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料提升机进料口自动安全防护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41933阅读:4151来源:国知局
物料提升机进料口自动安全防护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安全防护门,特别涉及一种物料提升机进料口自动安全防护门。



背景技术:

现场施工中需要采用物料提升机来运输建筑材料,通过物料提升机将建筑材料运送到相应的高度中便于施工人员作业。但是物料提升机在使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物料提升机在装卸物料过程中,工作人员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进入到提升机的正下方,如果此时物料提升机的吊箱正处于下降状态,就会对工作人员造成伤害,这样就形成临边隐患,威胁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

现有授权公告日为2008.11.25、授权公告号为CN201321331Y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物料提升机卸料平台防护门连锁保护装置,其由左扇防护门、右扇防护门和门闩组成,左扇防护门通过左上合叶和左下合叶安装在左立柱上,右扇防护门通过右上合叶和右下合叶安装在右立柱上,防护开关的触杆伸进门闩的闩筒内。虽然该物料提升机卸料平台防护门连锁保护装置通过安装防护门来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但是防护门的关闭是通过工作人员进行手动关闭的。如果一旦工作人员没有关闭防护门,虽然卷扬机司机通过卷扬机防护棚内的防护门状态指示灯来提醒工作人员关闭防护门,但是也会存在一些不利因素,一是手动关闭防护门的过程繁琐,一旦发生未关闭防护门的情况,会影响施工进度;二是存在安全隐患,这是由于卷扬机司机的疏忽而未时刻注意指示灯的状态而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物料提升机进料口自动安全防护门,其防护门具有随吊箱的升降而自动开闭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物料提升机进料口自动安全防护门,包括防护门,所述防护门的后方设置有支撑杆,两个所述支撑杆的顶端设置有安装框架,所述安装框架形成有供吊箱穿过的通孔,两个所述支撑杆之间设置有供吊箱压住的压杆,所述压杆与支撑杆滑移连接,所述安装框架设置有用于实现压杆和防护门之间联动的联动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杆对安装框架起到支撑作用,且安装框架形成的通孔不影响吊箱的升降;由于支撑杆和压杆滑移连接,支撑杆对压杆的升降方向起到限位作用;当吊箱在降落过程中,吊箱压住压杆,吊箱向下推动压杆,压杆通过联动组件带动防护门向上运动,防护门打开;当吊箱在上升过程中,防护门在自身重力作用下,防护门向下运动,防护门通过联动组件带动压杆向上运动,防护门关闭。因此,防护门具有随吊箱的升降而自动开闭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联动组件包括设置于防护门的第一连接座、设置于安装框架的第一定滑轮、设置于压杆的第二连接座以及用于实现压杆和防护门之间联动的柔性线体,所述柔性线体的两端分别设置于第一连接座和第二连接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柔性线体的中部穿过第一定滑轮,柔性线体的两端分别设置于第一连接座和第二连接座,可实现压杆和防护门之间联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联动组件还包括设置于安装框架的第二定滑轮,第二定滑轮位于第一定滑轮的后方,所述柔性线体穿过第一定滑轮和第二定滑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定滑轮和第二定滑轮前后间隔设置,有利于吊箱在升降过程中压住压杆,可降低防护门和吊箱的安装精准度,增强安装的简便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过所述第一定滑轮和第二定滑轮的直线垂直于压杆设置,所述第一定滑轮位于第一连接座的上方,第二定滑轮位于第二连接座的上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位于第一定滑轮和第一连接座之间的柔性线体处于竖直状态、位于第二定滑轮和第二连接座之间的柔性线体处于竖直状态,可保证压杆和防护门的在升降过程中受力沿竖直方向,减少力传递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使压杆和防护门的升降更为省力;可缩短位于第一定滑轮和第二定滑轮之间的柔性线体的使用长度,降低力传递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使压杆和防护门的升降更为省力。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联动组件的数量设置为两个,两个所述联动组件呈对称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两个联动组件,一方面使防护门的升降更为便利,降低柔性线体的受力,增长柔性线体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可增强防护门的升降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压杆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滑块,所述支撑杆沿其高度方向设置有与滑块相匹配的滑槽,所述滑块设置于滑槽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滑块和滑槽配合可实现压杆和支撑杆的滑移连接;相对于滑块设置于支撑杆、滑槽设置于压杆而言,其不会妨碍吊箱的升降。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滑槽的截面呈“凸”型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增强滑块和滑槽的配合强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防护门设置有防止防护门在升降过程中摆动的限位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位组件的设置可防止防护门在升降过程中可防止其晃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限位组件包括设置于防护门的套筒以及与支撑杆平行设置的滑杆,所述套筒套设于所述滑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于防护门的套筒和滑杆配合,防护门在升降过程中可防止其晃动,增强防护门的安装以及升降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滑杆的两端通过连接杆和支撑杆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杆的设置便于实现滑杆和支撑杆之间的固定连接。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吊箱降落时,吊箱压住压杆,吊箱向下推动压杆,滑块在滑槽中滑动,压杆通过第二钢丝绳带动防护门向上运动,在防护门向上运动过程中套筒和滑杆可防止防护门的晃动,当吊箱降落到地面时,防护门上升到最高处,防护门打开。吊箱上升时,防护门在自身重力作用下,防护门沿滑杆向下运动,防护门通过第二钢丝绳带动压杆向上运动,当防护门与地面接触时,压杆停止滑动,压杆上升到最高处,防护门关闭。因此,防护门具有随吊箱的升降而自动开闭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中防护门处于关闭状态的前视图;

图2是图1中的A-A面剖视图;

图3是实施例中防护门处于关闭状态的轴测图;

图4是图3中的B部放大图;

图5是实施例中防护门处于打开状态的轴测图;

图6是图5中的C部放大图。

图中,1、组装立柱;2、安装平台;3、卷扬机;4、第一钢丝绳;5、吊箱;6、围栏;7、防护门;8、支撑杆;81、滑槽;9、安装框架;10、压杆;101、滑块;11a、第一连接座;11b、第一定滑轮;11c、第二定滑轮;11d、第二连接座;11e、第二钢丝绳;12a、套筒;12b、滑杆;13、连接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底面”和“顶面”、“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实施例,物料提升机进料口自动安全防护门,如图1所示,卷扬机3设置于安装平台2上,安装平台2的下表面和地面之间设置有两个相对设置的组装立柱1,卷扬机3的下方通过第一钢丝绳4设置有吊箱5,第一钢丝绳4的数量设置为两根。

结合图1和图2所示,地面设置有与吊箱5相匹配的围栏6和防护门7,围栏6呈U型设置,防护门7位于围栏6的开口处,围栏6和防护门7之间形成有放置吊箱5的放置空间。防护门7的后方设置有两个支撑杆8,两个支撑杆8的顶端设置有安装框架9,安装框架9呈矩形设置,安装框架9的中部形成有供吊箱5穿过的通孔,两个支撑杆8之间设置有供吊箱5压住的压杆10,压杆10和防护门7平行设置。支撑杆8沿其高度方向设置有滑槽81,滑槽81的截面呈“凸”型设置,压杆10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与滑槽81相匹配的滑块101,滑块101设置于滑槽81内,压杆10和支撑杆8滑移连接。

结合图3和图4所示,安装框架9设置有用于实现压杆10和防护门7之间联动的联动组件,联动组件的数量设置为两个,两个联动组件呈对称设置。联动组件包括第一连接座11a、第一定滑轮11b、第二定滑轮11c、第二连接座11d以及第二钢丝绳11e,第一连接座11a设置于防护门7的上端面,第二连接座11d设置于压杆10的上表面,第一定滑轮11b和第二定滑轮11c设置于安装框架9的下表面,第二定滑轮11c位于第一定滑轮11b的后方,过第一定滑轮11b和第二定滑轮11c的直线垂直于压杆10设置,第一定滑轮11b位于第一连接座11a的上方,第二定滑轮11c位于第二连接座11d的上方,第二钢丝绳11e的两端分别设置于第一连接座11a和第二连接座11d上,第二钢丝绳11e的中部穿过第一定滑轮11b和第二定滑轮11c。

结合图5和图6所示,防护门7设置有防止防护门7在升降过程中摆动的限位组件。限位组件的数量设置为两个,两个限位组件分别设置于防护门7的两侧。限位组件包括套筒12a和滑杆12b,套筒12a设置于防护门7的侧面,滑杆12b的两端分别通过连接杆13设置于支撑杆8,滑杆12b和支撑杆8平行设置,套筒12a套设于滑杆12b。

该物料提升机进料口自动安全防护门的具体使用过程是:吊箱5降落时,吊箱5压住压杆10,吊箱5向下推动压杆10,滑块101在滑槽81中滑动,压杆10通过第二钢丝绳11e带动防护门7向上运动,在防护门7向上运动过程中套筒12a和滑杆12b可防止防护门7的晃动,当吊箱5降落到地面时,防护门7上升到最高处,防护门7打开。吊箱5上升时,防护门7在自身重力作用下,防护门7沿滑杆12b向下运动,防护门7通过第二钢丝绳11e带动压杆10向上运动,当防护门7与地面接触时,压杆10停止滑动,压杆10上升到最高处,防护门7关闭。因此,防护门7具有随吊箱5的升降而自动开闭的优点。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