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陡坡斜行电梯的轿厢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69818阅读:619来源:国知局
高陡坡斜行电梯的轿厢结构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观光电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陡坡斜行电梯的轿厢结构。



背景技术:

由于不少名胜古迹位于层峦叠嶂之山区,慕名前往游览的观光客流量大,于是一方面为了保障期望的观光秩序和观光客的安全,另一方面旨在节省观光客的时间和减少体能消耗,因而在此类景区通常配套有观光电梯。

如业界所知,由于山间坡面通常较为陡峭,因而电梯的轿厢结构与常见的用于高层建筑上的垂直上下行的电梯(即直梯)的轿厢结构不论是设计还是安装,其难度尤其是安全因素要严苛得多。在公开的中国专利文献中可见诸斜行电梯的技术信息,如CN201494989U(一种斜行电梯)、CN203976173U(无对重双轿厢斜行电梯)、CN102756965A(一种轿厢架结构)和CN204490277U(一种用于斜行电梯的轿厢架),等等。

进而如业界所知,斜行电梯的轿厢架结构的合理与否既对斜行电梯的安全性产生直接影响,又对轿厢的设计与安装难度产生相应的影响并且还对斜行电梯的运行安全性产生影响。然而并非限于前述例举的专利文献公开的斜行电梯虽然各有独到的技术之长,但存在以下通弊:其一,由于相对于一部斜行电梯仅有四个导靴,四个导靴两两对应地与敷设在坡面上的一对彼此并行的斜行导轨形成滚动副,因而其安全性相对脆弱;其二,由于受轿厢架结构的限制或称制约,因而对轿厢的安装无法采用类似于垂直上下行电梯的安装方式,致安装难度大。

本申请人认为,对于高陡坡斜行电梯,如果在原有的一对导轨的基础再增设一对导轨,具体而言,在对应于一对下导轨的上方通过支架增加一对上导轨,或者在一对左导轨的基础上增设一对右导轨,那么毫无疑问可以增进高陡坡斜行电梯运行的安全性以及稳定性,并且同时能使轿厢的设计与安装趋于类似于垂直上下行电梯的设计安装风格。然而在迄今为止公开的中外专利文献中均未见诸有得以使高坡度斜行电梯具备八个导靴而藉以与两对导轨同时构成滚动副的技术信息。

针对上述已有技术,本申请人作了有益的探索与设计,形成了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并且在采取了保密措施下经计算机模拟推演证明是切实可行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有助于显著增进轿厢的运行稳定性与安全性,并且有利于降低对轿厢的安装难度的高陡坡斜行电梯的轿厢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一种高陡坡斜行电梯的轿厢结构,包括一轿厢和一轿厢架,特征在于所述的轿厢架罩置在所述轿厢外,并且在该轿厢架的左侧上部、左侧下部、右侧上部以及右侧下部各设置有一对导靴,所述轿厢的前侧底部以及后侧底部支承在所述轿厢架上,在对应于轿厢的左侧外壁的居中位置并且循着轿厢的高度方向设置有一轿厢左立柱,该轿厢左立柱的上端与轿厢架左侧上部连接,而下端与轿厢的底部的轿厢左护板固定,在对应于轿厢的右侧外壁的居中位置并且同样循着轿厢的高度方向设置有一轿厢右立柱,该轿厢右立柱的上端与轿厢架的顶部连接,而下部与轿厢的底部的轿厢右护板固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轿厢架包括一前架体、一后架体、左连接横梁、右连接横梁和顶连接横梁,前架体以及后架体罩置在所述的轿厢外,左连接横梁的前端与前架体的左侧上部固定,而左连接横梁的后端与后架体的左侧上部固定,所述轿厢左立柱的上端与左连接横梁的中部连接,右连接横梁的前端与前架体的右侧上部固定,而右连接横梁的后端与后架体的右侧上部固定,并且在该右连接横梁与所述轿厢右立柱之间固定连接有一立柱斜支撑,顶连接横梁的前端与前架体的顶部朝向后的一侧固定,而顶连接横梁的后端与后架体的顶部朝向前的一侧固定,所述轿厢右立柱的上端与顶连接横梁的中部连接,在所述前架体的左侧上部、左侧下部、右侧上部和右侧下部各设置有一所述的导靴,在所述后架体的左侧上部、左侧下部、右侧上部和右侧下部同样各设置有一所述的导靴。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前架体包括前架体上横梁、前架体下横梁、前架体左纵梁和前架体右纵梁,前架体上横梁的左端与前架体左纵梁的顶部固定连接,前架体上横梁的右端与前架体右纵梁的顶部固定连接,前架体下横梁的左端通过前架体下横梁左连接件与前架体左纵梁的底部固定连接,前架体下横梁的右端通过前架体下横梁右连接件与前架体右纵梁的底部固定连接,藉由前架体上、下横梁、前架体左纵梁以及前架体右纵梁的彼此连接而使前架体形成口字形的构造并且罩置在所述的轿厢外,所述的后架体包括后架体上横梁、后架体下横梁、后架体左纵梁和后架体右纵梁,后架体上横梁的左端与后架体左纵梁的顶部固定连接,后架体上横梁的右端与后架体右纵梁的顶部固定连接,后架体下横梁的左端通过后架体下横梁连接件与后架体左纵梁的底部固定连接,后架体下横梁的右端同样通过后架体下横梁右连接件与后架体右纵梁的底部固定连接,藉由后架体上、下横梁、后架体左纵梁以及后架体右纵梁的彼此连接而使后架体形成口字形的构造并且罩置在所述的轿厢外,所述左连接横梁的前端与所述前架体左纵梁朝向后的一侧的上部固定连接,而左连接横梁的后端与所述后架体左纵梁朝向前的一侧的上部固定连接,所述的右连接横梁的前端与所述前架体右纵梁朝向后的一侧的上部固定连接,而右连接横梁的后端与所述后架体右纵梁朝向前的一侧的上部固定连接,所述的顶连接横梁在对应于所述轿厢右立柱的上端的位置固定连接在所述前、后架体上横梁之间,所述轿厢的底部通过轿厢托架支承在所述前架体下横梁以及后架体下横梁上,在所述前架体左纵梁的左侧上部和左侧下部各固定有一前架体左纵梁导靴铰接座,在所述前架体右纵梁的右侧上部和右侧下部各固定有一前架体右纵梁导靴铰接座,在所述后架体左纵梁的左侧上部和左侧下部各固定有一后架体左纵梁导靴铰接座,在所述后架体右纵梁的右侧上部和右侧下部各固定有一后架体右纵梁导靴铰接座,在所述的前架体左纵梁导靴铰接座、前架体右纵梁导靴铰接座、后架体左纵梁导靴铰接座以及后架体右纵梁导靴铰接座上各铰接有一所述的导靴。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前架体上横梁的右端与所述后架体上横梁的右端之间固定有一牵引绳绳头固定梁,在该牵引绳绳头固定梁上开设有牵引绳绳头定位孔。

在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轿厢的底部固定有轿厢底梁,该轿厢底梁的前端和后端与所述轿厢托架固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还有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轿厢的左厢壁和右厢壁是透明的,并且该轿厢的轿厢门朝向电梯的运行方向。

在本实用新型的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轿厢的顶部设置有轿顶护栏。

在本实用新型的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轿厢底梁的前端和后端各通过底梁固定螺钉与所述的轿厢托架固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轿厢底梁与轿厢托架之间并且在对应于底梁固定螺钉的位置设置有缓冲垫,底梁固定螺钉穿过该缓冲垫。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轿厢左立柱的前侧上部与所述轿厢左护板的前端之间、在轿厢左立柱的后侧上部与轿厢左护板的后端之间、在所述轿厢右立柱的前侧上部与所述轿厢右护板的前端之间以及在轿厢右立柱的后侧上部与车厢右护板的后端之间各固定连接有一立柱拉杆。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之一,由于在轿厢架的左侧上部、左侧下部、右侧上部以及右侧下部各设置有一对导靴,因而使导靴的数量由已有技术中的四个合理地增至八个,满足与两对导轨构成滚动副的要求,既可保障轿厢运行的安全性,又能体现轿厢运行的平稳性;之二,由于将轿厢架罩置在轿厢外,因而能使轿厢表现为垂直上下行电梯轿厢的形式,可显著降低设计与安装难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结构图。

图2为图1所示的导靴与导轨相配合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应用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和有益效果,申请人在下面以实施例的方式作详细说明,但是对实施例的描述均不是对本实用新型方案的限制,任何依据本实用新型构思所作出的仅仅为形式上的而非实质性的等效变换都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范畴。

在下面的描述中凡是涉及上、下、左、右、前和后的方向性或称方位性的概念除另有说明的外都是以图1所示的位置状态而言的,因而不能将其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特别限定。

实施例:

请参见图1,示出了一轿厢1和一轿厢架2,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技术要点:前述的轿厢架2罩置(也可称“套置”,以下同)在前述轿厢1外,并且在该轿厢架2的左侧上部、左侧下部、右侧上部以及右侧下部各设置有一对导靴3,前述轿厢1的前侧底部以及后侧底部支承在前述轿厢架2上,在对应于轿厢1的左侧外壁的居中位置并且循着轿厢1的高度方向设置有一轿厢左立柱11,该轿厢左立柱11的上端与轿厢架2左侧上部连接,而下端与轿厢的底部的轿厢左护板12a固定,在对应于轿厢1的右侧外壁的居中位置并且同样循着轿厢1的高度方向设置有一轿厢右立柱13,该轿厢右立柱13的上端与轿厢架2的顶部连接,而下部与轿厢1的底部的轿厢右护板12b固定。

通过上面的说明可知,前述的导靴3共有八个,具体而言,在轿厢架2的左侧和右侧各分布有四个。

继续见图1,前述的轿厢架2包括一前架体21、一后架体22、左连接横梁23、右连接横梁24和顶连接横梁25,前架体21以及后架体22罩置在前述的轿厢1外,左连接横梁23的前端通过第一螺钉231与前架体21的左侧上部固定,而左连接横梁23的后端同样通过相应的第一螺钉231与后架体22的左侧上部固定,前述轿厢左立柱11的上端与左连接横梁23的长度方向的中部连接,右连接横梁24的前端通过第二螺钉242与前架体21的右侧上部固定,而右连接横梁24的后端同样通过相应的第二螺钉242与后架体22的右侧上部固定,并且在该右连接横梁24与前述轿厢右立柱13之间通过第三螺钉2411固定连接有一立柱斜支撑241,顶连接横梁25的前端优选以焊接方式与前架体21的顶部朝向后的一侧固定,而顶连接横梁25的后端同样优选以焊接方式与后架体22的顶部朝向前的一侧固定,前述轿厢右立柱13的上端与顶连接横梁25的长度方向的中部连接。在前述前架体21的左侧上部、左侧下部、右侧上部和右侧下部各设置有一前述的导靴3,在前述后架体22的左侧上部、左侧下部、右侧上部和右侧下部同样各设置有一前述的导靴3,从而表明导靴3的数量共有八个。

继续见图1,前述的前架体21包括前架体上横梁211、前架体下横梁212、前架体左纵梁213和前架体右纵梁214,前架体上横梁211的左端通过第四螺钉2111与前架体左纵梁213的顶部固定连接,前架体上横梁211的右端同样通过相应的第四螺钉2111与前架体右纵梁214的顶部固定连接,前架体下横梁212的左端通过前架体下横梁左连接件2121与前架体左纵梁213的底部固定连接,前架体下横梁212的右端通过前架体下横梁右连接件2122与前架体右纵梁214的底部固定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前架体下横梁左、右连接件2121、2122为三角铁连接件,藉由前架体上、下横梁211、212、前架体左纵梁213以及前架体右纵梁214的彼此连接而使前架体21形成口字形的构造并且罩置在前述的轿厢1外。前述的后架体22包括后架体上横梁221、后架体下横梁222、后架体左纵梁223和后架体右纵梁224,后架体上横梁221的左端通过螺钉与后架体左纵梁223的顶部固定连接,后架体上横梁221的右端通过螺钉与后架体右纵梁224的顶部固定连接,后架体下横梁222的左端通过后架体下横梁连接件2221与后架体左纵梁223的底部固定连接,后架体下横梁222的右端同样通过后架体下横梁右连接件2221与后架体右纵梁224的底部固定连接,藉由后架体上、下横梁221、222、后架体左纵梁223以及后架体右纵梁224的彼此连接而使后架体形成口字形的构造并且罩置在前述的轿厢1外。

由图1所示,前述左连接横梁23的前端与前述前架体左纵梁213朝向后的一侧的上部固定连接,而左连接横梁23的后端与前述后架体左纵梁223朝向前的一侧的上部固定连接,前述的右连接横梁24的前端与前述前架体右纵梁214朝向后的一侧的上部固定连接,而右连接横梁24的后端与前述后架体右纵梁224朝向前的一侧的上部固定连接,前述的顶连接横梁25在对应于前述轿厢右立柱13的上端的位置固定连接在前述前、后架体上横梁211、221之间,前述轿厢1的底部通过轿厢托架14支承在前述前架体下横梁212以及后架体下横梁222上,在前述前架体左纵梁213的左侧上部和左侧下部各固定有一前架体左纵梁导靴铰接座2131,在前述前架体右纵梁214的右侧上部和右侧下部各固定有一前架体右纵梁导靴铰接座2141,在前述后架体左纵梁223的左侧上部和左侧下部各固定有一后架体左纵梁导靴铰接座2231,在前述后架体右纵梁224的右侧上部和右侧下部各固定有一后架体右纵梁导靴铰接座2241。在前架体左纵梁导靴铰接座2131、前架体右纵梁导靴铰接座2141、后架体左纵梁导靴铰接座2231以及后架体右纵梁导靴铰接座2241上各通过导靴铰接销轴31铰接有一前述的导靴3,从而表明导靴3的数量共有八个。

由于导靴3属于公知技术,因而申请人不再展开说明。

在前述前架体上横梁211的右端与前述后架体上横梁221的右端之间固定有一牵引绳绳头固定梁26,在该牵引绳绳头固定梁26上开设有牵引绳绳头定位孔261,该牵引绳绳头定位孔261供牵引绳4(图2示)的牵引绳绳头定位。

由图1所示,在前述轿厢1的底部固定有轿厢底梁17,该轿厢底梁17的前端和后端与前述轿厢托架14固定。

为了满足游客乘梯的同时得以观光的要求,因而前述轿厢1的左厢壁和右厢壁是透明的,并且在本实施例中,该轿厢1的轿厢门15朝向电梯的运行方向,即业界通常所讲的正开门。

优选地,在前述轿厢1的顶部设置有轿顶护栏16。

继续见图1并且结合图2,前述轿厢底梁17的前端和后端各通过底梁固定螺钉171与前述的轿厢托架14固定,在轿厢底梁17与轿厢托架14之间并且在对应于底梁固定螺钉171的位置设置有缓冲垫172,底梁固定螺钉171穿过该缓冲垫172。

优选地,在前述轿厢左立柱11的前侧上部与前述轿厢左护板12a的前端之间、在轿厢左立柱11的后侧上部与轿厢左护板12a的后端之间、在前述轿厢右立柱13的前侧上部与前述轿厢右护板12b的前端之间以及在轿厢右立柱13的后侧上部与车厢右护板12b的后端之间各固定连接有一立柱拉杆18。

请参见图2,在图2中示出了位于轿厢架2的左侧的左导轨5以及对应于轿厢架2的右侧的右导轨6,依据专业常识左导轨5以及右导轨6各有一对。设置于前架体左纵梁213的左侧上部和左侧下部的各一个导靴3以及设置于后架体左纵梁223的左侧上部和左侧下部的各一个导靴3与一对左导轨5构成滚动副。同样的道理,设置于前架体右纵梁214的右侧上部和右侧下部的各一个导靴3以及设置于后架体右纵梁224的右侧上部和右侧下部的各一个导靴3与一对右导轨6构成滚动副。

申请人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的使用状态下例如由图3所示,前述的左导轨5实质上称为上导轨,前述的右导轨6实质上称为下导轨,下导轨6敷设于陡坡8上,基于该说明进而可知,与左导轨5构成滚动副的导靴3(共四个)在实际的使用状态下如图3所示称为上导靴,而与右导轨6构成滚动副的导靴3(共四个)在实际的使用状态下并且同样如图3所示称为下导靴。

应用例:

请参见图3,在敷设前述右导轨6(实质上为下导轨)的陡坡8上以间隔状态并且以配成对的形式固定有框架立柱7,每一对即前述对应的一对框架立柱7的顶部之间固定有框架立柱横梁71,在框架立柱横梁71上固定有廊棚架711,在廊棚架711的顶部设有廊棚7111,该廊棚7111实质上为透明封罩。前述的左导轨5(实质上即在使用状态下称为上导轨)与框架立柱横梁71固定。使用时,由曳引机构带动牵引绳4,由牵引绳4带动牵引绳绳头固定梁26,由牵引绳对固定梁26同时带动前架体21以及后架体22,使轿厢架2连同轿厢1循着左、右导轨5、6(使用状态下即为上、下导轨)运行。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弥补了已有技术中的缺憾,顺利地完成了发明任务,如实地兑现了申请人在上面的技术效果栏中载述的技术效果。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