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扬升千斤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355369阅读:471来源:国知局
快速扬升千斤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载荷提升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快速扬升千斤顶。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卧式液压千斤顶包括液压缸、支架板、起重臂、连杆、顶盘、揿手和手柄等主要部件,当手柄套住揿手揿动时,驱使液压油令起重臂缓缓举升,以顶盘顶住重物产生托举效果。但这种千斤顶无论是在顶持重物的过程中,还是在顶到重物前的空载过程中,都需借助油泵缓慢举升,尤其是在空载过程中须揿动手柄数次乃至十数次才能顶到重物,花费的时间较长,工作效率不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快速扬升千斤顶,达到千斤顶在顶持重物前的空载过程中,不必借助油泵即能快速扬升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快速扬升千斤顶,包括机体,所述机体上设置有底座、油缸、起重臂、脚踏扬升机构和用于抵触托举的掀手,所述掀手通过穿设固定的掀轴旋转连接在机体上;所述油缸的外部套接有外缸套,所述油缸和外缸套之间形成储油腔,所述起重臂摆动迫使液压油从储油腔进入油缸,所述油缸的塞杆和脚踏扬升机构联动带动掀手转动;所述油缸固定在底座上,所述底座上设置有从储油腔至油缸的内腔单向导通的补偿油道。

采用上述方案,在使用的时候,脚踩脚踏扬升机构带动掀手转转动,由于联动效果,塞杆也随之进行拉伸,油液从储油腔通过补偿油道快速进入油缸对拉伸空间进行补偿填充,从而快速的将掀手托举至所需表面,以更好的进行预紧和快速精准的将掀手调整至合适的位置;此外,在液压油进入油缸之后,掀手可以承受较大的压力,也就是通过不断踩动脚踏扬升机构可以对承压的掀手不断的抬升,从而直接用脚踏扬升机构抬升一定重量的重物,使用更加便捷。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补偿油道包括平道和倾斜道,所述倾斜道以与油缸内腔连接的开口为上端倾斜设置,所述平道与倾斜道的下方开口连通,并连通至储油腔,所述倾斜道内设置有单向阻挡的球挡件。

采用上述方案,平道将倾斜道的起点移动至合适的位置,倾斜道的倾斜设置有使得球挡件在不受压的状况下由于重力作用会自然堵塞补偿通道,避免在实用过程中产生油液回流的状况。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掀手的下方设置有托臂;所述托臂包括承托部、拐角部和联动部,所述联动部与掀手的内表面抵接,所述承托部托抵在掀手的下表面,所述掀轴穿过拐角部;所述油缸的塞杆的端部设置有与联动部连接的连轴。

采用上述方案,承托部和联动部相对拐角部形成两个成一定角度的旋转摆臂,并通过连轴的连接将塞杆与联动部形成联动,并且掀手与托臂通过掀轴共同定心连接,承托部与联动部均与掀手抵接,从而使得托臂、掀手、塞杆形成一个受力整体。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脚踏扬升机构包括踏板和摆杆,所述踏板的端部旋转连接在摆杆的一端,所述摆杆的另一端与掀轴固定连接。

采用上述方案,便于进行踩踏操作。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起重臂包括摇杆和转接头,所述摇杆固定在转接头上,所述转接头旋转连接在机体上,所述底座上设置有将液压油单向输送至油缸的推油阀,所述推油阀包括阀杆, 所述转接头推动阀杆上下移动。

采用上述方案,起重臂加长力臂带动阀杆上下移动,从而带动推油阀不断的将液压油推送至油缸内,从而推动塞杆移动。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阀杆顶部固定有滑头,所述滑头上设置有水平滑槽,所述转接头上旋转连接有推杆,所述推杆与滑槽滑移连接。

采用上述方案,滑头与推杆的组合使得推杆的转动转换为阀杆的上下移动,避免运动干涉。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底座上设置有将泄压通道和泄压孔,所述泄压通道连通油缸、泄压孔和储油腔;所述泄压孔内安装有与泄压孔内壁螺纹连接的泄压塞。

采用上述方案,推油阀是单向进油,泄压塞和泄压通道组成的泄压阀单向出油,从而放开对物件的承托。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塞杆与机体之间固定有保持塞杆缩回油缸内的复位弹簧。

采用上述方案,复位弹簧可以在掀手不承压的时候提供复位油缸中的液压油挤回出油腔中。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摇杆绕轴心旋转连接在转接头上,所述摇杆的端部设置有第一齿轮,所述底座上旋转连接有泄压转头,所述泄压转头的顶部设置有与第一齿轮配合的第二齿轮,所述泄压塞与泄压转头螺纹连接。

采用上述方案,使得摇杆既可以作为扳动的加力杆进行加压,又可以和泄压塞通过齿轮传动,转动摇杆进行泄压,操作便捷。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底座上设置有过载保护阀。

采用上述方案,进行油压调节,避免承受过重的承载物的时候导致承压结构或密封性损坏。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快速的将掀手托举至所需表面,更好的进行预紧和快速精准的将掀手调整至合适的位置;

2、直接用脚踏扬升机构抬升一定重量的重物,使用更加便捷;

3、起重臂在具备起重功能的同时可以操控泄压阀,使用便捷。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的千斤顶整体结构图;

图2是实施例1的图1在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实施例1的油缸及其附带结构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1的与图3垂向视角的油缸及其附带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其中a与油缸内腔连通,b与储油腔连通,c为单向球阀;

图5是实施例1的图1在B处的放大图;

图6是实施例1的千斤顶的爆炸图;

图7是实施例1的托臂的结构图;

图8是实施例2的脚踏扬升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实施例2的止旋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机体;2、底座;3、油缸;4、起重臂;5、脚踏扬升机构;6、掀手;21、推油阀;211、阀杆;212、滑头;213、滑槽;31、外缸套;32、储油腔;33、泄压通道;34、泄压孔;35、泄压塞;36、补偿油道;361、平道;362、倾斜道;363、球挡件;37、过载保护阀;41、摇杆;42、转接头;43、推杆;44、第一齿轮;45、第二齿轮;46、泄压转头;51、踏板;52、摆杆;61、托臂;611、承托部;612、拐角部;613、联动部;62、掀轴;63、连轴;64、复位弹簧;71、止逆筒;72、直角齿;73、挡环;74、预压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实施例1:快速扬升千斤顶,如图1所示,包括机体1,机体1上设置有底座2、油缸3、起重臂4、脚踏扬升机构5和用于抵触托举的掀手6。掀手6通过穿设固定的掀轴62旋转连接在机体1上。

参照图1和图2,起重臂4包括摇杆41和转接头42,摇杆41固定在转接头42上,转接头42旋转连接在机体1上,底座2上设置有将液压油单向输送至油缸3的推油阀21,推油阀21包括阀杆211,阀杆211顶部固定有滑头212,滑头212上设置有水平滑槽213,转接头42上旋转连接有推杆43,推杆43与滑槽213滑移连接;推杆43随转接头42转动的时候推动阀杆211上下移动。

参照图3和图4,油缸3固定在底座2上,油缸3的外部套接有外缸套31,油缸3和外缸套31之间形成储油腔32,起重臂4摆动的时候通过底座2上设置的推油阀21迫使液压油从储油腔32进入油缸3,油液挤入后油压增大,推动塞杆移动。

底座2上设置有将泄压通道33和泄压孔34,泄压通道33连通油缸3、泄压孔34和储油腔32;泄压孔34内安装有与泄压孔34内壁螺纹连接的泄压塞35,推油阀21是单向进油,泄压塞35和泄压通道33组成的泄压阀单向出油,从而放开对物件的承托。

参照图3和5,摇杆41绕轴心旋转连接在转接头42上,摇杆41的端部设置有第一齿轮44,底座2上旋转连接有泄压转头46,泄压转头46的顶部设置有与第一齿轮44配合的第二齿轮45,泄压塞35与泄压转头46螺纹连接,泄压转头46止旋滑移连接在底座2内;在摇杆41转动的时候,泄压转头46随之转动,同时带动泄压塞35上下移动。

参照图6和7掀手6的下方设置有托臂61,托臂61包括承托部611、拐角部612和联动部613,承托部611托抵在掀手6的下表面,掀轴62穿过拐角部612;塞杆的端部设置有与联动部613连接的连轴63。此外,塞杆与机体1之间固定有保持塞杆缩回油缸3内的复位弹簧64,复位弹簧64可以在掀手6不承压的时候提供复位油缸3中的液压油挤回出油腔中。

参照图6,脚踏扬升机构5包括踏板51和摆杆52,踏板51的端部旋转连接在摆杆52的一端,摆杆52的另一端与掀轴62固定连接。油缸3的塞杆和脚踏扬升机构5联动带动掀手6转动;底座2上设置有从储油腔32至油缸3的内腔单向导通的补偿油道36;在对塞杆进行物理拉伸之后,补偿油道36对拉伸空间进行补偿填充,从而快速的将掀手6托举至所需表面。

参照图3,补偿油道36包括平道361和倾斜道362 ,倾斜道362以与油缸3内腔连接的开口为上端倾斜设置,平道361与倾斜道362的下方开口连通,并连通至储油腔32,倾斜道362内设置有单向阻挡的球挡件363。

此外,参照图4,底座2上设置有过载保护阀37。

实施例2:如图8和9所示,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脚踏扬升机构5还包括止逆筒71,止逆筒71滑移止旋套接在掀轴62的外壁上,止逆筒71滑移止旋插接在摆杆52的一端;止逆筒71的轴向端部以及相对的机体1表面设置有相互配合的直角齿72;摆杆52与止逆筒71之间设置有保持直角齿72配合的预压弹簧74,预压弹簧74套设在止逆筒71外部,掀轴62的端部设置有阻止摆杆52脱离的挡环73;挡环73与掀轴62螺纹连接。

止逆结构使得在使用脚踏扬升机构5的时候,无需持续的保持踩踏状态即可保持承托;从而解决油缸3油液补偿填充的过程中心需要持续踩踏的问题;在需要复位的时候,将掀轴62通过螺纹向外旋出即可使得摆杆52外移,从而改变预压弹簧74的起始位置,从而使得两个直角齿72环相互分离,脱离止旋限位状态。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