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钻杆支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21867阅读:820来源:国知局
石油钻杆支架系统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石油钻杆领域,具体涉及石油钻杆支架系统。



背景技术:

石油钻探设备主要包括钻头、钻铤、钻杆、稳定器、专用接头及方钻杆,其中在运输过程中,上述结构均拆分后分别装车运抵施工现场,而钻杆为石油钻探设备中长度最长、重量最大的设备,在运输时,需要设置支架,以支撑钻杆,防止其在运输中移动而造成变形损坏,而现有的支架采用的是钢结构块,在钢结构块的上侧面和下侧面设置有钻杆放置凹槽,将钻杆放置在钻杆放置凹槽内即可,由于为了最求支架的强度,刚结构块采用实心结构,因此,这种支架的重量较大达到50kg以上,难以搬运,在上货和下货时均需要起重设备进行吊装,这同时在运输过程中,为了避免超重运输,因此需要分几辆车运输,极大的增加了运输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石油钻杆支架系统,达到降低支架重量,提升运输效率和接地运输成本,增加了施工效率。

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石油钻杆支架系统,包括中空的支架外围框,在支架外围框内设置有至少1个横向支撑板和至少1个竖向支撑板,横向支撑板和竖向支撑板进行纵横交叉连接,相邻横向支撑板之间、相邻竖向支撑板之间形成矩形的空隙,还在支架外围框的上侧面或下侧面向内凹陷形成钻杆放置凹槽,石油钻杆放置在钻杆放置凹槽内。

本结构采用上述方式,其实现的原理为:利用支架外围框作为外部框架,再利用横向支撑板和竖向支撑板进行纵横交叉连接,最终形成多个空隙,其结构强度能保持钻杆重量所需,同时极大的降低了支架的重量,这种支架重量可以控制在5kg至15kg之间,一人即可搬运,而采用横向支撑板和竖向支撑板进行纵横交叉连接,也可以保证整个支架的结构强度满足钻杆所需,这样可以降低运输重量,使得一个运输车的装载量增加,减少了同等数量钻杆所需运输车,节约了运输成本。

优选的,所述支架外围框为钢板框结构。

优选的,所述横向支撑板和竖向支撑板为钢板或高强度塑料板。

优选的,所述空隙的宽度和长度均小于或等于4cm,经过测试,将空隙的尺寸限定在上述范围内,可以满足现有市面上所有长度钻杆所需的强度,当钻杆长度降低时,可以设置空隙的尺寸较大,当钻杆长度增长时,空隙尺寸应相应减少。

优选的,所述支架外围框为厚度为0.5cm的钢板首尾对接而成。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结构简单、成本低,安全可靠,达到降低支架重量,提升运输效率和接地运输成本,增加了施工效率。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及对应的零部件名称:

1、支架外围框;2、石油钻杆;3、钻杆放置槽;4、横向支撑板;5、竖向支撑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实施例1:

石油钻杆支架系统,包括中空的支架外围框1,在支架外围框1内设置有至少1个横向支撑板4和至少1个竖向支撑板5,横向支撑板4和竖向支撑板5进行纵横交叉连接,相邻横向支撑板4之间、相邻竖向支撑板之间形成矩形的空隙,还在支架外围框的上侧面或下侧面向内凹陷形成钻杆放置凹槽3,石油钻杆2放置在钻杆放置凹槽3内。

本结构采用上述方式,其实现的原理为:利用支架外围框1作为外部框架,再利用横向支撑板4和竖向支撑板5进行纵横交叉连接,最终形成多个空隙,其结构强度能保持钻杆重量所需,同时极大的降低了支架的重量,这种支架重量可以控制在5kg至15kg之间,一人即可搬运,而采用横向支撑板4和竖向支撑板5进行纵横交叉连接,也可以保证整个支架的结构强度满足钻杆所需,这样可以降低运输重量,使得一个运输车的装载量增加,减少了同等数量钻杆所需运输车,节约了运输成本。

优选的,所述支架外围框1为钢板框结构。

优选的,所述横向支撑板4和竖向支撑板5为钢板或高强度塑料板。

优选的,所述空隙的宽度和长度均小于或等于4cm,经过测试,将空隙的尺寸限定在上述范围内,可以满足现有市面上所有长度钻杆所需的强度,当钻杆长度降低时,可以设置空隙的尺寸较大,当钻杆长度增长时,空隙尺寸应相应减少。

优选的,所述支架外围框1为厚度为0.5cm的钢板首尾对接而成。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结构简单、成本低,安全可靠,达到降低支架重量,提升运输效率和接地运输成本,增加了施工效率。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