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涂胶用车体空中吊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69946阅读:304来源:国知局
汽车涂胶用车体空中吊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涂胶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汽车涂胶用车体空中吊具。



背景技术:

汽车涂装生产制造系统中,涂胶工艺作为防锈防水的重要保证,已经成为汽车涂装的必备工艺。涂胶工艺是在车体的特定部位需要进行防腐蚀、焊缝密封、隔音阻尼涂胶等作业。

随着中国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机器人技术在不断发展和逐步成熟。由于机器人灵活性强、控制接口开放程度高、能够较好满足工业化生产制造中的柔性化要求。机器人涂胶作业代替人工作涂胶作业,可以从事工作量较大的涂胶作业,适应复杂恶劣的作业环境,做工精细,质量稳定,涂胶一致性好。

在高工位涂胶时,需要在车底部位进行涂胶,此时就需要将车体吊起来进行,但现有车体空中吊具操作不够方便,因此开发一种新型的汽车涂胶用车体空中吊具,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缺陷,而提供一种用于汽车涂装工艺用的车体空中吊具。

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汽车涂胶用车体空中吊具,包括吊具本体,所述吊具本体的下方设有两组由驱动电动驱动的可水平转动的吊臂,每组所述可水平转动的吊臂由一个驱动电机驱动,包括与驱动电机输出轴连接的驱动臂,所述驱动臂的两端分别通过连杆连接一可旋转的水平支撑臂,所述水平支撑臂的上端设有车体定位块。

所述水平支撑臂与所述吊具本体的下部通过轴承相连接。

所述驱动臂与所述连杆通过转动轴连接,所述连杆与所述支撑臂通过转轴连接。

所述吊具本体包括下吊杆组件、通过中间连接梁与所述下吊杆组件连接的上吊杆组件,所述上吊杆组件与上吊装梁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汽车涂胶用车体空中吊具,通过在吊具本体的下方设有两组由驱动电动驱动的可水平转动的吊臂,每组所述可水平转动的吊臂由一个驱动电机驱动,包括与驱动电机输出轴连接的驱动臂,所述驱动臂的两端分别通过连杆连接一可旋转的水平支撑臂,所述水平支撑臂的上端设有车体定位块,当在车体被送到预定位置后,由所述支撑臂向内转动而转向车体的底部,这样利用四个这样的支撑臂在四个位置实现将车体支撑而吊装在厂房钢平台上,这样就方便涂胶机器人对车体的底部进行涂胶作业了。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汽车涂胶用车体空中吊具机的示意图;

图2所示为一组吊臂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2所示,一种汽车涂胶用车体空中吊具,包括吊具本体,所述吊具本体的下方设有两组由驱动电动驱动的可水平转动的吊臂,两组所述吊臂相对布置在吊具本体的底部,每组所述可水平转动的吊臂由一个驱动电机7驱动,包括与驱动电机输出轴71连接的驱动臂8,所述驱动臂的两端分别通过连杆10连接一可旋转的水平支撑臂11,所述水平支撑臂的上端设有车体定位块12。

两组所述吊臂的水平支撑臂11在对车体6进行吊装时,同步在电机的控制下,向车体底部的内侧转动,这样就会与吊具的底梁形成L形的结构,从而实现对车体6的支撑,而当需要释放时,反向转动打开,这样车体可放在下面的升降平台上而下降。

其中,所述水平支撑臂与所述吊具本体的下部通过轴承13相连接。

其中,所述驱动臂与所述连杆通过转动轴9连接,所述连杆与所述支撑臂通过转轴15连接。

具体的,所述吊具本体包括下吊杆组件、通过中间连接梁3与所述下吊杆组件连接的上吊杆组件,所述上吊杆组件与上吊装梁1相连接,所述下吊杆组件的下部连接方管钢14。

其中,所述下吊杆组件包括两个左吊杆5以及两个右吊杆4,矩形状布置,所述中间连接梁3为两个,对称布置,与下吊杆组件的下吊杆的上端相连接,所述中间连接梁的上端与四个矩形状布置的上吊杆2连接,所述上吊杆2的上端与两个上吊装梁1的下端连接,所述上吊装梁1固定在厂房钢平台上

所述驱动电机固定在方管钢14上,所述轴承固定安装在下吊杆组件的下端。上吊杆组件与上吊吊梁、中间连接梁以及中间连接梁与下吊杆组均采用用夹板连接螺栓固定,下吊杆组件与方管钢14采用法兰连接螺栓固定。

本实用新型汽车涂胶用车体空中吊具,通过在吊具本体的下方设有两组由驱动电动驱动的可水平转动的吊臂,每组所述可水平转动的吊臂由一个驱动电机驱动,包括与驱动电机输出轴连接的驱动臂,所述驱动臂的两端分别通过连杆连接一可旋转的水平支撑臂,所述水平支撑臂的上端设有车体定位块,当在车体被送到预定位置后,由所述支撑臂向内转动而转向车体的底部,这样利用四个这样的支撑臂在四个位置实现将车体支撑而吊装在厂房钢平台,这样就方便涂胶机器人对车体的底部进行涂胶作业了。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