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力传递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成像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08505阅读:236来源:国知局
驱动力传递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成像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2年11月7日、申请号为201280056317.6(国际申请号pct/jp2012/007131)、发明名称为“驱动力传递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成像装置”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本发明涉及一种驱动力传递装置,其能够阻止驱动力从驱动部件传递到从动部件,驱动部件由驱动源驱动转动,还涉及一种使用该驱动力传递装置的成像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上,在成像装置如复印机、打印机以及传真机中,执行间歇转动操作的驱动力传递装置已被用作例如转印辊邻接和分离机构以及被用作片材给送单元的片材拾取机构。这种驱动力传递装置通常使用例如电磁离合器和专用马达来实现间歇转动操作。但是,由于使用这种电磁离合器和专用马达导致成本增加,ptl1讨论了一种可以以更低成本制造的构造。

图13a和图13b示意性地图示了ptl1中讨论的一种传统驱动力传递装置的构造。下面将描述该构造。

该驱动力传递装置包括由驱动源(未图示)驱动而沿箭头a方向转动的驱动齿轮(驱动部件)22以及能与驱动齿轮22同心转动的从动齿轮(从动部件)23。该从动齿轮23保持驱动力传递部件24,该驱动力传递部件24能相对于从动齿轮23转动,并能在驱动力传递部件24与驱动齿轮22啮合的位置和驱动力传递部件24与驱动齿轮22脱离啮合的位置之间运动。

如图13a所示,在驱动力传递部件24的啮合部24a与驱动齿轮22啮合时,驱动力从驱动齿轮22经由驱动力传递部件24传递到从动齿轮23。结果,从动齿轮23和驱动力传递部件24与驱动齿轮22一起整体地沿箭头a方向转动。

为了阻止驱动力向从动齿轮23传递,如图13b所示,邻接部件17运动到邻接部件17接触并锁定驱动力传递部件24的位置。相应地,驱动力传递部件24和驱动齿轮22彼此脱离啮合。以此方式,阻止驱动力从驱动齿轮22向从动齿轮23传递。

根据ptl1,驱动力传递部件24被弹簧25偏压,使得驱动力传递部件24的啮合部24a与驱动齿轮22啮合而不会失效。因此,为了阻止驱动力传递给从动齿轮23,邻接部件17必须使驱动力传递部件24与驱动齿轮22脱离啮合。更具体而言,在邻接部件17接触驱动力传递部件24时,邻接部件17必须抵抗弹簧25的作用力使驱动力传递部件24从驱动齿轮22分离(退回)。

引用目录

专利文献

ptl1:日本专利申请特开jp3-158328



技术实现要素:

技术问题

基于ptl1中讨论的构造,一旦驱动力传递部件24的啮合部24a的顶部与驱动齿轮22脱离啮合,驱动力就停止从驱动齿轮22传递给从动齿轮23。因此从动齿轮23的转动立即由于从动齿轮23上的负载而停止。因此,在从动齿轮23的旋转停止时,驱动力传递部件24的啮合部24a的顶部不能运动到啮合部24a未从驱动齿轮22充分分离(退回)的位置。

此外,通常,在从动齿轮23与在驱动力传递方向上位于从动齿轮23下游的部件之间存在例如反冲的游隙。在没有驱动力从驱动齿轮22传递时,这种游隙可使从动齿轮23反向转动。因此,例如,如果在装置本体内产生振动并从而导致从动齿轮23反向转动,那么驱动力传递部件24的啮合部24a的顶部可能撞击由驱动源转动的驱动齿轮22。结果,例如,可能产生撞击噪音。

技术方案

本发明涉及一种驱动力传递装置及使用该驱动力传递装置的成像装置。所述驱动力传递装置使用保持驱动力传递部件的从动部件,所述驱动力传递部件能够与驱动部件啮合,采用这种驱动力传递装置,该驱动力传递部件能够无故障地从驱动部件退回,并可以防止产生撞击噪音等。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一种驱动力传递装置,包括:驱动部件,其被构造为通过接受来自驱动源的驱动力而转动;从动部件,其被构造为通过接受来自驱动部件的驱动力而随驱动部件同心地转动;驱动力传递部件,其被构造为可运动地保持在从动部件上并能够与驱动部件啮合;邻接部件,其被构造为能够与驱动力传递部件接触,以使驱动力传递部件与驱动部件脱离啮合;及

偏压部件,其被构造为偏压驱动力传递部件,其中,当驱动力传递部件与驱动部件啮合时,驱动力从驱动部件经由驱动力传递部件传递到从动部件,其中,当驱动力传递部件与驱动部件脱离啮合时,驱动力停止从驱动部件传递到从动部件,其中,当邻接部件接触与驱动部件啮合的驱动力传递部件时,偏压部件沿使驱动力传递部件与驱动部件脱离啮合的方向偏压驱动力传递部件。

从下面参照附图对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中,本发明的其它特点和方面将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附图被引入说明书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这些附图图示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特点和方面,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是一种成像装置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2是一种驱动力传递装置的透视图。

图3a是该驱动力传递装置的在垂直于旋转中心轴线的方向上观察的侧视图,。

图3b图示了从驱动力传递装置内侧观察的从图3a中a-a和b-b位置分开的输入齿轮和输出齿轮。

图4a图示了该驱动力传递装置,在从输入齿轮侧至输出齿轮侧的旋转中心轴线方向上观察。

图4b图示了该驱动力传递装置,在从输入齿轮侧至输出齿轮侧的旋转中心轴线方向上观察。

图5a图示了该驱动力传递装置,在从输入齿轮侧至输出齿轮侧的旋转中心轴线方向上观察。

图5b图示了该驱动力传递装置,在从输入齿轮侧至输出齿轮侧的旋转中心轴线方向上观察。

图6图示了驱动力传递装置,在从输入齿轮侧至输出齿轮侧的旋转中心轴线方向上观察。

图7a图示了该驱动力传递装置的另一种构造。

图7b图示了该驱动力传递装置的另一种构造。

图8a图示了一种驱动力传递装置,在从输入齿轮侧至输出齿轮侧的旋转中心轴线方向上观察。

图8b图示了一种驱动力传递装置,在从输入齿轮侧至输出齿轮侧的旋转中心轴线方向上观察。

图9a是一种驱动力传递装置的侧视图,在垂直于旋转中心轴线的方向上观察。

图9b图示了在图9a中a-a和b-b位置分开的输入齿轮和输出齿轮,输入齿轮和该输出齿轮并列设置,从驱动力传递装置内侧观察。

图10a图示了该驱动力传递装置,在从输入齿轮侧至输出齿轮侧的旋转中心轴线方向上观察。

图10b图示了该驱动力传递装置,在从输入齿轮侧至输出齿轮侧的旋转中心轴线方向上观察。

图11图示了该驱动力传递装置,在从输入齿轮侧至输出齿轮侧的旋转中心轴线方向上观察。

图12图示了该驱动力传递装置,在从输入齿轮侧至输出齿轮侧的旋转中心轴线方向上观察。

图13a示意性地图示了一种传统驱动力传递装置。

图13b示意性地图示了一种传统驱动力传递装置。

图14是驱动力传递杆部被分开的透视图。

图15图示了一种驱动力传递装置,在从输入齿轮侧至输出齿轮侧的旋转中心轴线方向上观察。

图16a图示了该驱动力传递装置,在从输入齿轮侧至输出齿轮侧的旋转中心轴线方向上观察。

图16b图示了该驱动力传递装置,在从输入齿轮侧至输出齿轮侧的旋转中心轴线方向上观察。

图17图示了该驱动力传递装置,在从输入齿轮侧至输出齿轮侧的旋转中心轴线方向上观察。

图18a图示了该驱动力传递装置,在从输入齿轮侧至输出齿轮侧的旋转中心轴线方向上观察。

图18b图示了该驱动力传递装置,在从输入齿轮侧至输出齿轮侧的旋转中心轴线方向上观察。

图19图示了该该驱动力传递装置,在从输入齿轮侧至输出齿轮侧的旋转中心轴线方向上观察。

图20是一种驱动力传递装置的透视图。

图21a是该驱动力传递装置的侧视图,在垂直于旋转中心轴线的方向上观察。

图21b图示了在图21a中a-a和b-b位置分开的输入齿轮和输出齿轮,该输入齿轮和该输出齿轮并列设置,从驱动力传递装置内侧观察。

图22a图示了该驱动力传递杆,在从输入齿轮侧至输出齿轮侧的轴线方向上观察。

图22b图示了该驱动力传递杆,在从输入齿轮侧至输出齿轮侧的轴线方向上观察。

图23a图示了该驱动力传递装置,在从输入齿轮侧至输出齿轮侧的旋转中心轴线方向上观察。

图23b是驱动力传递杆和邻接部件的透视图。

图24a图示了该驱动力传递装置,在从输入齿轮侧至输出齿轮侧的旋转中心轴线方向上观察。

图24b是驱动力传递杆和邻接部件的透视图。

图25a图示了该驱动力传递装置,在从输入齿轮侧至输出齿轮侧的旋转中心轴线方向上观察。

图25b是该驱动力传递杆和邻接部件的透视图。

图25c是该邻接部件的放大视图,在旋转中心轴线方向上观察。

图26a图示了该驱动力传递装置,在从输入齿轮侧至输出齿轮侧的旋转中心轴线方向上观察。

图26b图示了该驱动力传递装置,在从输入齿轮侧至输出齿轮侧的旋转中心轴线方向上观察。

图27a图示了该驱动力传递装置,在从输入齿轮侧至输出齿轮侧的旋转中心轴线方向上观察。

图27b是该驱动力传递杆和邻接部件的透视图。

图27c是该邻接部件的放大视图,在旋转中心轴线方向上观察。

图28是一种驱动力传递装置的透视图。

图29a图示了该驱动力传递装置,在旋转中心轴线方向上观察。

图29b图示了该驱动力传递装置,在旋转中心轴线方向上观察。

图30a图示了该驱动力传递装置,在旋转中心轴线方向上观察。

图30b图示了该驱动力传递装置,在旋转中心轴线方向上观察。

实施例描述

下面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特点及其方面。

实例1

现在将描述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在该示例性实施例中,将描述一种被包括在电子照相成像装置中的驱动力传递装置。在描述该驱动力传递装置之前,将先描述该成像装置。

图1是该成像装置的示意性剖视图。该成像装置是采用中间转印带(中间转印部件)的级联式电子照相彩色激光打印机。

成像装置600包括四个成像单元y、m、c和k,分别形成黄色、品红色、青色以及黑色调色剂图像。这些成像单元y、m、c和k从左至右依次彼此并列地设置在成像装置600内。

每个成像单元y、m、c和k都是该电子照相成像系统的一个成像单元,并在成像单元的感光鼓上形成了不同颜色的调色剂图像。此外,所有成像单元y、m、c和k具有相同构造。每个成像单元y、m、c和k都包括感光鼓1(1y、1m、1c和1k)。

此外,作为与感光鼓1一起运行的处理单元,每个成像单元y、m、c和k均包括围绕感光鼓1的充电辊2(2y、2m、2c和2k)、显影辊3(3y、3m、3c和3k)、转印辊7(7y、7m、7c和7k)以及清洁刮刀8(8y、8m、8c和8k)。此外,每个成像单元y、m、c和k均包括位于感光鼓1之下的激光扫描仪4。每个激光扫描仪4将对应于图像信息的激光发射到相应的感光鼓1上。

接下来将要描述由每个成像单元y、m、c和k进行的成像。图1中每个感光鼓1顺时针方向转动。转动过程中,充电辊2给感光鼓1充电,激光扫描仪4的激光照射感光鼓1。结果,形成潜像。通过将附着在显影辊3上的调色剂附着到该潜像上,在感光鼓1的表面上形成调色剂图像。

作为全色图像的分色组成色,黄色、品红色、青色以及黑色的调色剂图像分别形成在成像单元y、m、c和k的感光鼓1y、1m、1c和1k的表面上。

此外,在成像单元y、m、c和k之上设置有中间转印带601。上述调色剂图像从相应的感光鼓1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01上。该中间转印带601围绕彼此平行设置的三个辊子挂置并张紧,更具体而言,借助于设置在成像单元y附近的支撑辊5、设置在成像单元k附近的支撑辊6以及设置在支撑辊6上方的二次转印辊602t挂置并张紧。

支撑辊6是驱动中间转印带601按照箭头b所示方向(逆时针方向)转动的辊子,以使中间转印带601和感光鼓1具有大致相同的表面速度。支撑辊6借助驱动源(未图示)转动。

经由中间转印带601与成像单元y、m、c和k的感光鼓1面对的一次转印辊7设置在支撑辊5和6之间。一次转印夹持部t1形成在一次转印辊7和相应的感光鼓1之间。通过对该一次转印夹持部t1施加一次转印偏压,将每个感光鼓1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01上。

经由中间转印带601与二次转印辊602t面对的二次转印辊602沿中间转印带601的转动方向设置在一次转印夹持部t1的下游。二次转印辊602通过中间转印带601对二次转印辊602t施压,二次转印夹持部t2由中间转印带601和二次转印辊602形成。在二次转印夹持部t2处将二次转印偏压施加到中间转印带601上的调色剂图像上,将图像转印到被传送到二次转印夹持部t2中的片材上。

中间转印带清洁器603设置为面对支撑辊5,支撑辊5在中间转印带601的转动方向上设置在二次转印夹持部t2的下游。中间转印带清洁器603使清洁刮刀接触中间转印带601外表面,以将未在二次转印夹持部t2处被转印到片材上的剩余调色剂刮去。

定影单元604包括一对施压辊。更具体而言,定影单元604包括定影辊(加热辊)604a和加压辊604b。

接下来将要描述在片材s上形成四色调色剂图像的过程。控制板605用作控制成像装置600的控制单元,并控制成像装置600的成像操作。基于打印起始信号,控制板605分别在成像单元y、m、c和k的感光鼓1上形成黄色、品红色、青色和黑色的调色剂图像。

在相应的一次转印夹持部t1处,将调色剂图像相继地转印和叠覆在中间转印带601上。在中间转印带601上形成四色调色剂图像之后,将该四色调色剂图像移动到二次转印夹持部t2。

同时,借助供给辊10的转动,将片材给送盒9内堆叠储存的片材(记录材料)s中的一张单独地给送,并将该片材s输送到对齐辊对11。

当中间转印带601上的四色调色剂图像到达二次转印夹持部t2时,对齐辊对11将片材s引导到二次转印夹持部t2。接着,中间转印带601上的四色调色剂图像通过二次转印偏压而被转印到片材s上。穿过二次转印夹持部t2后,片材s输送到定影单元604,在该定影单元604处,未定影的调色剂图像通过被加热和加压而定影在片材s上。这样,在片材s上形成四色调色剂图像。

当成像装置600形成单色图像时(单色打印),成像单元y、m和c的感光鼓1y、1m和1c可能由于刮到中间转印带601上而受到磨损。为了防止该现象,成像装置600包括一次转印辊的运动机构(未图示),用于使一次转印辊7y、7m和7c接触或者远离中间转印带601。

该运动机构包括凸轮,通过改变凸轮的旋转相位可以使一次转印辊7接触或远离中间转印带601。本示例性实施例的驱动力传递装置间歇地将驱动力传递到该运动机构的凸轮上,并用作齿轮系的一部分,使凸轮在预定时间转动预定角度。

图2是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驱动力传递装置的透视图。该驱动力传递装置包括输入齿轮(驱动部件)101、输出齿轮(从动部件)102以及螺线管sl。该输入齿轮101经由齿轮103连接到马达(驱动源)(未示出)并由该马达驱动,并由来自马达的驱动力驱动转动。输出齿轮102经由齿轮104和驱动输出轴105连接到齿轮系并由该齿轮系驱动,所述齿轮系驱动上述运动机构(未示出)的凸轮。

输入齿轮101和输出齿轮102二者都围绕旋转中心106同心转动。输入齿轮101和输出齿轮102之间设置有驱动力传递爪和驱动力传递杆。接下来将要描述上述部件之间的位置关系。

图3a是驱动力传递装置的侧视图,从垂直于旋转中心(转动轴)106轴线的方向观察。图3b图示了在图3a中a-a和b-b位置处分开的输入齿轮101和输出齿轮102。输入齿轮101和输出齿轮102并排设置并且是从驱动力传递装置内侧观察。也就是说,在图3b中,a-a侧(左侧)视图图示了输出齿轮101,b-b侧(右侧)视图图示了输出齿轮102。螺线管sl图示在右侧视图中。

驱动力传递爪201围绕转动轴整体形成在输入齿轮101上。第一驱动力传递杆202和第二驱动力传递杆203保持在输出齿轮102的侧表面上。这两个杆形成驱动力传递构件,用作与驱动力传递爪201啮合的啮合部件。这些第一驱动力传递杆202和第二驱动力传递杆203能绕轴206转动,该轴不同于输出齿轮102的旋转中心106。

第一驱动力传递杆202包括啮合部202b,所述啮合部具有能够与驱动力传递爪201啮合的形状,第二驱动力传递杆203包括被锁定部(被邻接部)203b,所述被锁定部具有能够接触挡板(邻接部件)207并被该挡板锁定的形状。

第一驱动力传递杆202包括止动部202a,该止动部202a能够接触第二驱动力传递杆203,并能够防止第一驱动力传递杆202靠近第二驱动力传递杆203。换言之,该止动部202a防止啮合部202b靠近被锁定部203b。

类似地,第二驱动力传递杆203包括止动部203a,所述止动部203a能够接触第一驱动力传递杆202,并能够防止第一驱动力传递杆202远离第二驱动力传递杆203运动大于预定量。换言之,该止动部203a防止啮合部202b远离被锁定部203b运动。

这两个止动部202a和203a用作管制部,所述管制部确定第一驱动力传递杆202相对于第二驱动力传递杆203的运动范围。换言之,第一驱动力传递杆202被控制为相对于第二驱动力传递杆203在预定角度内转动。

此外,在第一驱动力传递杆202和第二驱动力传递杆203之间设置有弹簧204,所述弹簧204用于偏压第一驱动力传递杆202和第二驱动力传递杆203以使它们彼此靠近。换言之,弹簧204偏压第一驱动力传递杆202,使其离开旋转中心106和驱动力传递爪201。此外,在输出齿轮102和第二驱动力传递杆203之间设置有弹簧205,所述弹簧205用于偏压第二驱动力传递杆203,使其绕轴206逆时针转动。

接下来将要描述采用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驱动力传递装置的输出齿轮102的间歇驱动操作。图4a至图6图示了该驱动力传递装置,在输入齿轮101侧至输出齿轮102侧的旋转中心106的轴线方向上观察。在图4a至图6中,为了简明起见,隐藏了输入齿轮101对角的上半部的外部。

图4a图示了待用状态,其中没有驱动力从输入齿轮101传递到输出齿轮102。在该状态下,由于没有电流通过螺线管sl,因此挡板207锁住第二驱动力传递杆203。第一驱动力传递杆202处于脱离啮合位置,在该脱离啮合位置,第一驱动力传递杆202与驱动力传递爪201脱离啮合,没有驱动力从输入齿轮101传递到输出齿轮102。

此外,由于第一驱动力传递杆202和第二驱动力传递杆203依靠弹簧204彼此吸引,因此第一驱动力传递杆201被朝箭头f的方向偏压。止动部202a接触第二驱动力传递杆203。此外,第二驱动力传递杆203被弹簧205朝箭头g的方向偏压。

当第二驱动力传递杆203的被锁定部203b接触挡板207时,第二驱动力传递杆203的位置确定。在驱动力传递方向上设置在下游的凸轮或连杆机构(未图示)产生的荷载施加到输出齿轮102上,该荷载用作输出齿轮102转动的转动阻力。因而,通过将弹簧205的弹性压力设定为小于该转动阻力,可以防止输出齿轮102由于弹簧205的作用力而沿图中顺时针方向转动。

接着,当电流流过螺线管sl时,挡板207运动到退回位置并将第二驱动力传递杆203解锁。相应地,弹簧205对第二驱动力传递杆203施压并使其沿箭头h方向转动。在该状态下,由于第二驱动力传递杆203接触止动部202a,因此第一驱动力传递杆202借助止动部202a也沿箭头h方向转动。

相应地,第一驱动力传递杆202运动到啮合位置,被锁定部202b与驱动力传递爪201啮合。如图4b所示,该啮合使输入齿轮101和输出齿轮102通过第一和第二驱动力传递杆202和203相联。结果,由于输入齿轮101和输出齿轮102开始沿箭头c方向整体转动,因此将驱动力从输出齿轮102传递到在驱动力传递方向上位于下游的齿轮上。

在输出齿轮102转动期间,如果停止对流过螺线管sl的电流的供给,则挡板207返回到锁定位置,在该锁定位置,所述挡板207能够锁定第二驱动力传递杆203的被锁定部203b。

当输出齿轮102通过接收来自输入齿轮101的驱动力而转动一圈时,第二驱动力传递杆203的被锁定部203b接触处于锁定位置的挡板207,如图5a所示。在该状态下,第一驱动力传递杆的啮合部202b仍然与驱动力传递爪201啮合,输入齿轮101仍然将驱动力传递给输出齿轮102。

因此,尽管挡板207锁定第二驱动力传递杆203的被锁定部203b,但是输出齿轮102以及第一驱动力传递杆202仍然接收作用力以沿箭头c的方向转动。

相应地,虽然挡板207锁定第二驱动力传递杆203的被锁定部203b,但是输出齿轮102和第一驱动力传递杆202沿箭头c方向转动。在该状态下,第一驱动力传递杆202的啮合部202b被驱动力传递爪201牵拉,第二驱动力传递杆203被整体形成在输出齿轮102上的轴206牵拉,而被锁定部203b被挡板207锁定。

结果,在第一驱动力传递杆202和第二驱动力传递杆203抵抗弹簧204的弹性力而彼此分离运动时,第一驱动力传递杆202和第二驱动力传递杆203之间的角度增加。

当第一驱动力传递杆202和第二驱动力传递杆203之间的角度增加到预定角度时,如图5b所示,止动部203a接触第一驱动力传递杆202。这是第一驱动力传递杆202和第二驱动力传递杆203之间的最大角度。

此外,由于第一驱动力传递杆202和第二驱动力传递杆203抵抗弹簧204的力(弹性力)运动而彼此分离,因此弹簧204的作用力沿箭头f方向牵拉杆202。

接着,驱动力传递爪201进一步转动,如图6所示。在该状态下,尽管只要被锁定部202b与驱动力传递爪201啮合输出齿轮102就转动,由于挡板207正锁定被锁定部203b,因此处于最大角度的第一驱动力传递杆202和第二驱动力传递杆203沿箭头f方向绕轴206整体转动。

因此,第一驱动力传递杆202的啮合部202b沿箭头f方向(向上)从驱动力传递爪201开始滑动,同时与接触驱动力传递爪201接触。

在此状态下,如上所述,由于第一驱动力传递杆202和第二驱动力传递杆203处于最大角度,因此弹簧204沿箭头f方向牵拉第一驱动力传递杆202。

因此,当驱动力传递爪201和第一驱动力传递杆201的啮合部202b之间的摩擦力减少至小于沿箭头f方向牵拉第一驱动力传递杆202的弹簧204的弹力时,第一驱动力传递杆202就在弹簧204的弹力作用下沿箭头f方向转动。相应地,第一驱动力传递杆202运动成更靠近第二驱动力传递杆203,第一驱动力传递杆202和第二驱动力传递杆203之间的角度减少。结果,啮合部202b与驱动力传递爪201脱离啮合。

第一驱动力传递杆202转动,直至弹簧204的弹力引起止动部202a接触第二驱动力传递杆203。这样,驱动力传递装置返回到待用状态,在该待用状态下,啮合部202b从驱动力传递爪201充分收回,如图4a所示。在该待用状态下,由于来自输出齿轮101的驱动力不传递给输出齿轮102,因此即使输入齿轮101连续转动,输出齿轮102也停止。

此外,输出齿轮102在来自驱动力传递爪201的驱动力作用下连续转动,从第二驱动力传递杆203接触挡板207起转动到第一驱动力传递杆202与驱动力传递爪201脱离啮合。在该转动期间,被锁定部203b由挡板207锁定,受到轴206牵拉的第二驱动力传递杆203转动并同时压缩弹簧205。

因此,如果挡板207未锁定第二驱动力传递杆203,如上所述,那么弹簧205将被释放,弹簧205能够对第二驱动力传递杆203施压并使其转动。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中,与驱动力传递爪201啮合的第一驱动力传递杆202以及由挡板207锁定的第二驱动力传递杆203被用作使输入齿轮101与输出齿轮102啮合的啮合部件。此外,第一驱动力传递杆202构造为可相对于第二驱动力传递杆203运动,第一驱动力传递杆202构造为被弹簧204拉向第二驱动力传递杆203。

因此,在第一驱动力传递杆202与驱动力传递爪201脱离啮合之后,第一驱动力传递杆202能够在弹簧204的弹力作用下朝第二驱动力传递杆203运动。相应地,第一驱动力传递杆202能运动离开驱动力传递爪201。

结果,第一驱动力传递杆202能够不失灵地退回到充分远离驱动力传递爪201的位置。通过使第一驱动力传递杆202从驱动力传递爪201不失灵地退回,可以不失灵地阻止驱动力的传递,能够消除例如产生撞击噪音等机械缺陷。

作为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另一种构造,如图7a和图7b所示,第一驱动力传递杆202可以形成为两个第一驱动力传递杆208和209。在此情况下,驱动杆支点210可转动地联接第一驱动力传递杆208和209,弹簧204设置在第一驱动力传递杆208和第二驱动力传递杆203之间。即使以这种方式构造,第一驱动力传递杆208也能够以与上述构造同样的方式从驱动力传递爪201充分地退回。

作为选择,第二驱动力传递杆203可以由两个部件形成。或者作为选择,第一驱动力传递杆或第二驱动力传递杆可以分成三个或更多个部件。

因此,只需要包括由输出齿轮保持并由挡板锁定的被锁定部和与驱动力传递爪啮合的啮合部,并且只需要将该啮合部构成为能相对于被锁定部运动并且当被锁定部被挡板锁定时被拉离驱动力传递爪。采用该构造,当啮合部与驱动力传递爪脱离啮合时,啮合部远离驱动力传递爪退回。因此,可以获得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良好效果。

实例2

接下来将描述第二示例性实施例。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弹簧204设置在第一驱动力传递杆202和第二驱动力传递杆203之间。但是,在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弹簧204设置在第一驱动力传递杆202和输出齿轮102之间,第一驱动力传递杆202的啮合部202b被牵拉以从驱动力传递爪201分开。

在该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那些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相同的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和字符图示,将避免其冗余描述。

图8a图示了一种待用状态,在该待用状态中,没有驱动力从输入齿轮101传递到输出齿轮102。如果弹簧204设置在第一驱动力传递杆202和输出齿轮102之间,那么弹簧205的弹力被设定为大于弹簧204的弹力,使得在挡板207解除对被锁定部203b的锁定时,第一驱动力传递杆202能够与驱动力传递爪201啮合。

以此方式,在挡板207解除对被锁定部203b的锁定之后,被弹簧205施压的第二驱动力传递杆203能够借由止动部202a对第一驱动力传递杆202施压,并抵抗弹簧204的弹力使第一驱动力传递杆202转动,使啮合部202b与驱动力传递爪201啮合。

因此,当第一驱动力传递杆202与驱动力传递爪201啮合时,如图8b所示,弹簧204被弹簧205的弹力拉伸。随着弹簧204以此方式拉伸,输入齿轮101和输出齿轮102联接并转动。

接着,挡板207接触第二驱动力传递杆203。但是,由于第一驱动力传递杆202仍然与驱动力传递爪201啮合,因此输出齿轮102仍然转动。因此,第二驱动力传递杆203沿箭头f方向转动。

同时,正被拉伸的弹簧204的弹力促使第一驱动力传递杆202沿箭头f方向转动。结果,第一驱动力传递杆202与驱动力传递爪201脱离啮合。在第一驱动力传递杆201与驱动力传递爪201脱离啮合的瞬间,弹簧204仍然被拉伸。因此,在弹簧204的弹力作用下,第一驱动力传递杆202进一步沿箭头f方向运动(远离驱动力传递爪201)。

以此方式,即使弹簧204设置在第一驱动力传递杆202和输出齿轮102之间,当第一驱动力传递杆202与驱动力传递爪201脱离啮合时,弹簧204的弹力也能够使第一驱动力传递杆202远离驱动力传递爪201运动。相应地,第一驱动力传递杆202能不失灵地退回到足够远离驱动力传递爪201的位置。

因此,也可以获得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相同的优良效果。由于第一驱动力传递杆202能从驱动力传递爪201不失灵地退回,因此能不失灵地停止驱动力的传递,并能够消除例如产生撞击噪音等机械缺陷。

实例3

接下来将描述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第三示例性实施例与第一和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不同在于,驱动力传递爪804是内齿齿轮,其具有朝向输入齿轮801的旋转中心106的多个凸部。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将基于一种包括如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的第一驱动力传递杆和第二驱动力传递杆的构造。因此,那些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相同的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图示,并避免了其冗余描述。

图9a是一种驱动力传递装置的侧视图,从垂直于旋转中心(转轴)106的轴的方向观察。图9b图示了在图9a中a-a和b-b位置分开的输入齿轮801和输出齿轮102。输入齿轮801和输出齿轮102并列设置,从驱动力传递装置的内侧观察。也就是说,在图9b中,a-a侧(左侧)视图图示了输入齿轮801,b-b侧(右侧)图示了输出齿轮102。螺线管sl图示了在右侧视图中。

在输入齿轮801内侧,设置有驱动力传递爪804,所述驱动力传递爪与输入齿轮801围绕轴106同心转动,并具有指向旋转中心轴106的多个爪尖。输出齿轮102在不同于输出齿轮102的旋转中心轴106的位置保持整体成型的第一驱动力传递杆802和第二驱动力传递杆803。杆802和803可以绕作为旋转中心的杆轴206旋转。

第一驱动力传递杆802包括与第二驱动力传递杆803接触的止动部802a、以及与驱动力传递爪804啮合的啮合部802b。此外,第二驱动力传递杆803包括与第一驱动力传递杆802接触的止动部803a、以及由挡板207锁定的被锁定部803b。

此外,在第一驱动力传递杆802和第二驱动力传递杆803之间设置有使第一驱动力传递杆802和第二驱动力传递杆803分开的弹簧805(见图10)。也就是说,第一驱动力传递杆802由扭转盘簧805偏压而与旋转中心106和驱动力传递爪802分离开。此外,弹簧205设置在输出齿轮102和第二驱动力传递杆803之间。弹簧205推动第二驱动力传递杆803并使其沿逆时针方向绕轴206转动。

接着,将参照图10a至图11描述采用该驱动力传递装置的输出齿轮102的间歇驱动操作,图10a至图11图示了该驱动力传递装置,在从输入齿轮101侧到输出齿轮102侧的旋转中心106的轴线方向上观察。在图10a至图11中,为简明起见,隐藏了输入齿轮801对角上半部的外部。

图10a图示了一种待用状态,在该待用状态下,没有驱动力从输入齿轮801传递到输出齿轮102。在此状态下,由于没有电流流过螺线管sl中,因此挡板207锁定第二驱动力传递杆203。此外,在此状态下,由于弹簧805朝箭头f方向偏压第一驱动力传递杆802,因此第一驱动力传递杆802能够从驱动力传递爪804充分退回。

止动部802a接触第二驱动力传递杆803。此外,第二驱动力传递杆803被弹簧205朝箭头g方向偏压。

接着,当电流流过螺线管sl时,挡板207运动到退回位置,解除对第二驱动力传递杆803的锁定。相应地,如图10b所示,在弹簧205作用下,第二驱动力传递杆803绕轴206转动。

同时,第二驱动力传递杆803借由止动部202a对第一驱动力传递杆802施压并使其转动。结果,第一驱动力传递杆802的啮合部802b与驱动力传递爪804啮合,输入齿轮801和输出齿轮102通过第一驱动力传递杆802和第二驱动力传递杆803彼此相联,并开始沿箭头c方向整体转动。

在输出齿轮102转动期间,如果停止流过螺线管sl的电流的供给,那么挡板207就返回到锁定位置,在该锁定位置,挡板207能够锁定第二驱动力传递杆803的被锁定部803b。

当输出齿轮102由于接收来自输入齿轮801的驱动力转动一圈时,第二驱动力传递杆803的被锁定部803b接触挡板207,如图11所示。在此状态下,第一驱动力传递杆803的啮合部802b仍然与驱动力传递爪804啮合。因此,尽管被锁定部803b被挡板207锁定,但是输出齿轮102和第一驱动力传递杆802仍然沿箭头c方向转动。

在此状态下,驱动力传递爪804牵拉啮合部802b,整体形成在输出齿轮102上的轴206牵拉第二驱动力传递杆803,同时挡板207锁定被锁定部803b。结果,当第一驱动力传递杆802和第二驱动力传递杆803抵抗扭转盘簧805的弹力转动成彼此靠近时,第一驱动力传递杆802和第二驱动力传递杆803之间的角度减少。

因此,当第一驱动力传递杆802接触止动部803a时,第一驱动力传递杆802和第二驱动力传递杆803靠近到最小角度。

如果驱动力传递爪804进一步转动,输出齿轮102也转动。相应地,第一驱动力传递杆802和第二驱动力传递杆803沿箭头f方向绕轴206整体转动。结果,第一驱动力传递杆802的啮合部802b从驱动力传递爪804向上滑动,同时接触驱动力传递爪804。

在此状态下,扭转盘簧805沿箭头f方向牵拉第一驱动力传递杆802。因此,当驱动力传递爪804和啮合部802b之间的摩擦力减小到小于扭转盘簧805牵拉第一驱动力传递杆802的力时,或者当驱动力传递爪804和啮合部802b分开时,在扭转盘簧805的弹力作用下,第一驱动力传递杆802沿箭头f方向转动。

结果,第一驱动力传递杆802和第二驱动力传递杆803之间的角度增加,第一驱动力传递杆802从驱动力传递爪804退回。第一驱动力传递杆802转动,直至扭转盘簧805的弹力致使止动部802a接触第二驱动力传递杆803。以此方式,驱动力传递装置返回到待用状态,在该待用状态中,如图10a所示,啮合部802b从驱动力传递爪804充分退回。

因此,在该示例性实施例中,当第一驱动力传递杆802与驱动力传递爪804脱离啮合时,弹簧805使第一驱动力传递杆802远离驱动力传递爪804运动。

因此,第一驱动力传递杆802能不失灵地退回到足够远离驱动力传递爪804的位置。由于第一驱动力传递杆802能不失灵地从驱动力传递爪804退回,因此能不失灵地停止驱动力的传递,并能够消除诸如产生撞击噪音之类的机械缺陷。因此,能够获得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相同的优良效果。

此外,由于具有内齿形状的驱动力传递爪804设置在输入齿轮801上,因此驱动力传递爪804可以具有比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具有外齿形状的驱动力传递爪201更多的爪部。

以此方式,可以缩短电流流过螺线管sl的时刻和第一驱动力传递杆802与驱动力传递爪804啮合的时刻之间的时间。因此,可以改进从没有驱动力被传递的状态到有驱动力被传递的状态的切换响应。

此外,如果输入齿轮具有同样的直径,那么与带外齿的驱动力传递爪相比,带内齿的驱动力传递爪能够在径向上更远离输入齿轮的旋转中心的位置处与第一驱动力传递杆啮合。因此,即使在驱动力传递装置承受高力矩时,也能够传递驱动力。

尽管已经基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构造描述了该示例性实施例,但是上述带内齿的驱动力传递爪也可以用于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构造。

实例4

接着将描述第四示例性实施例。除了用在第一至第三示例性实施例中的第一和第二驱动力传递杆之外,第四示例性实施例还包括防反转部件,用于施加荷载以防止输出齿轮反转。因此,将基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构造描述第四示例性实施例。因此,那些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相同的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图示,将避免其冗余描述。

在上述每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本发明的驱动力传递装置用于该运动机构。但是,根据本发明的驱动力传递装置所使用的位置,使输出齿轮102反向转动的力(反张力)从在驱动力传递方向上位于输出齿轮102下游的从动齿轮系传递到输出齿轮102。

此外,存在如下一些情况,在从动齿轮系的转动阻力很小时,很难将弹簧205的弹性压力设定为小于从动齿轮系的转动阻力。还存在从动齿轮系具有很大转动游隙的情况。

在这些情况下,由于存在上述反张力或从动齿轮系的游隙,在挡板207锁定驱动力传递杆并且没有驱动力在输出齿轮102和输入齿轮之间传递时,弹簧205能够对输出齿轮102施压并使其反向转动(在图4a中为顺时针方向)。

在此情况下,随着输出齿轮102反向转动,弹簧205的弹力同时释放,第二驱动力传递杆203绕轴206转动。结果,第一驱动力传递杆202的啮合部202b不会保持在从驱动力传递爪201充分退回的位置,可以返回到啮合部202b接触驱动力传递爪201的位置。

因此,在该示例性实施例中,将描述用于防止输出齿轮102反转的构造。那些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相同的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图示,将避免其冗余描述。

图12图示了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驱动力传递装置,在从输入齿轮101侧至输出齿轮102侧的旋转中心106的轴线方向上观察。在图12中,为了简明起见,隐藏了输入齿轮101对角上半部的外部。此外,转动停止杆402周围的区域也图示了在不同的剖视图中。

在根据本发明该示例性实施例的驱动力传递装置中,输出齿轮102包括转动停止导向表面401,该转动停止导向表面具有防止反向转动的高度差401a,转动停止杆402通过一转动停止杆弹簧403对导向表面401施压,并与高度差401a啮合。导向表面401在旋转中心106的轴向方向上与第二驱动力传递杆203错开。

设置高度差401a使得所述转动停止杆402在第一驱动力传递杆202的啮合部202b从驱动力传递爪201脱离啮合之前通过高度差401a。以此方式,转动停止杆402用作反向转动防止部件,其在输出齿轮102反向转动(沿与方向c相反的方向)时不失灵地与高度差401a啮合,防止输出齿轮102进一步反向转动。

如果采用这种构造,仅为所述转动停止杆402提供足以使其与高度差401a啮合并防止输出齿轮102反向转动的作用力就足够了。转动停止杆弹簧403的弹性压力接近10gf*cm。

如上所述,即使设置反向转动防止部件,如果如该示例性实施例描述的那样构造该反向转动防止部件,也能够将由反向转动防止部件施加到输出齿轮102上的转动负载设定得比较小。因此,可以将驱动源驱动输入齿轮101所需的力矩保持为较小。

替代地,可以使用另一种反向转动防止部件。例如,可以使垫部件接触输出齿轮102的一侧表面,以增大输出齿轮102的转动阻力。例如,可以在驱动力传递方向上位于输出齿轮102下游的从动齿轮系内设置单向离合器。替代性地,这些构造可以组合在一起用作一个反向转动防止部件。在这些情况下,可以将施加到输出齿轮102上的转动负载设定的比较小,可以将驱动源驱动输入齿轮101所需的力矩保持为较小。

如上所述,第四示例性实施例可以提供与第一至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相同的优良效果。此外,由于设置了反向转动防止部件,能够防止输出齿轮的反向转动。此外,第四示例性实施例包括被锁定部,其由输出齿轮保持并由挡板207锁定,还包括与驱动力传递爪201啮合的啮合部,该啮合部被构造成能够相对于被锁定部运动并靠近被锁定部。

因此,由于可以将由反向转动防止部件施加到输出齿轮102上的转动负载设定得比较小,因此可以将驱动源驱动输入齿轮101所需的力矩保持为较小。

此外,虽然已经基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描述了该示例性实施例,但是上述反向转动防止部件也可以用于第二和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构造中。

实例5

接着将描述第五示例性实施例。第五示例性实施例与第一至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不同在于:第二驱动力传递杆的转轴不同于第一驱动力传递杆的转轴(偏心轴)。现在将基于包括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相同的第一驱动力传递杆和第二驱动力传递杆的构造描述该示例性实施例。因此,那些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相同的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图示,将避免其冗余描述。

图14是透视图,其中第一驱动力传递杆902、第二驱动力传递杆903、以及输出齿轮102分开。图15图示了待用状态,在该待用状态下,没有驱动力从输入齿轮101传递到输出齿轮102。

图16a图示了驱动力开始从输入齿轮101传递到输出齿轮102的状态,图16b是该驱动力传递单元的放大视图。图17图示了第二驱动力传递杆903接触螺线管sl的状态。图18a图示了驱动力开始从输入齿轮101传递到输出齿轮102的状态,图18b是该驱动力传递部件的放大视图。

第二驱动力传递杆903可绕输出齿轮102的转轴206(作为旋转轴线)转动。第一驱动力传递杆902可转动地围绕转轴906(作为旋转轴线)被保持,转轴906形成在第二驱动力传递杆903上。

转轴906和206是相互平行的不同的轴(偏心轴)。以此方式,第一驱动力传递杆902的旋转轴线(转轴906)不同于第二驱动力传递杆903的旋转轴线(转轴206)。此外,由于转轴906设置在第二驱动力传递杆903上,如果第二驱动力传递杆903绕转轴206转动,那么转轴906的位置改变,第一驱动力传递杆902的旋转轴线的位置也改变。

接着将描述具有上述构造的驱动力传递装置操作。首先,在图15所示的待用状态下,没有电流流过螺线管sl,挡板207锁定第二驱动力传递杆903。在该待用状态下,第一驱动力传递杆902和第二驱动力传递杆903被保持并同时受到弹簧204作用而彼此牵拉。

在开始传递驱动力时,驱动力传递装置进入图16a所示的驱动力传递开始状态。更具体而言,弹簧205使第二驱动力传递杆903绕转轴206转动。由于第一驱动力传递杆902和第二驱动力传递杆903仍然受到弹簧204的作用彼此牵拉,第一驱动力传递杆902和第二驱动力传递杆903绕转轴206整体转动,啮合部902b与输入齿轮101的驱动力传递爪201啮合。

在这里,如图16b所示,第一驱动力传递杆902的啮合部902b的接触驱动力传递爪201的部分将被称为邻接部902c。

邻接部902c和连接邻接部902c与转轴206中心o2的连接线之间形成的角度α设定为小于90度(更具体而言,α=88度)。以此方式,驱动力传递爪201对邻接部902c施压的那部分力用作使第一驱动力传递杆902转动以与驱动力传递爪201啮合的力矩。

结果,防止第一驱动力传递杆902的啮合部902b在接触驱动力传递爪201之后与该驱动力传递爪201脱离啮合,在从驱动力传递爪201到啮合部902b传递驱动力时保持该啮合。此外,由于该啮合使输入齿轮101和输出齿轮102耦联,因此传递了驱动力并且齿轮整体转动。

如图17所示,在第一驱动力传递杆902与驱动力传递爪201啮合并且输出齿轮102转动之后,第二驱动力传递杆903的被锁定部903b接触挡板207。在此状态下,由于第一驱动力传递杆的啮合部902b仍然与驱动力传递爪201啮合,因此驱动力仍然可以从输入齿轮101传递到输出齿轮102。

因此,虽然第二驱动力传递杆903的被锁定部903b被挡板207锁定,但是输出齿轮102和第一驱动力传递杆902沿箭头c方向转动。在此状态下,第一驱动力传递杆902的啮合部902b由驱动力传递爪201牵拉,第二驱动力传递杆903的被锁定部903b在被锁定的同时经由转轴906受第一驱动力传递杆902牵拉。

结果,第一驱动力传递杆902和第二驱动力传递杆903转动,从而抵抗弹簧204的弹性力而彼此远离地运动,第一驱动力传递杆902和第二驱动力传递杆903之间的角度增加。此外,当第二驱动力传递杆903对弹簧205施压时,转轴906侧绕被锁定部903b转动。

在此状态下,当第二驱动力传递杆903绕被锁定部903b转动时,第一驱动力传递杆902和第二驱动力传递杆903之间的角度增加,第一驱动力传递杆902的转轴206的中心o2与输入齿轮101的旋转中心106分离。

也就是说,当第二驱动力传递杆903绕被锁定部903b转动并且第一驱动力传递杆902和第二驱动力传递杆903之间的角度增加时,转轴906的中心o1更靠近连接转轴206的中心o2与邻接部902c的连接线。相应地,第一驱动力传递杆902相对于驱动力传递爪201的角度变化,由邻接表面902c和连接接触驱动力传递爪201的点与转轴206的中心o1的连接线形成的角度α逐渐增加。

接着,当第一驱动力传递杆902和第二驱动力传递杆903之间的角度增加到预定角度时,如图18a所示,止动部903a接触第一驱动力传递杆902。因此,如图18b所示,由邻接表面902c以及连接接触驱动力传递爪201的点与转轴206的中心o1的连接线形成的角度α增加到90度或更大(更具体而言,α=91度)。

由于第一驱动力传递杆902和第二驱动力传递杆903在弹簧204的力(弹性力)的作用下运动成彼此分离,因此第一驱动力传递杆902由于弹簧204的力而被沿箭头f方向牵拉。

接着,该驱动力传递爪201进一步转动,只要啮合部902b与驱动力传递爪201啮合,输出齿轮102就转动。但是,由于挡板207锁定了被锁定部903b,因此以最大角度形成为一体的第一驱动力传递杆902和第二驱动力传递杆903沿箭头f方向绕轴206转动。

因此,第一驱动力传递杆902的啮合部902b沿箭头f方向(向上)从驱动力传递爪201开始滑动,同时接触驱动力传递爪201。在此状态下,邻接表面902c和连接接触驱动力传递爪201的点与转轴206的中心o1的连接线之间形成的角度α大于90度。

因此,驱动力传递爪201对邻接部902c施压的那部分力用作使第一驱动力传递杆902转动而远离驱动力传递爪201的力矩。结果,啮合部902b容易地与驱动力传递爪脱离啮合。

如果输入齿轮101进一步转动,那么第一驱动力传递杆902的啮合部902b从驱动力传递爪201退回。在弹簧204的力使第一驱动力传递杆902转动直至止动部902a接触第二驱动力传递杆903时,驱动力传递装置返回到图15所示的待用状态,在该待用状态中,啮合部902b从驱动力传递爪201充分地退回。在此状态下,由于没有驱动力从输入齿轮101传递到输出齿轮102,因此即使输入齿轮101继续转动,输出齿轮102也停止。

如上所述,在该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二驱动力传递杆903的转轴206和第一驱动力传递杆902的转轴906设置在不同位置。以此方式,在挡板207未锁定第二驱动力传递杆903的驱动力传递状态下,第一驱动力传递杆902能够与驱动力传递爪201啮合。

此外,在驱动力的传递停止时,挡板207锁定第二驱动力传递杆903,第一驱动力传递杆902可以容易地从驱动力传递爪201分离。结果,第一驱动力传递杆902能够不失灵地与驱动力传递爪201啮合或脱离啮合,并能够不失灵地进行驱动力的传递或者停止驱动力的传递。

在该示例性实施例中,在挡板207锁定第二驱动力传递杆903时,角度α最终增加到90度或更大。但是,该示例性实施例不限于该实例。例如,虽然在挡板207未锁定第二驱动力传递杆903的驱动力传递状态下角度α为88度,但是该角度最终可以增加到89度。

在此情况下,同样,只要在第二驱动力传递杆903被挡板207锁定时的角度α大于在第二驱动力传递杆903未被挡板207锁定时的角度α,由于第一驱动力传递杆902与驱动力传递爪201更少地啮合,因此第一驱动力传递杆902能够更容易地与驱动力传递爪201脱离啮合。结果,在第一驱动力传递杆902(特别是啮合部902b)和驱动力传递爪201相互脱离啮合时,可以减少施加在这些部件上的荷载,使用寿命可以增加。

此外,该示例性实施例采用了双轴构造。在该构造中,转轴206设置在第二驱动力传递杆903的转轴206的内侧。但是,该示例性实施例不限于这种实例。例如,如图19所示,第一驱动力传递杆902的转轴906可以设置在第二驱动力传递杆903上,转轴206可以设置在不同于转轴906的位置。

在任何情况下,只要在第二驱动力传递杆903被挡板207锁定时,该第二驱动力传递杆903绕被锁定部903b转动,第一驱动力传递杆902和第二驱动力传递杆903之间的角度增大,转轴906的中心o1更靠近连接转轴206的中心o2与邻接部902c的连线,都可采用该示例性实施例。

以此方式,第一驱动力传递杆902相对于驱动力传递爪201的角度改变,由邻接表面902c和连接接触所述驱动力传递爪201的点与转轴206的中心o1的连线形成的角度α逐渐增大。相应地,与挡板207未锁定第二驱动力传递杆903时的驱动力传递状态相比,第一驱动力传递杆902能够更容易与驱动力传递爪201脱离啮合。

实例6

图20是根据第六示例性实施例的驱动力传递装置的透视图。在该示例性实施例中,采用了单个驱动力传递杆。那些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相同的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图示,将避免其冗余描述。

驱动力传递爪201和驱动力传递杆301设置在输入齿轮101和输出齿轮102之间。接着将描述这些部件的位置关系。

图21a是该驱动力传递装置的侧视图,从与旋转中心(转轴)106的轴线垂直的方向观察。

图21b图示了在图21a中a-a和b-b位置分开的输入齿轮101和输出齿轮102。输入齿轮101和输出齿轮102并排设置,从该驱动力传递装置的内侧观察。也就是说,在图21中,a-a侧(左侧)视图图示了输入齿轮101,b-b侧(右侧)视图图示了输出齿轮102。螺线管sl图示了在右侧视图中。

该驱动力传递爪201围绕转轴一体地形成在输入齿轮101上。驱动力传递杆(驱动力传递部件)301用作能与驱动力传递爪201啮合的啮合部件,该驱动力传递杆301保持在输出齿轮102的侧表面上。此驱动力传递杆301能够绕轴301c转动,所述轴301c与输出齿轮102的旋转中心106不同。

此外,驱动力传递杆301包括啮合部301a和邻接部301b,所述啮合部具有能够与驱动力传递爪201相啮合的形状,所述邻接部与固定于螺线管sl的邻接部件303接触。

弹簧302设置在输出齿轮102的张紧部102b和驱动力传递杆301的张紧部301d之间,驱动力传递杆301依据其位置在不同的方向上被偏压。换言之,弹簧302导致驱动力传递杆301用作肘节杆。

接着将详细描述用来推驱动力传递杆301的弹簧302。图22a和图22b图示了该驱动力传递杆301,在从输入齿轮101侧至输出齿轮102侧的轴301c的方向上观察。输入齿轮101和输出齿轮102的部分图示被省略了。

如图22a所示,当驱动力传递杆301的张紧部301d位于张紧部102b和轴301c的连线(中线)i的右侧时,弹簧302牵拉张紧部301d,以使驱动力传递杆301沿箭头f方向转动。相应地,在此状态下,弹簧302沿箭头f方向牵拉驱动力传递杆301。

但是,当驱动力传递杆301的张紧部301d位于张紧部102b和轴301c的连线(中线)i的左侧时,弹簧302牵拉张紧部301d,以使驱动力传递杆301沿箭头h方向转动。相应地,在此状态下,弹簧302沿箭头h方向牵拉驱动力传递杆301。

以此方式,根据驱动力传递杆301的张紧部301d是位于中线i的右侧还是左侧,来改变弹簧302牵拉驱动力传递杆301的方向。

此外,如果沿h方向牵拉驱动力传递杆301,那么啮合部301a与输入齿轮101的驱动力传递爪201啮合。如果沿箭头f方向牵拉驱动力传递杆301,那么啮合部301a沿箭头f方向转动,以远离驱动力传递爪201运动并接触输出齿轮102的止动部102a。

接着将描述采用该示例性实施例的驱动力传递装置的输出齿轮102的间歇驱动操作。图23a、24a、25a、26a、26b和27a图示了该驱动力传递装置,在从输入齿轮101侧至输出齿轮102侧的旋转中心106的轴线方向上观察。为简明起见,隐藏了输入齿轮101对角上半部的外部。

此外,图23b、24b、25b和27b是处于各种状态的驱动力传递杆301和邻接部件303的透视图。图25c和27c是邻接部件303的放大视图,从旋转中心106的轴线方向观察。

图23a和23b图示了一种待用状态,在该待用状态下,没有驱动力从输入齿轮101传递到输出齿轮102(停止传递驱动力)。在此状态下,弹簧302沿箭头f方向牵拉驱动力传递杆301,并且驱动力传递杆301接触止动部102a,驱动力传递杆301的啮合部301a与驱动力传递爪201脱离啮合。

此外,由于没有电流流过螺线管sl,因此固定于螺线管sl的邻接部件303退回到远离轴106的位置,并且不接触驱动力传递杆301的邻接部301b。

接着,在电流流过螺线管sl时,如图24a和24b所示,邻接部件303沿箭头j方向运动(更靠近轴106)。邻接部件303具有加压表面303a,所述加压表面对驱动力传递杆301的被邻接部301b施压。

因此,当邻接部件303沿箭头j方向运动时,加压表面303a对被邻接部301b施压。结果,加压表面303a使驱动力传递杆301抵抗弹簧302的沿箭头f方向的力沿箭头h方向转动。

当邻接部件303进一步沿箭头j方向运动时,驱动力传递装置进入图25a至25c所示状态。如图25b和25c所示,邻接部件303具有凹口303b,被邻接部301b穿过该凹口,加压表面303a延伸到该凹口303b内侧。

因此,在被邻接部301b接触加压表面303a并被该加压表面施压时,所述被邻接部301b沿箭头h方向运动通过凹口303b内侧。接着,如上所述,张紧部301d运动跨过中线i,弹簧302偏压驱动力传递杆301所沿的方向从箭头f方向变为箭头h方向(参见图22),驱动力传递杆301沿箭头h方向转动。

以此方式,加压表面303a对被邻接部301b施压,至少直到驱动力传递杆301的偏压方向变为箭头h的方向。此外,凹口303b的形状不能够防止被邻接部301b在箭头h方向的运动。

接着,当驱动力传递杆301沿箭头h方向转动时,如图26a所示,啮合部301a到达啮合位置,并与沿箭头c方向转动的输入齿轮101的驱动力传递爪201啮合。因此,驱动力从输入齿轮101经由驱动力传递杆301传递到输出齿轮102,如图26b所示,输入齿轮101、驱动力传递杆301以及输出齿轮102沿箭头c方向整体转动。

凹口303b的形状不能够在驱动力传递杆301与驱动力传递爪201啮合并开始沿箭头c方向转动时防止被邻接部301b沿箭头c方向转动。

此外,如果流过螺线管sl的电流在输出齿轮102旋转期间停止,那么邻接部件303沿箭头k方向运动(与箭头j相反的方向)并返回到锁定位置,在锁定位置邻接部件303能锁定驱动力传递杆301的被邻接部301b。

在输出齿轮102由于接收来自输入齿轮101的驱动力转动一圈时,驱动力传递装置进入图27a至27c所示状态,如图27b和27c所示,邻接部件303具有用于锁定被邻接部301b的锁定表面303c。当已经与输入齿轮101沿箭头c方向整体转动的被邻接部301b接触锁定表面303c时,锁定表面303c锁定驱动力传递杆301的被邻接部301b。

同时,由于啮合部301a仍然与驱动力传递爪201啮合,驱动力仍然从输入齿轮101经由驱动力传递杆301传递到输出齿轮102,因此输出齿轮继续沿箭头c方向转动。这样,驱动力传递杆301的轴301c也沿箭头c方向转动。

因此,当邻接部件303的锁定表面303c锁定了被邻接部301b时,驱动力传递杆301抵抗弹簧302的力绕轴301c沿箭头f方向转动。接着,如上所述,张紧部301d运动跨过中线i,将弹簧302偏压驱动力传递杆301的方向从箭头h方向改变到箭头f方向(参见图22),驱动力传递杆301沿箭头f方向转动。

以此方式,驱动力传递杆301的啮合部301a从驱动力传递爪201退回(沿箭头f方向运动),并与驱动力传递爪201脱离啮合。当接触止动部102a时,驱动力传递杆301停止沿f方向转动,返回到图23a所示的待用状态(待用位置)。因此,由于驱动力停止从输入齿轮101传递到输出齿轮102,输出齿轮102停止。

在邻接部件303锁定被邻接部301b时和在啮合部301a与驱动力传递爪201脱离啮合时之间的期间,弹簧302偏压驱动力传递杆301的方向从箭头h方向改变为箭头f方向。以此方式,在邻接部件303锁定被邻接部301b之后,能够不失灵地改变弹簧302牵拉驱动力传递杆301的方向。

此外,当弹簧302沿箭头f方向牵拉驱动力传递杆301并使该驱动力传递杆运动时,啮合部301a与驱动力传递爪201脱离啮合(啮合部301a的顶部与驱动力传递爪201的顶部分离)。在脱离啮合之后,弹簧302的力使驱动力传递杆301继续沿箭头f方向运动并接触止动部102a。因此,啮合部301a可以运动到充分远离驱动力传递爪201的退回位置。

如上所述,在该示例性实施例中,基于如下的构造,在该构造中,驱动力从输入齿轮101经由保持在输出齿轮102上的驱动力传递杆301传递到输出齿轮102,弹簧302牵拉驱动力传递杆301以使驱动力传递杆301与输入齿轮101的驱动力传递爪201啮合所沿的方向可被改变。结果,在邻接部件303锁定驱动力传递杆301(该驱动力传递杆301已经沿箭头h方向转动而与驱动力传递爪201啮合)时,可以将牵拉驱动力传递杆301的方向改变为运动远离驱动力传递爪201的方向(箭头f的方向)。

因此,通过弹簧302的力,驱动力传递杆301可以不失灵地退回到充分远离驱动力传递爪201的位置。由于驱动力传递杆301可以不失灵地从驱动力传递爪201退回,因此可以不失灵地停止驱动力的传递,能够消除诸如产生撞击噪音之类的机械缺陷。

实例7

图28是根据第七示例性实施例的驱动力传递装置的透视图。在该示例性实施例中,采用了单个驱动力传递杆。那些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相同的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图示,将避免其冗余描述。

接着将描述该驱动力传递装置。该装置包括输入齿轮(驱动部件)701、输出齿轮(从动部件)702、杆703以及螺线管sl。输入齿轮701通过齿轮707联接至马达(驱动源)并由马达驱动转动,所述马达在图28中未示出。

此外,通过齿轮708,输出齿轮702联接至凸轮驱动齿轮系,用于将驱动力传递到运动机构(未示出)的凸轮,以便使一次转印辊7接触中间转印带,或者与中间转印带分离。

输入齿轮701和输出齿轮702二者都绕旋转中心709同心转动。驱动力传递爪705围绕转轴709整体形成在输入齿轮701上。驱动力传递杆(驱动力传递部件)704绕不同于旋转中心709的轴702a转动并且用作能与驱动力传递爪705啮合的啮合部件,该驱动力传递杆保持在输出齿轮702的侧表面上。

包括凸轮表面706a的凸轮部706与输出齿轮702的外表面整体成型。采用该构造,由于受到弹簧711牵拉的杆(加压部件)703对该凸轮表面706a施压,因此输出齿轮702转动。只要凸轮部706能够与输出齿轮702整体转动,凸轮部706可以具有任意形状。例如,可以用粘结剂将包括凸轮部706的部件固定在输出齿轮702上。

接着将参照附图29a至30b描述采用该驱动力传递装置的输出齿轮702的间歇驱动操作,其中从旋转中心709的轴线方向上观察该驱动力传递装置。

图29a图示了一种待用状态,在该待用状态下,没有电流通过螺线管sl,用作锁定部件用于锁定驱动力传递杆704的挡板(邻接部件)207锁定驱动力传递杆704。在该待用状态下,驱动力传递杆704处于脱离啮合的位置,在该脱离啮合的位置,驱动力传递爪705与驱动力传递杆704脱离啮合。

因此,由于没有驱动力从输入齿轮701传递到输出齿轮702,输出齿轮702停止,只有诸如输入齿轮701和在驱动力传递方向上设置在上游的齿轮707的齿轮转动。输入齿轮701沿箭头c方向转动。

接着,当电流通过螺线管sl时,挡板207从驱动力传递杆704退回,解锁驱动力传递杆704。相应地,设置在输出齿轮702和驱动力传递杆704之间的弹簧710对驱动力传递杆704施压,并使其沿箭头d1方向转动。接着,驱动力传递杆704运动到啮合位置以与驱动力传递爪705啮合。

由于该啮合,如图29b所示,输入齿轮701和输出齿轮702通过驱动力传递杆704彼此联接,并开始沿箭头c方向整体转动。以此方式,驱动力从输出齿轮704传递到驱动输出齿轮708。现在将描述对驱动力传递杆704施压的弹簧710的机理。

接着,当流过螺线管sl的电流的供给停止时,退回的挡板207返回到挡板207能够锁定驱动力传递杆704的锁定位置。在该状态下,如图30a所示,当驱动力传递杆704随输出齿轮702整体转动并接触挡板207时,挡板207锁定驱动力传递杆704的第一边缘部704a。

在驱动力传递杆704的第一边缘部704a接触挡板207的时刻,第二边缘部704b仍然与驱动力传递爪705啮合。因此,驱动力传递爪705牵拉驱动力传递杆704。

因此,驱动力传递杆704沿箭头d2方向围绕接触挡板207的第一边缘部704a转动,直至第二边缘部704b与驱动力传递爪705脱离啮合。在第二边缘部704b与驱动力传递爪705脱离啮合之后,由于没有驱动力传递给输出齿轮702,因此输出齿轮702停止。

基于传统构造,在驱动力传递爪705与驱动力传递杆704脱离啮合以及输出齿轮702停止之后,该驱动力传递杆704不能够进一步从驱动力传递爪705退回。因此,在输出齿轮702停止时,驱动力传递杆704不能退回到充分远离驱动力传递爪705的位置。

如果发生该状况,那么驱动力传递杆704的第二边缘部704b将与继续转动的驱动力传递爪705的顶部相撞,结果产生撞击噪音。

因此,在该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30b所示,由弹簧711推压的杆703对凸轮部706的凸轮表面706a施压,以使输出齿轮702转动。通过输出齿轮702的该转动,驱动力传递杆704退回到充分远离驱动力传递爪705的位置。杆703可以绕轴703a转动。

更具体而言,在驱动力传递杆704的第一边缘部704a接触挡板207以及第二边缘部704b与驱动力传递爪705啮合时,杆703的顶部沿箭头e方向对凸轮表面706a的倾斜部l施压。通过以此方式对凸轮表面706a的倾斜部l施压,为输出齿轮702提供力矩,使其沿箭头c方向转动。随着输出齿轮702的转动,轴702a也沿箭头c方向绕旋转中心709转动。

由于该力矩,驱动力传递杆704沿箭头d2方向绕第一边缘部704a转动。在第二边缘部704b与驱动力传递爪705脱离啮合之后,驱动力传递杆704进一步沿箭头d2方向转动。结果,驱动力传递杆704的第二边缘部704b可以退回到充分远离驱动力传递爪705的位置。

设定凸轮表面706a的倾斜部l的长度和倾斜度,使得在驱动力传递杆704的第二边缘部704b退回到充分远离驱动力传递爪705的适当位置时,输出齿轮102停止转动。

在驱动力传递杆704以此方式从驱动力传递爪705退回时,如果驱动力传递杆704的此退回操作是从输出齿轮702的视点观察,那么驱动力传递杆704的第二边缘部704b绕轴702a转动,从而远离驱动力传递爪705运动。

在该转动期间,驱动力传递杆704压缩弹簧710。因此,在输出齿轮702停止时,弹簧710受到压缩。相应地,在挡板207解锁驱动力传递杆704时,如上所述,弹簧710释放,从而对驱动力传递杆704施压并使其转动。

同时,由设置在驱动力传递方向下游的凸轮、齿轮系等(未图示)产生的荷载施加到由挡板207锁定和停止的输出齿轮702上,该荷载作为转动输出齿轮702时的转动阻力。因此,将弹簧710的弹性压力设定为小于该转动阻力,以防止弹簧710的弹性压力使输出齿轮702沿图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

此外,在该示例性实施例中,通过使杆703对凸轮部706施压而使输出齿轮702沿箭头c方向转动。但是,在驱动力传递杆704的第一边缘部704a接触挡板207时,借助如另一螺线管的致动器也可以使输出齿轮702沿箭头c方向转动。

如上所述,在该示例性实施例中,在挡板207锁定驱动力传递杆704时,杆703对凸轮表面706a的倾斜部l施压,这继而使输出齿轮702转动。以此方式,驱动力传递杆704能够不失灵地退回到充分远离驱动力传递爪705的位置。由于驱动力传递杆704能够不失灵地从驱动力传递爪705退回,因此能够不失灵地停止驱动力的传递,能够消除诸如产生撞击噪音的机械缺陷。

在上述第一至第七的每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本发明的驱动力传递装置用于成像装置的运动机构。但是,本发明的驱动力传递装置不限于此,本发明的驱动力传递装置可用于成像装置的纸张进给单元的驱动的切换,用于使显影辊3和感光鼓1彼此接触或彼此分离的机构,用于调色剂供给单元的驱动的切换,用于另一个驱动力传递单元,或用于包括驱动力传递单元的装置,该装置并非成像装置。

尽管已经参照示例性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是应当理解,本发明不限于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所附权利要求符合最宽泛的解释,以便包括所有这种改进、等效构造以及功能。

本申请要求下述日本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分别是:no.2011-251596,申请日为2011年11月17日;no.2011-251597,申请日为2011年11月17日;no.2011-251598,申请日为2011年11月17日;以及no.2012-234027,申请日为2012年10月23日,其全部内容在此引入作为参考。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