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盘定位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96766阅读:3452来源:国知局
托盘定位机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托盘定位机构。



背景技术:

现有的皮带式输送线中的托盘定位机构一般均位于输送线内部,结构较为复杂,这导致其维修、更换部件较为困难,且此类托盘定位机构仅能够实现托盘的升降功能,无法实现精确定位,在传送托盘时因从动态传送短期间到静态顶升定位不易,容易造成顶升后不稳定现象,导致其定位精度不高,在托盘顶升高度难以精确控制,无法达到产品加工之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提供一种新型托盘定位机构,以实现托盘的稳定精确定位,且易于维修及部件的更换。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提供一种新型托盘定位机构,利于输送线中托盘的升降与定位功能,在托盘定位机构部分分别有升降机构和二次定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安置于输送线中,将位于输送线上的托盘顶升以做竖向移动,所述二次定位机构安置于所述输送线上,对所述托盘进行竖向高度精密限位。

进一步的,所述升降机构包括两个升降模块、连动杆和气缸,所述两个升降模块通过所述连动杆连接,所述气缸与任一升降模块连接,并带动其竖向移动,所述两个升降模块同步带动所述托盘沿竖向移动。

进一步的,所述升降模块包括提升框架、两个齿轮和传动带,所述两个齿轮沿竖向排布设置,所述传动带呈环状并箍紧于所述两个齿轮远离另一齿轮的一侧,所述传动带与所述提升框架连接,所述连动杆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升降模块中位于同一高度的两个齿轮连接,所述气缸与任一所述升降模块中的传动带或/和提升框架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升降模块还包括辅助轮,所述辅助轮紧贴设置于所述传动带远离所述气缸的一侧。

进一步的,所述提升框架包括下横杆、中横杆和上顶块和连接柱,从远离所述托盘至靠近所述托盘的方向依次设置有所述下横杆、中横杆和上顶块,所述下横杆、中横杆和上顶块通过所述连接柱连接,所述传动带与所述下横杆连接,所述气缸与任一所述升降模块中的传动带或/和下横杆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连动杆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升降模块中更靠近所述托盘的两个齿轮连接,所述中横杆设置于所述更靠近托盘的齿轮上,并与所述更靠近托盘的齿轮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上顶块靠近所述托盘的一端设有第一定位凸块,所述托盘靠近所述上顶块一侧的对应位置上具有第一定位椎柱,所述第一定位椎柱与所述第一定位孔的形状大小均相匹配。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柱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连接柱分别连接所述下横杆、中横杆和上顶块的两端。

进一步的,所述二次定位机构包括底座和限位块,所述底座设置于所述输送线上,所述限位块设置于所述底座上,并对所述托盘进行竖向限位。

进一步的,所述限位块靠近所述托盘的一侧设有第二定位圆柱,所述托盘靠近所述限位块一侧的对应位置上具有第二定位孔,所述第二定位圆柱与所述第二定位孔的形状大小均相匹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托盘定位机构通过位于输送线中的升降机构进行托盘的稳定升降工作,并通过位于输送线上二次定位机构对托盘进行竖向限位,即二次定位机构及升降机构分别从托盘的上下两侧压住托盘,限制了托盘在各个方向上的位移,实现了托盘的精确定位,保证了托盘上产品在加工时的稳定性,同时简化了升降机构的结构,使其易于维修及部件的更换。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托盘定位机构中升降机构的整体结构示意 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托盘定位机构中升降机构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托盘定位机构中二次定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托盘定位机构中二次定位机构的侧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托盘定位机构在未顶升托盘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托盘定位机构在顶升并二次定位托盘时的结构示意图。

在图1至6中,

1:输送线;2:托盘;3:连动杆;4:气缸;5:齿轮;6:传动带;7:辅助轮;8:下横杆;9:中横杆;10:上顶块;11:连接柱;12:第一定位椎柱;13:底座;14:限位块;15:第二定位圆柱;16:升降机构;17:二次定位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托盘定位机构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根据下面说明和权利要求书,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率,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思想在于,提供一种托盘定位机构,其通过位于输送线中的升降机构进行托盘的稳定升降工作,并通过位于输送线上二次定位机构对托盘进行竖向限位,即二次定位机构及升降机构分别从托盘的上下两侧压住托盘,限制了托盘在各个方向上的位移,实现了托盘的精确定位,保证了托盘上产品在加工时的稳定性,同时简化了升降机构的结构,使其易于维修及部件的更换。

请参考图1至6,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托盘定位机构中升降机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托盘定位机构中升降机构 的拆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托盘定位机构中二次定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托盘定位机构中二次定位机构的侧视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托盘定位机构在未顶升托盘时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托盘定位机构在顶升并二次定位托盘时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5和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托盘定位机构,用于输送线1中托盘2的升降及定位,所述托盘定位机构包括升降机构16和二次定位机构17,所述升降机构16设置于所述输送线1中,并带动位于所述输送线1上的托盘2沿竖向移动,所述二次定位机构17设置于所述输送线2上,并对所述托盘2进行竖向限位。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托盘定位机构通过位于输送线1中的升降机构16进行托盘2的稳定升降工作,并通过位于输送线1上二次定位机构17对托盘2进行竖向限位,即二次定位机构17及升降机构16分别从托盘2的上下两侧压住托盘2,限制了托盘2在各个方向上的位移,实现了托盘2的精确定位,保证了托盘2上产品在加工时的稳定性,同时简化了升降机构16的结构,使其易于维修及部件的更换。

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所述升降机构16包括两个升降模块、连动杆3和气缸4,所述两个升降模块通过所述连动杆3连接,所述气缸4与任一升降模块连接,并带动其竖向移动,所述两个升降模块同步带动所述托盘2沿竖向移动。通过连动杆3的连动连接,使得两个升降模块能够同时升降,增加了升降机构的稳定性与同步性。该升降机构的结构简单,即使将其安装于输送线1中也易于安装、拆卸及更换部件。

进一步的,如图2所示,所述升降模块包括提升框架、两个齿轮5和传动带6,所述两个齿轮5沿竖向排布设置,所述传动带6呈环状并箍紧于所述两个齿轮5远离另一齿轮5的一侧,所述传动带6与所述提升框架连接,所述连动杆3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升降模块中位于同一高度的两个齿轮5连接,所述气缸4与任一所述升降模块中的传动带6或/和提升框架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气缸4与升降模块中的传动带6和提升框架连接,三者同步传动,进而提高升降模块的稳定性。当其中一个升降模块进行升降工作时,气缸4伸缩缸带 动提升框架进行升降,同时带动传动带6绕齿轮5齿动,进而带动齿轮5及连动杆3齿动,连动杆3的齿动能够带动另一升降模块中的齿轮5及传动带6齿动,最终带动另一升降模块中的提升框架进行同步升降。

进一步的,所述升降模块还包括辅助轮7,所述辅助轮7紧贴设置于所述传动带6远离所述气缸4的一侧。所述辅助轮7的设置能够与齿轮5共同从传动带6的内外两侧使传动带6的动作更为稳定。

进一步的,所述提升框架包括下横杆8、中横杆9和上顶块10和连接柱11,从远离所述托盘2至靠近所述托盘2的方向依次设置有所述下横杆8、中横杆9和上顶块10,所述下横杆8、中横杆9和上顶块10通过所述连接柱11连接,所述传动带6与所述下横杆8连接,所述气缸4与任一所述升降模块中的传动带6或/和下横杆8连接。所述连动杆3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升降模块中更靠近所述托盘2的两个齿轮5连接,所述中横杆9设置于所述更靠近托盘2的齿轮5上,并与所述更靠近托盘2的齿轮5连接。即所述下横杆8用于跟随气缸4及传动带6升降,所述中横杆9用于跟随连动杆3升降,所述上顶块10用于带动托盘2升降。

进一步的,所述上顶块10靠近所述托盘2的一端设有第一定位圆柱12,所述托盘2靠近所述上顶块10一侧的对应位置上具有第一定位孔,所述第一定位圆柱12与所述第一定位凹槽的形状大小均相匹配。当第一定位圆柱12嵌入第一定位孔中时,其能够限制托盘2的横向位移,保证了托盘2的稳定升降。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柱11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连接柱11分别连接所述下横杆8、中横杆9和上顶块10的两端,以使提升框架的结构更为稳定,增加了其升降的精度。

进一步的,如图3所示,所述二次定位机构17包括底座13和限位块14,所述底座13设置于所述输送线1上,所述限位块14设置于所述底座13上,并对所述托盘2进行竖向限位。操作人员可对限位块14的高度进行调节,以调整托盘2提升及定位的高度,并提高托盘2定位的精度。

进一步的,如图4所示,所述限位块14靠近所述托盘2的一侧设有第二定位圆柱15,所述托盘2靠近所述限位块14一侧的对应位置上具有第二定位孔,所述第二定位圆柱15与所述第二定位孔的形状大小均相匹配。当第二定位圆柱 15嵌入第二定位孔中时,其能够限制托盘2的横向位移,并与上顶块10共同夹紧托盘2,保证了托盘2的稳定升降。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改动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