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吸式胶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269782阅读:358来源:国知局
自吸式胶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用制品生产领域,具体的是一种用于盛放环己酮的自吸式胶瓶



背景技术:

在输液器或医用导管等医用制品的生产过程中,通常需要使用环己酮作为导管连接处的连接胶,人工生产过程中,由于生产加工的效率需要,盛放环己酮的容器需要与胶粘技工的工作姿势及工作台高度配合,从而实现高效生产的目标。

通常的容器,无论是瓶、筒、罐等,均存在蘸胶量不可控的弊端,如果采用吸液材料,例如海绵等,虽然解决了蘸胶量不均的问题,但使用过程中环己酮的添加、使用后环己酮的收集保存均存在一定的不便利性,因此,一种应用于高效生产的环己酮容器,急需被发明和应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加工方便、使用便捷的胶瓶,尤其适合医疗器械中用环己酮作为胶粘剂的胶瓶。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自吸式胶瓶,包括圆柱形外瓶和斜截圆柱形的内管,所述外瓶包括瓶身和瓶盖,所述瓶身和瓶盖螺纹连接,所述内管的外径与瓶身的内径相配合,内管的下端与瓶身底部端面平行,内管上端的斜截面与瓶身底部端面之间的夹角为30-45°,所述内管的高度与外瓶的高度之比为10:9-5:4,所述内管的高度与瓶身的高度之比为3:2-4:3,所述内管内填充有吸液海绵。本实用新型采用外瓶内管相配合的方式,外管采用普通的塑料瓶,取材方便,尤其是具有螺纹接口的瓶身和瓶盖,便于使用后的密封,内管采用支撑性较好的不锈钢材质,内管的大部分位于瓶身内部,内管的小部分延伸出瓶身,通过内管上端的30-45°斜截面设计,操作者在手持待胶接的零件的情况下,相较于平面设计,可便捷蘸胶,吸液海绵利用胶液液体的表面张力,将胶液从平底吸取至上表面,且吸液海绵可有效控制蘸胶量。

所述内管内侧设有平行于瓶身底部端面的十字形支架,所述支架焊接于内管内壁,所述支架上设有钢丝网片;所述吸液海绵包括第一吸液海绵和第二吸液海绵,第一吸液海绵的下部与钢丝网片上表面相连,第二吸液海绵的上部与钢丝网片相连接。十字形支架及钢丝网片将吸液海绵一分为二,既保证了吸液海绵的导液功能,又对海绵上部起到支撑,方便操作者进行蘸胶操作。

所述内管下端的侧壁上设有至少1道条形槽,内管下端直接接触外瓶瓶底,条形槽使内管与外瓶互通,方便吸液海绵吸收和传导胶液。

所述内管下端设有至少两道铁丝条,所述铁丝条一端焊接于内管侧壁,另一端向内管的轴线延伸,铁丝条由于其具有一定的刚性和可弯曲性,可调节第二海绵的压缩程度,从而使第二海绵的上端紧贴钢丝网片的下表面。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胶瓶制作简单,蘸胶量均匀。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外瓶与内管的连接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内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外瓶 2、内管 21、支架

22、钢丝网片 23、条形槽 24、铁丝条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自吸式胶瓶,包括圆柱形外瓶1和斜截圆柱形的内管2,所述外瓶包括瓶身和瓶盖,所述瓶身和瓶盖螺纹连接,所述内管2的外径与瓶身的内径相配合,内管2的下端与瓶身底部端面平行,内管2上端的斜截面与瓶身底部端面之间的夹角为30-45°,所述内管2的高度与外瓶的高度之比为10:9,所述内管2的高度与瓶身的高度之比为3:2。

所述内管2内侧设有平行于瓶身底部端面的十字形支架21,所述支架21焊接于内管2内壁,所述支架21上设有钢丝网片22;所述吸液海绵包括第一吸液海绵和第二吸液海绵,第一吸液海绵的下部与钢丝网片22上表面相连,第二吸液海绵的上部与钢丝网片22相连接。

所述内管下端的侧壁上设有2道条形槽23。

所述内管下端设有两道铁丝条24,所述铁丝条24一端焊接于内管2侧壁,另一端向内管2的轴线延伸。

本实例的工作过程:首次使用时,打开外瓶1瓶盖,取出内管2,调节内管2下部的铁丝条24使第二海绵的上端与钢丝网片22的下端紧紧贴合,将内管2插入外瓶1中,向外瓶1中注入胶液,胶液通过内管2两侧的条形槽23被吸收和传导至第一海绵处,操作者在第一海绵处蘸取胶液。使用完毕,盖上外瓶1盖子,以备下次使用,下次使用时,直接打开外瓶1盖子即可使用。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