直状态的长度方向一致。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一种无人机弹射装置,涉及小型固定翼无人机发射技术领域。本发明为了实现无人机短距离快速发射的目的。本发明电动机通过减速器带动增压卷筒旋转,弹簧和安置架底座均位于滑槽内,弹簧的一端与安置架底座相接触,弹簧的另一端与滑槽内壁固定连接,无人机安置架固定在安置架底座上,无人机安置架用于放置无人机,增压绳将增压卷筒与安置架底座相连接,当增压卷筒旋转并带动增压绳缩短时,使得安置架底座能够沿滑槽滑动并压缩弹簧,滑槽内还设有挡板,当弹簧伸长并推动安置架底座滑动至滑槽端部时,挡板能够阻挡安置架底座。本发明适用于无自主发射能力的小型固定翼的发射,还适用于无人机撞线回收试验中无人机的发射。

技术研发人员:齐乃明;范子琛;霍明英;王洪杰;韩磊;李德友;刘延芳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哈尔滨工业大学
技术研发日:2017.09.06
技术公布日:2018.01.19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