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圆棒零件等间距送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59225发布日期:2019-02-15 19:39阅读:335来源:国知局
一种圆棒零件等间距送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动送料装置,特别是一种圆棒零件等间距送料装置。



背景技术:

在自动化生产、装配过程中,经常需要使用送料装置来实现物料的自动供给,传统的送料装置有振动式送料机或机械式送料机等等,对于圆棒类的工件来说,振动式送料机的分选、输送效率相对较低,因此往往采用机械式的送料机构。但机械式的送料机构虽然能够实现物料的持续供给,但往往无法实现等节拍、等间距的输送,导致后续的工位难以处理送来的物料。因此现在需要一种能够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或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不足,提出一种结构简单,设计巧妙,能够分选、输送圆棒类的零件,并将这些零件按照一个固定的间距输出的送料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圆棒零件等间距送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送料装置包括底座1,底座1上设置有存料箱2,存料箱2的底板倾斜设置,在存料箱的底部开设有出料口,出料口的下方设置有第一倾斜料道3,在底座1上还转动支撑有转盘4,转盘4通过转盘电机14进行驱动,在转盘4的外圆周上均匀分布有多个凹槽5,所述凹槽5的内径与被运送的圆棒零件6的外径相互匹配,在底座1上还固定支撑有第二倾斜料道7,第二倾斜料道7的顶端与转盘4的卸料位相配,而第二倾斜料道7的底端则位于输送齿形带8的上料位处,所述的输送齿形带8通过主动齿9和被动齿10共同支撑,且所述的主动齿9与调速电机的工作端相连,同时在输送齿形带8的上表面等距地均匀分布有多条输送齿11,相邻输送齿11之间的间距与圆棒零件6的外径相互匹配,在第二倾斜料道7的上方还分别设置有第一检测传感器12和第二检测传感器13,其中第一检测传感器12的检测位置为第二倾斜料道7的底部,第二检测传感器13的检测位置为第二倾斜料道7的上部。

本实用新型同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本种结构形式的圆棒零件等间距送料装置,其结构简单,设计巧妙,布局合理,针对圆棒类零件的特点,设计出一种特殊的送料装置,这种装置能够让圆棒类零件按照一定的间距实现稳定输出,从而实现分选与送料的目的,同时它内部设置的带有凹槽的转盘可调节送料速度,从而保证送料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并且它的制作工艺简单,制造成本低廉,因此可以说它具备了多种优点,特别适合于在本领域中推广应用,其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A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图2所示:一种圆棒零件等间距送料装置,包括底座1,在底座1上设置有存料箱2,存料箱2的底板倾斜设置,在存料箱的底部开设有出料口,出料口的下方设置有第一倾斜料道3,在底座1上还转动支撑有转盘4,转盘4通过转盘电机14进行驱动,在转盘4的外圆周上均匀分布有多个凹槽5,所述凹槽5的内径与被运送的圆棒零件6的外径相互匹配,在底座1上还固定支撑有第二倾斜料道7,第二倾斜料道7的顶端与转盘4的卸料位相配,而第二倾斜料道7的底端则位于输送齿形带8的上料位处,所述的输送齿形带8通过主动齿9和被动齿10共同支撑,且所述的主动齿9与调速电机的工作端相连,同时在输送齿形带8的上表面等距地均匀分布有多条输送齿11,相邻输送齿11之间的间距与圆棒零件6的外径相互匹配,在第二倾斜料道7的上方还分别设置有第一检测传感器12和第二检测传感器13,其中第一检测传感器12的检测位置为第二倾斜料道7的底部,第二检测传感器13的检测位置为第二倾斜料道7的上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圆棒零件等间距送料装置的工作过程如下:首先将需要进行分算与输送的圆棒零件6放置在存料箱2中,所有圆棒零件6都相互平行,由于存料箱2的底板是倾斜的,因此圆棒零件会通过其底部的出料口运动到第一倾斜料道3上,由于转盘4的表面设置有多个圆周均匀分布的凹槽5,因此这些凹槽5会将圆棒零件6转运到第二倾斜料道7处,并在第二倾斜料道7处排队,圆棒零件6会在第二倾斜料道7的底端进入到输送齿形带8,每一个圆棒零件6都会落入到相邻的输送齿11之间的间隙中,并最终被输送齿形带8输送到下一工位处;

在上述工作过程中,第一检测传感器12与第二检测传感器13始终对第二倾斜料道7上的圆棒零件6的情况进行监测,如果第一检测传感器12检测不到圆棒零件6,说明此时零件不足,则加快转盘4的转速,在短时间内向第二倾斜料道7上补充圆棒零件6,如果第二检测传感器13检测到圆棒零件6,说明此时零件过多,则减慢转盘4的转速,防止零件在第二倾斜料道7上过量堆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