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密封并带隔层的容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45940阅读:348来源:国知局
增强密封并带隔层的容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增强密封并带隔层的容器,属于密封容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在当前的包装容器运用领域,一些特殊行业需要用带隔层的容器来包装多种不同的物质,有液态的,也有固态的。但是在待包装的物质为渗透性很强的液体时,由于现有增强密封并带隔层的容器结构的限制,往往无法实现持久的稳定的密封,这样就会限制带隔层容器在某些行业的运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增强密封并带隔层的容器,它不仅可以在其内单独放置两种不同的物体,从而避免不同的物体在容器内提前混合而失效的现象,而且可以增强其密封性能。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增强密封并带隔层的容器,它包括:

盖子,所述盖子具有盖子凹槽,并且所述盖子在形成盖子凹槽的外侧面上设置有第一侧面以及位于第一侧面下方的盖子外扣钩,所述盖子在形成盖子凹槽的内侧面上设置有第二侧面,所述盖子凹槽内放置有第一密封圈,第一密封圈由弹性材料制成;

隔层,所述隔层的顶端设置有隔层端部,所述隔层在形成隔层端部的外侧面上设置有第三侧面,所述隔层在形成隔层端部的内侧面上设置有第四侧面,所述隔层在和相应的盖子外扣钩对应的部位上设置有隔层外配合扣钩,所述隔层具有隔层凹槽,并且所述隔层在形成隔层凹槽的外侧面上设置有第五侧面以及位于第五侧面下方的隔层内扣钩,所述隔层在形成隔层凹槽的内侧面上设置有第六侧面,所述隔层凹槽内放置有第二密封圈,第二密封圈由弹性材料制成;

桶体,所述桶体的顶端设置有桶体端部,所述桶体在形成桶体端部的外侧面上设置有第七侧面,所述桶体在形成桶体端部的内侧面上设置有第八侧面,所述桶体在和相应的隔层内扣钩相对应的部位上设置有桶体外配合扣钩,所述桶体具有桶体外裙边和桶体内侧壁,所述桶体外配合扣钩设置在桶体外裙边的外侧面上,所述桶体外配合扣钩将所述桶体外裙边分隔为桶体外上裙边和桶体外下裙边,桶体外上裙边的上端、桶体内侧壁的上端以及桶体端部的底端连接成一体,从而形成一桶体拐角;

当所述隔层盖合在所述桶体上时,并且所述桶体端部插入所述隔层凹槽时,所述桶体端部的顶部压住所述第二密封圈,从而使第二密封圈分别贴紧隔层上与第二密封圈接触的接触面以及桶体上与第二密封圈接触的接触面,所述隔层内扣钩和所述桶体外配合扣钩相互扣住,于是所述隔层与所述桶体形成密封连接,从而使所述隔层和所述桶体围成一容置物体的第一密封空间,当所述盖子盖合在所述隔层上,并且所述隔层端部插入所述盖子凹槽内时,所述隔层端部的顶部压住所述第一密封圈,从而使第一密封圈分别贴紧隔层上与第一密封圈与接触的接触面以及盖子上与第一密封圈接触的接触面,所述盖子外扣钩和所述隔层外配合扣钩相互扣住,于是所述盖子与所述隔层形成密封连接,从而使所述盖子和所述隔层围成一容置物体的第二密封空间。

进一步提供了一种隔层的具体结构,所述隔层还具有隔层外裙边和隔层内侧壁,隔层外裙边具有依次连接的隔层外上裙边、隔层平台和隔层外下裙边,所述隔层外上裙边的上端、隔层内侧壁的上端以及隔层端部的底端连接成一体,从而形成一隔层拐角,所述第五侧面设置在隔层外上裙边的内侧面上,所述第六侧面设置在隔层内侧壁的内侧面上,所述隔层内扣钩设置在隔层外下裙边的内侧面上。

进一步,所述隔层平台向隔层的顶部方向上延伸出隔层凸起,所述隔层外配合扣钩设置在所述隔层凸起上,凸起的底端、隔层上裙边的底端和平台的内侧部分连成一体,从而形成隔层外裙边凹槽。

进一步为了方便在打开盖子的同时实现对隔层的破坏,从而实现防伪功能,所述隔层外下裙边上局部设置隔层撕裂凹槽,在隔层撕裂凹槽的位置对应设置隔层撕裂块,隔层撕裂块从隔层外下裙边的外侧面遮挡住隔层撕裂凹槽,隔层撕裂凹槽和隔层外下裙边的通过隔层薄壁连接棒连接成一体。

进一步为了方便在打开隔层的同时实现对桶体的破坏,从而实现防伪功能,所述桶体外下裙边上局部设置有桶体撕裂凹槽,在桶体撕裂凹槽的位置对应设置桶体撕裂块,桶体撕裂块从桶体外下裙边的外侧面遮住桶体撕裂凹槽,桶体撕裂块和桶体外下裙边通过桶体薄壁连接棒连接成一体。

进一步提供了一种盖子的具体结构,所述盖子主要由外侧壁、盖顶部分、衔接壁部分和中心平面依次连接而成,所述衔接壁部分具有内侧壁,所述盖子凹槽由所述外侧壁、盖顶部分以及内侧壁围成,所述第一侧面设置在外侧壁的内侧面上,所述第二侧面设置在内侧壁的内侧面上。

进一步为了实现将隔层的所述的第二密封空间内的灌装物混入所述桶体后可以继续将所述桶体内的混合物密封储存,将盖子凹槽和隔层凹槽设置成十分接近的尺寸,同时将盖子外扣钩和隔层内扣钩设置成十分接近的尺寸,于是当所述盖子盖和在所述桶体上时,并且所述桶体端部插入所述盖子凹槽时,所述桶体端部的顶部压住所述第一密封圈,从而使第一密封圈分别贴紧桶体上与第一密封圈接触的接触面以及盖子上与第一密封圈接触的接触面,所述盖子外扣钩和所述桶体外配合扣钩相互扣住,于是所述盖子与所述桶体形成密封连接,从而在不使用隔层的情况下使所述盖子和所述桶体围成一容置物体的密封空间。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先将第一密封圈放置在盖子的盖子凹槽内并将第二密封圈放置在隔层的隔层凹槽中,然后将隔层和桶体用力装配,同时将盖子用力盖合在隔层上,此时桶体的顶端的桶体端部插入隔层的隔层凹槽,隔层的隔层端部插入盖子的盖子凹槽,与此同时盖子外扣钩和所述隔层外配合扣钩相互扣住,隔层内扣钩和所述桶体外配合扣钩相互扣住,当所有的扣钩均相互扣住时,桶体顶端的桶体端部紧紧的压住第二密封圈,隔层的隔层端部也同步紧紧的压住第一密封圈,由于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均具有弹性,因此在密封圈回弹力的作用下,第二密封圈分别贴紧隔层上与第二密封圈接触的接触面以及桶体上与第二密封圈接触的接触面,第一密封圈分别贴紧隔层上与第一密封圈接触的接触面以及盖子上与第一密封圈接触的接触面,于是盖子和桶体以及隔层之间通过密封圈的受压回弹形成密封,同时扣钩的相互扣紧使盖子和桶体以及隔层在装配后不容易自行分开,从而实现稳定的相互密封配合,同时通过隔层的密封隔离作用将桶体的内部空间分隔成两个相对密封的独立空间,于是就可以在这两个独立空间内分别放置两种不同的物体;另外,通过在桶体的桶体外下裙边上局部设置若干处桶体撕裂凹槽以及通过若干桶体薄壁连接棒和桶体外下裙边连接成一体的且遮住桶体撕裂凹槽的桶体撕裂块,当需要打开塑料容器时,先将桶体撕裂块撕掉,在撕掉桶体撕裂块后可以方便的从桶体撕裂凹槽处将隔层和桶体分离,通过此方案可以在方便打开隔层的同时实现对桶体的破坏,从而实现防伪;另外,通过在隔层的隔层外下裙边上局部设置若干处隔层撕裂凹槽以及通过若干隔层薄壁连接棒和隔层外下裙边连接成一体的且遮住隔层撕裂凹槽的隔层撕裂块,当需要打开隔层上的盖子时,先将隔层撕裂块撕掉,在撕掉隔层撕裂块后可以方便的从隔层撕裂凹槽处将盖子和隔层分离,通过此方案可以在方便打开盖子的同时实现对隔层的破坏,从而实现防伪;另外,通过将盖子凹槽和隔层凹槽设置成十分接近的尺寸,同时将盖子外扣钩和隔层内扣钩设置成十分接近的尺寸,在将第一密封空间和第二密封空间内的灌装物在所述桶体内混合后,将所述盖子盖和在所述桶体上时,并且所述桶体端部插入所述盖子凹槽时,所述盖子外扣钩和所述桶体外配合扣钩相互扣住,第一密封圈分别贴紧桶体上与第一密封圈接触的接触面以及盖子上与第一密封圈接触的接触面,于是所述盖子与所述桶体形成密封连接,从而在不使用隔层的情况下使所述盖子和所述桶体围成一容置物体的密封空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增强密封并带隔层的容器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盖子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桶体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隔层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增强密封并带隔层的容器的A-A局部剖视中的盖子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增强密封并带隔层的容器的A-A局部剖视中的桶体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增强密封并带隔层的容器的A-A局部剖视中的隔层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增强密封并带隔层的容器的A-A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桶体外下裙边设置撕裂块的B-B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隔层外下裙边设置撕裂块的B-B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桶体和隔层外下裙边设置撕裂块的完成装配的B-B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增强密封并带隔层的容器的A-A局部剖视中盖子盖合在桶体上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地理解,下面根据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12所示,一种增强密封并带隔层的容器,它包括:

盖子1,所述盖子1具有盖子凹槽11,并且所述盖子1在形成盖子凹槽11的外侧面上设置有第一侧面81以及位于第一侧面81下方的盖子外扣钩82,所述盖子1在形成盖子凹槽11的内侧面上设置有第二侧面10,所述盖子凹槽11内放置有第一密封圈431,第一密封圈431由弹性材料制成;

隔层3,所述隔层3的顶端设置有隔层端部19,所述隔层3在形成隔层端部19的外侧面上设置有第三侧面20,所述隔层3在形成隔层端部19的内侧面上设置有第四侧面21,所述隔层3在和相应的盖子外扣钩82对应的部位上设置有隔层外配合扣钩27,所述隔层3具有隔层凹槽33,并且所述隔层3在形成隔层凹槽33的外侧面上设置有第五侧面31以及位于第五侧面31下方的隔层内扣钩34,所述隔层3在形成隔层凹槽33的内侧面上设置有第六侧面32,所述隔层凹槽33内放置有第二密封圈432,第二密封圈432由弹性材料制成;

桶体2,所述桶体2的顶端设置有桶体端部12,所述桶体2在形成桶体端部12的外侧面上设置有第七侧面13,所述桶体2在形成桶体端部12的内侧面上设置有第八侧面14,所述桶体2在和相应的隔层内扣钩34相对应的部位上设置有桶体外配合扣钩17,所述桶体2具有桶体外裙边和桶体内侧壁16,所述桶体外配合扣钩17设置在桶体外裙边的外侧面上,所述桶体外配合扣钩17将所述桶体外裙边分隔为桶体外上裙边15-1和桶体外下裙边15-2,桶体外上裙边15-1的上端、桶体内侧壁16的上端以及桶体端部12的底端连接成一体,从而形成一桶体拐角;

当所述隔层3盖合在所述桶体2上时,并且所述桶体端部12插入所述隔层凹槽33时,所述桶体端部12的顶部压住所述第二密封圈432,从而使第二密封圈432分别贴紧隔层3上与第二密封圈432接触的接触面以及桶体2上与第二密封圈432接触的接触面,所述隔层内扣钩34和所述桶体外配合扣钩17相互扣住,于是所述隔层3与所述桶体2形成密封连接,从而使所述隔层3和所述桶体2围成一容置物体的第一密封空间,当所述盖子1盖合在所述隔层3上,并且所述隔层端部19插入所述盖子凹槽11内时,所述隔层端部19的顶部压住所述第一密封圈431,从而使第一密封圈431分别贴紧隔层3上与第一密封圈431与接触的接触面以及盖子1上与第一密封圈431接触的接触面,所述盖子外扣钩82和所述隔层外配合扣钩27相互扣住,于是所述盖子1与所述隔层3形成密封连接,从而使所述盖子1和所述隔层3围成一容置物体的第二密封空间。

如图7所示,所述隔层3还具有隔层外裙边和隔层内侧壁22,隔层外裙边具有依次连接的隔层外上裙边23、隔层平台24和隔层外下裙边25,所述隔层外上裙边23的上端、隔层内侧壁22的上端以及隔层端部19的底端连接成一体,从而形成一隔层拐角29,所述第五侧面31设置在隔层外上裙边23的内侧面上,所述第六侧面32设置在隔层内侧壁22的内侧面上,所述隔层内扣钩34设置在在隔层外下裙边25的内侧面上。

如图7所示,所述隔层平台24向隔层3的顶部方向上延伸出隔层凸起26,所述隔层外配合扣钩27设置在所述隔层凸起26上,凸起26的底端、隔层上裙边23的底端和平台24的内侧部分连成一体,从而形成隔层外裙边凹槽28。

如图10所示,所述隔层外下裙边25上局部设置隔层撕裂凹槽40,在隔层撕裂凹槽40的位置对应设置隔层撕裂块41,隔层撕裂块41从隔层外下裙边25的外侧面遮挡住隔层撕裂凹槽40,隔层撕裂凹槽40和隔层外下裙边25的通过隔层薄壁连接棒42连接成一体。

如图9所示,所述桶体外下裙边15-2上局部设置有桶体撕裂凹槽37,在桶体撕裂凹槽37的位置对应设置桶体撕裂块38,桶体撕裂块38从桶体外下裙边15-2的外侧面遮住桶体撕裂凹槽37,桶体撕裂块38和桶体外下裙边15-2通过桶体薄壁连接棒39连接成一体。

如图5所示,所述盖子1主要由外侧壁4、盖顶部分5、衔接壁部分和中心平面7依次连接而成,所述衔接壁部分具有内侧壁6,所述盖子凹槽11由所述外侧壁4、盖顶部分5以及内侧壁6围成,所述第一侧面81设置在外侧壁4的内侧面上,所述第二侧面10设置在内侧壁6的内侧面上。

如图8所示,隔层3的隔层拐角29的内侧面30至隔层3的底部外侧面35的竖直距离小于桶体2的桶体端部12的顶部平面18至桶体2的底部内侧面36的竖直距离,隔层3的底部的尺寸小于桶体2的桶体端部12形成的口部尺寸。

如图12所示,将盖子凹槽11和隔层凹槽33设置成十分接近的尺寸,同时将盖子外扣钩82和隔层内扣钩34设置成十分接近的尺寸,于是当所述盖子1盖和在所述桶体2上时,并且所述桶体端部12插入所述盖子凹槽11时,所述桶体端部12的顶部压住所述第一密封圈431,从而使第一密封圈431分别贴紧桶体2上与第一密封圈432接触的接触面以及盖子1上与第一密封圈431接触的接触面,所述盖子外扣钩和所述桶体外配合扣钩相互扣住,于是所述盖子与所述桶体形成密封连接,从而在不使用隔层的情况下使所述盖子和所述桶体围成一容置物体的密封空间。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

先将第一密封圈431放置在盖子1的盖子凹槽11内并将第二密封圈432放置在隔层3的隔层凹槽33中,然后将隔层3和桶体2用力装配,同时将盖子1用力盖合在隔层3上,此时桶体2的顶端的桶体端部12插入隔层3的隔层凹槽33,隔层3的隔层端部19插入盖子1的盖子凹槽11,与此同时盖子外扣钩82和所述隔层外配合扣钩27相互扣住,隔层内扣钩34和所述桶体外配合扣钩17相互扣住,当所有的扣钩均相互扣住时,桶体2顶端的桶体端部12紧紧的压住第二密封圈432,隔层3的隔层端部19也同步紧紧的压住第一密封圈431,由于第一密封圈431和第二密封圈432均具有弹性,因此在密封圈回弹力的作用下,第二密封圈432分别贴紧隔层3上与第二密封圈432接触的接触面以及桶体2上与第二密封圈432接触的接触面,第一密封圈431分别贴紧隔层3上与第一密封圈431接触的接触面以及盖子1上与第一密封圈431接触的接触面,于是盖子1和桶体2以及隔层3之间通过密封圈的受压回弹形成密封,同时扣钩的相互扣紧使盖子1和桶体2以及隔层在装配后不容易自行分开,从而实现稳定的相互密封配合,同时通过隔层3的密封隔离作用将桶体的内部空间分隔成两个相对密封的独立空间,于是就可以在这两个独立空间内分别放置两种不同的物体;另外,通过在桶体2的桶体外下裙边15-2上局部设置若干处桶体撕裂凹槽37以及通过若干桶体薄壁连接棒39和桶体外下裙边15-2连接成一体的且遮住桶体撕裂凹槽37的桶体撕裂块38,当需要打开塑料容器时,先将桶体撕裂块38撕掉,在撕掉桶体撕裂块38后可以方便的从桶体撕裂凹槽37处将隔层3和桶体2分离,通过此方案可以在方便打开隔层3的同时实现对桶体2的破坏,从而实现防伪;另外,通过在隔层3的隔层外下裙边25上局部设置若干处隔层撕裂凹槽40以及通过若干隔层薄壁连接棒42和隔层外下裙边25连接成一体的且遮住隔层撕裂凹槽40的隔层撕裂块41,当需要打开隔层3上的盖子1时,先将隔层撕裂块41撕掉,在撕掉隔层撕裂块41后可以方便的从隔层撕裂凹槽40处将盖子1和隔层3分离,通过此方案可以在方便打开盖子1的同时实现对隔层3的破坏,从而实现防伪;另外,通过将盖子凹槽11和隔层凹槽33设置成十分接近的尺寸,同时将盖子外扣钩82和隔层内扣钩34设置成十分接近的尺寸,在将第一密封空间和第二密封空间内的灌装物在所述桶体2内混合后,将所述盖子1盖合在所述桶体2上时,并且所述桶体端部12插入所述盖子凹槽11时,所述盖子外扣钩82和所述桶体外配合扣钩17相互扣住,第一密封圈431分别贴紧桶体2上与第一密封圈431接触的接触面以及盖子1上与第一密封圈431接触的接触面,于是所述盖子1与所述桶体2形成密封连接,从而在不使用隔层3的情况下使所述盖子1和所述桶体2围成一容置物体的密封空间。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