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热收缩膜包装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15742阅读:550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效热收缩膜包装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热收缩膜包装机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效热收缩膜包装机。



背景技术:

热收缩膜包装机又称热收缩包装机(也称为收缩包装机,热收缩机,收缩机,膜包机等),主要作用是将产品用热收缩薄膜裹包后再进行加热,使薄膜收缩后将产品紧紧包裹起来。热收缩机广泛应用于食品、饮料、医药、日化、五金、木制品、文化用品、印刷制品、塑料制品、玻璃制品、电子元件等产品的单一、集合或组合包装。经收缩包装的产品不仅美观大方,节约包装成本,还可进行促销组合包装等,同时具有密封、防尘、防潮和防盗性。现有的热收缩膜包装机,由于产品在包装时是由输送带运输,在进入热收缩阶段时,与输送带接触的一面,会受热不均,使得热收缩效果不好,影响整体的包装效果,而且包装后的收缩膜冷却的速度比较慢,可能会导致产品的包装变形,影响包装的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高效热收缩膜包装机,方便生活中的使用,增加使用的安全性。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高效热收缩膜包装机,包括热收缩膜输送机、套膜封切机构、加热空间、冷却空间、输料道和抽气泵,所述热收缩膜输送机构、套膜封切机构、加热空间和冷却空间以输料道为轴线依次向前设置,所述加热空间内设置有多排红外线加热管和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冷却空间外侧设有制冷器所述冷却空间内壁上设有夹层,所述夹层上设有冷汽入口和冷汽出口,所述冷汽出口通过管路与抽气泵连接,所述抽气泵通过管路与制冷器的入口固定连接,所述制冷器的出口通过管路与冷汽入口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与控制器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输料道在加热空间的位置上的传送杆为加热棍,所述加热棍与控制器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冷却空间设有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与控制器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冷却空间的宽度与输料道的宽度比例为8:7。

优选的,所述冷却空间的截面形状为方形。

本发明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结构设计合理,使用方便,有利于产品更好地包装,可以将冷气散发到冷却空间内,可以快速降低包装后的温度,防止包装膜变形,能将冷源循环利用,提高了冷却效率,节约了能量,提高了成品率。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一种高效热收缩膜包装机结构示意图;

图2是冷却空间结构示意图;

图中:1、热收缩膜输送机构;2、套膜封切机构;3、加热空间;4、冷却空间;5、输料道;6、抽气泵;7、红外线加热管;8、第一温度传感器;9、制冷器;10、夹层;11、冷汽入口;12、冷汽出口;13、加热棍;14、第二温度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1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高效热收缩膜包装机,包括热收缩膜输送机构1、套膜封切机构2、加热空间3、冷却空间4、输料道5和抽气泵6,所述热收缩膜输送机构1、套膜封切机构2、加热空间3和冷却空间4以输料道5为轴线依次向前设置,所述加热空间3内设置有多排红外线加热管7和第一温度传感器8,所述冷却空间4外侧设有制冷器9所述冷却空间4内壁上设有夹层10,所述夹层上设有冷汽入口11和冷汽出口12,所述冷汽出口12通过管路与抽气泵6连接,所述抽气泵6通过管路与制冷器9的入口固定连接,所述制冷器9的出口通过管路与冷汽入口1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8与控制器电性连接。

所述输料道5在加热空间3的位置上的传送杆为加热棍13,所述加热棍13与控制器电性连接,能够让与输料道5接触的一面,也受热均匀,提高热收缩和整体的包装效果,所述冷却空间4设有第二温度传感器14,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14与控制器电性连接,方便控制和了解冷却空间4的温度,所述冷却空间4的宽度与输料道5的宽度比例为8:7,所述冷却空间4的截面形状为方形,减少冷却面积。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一种高效热收缩膜包装机使用时,首先通过输料道5将产品运送到套膜封切机构2,套膜封切机构2通过热收缩膜输送机构1输送过来的热收缩膜对产品进行包装,输料道5再将包装好的产品运送到加热空间3,加热空间3对产品上的热收缩膜进行加热,加热完成后,输料道5最后将产品运送到冷却空间4进行冷却。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