轿厢顶部护栏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766565发布日期:2019-09-25 00:22阅读:371来源:国知局
轿厢顶部护栏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轿厢顶部护栏。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的轿厢顶部护栏以能折叠的方式设于电梯的轿厢顶部。轿厢顶部护栏包含沿轿厢侧面延伸而形成轿厢顶部护栏侧面的一对侧面框架、及沿轿厢背面延伸而形成轿厢顶部护栏背面的背面框架。这种轿厢顶部护栏在电梯运转时,各框架互相分离并伏在轿厢顶面,成为折叠状态。然后,在进行电梯的保养、检查等维保作业时,通过立起各框架并相对着安装来进行组装,并投入使用。

另外,这种轿厢顶部护栏在组装时,维保作业人员通常从登梯处楼层立起侧面框架,然后乘入轿厢之上,立起背面框架,并组装于侧面框架。因此,维保作业人员必须在轿厢顶部护栏未投入使用的状态下乘入轿厢之上。所以,维保作业人员从轿厢掉下的危险性高。另外,在进行轿厢顶部护栏的组装期间,立起的框架有时会倒。所以,轿厢顶部护栏的组装繁杂且存在受伤的危险。另外,本来从操作性的观点来看,期望减少组装作业的步骤。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鉴于这种情况,目的是提供一种无需乘入轿厢顶面就能简单使用的轿厢顶部护栏。

根据一实施方式的轿厢顶部护栏为以能折叠的方式设于电梯轿厢上方的轿厢顶部护栏,其包含各自如平行于所述轿厢顶面的第1方向上延伸且与正交于所述第1方向的第2方向相对的一对侧面横栏、在所述第2方向上延伸且与所述一对侧面横栏的所述第1方向上的一侧端部连接的背面横栏、及将对应的侧面横栏连接于所述轿厢的一对竖栏。所述竖栏以能相对于所述轿厢在垂直于所述第2方向的平面内转动的方式进行连接、并且通过枢轴接着于对应的所述侧面横栏。而且,所述竖栏能在相对于所述轿厢顶面立起的立起位置与相较所述立起位置而倒伏在所述第1方向的一侧的倒伏位置之间转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具有轿厢顶部护栏的电梯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电梯的后视立体图。

图3是图1所示的轿厢顶部护栏的立体图。

图4是图3所示的轿厢顶部护栏的侧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第2实施方式中的轿厢顶部护栏的立体图。

图6是倾倒防止部的立体图。

图7是图5所示的轿厢顶部护栏的侧视图。

图8是倾倒防止部的变化例的立体图。

图9(a)~(c)是用于说明图8所示的倾倒防止部的使用方法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第3实施方式中的轿厢顶部护栏的立体图。

图11是背面横栏处于延长位置的、图10所示的轿厢顶部护栏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1实施方式)

参考图1至图4,对第1实施方式中的具有轿厢顶部护栏的电梯进行说明。

另外,在以下说明中,从门侧看(参考图1),将电梯轿厢门开闭的方向称为左右方向,将乘客从轿厢内出来的方向称为前方,将乘客进入轿厢内的方向称为后方,将垂直方向称为上下方向。

另外,在图3及图4中,为了明确,将省略含上梁的轿厢框和导轨等的图示。

图1及图2所示的电梯100包含配置于井道2内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轿厢侧导轨21L,21R、及受该一对轿厢侧导轨21L,21R引导在井道2内部升降的轿厢20。轿厢20的前表面设有沿左右方向开闭的左右一对门20a,20b。

另外,配置于轿厢20的后表面20M侧的对重22受左右一对锤侧导轨23L,23R引导而在井道2内部升降。

从门20a,20b侧看,在左侧轿厢侧导轨21L及锤侧导轨23L顶部间架设有卷扬机支持体24,其顶面装载固定有卷扬机25。

该卷扬机25所旋转驱动的主滑轮26的外径设定为由主钢丝绳27的外径决定的必要最小限度尺寸,且卷扬机25与该主滑轮26大致同直径且为长轴者。

另外,从垂直方向上方看井道2时(俯视时),卷扬机25的主滑轮26侧的端部位于对重22的上方,与主滑轮26相反之侧的端部(前端)25a位于轿厢20的左侧面20L的前后方向上的中央部上方。

而且,卷扬机25和主滑轮26同轴,其轴线从门20a,20b侧看在轿厢20的左侧面20L,换言之从门20a,20b侧看在井道2的左侧内壁面2L平行地延伸。

此外,在主滑轮26卷挂有主钢丝绳27,呈吊桶状地悬挂着轿厢20及对重22。

另外,在图1及图2中,参考编号800显示了登梯处最上层的结构面。因此,如图1及图2所示,卷扬机25配置于最上层楼高度的上方。

另一方面,在轿厢20的上部,构成轿厢框的一部分分的上梁28在左右方向上水平地延伸。

另外,如图1及图2所示,在轿厢20的下表面20d配设有滑轮支持梁29,其在水平面内沿前后左右方向倾斜地延伸,从垂直方向上方看时相对于上梁28呈X形。

而且,在该滑轮支持梁29的两端部,左右一对轿厢侧滑轮30L,30R分别被支持且旋转自如。如图1及图2所示,这些轿厢侧滑轮30L,30R相对于轿厢20的重心对称地配置。

另外,如图2所示,在卷扬机支持体24的下方且从门20a,20b侧看为左侧轿厢侧滑轮30L的上方设有包含两个导向滑轮50a,50b的导向滑轮单元50。导向滑轮单元50具有导向滑轮座(sheave base)50c,其从门20a,20b侧看自卷扬机支持体24的下表面的中央部朝左侧锤侧导轨23L向后方且下方延伸,在导向滑轮座50c的下端部,两个导向滑轮中的一个导向滑轮即第1导向滑轮50a被支持且转动自如,而在导向滑轮座50c的上端部,另一个导向滑轮即第2导向滑轮50b被支持且转动自如。

主钢丝绳27中悬挂轿厢20的部分具有自主滑轮26向(从门20a,20b侧看)左侧轿厢侧滑轮30L按照从第1导向滑轮到第2导向滑轮的排列顺序卷绕于第1导向滑轮50a及第2导向滑轮50b的部分27a(参考图2)、在左右一对轿厢侧滑轮30L,30R之间水平延伸的部分27b(参考图1)、及自(从门20a,20b侧看)右侧轿厢侧滑轮30R向上方延伸而卡在右侧绳头部31的部分27c(参考图1),且以2:1挂绳来悬挂轿厢20。以这样的方式,配置于井道2顶部的卷扬机25经由主钢丝绳27连结于轿厢20。

另外,如图2所示,主钢丝绳27中悬挂对重22的部分具有自主滑轮26向下方延伸的部分27d、在左右一对锤侧滑轮22a,22b之间水平延伸的部分27e、及卷绕于(从门20a,20b侧看)右侧锤侧滑轮22b后向上方延伸而卡在后方绳头部32的部分27f,且以2:1挂绳来悬挂对重22。

另外,后方绳头部32配设于架设在左右一对锤侧导轨23L,23R上端部的后方绳头部支持体33的上面且位于右侧锤侧导轨23R上端部附近,且位于与卷扬机25等高的高度。

如图1及图2所示,在轿厢20的上方设有轿厢顶部护栏60。轿厢顶部护栏60用于在维保作业人员乘到轿厢20的顶面20e上进行电梯100的保养、检查等维保作业时确保其安全。轿厢顶部护栏60以能折叠的方式进行配设,以减小其上下方向的尺寸。以下参考图3及图4,对轿厢顶部护栏60进行详细说明。

轿厢顶部护栏60包含各自沿平行于轿厢20顶面20e的第1方向(在图示例中为前后方向)D1水平延伸的左右一对第1侧面横栏61L,61R、及左右一对第2侧面横栏62L,62R。在图示例中,第1侧面横栏61L,61R及第2侧面横栏62L,62R分别为长条状板状构件。

左侧的第1侧面横栏61L及第2侧面横栏62L沿着轿厢20的左侧面20L延伸。左侧的第2侧面横栏62L配置于左侧的第1侧面横栏61L的下方。右侧的第1侧面横栏61R及第2侧面横栏62R沿着轿厢20的右侧面20R延伸。右侧的第2侧面横栏62R配置于右侧的第1侧面横栏61R的下方。左侧的第1侧面横栏61L和右侧的第1侧面横栏61R与正交于第1方向D1的第2方向(在图示例中为左右方向)D2相对。另外,左侧的第2侧面横栏62R和右侧的第2侧面横栏62R与正交于第1方向D1的第2方向D2相对。

轿厢顶部护栏60还包含在第2方向D2上水平延伸的背面横栏63。在图示例中,背面横栏63也是长条状的板状构件。背面横栏63沿着轿厢20的后表面20M延伸。背面横栏63在其两端部与一对第1侧面横栏61L,61R的第1方向D1上的一侧(后侧)的端部连接。

轿厢顶部护栏60还具有左右一对第1竖栏64L,64R、及左右一对第2竖栏65L,65R。在图示例中,第1竖栏64L,64R及第2竖栏65L,65R分别为呈棱柱状的构件。

左侧的第1竖栏64L及第2竖栏65L将对应的(即左侧的)第1侧面横栏61L及第2侧面横栏62L连接于轿厢20的顶面20e。在图3及图4所示的例中,左侧的第1竖栏64L及第2竖栏65L分别经由下述的安装构件80La,80Lb将左侧的第1侧面横栏61L及第2侧面横栏62L连接于轿厢20。

左侧的第1竖栏64L及第2竖栏65L以能相对于轿厢20在垂直于第2方向D2的平面内(即平行于轿厢20的左侧面20L的平面内)转动的方式进行连接。具体来说,第1竖栏64L及第2竖栏65L的一端部(在立起位置为下端的端部)通过经轴构件83La,83Lb接着于下述的安装构件80La,80Lb来以能相对于轿厢20转动的方式进行连接。

另外,左侧的第1竖栏64L经由在第2方向D2上延伸的轴构件71La,72La接着于左侧的第1侧面横栏61L及第2侧面横栏62L的第1方向D1上的另一侧(前侧)的端部。另外,左侧的第2竖栏65L经由在第2方向D2上延伸的轴构件71Lb,72Lb接着于左侧的第1侧面横栏61L及第2侧面横栏62L的第1方向D1上的一侧(后侧)的端部。

在左侧的第1侧面横栏61L的两端部设有轴构件71La,71Lb贯通的轴孔。另外,在左侧的第2侧面横栏62L的两端部设有轴构件72La,72Lb贯通的轴孔。另外,在图示例中,供第1竖栏64L的轴构件71La,72La贯通的轴孔及供第2竖栏65L的轴构件71Lb,72Lb贯通的轴孔为大致正圆的轴孔,但轴构件71La,71Lb贯通的一轴孔及轴构件72La,72Lb贯通的一轴孔也可为在第1方向(前后方向)D1上延伸的长孔。

而且,左侧的第1竖栏64L及第2竖栏65L能在通过枢轴接着于侧面横栏61L,62L的状态下于轴构件83La,83Lb的周围在相对于轿厢顶面20e立起的立起位置(在图3中以实线表示的位置)与相较立起位置倒伏于第1方向D1上的一侧(后侧)的倒伏位置(在图3中以二点链线表示的位置)之间转动。

同样地,右侧第1竖栏64R及右侧第2竖栏65R将对应的(即右侧的)第1侧面横栏61R及第2侧面横栏62R连接于轿厢20。在图3及图4所示的例中,右侧的第1竖栏64R及第2竖栏65R分别经由下述的安装构件80Ra,80Rb将右侧的第1侧面横栏61R及第2侧面横栏62R连接于轿厢20的顶面20e。

右侧的第1竖栏64R及第2竖栏65R以能相对于轿厢20在垂直于第2方向D2的平面内(即平行于轿厢20的右侧面20R的平面内)转动的方式进行连接。具体来说,第1竖栏64R及第2竖栏65R的一端部(在立起位置为下端的端部)通过经轴构件83Ra,83Rb接着于下述的安装构件80Ra,80Rb来以能相对于轿厢20转动的方式进行连接。

另外,右侧的第1竖栏64R经由在第2方向D2上延伸的轴构件71Ra,72Ra接着于右侧的第1侧面横栏61R及第2侧面横栏62R的第1方向D1上的另一侧(前侧)的端部。另外,右侧的第2竖栏65R经由在第2方向D2上延伸的轴构件7Rb,72Rb接着于右侧的第1侧面横栏61R及第2侧面横栏62R的第1方向D1上的一侧(后侧)的端部。

在右侧的第1侧面横栏61R的两端部设有轴构件71Ra,71Rb贯通的轴孔。另外,在左侧的第2侧面横栏62R的两端部设有轴构件72Ra,72Rb贯通的轴孔。另外,在图示例中,供第1竖栏64R的轴构件71Ra,72Ra贯通的轴孔及供第2竖栏65R的轴构件71Rb,72Rb贯通的轴孔为大致正圆的轴孔,但轴构件71Ra,71Rb贯通的一轴孔及轴构件72Ra,72Rb贯通的一轴孔也可为在第1方向(前后方向)D1上延伸的长孔。

而且,右侧的第1竖栏64R及第2竖栏65R能在通过枢轴接着于侧面横栏61R,62R的状态下于轴构件83Ra,83Rb的周围在相对于轿厢顶面20e立起的立起位置(在图3中以实线表示的位置)与相较立起位置倒伏于第1方向D1上的一侧(后侧)的倒伏位置(在图3中以二点链线表示的位置)之间转动。

在图3及图4所示的例中,在轿厢顶面20e固定有4个安装构件80La,80Lb,80Ra,80Rb。4个安装构件80La,80Lb,80Ra,80Rb以与上述竖栏64L,65L,64R,65R的一端部(在立起位置为下端的端部)的位置对应的方式进行配设。

在图3所示的例中,左侧的第1安装构件80La及第2安装构件80Lb分别具有左右一对支持构件81La,82La及左右一对支持构件81Lb,82Lb。左右一对支持构件81La,82La及左右一对支持构件81Lb,82Lb分别支持在第2方向D2上延伸的轴构件83La,83Lb的两端部。如上所述,左侧的第1竖栏64L及第2竖栏65L分别经由轴构件83La,83Lb接着于安装构件80La,80Lb。

另外,在图3所示的例中,右侧的第1安装构件80Ra及第2安装构件80Rb分别具有左右一对支持构件81Ra,82Ra及左右一对支持构件81Rb,82Rb。左右一对支持构件81Ra,82Ra及左右一对支持构件81Rb,82Rb分别支持在第2方向D2上延伸的轴构件83Ra,83Rb的两端部。如上所述,右侧的第1竖栏64R及第2竖栏65R分别经由轴构件83Ra,83Rb接着于安装构件80Ra,80Rb。

另外,后侧的第2安装构件80Lb,80Rb的配置(因而后侧的第2竖栏65L,65R的配置)如图4所示,定为在第2竖栏65L,65R处于倒伏位置时(即轿厢顶部护栏60处于折叠状态时)第2竖栏65L,65R的一部分不会在相较第1方向D1上的一侧的端部(后端)为一侧(后侧)处露出。在图3所示的例中,前侧的第1安装构件80La,80Ra配置于轿厢顶面20e的前端附近(第1方向D1上的另一侧端部的附近)。另一方面,后侧的第2安装构件80Lb,80Rb配置于前后方向(第1方向D1)上的轿厢顶面20e的中央区域。

轿厢顶部护栏60还包含用于防止向处于立起位置的第1竖栏64L,64R的第1方向D1上的另一侧(前侧)倾倒的倾倒防止部85L,85R。

在图3及图4所示的例中,倾倒防止部85L,85R固定于轿厢20的顶面20e。具体来说,倾倒防止部85L,85R分别固定于左第1安装构件80La及右第1安装构件80Ra,从而经由该安装构件80La,80Ra固定于轿厢顶面20e。倾倒防止部85L,85R为在第2方向D2上延伸的板状构件。倾倒防止部85L,85R分别配置于由第1安装构件80La,80Ra支持的轴构件83La,83Ra的前方且上方,其两端部固定于一对支持构件81La,82La及一对支持构件81Ra,82Ra。这种倾倒防止部85L,85R在第1竖栏64L,64R处于立起位置时抵接于第1竖栏64L,64R的前表面,从而能防止第1竖栏64L,64R向第1方向D1上的另一侧(前侧)倾倒。另外,不会妨碍第1竖栏64L,64R的立起位置与倒伏位置之间的转动。另外,通过防止第1竖栏64L,64R的倾倒也将防止向处于立起位置的第2竖栏65L,65R的第1方向D1上的另一侧(前侧)倾倒。

另外,倾倒防止部85L,85R也可分别配置于由第1安装构件80La,80Ra支持的轴构件83La,83Ra的后方且下方。这种倾倒防止部85L,85R在第1竖栏64L,64R处于立起位置时抵接于第1竖栏64L,64R的后表面,从而能防止第1竖栏64L,64R向第1方向D1上的另一侧(前侧)倾倒。另外,不会妨碍第1竖栏64L,64R的立起位置与倒伏位置之间的转动。

而且,倾倒防止部85L,85R也可为用于防止处于立起位置的第2竖栏65L,65R向第1方向D1上的另一侧(前侧)倾倒者。另外,倾倒防止部85L,85R也可直接固定于轿厢20的顶面20e。

接着,对包含这种构成的第1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首先,对通常运转时的电梯100的作用进行说明。在通常运转时,卷扬机25旋转驱动主滑轮26,这样轿厢20会沿着左右一对轿厢侧导轨21L,21R在井道2的内部升降。同时,对重22受左右一对锤侧导轨23L,23R引导而在井道2的内部升降。此时、轿厢顶部护栏60成为竖栏64L,65L,64R,65R处于倒伏位置的折叠状态(参考图4)。

接着,在电梯100的保养、检查、交换等维保作业时,由卷扬机25旋转驱动主滑轮26,将轿厢顶面20e的位置调节成维保作业人员所处的登梯处楼层的位置。而且,维保作业人员从登梯处楼层拉第1竖栏64L,64R,在其一端部(安装构件80La,80Ra侧的端部)的轴构件83La,83Ra的周围转动,从而在立起位置立起。此时,第1竖栏64L,64R一边相对于侧面横栏61L,62L,61R,62R转动一边立起。

第1竖栏64L,64R被拉,这样第2竖栏65L,65R也经由侧面横栏61L,62L,61R,62R被拉,在其一端部(安装构件80Lb,80Rb侧的端部)的轴构件83Lb,83Rb的周围转动,从而在立起位置立起。此时,第2竖栏65L,65R一边相对于对应的侧面横栏61L,62L,61R,62R转动一边立起。

伴随着竖栏64L,64R,65L,65R的转动,第1侧面横栏61L,61R及第2侧面横栏62L,62R向前方且上方移动,轿厢顶部护栏60的上下方向的尺寸变大。另外,伴随着第1侧面横栏61L,61R的移动,连接于第1侧面横栏61L,61R的背面横栏63也向前方且上方移动。

这样,轿厢顶部护栏60从折叠状态变成竖栏64L,65L,64R,65R处于立起位置的使用状态(参考图3)。

在轿厢顶部护栏60的使用状态下,竖栏64L,64R分别抵接于倾倒防止部85L,85R,因此将防止竖栏64L,64R及竖栏65L,65R向前侧(第1方向D1上的另一侧)倾倒。另外,将防止背面横栏63向前侧(第1方向D1上的另一侧)倾倒。

而且,维保作业人员乘入轿厢顶面20e进行维保作业。此时,维保作业人员在轿厢顶部护栏60的内侧或抓住轿厢顶部护栏60进行维保作业。

维保作业一结束,维保作业人员会从轿厢顶面20e向登梯处楼层移动。而且,从登梯处楼层推第1竖栏64L,64R而分别在轴构件83La,83Ra的周围转动,倒伏于倒伏位置。此时,第1竖栏64L,64R一边相对于对应的侧面横栏61L,62L及侧面横栏61R,62R转动一边倒伏。

第1竖栏64L,64R被推,这样第2竖栏65L,65R也经由侧面横栏61L,62L,61R,62R被推,分别在轴构件83Lb,83Rb的周围转动,从而倒伏在倒伏位置。此时,第2竖栏65L,65R一边相对于对应的侧面横栏61L,62L,61R,62R转动一边倒伏。

伴随着竖栏64L,64R,65L,65R的转动,第1侧面横栏61L,61R及第2侧面横栏61L,61R向后方且下方移动,轿厢顶部护栏60的上下方向的尺寸变小。另外,伴随着第1侧面横栏61L,61R的移动,连接于第1侧面横栏61L,61R的背面横栏63也向后方且下方移动。

这样,轿厢顶部护栏60从使用状态变成竖栏64L,64R,65L,65R处于倒伏位置的折叠状态。

如此,根据第1实施方式,轿厢顶部护栏60以能折叠的方式设在电梯100的轿厢20的上方,且包含各自在平行于轿厢20顶面20e的第1方向D1上延伸而与正交于第1方向D1的第2方向D2相对的一对侧面横栏61L,61R、在第2方向D2上延伸而连接于一对侧面横栏61L,61R的第1方向D1上的一侧的端部的背面横栏63、及将对应的侧面横栏61L,61R连接于轿厢20的一对竖栏64L,64R,65L,65R。竖栏64L,64R,65L,65R以能相对于轿厢20在垂直于第2方向D2的平面内转动的方式连接,并且通过枢轴接着于对应的侧面横栏61L,61R。而且,竖栏64L,64R,65L,65R能在相对于轿厢20顶面立起的立起位置与相较立起位置倒伏于第1方向D1的一侧的倒伏位置之间转动。

这种轿厢顶部护栏60仅通过在第1方向D1上拉或推竖栏64L,64R,65L,65R(或侧面横栏61L,61R)就能简单地变成使用状态及折叠状态。因此,无需将构成轿厢顶部护栏60的各构件相对着组装的作业,操作性良好。因为不需要组装作业,所以在组装作业中也不会有构成轿厢顶部护栏60的构件(例如竖栏或侧面横栏等)倒下致使维保作业人员受伤的危险。而且,因为仅需在第1方向D1上拉或推竖栏64L,64R,65L,65R(或侧面横栏61L,61R),所以维保作业人员能在不身处登梯处楼层的情况下使轿厢顶部护栏60成为使用状态及折叠状态。因此,维保作业人员无需在轿厢顶部护栏60未被使用的状态下乘入轿厢顶面20e。所以,能降低维保作业人员从轿厢顶面20e摔落的危险性。

另外,根据第1实施方式,在轿厢20的顶面20e设有安装构件80La,80Ra,80Lb,80Rb。而且,竖栏64L,64R,65L,65R经由轴构件83La,83Ra,83Lb,83Rb接着于安装构件80La,80Ra,80Lb,80Rb。通过这种安装构件80La,80Ra,80Lb,80Rb,能以相对于轿厢20在垂直于第2方向D2的平面内转动的方式连接竖栏64L,64R,65L,65R。

另外,根据第1实施方式,轿厢顶部护栏60还包含用于防止向处于立起位置的竖栏64L,64R,65L,65R的第1方向D1上的另一侧倾倒的倾倒防止部85L,85R。这样,在维保作业人员于使用状态下的轿厢顶部护栏60的内侧进行维保作业期间,背面横栏63不会连同竖栏64L,64R,65L,65R向维保作业人员倾倒,这样安全。

具体来说,倾倒防止部85L,85R固定于轿厢20的顶面20e,从而在竖栏64L,64R,65L,65R处于立起位置时会抵接竖栏64L,64R,65L,65R,从而防止竖栏64L,64R,65L,65R向第1方向D1上的另一侧倾倒。

(第2实施方式)

接着,参考图5至图7,对第2实施方式中的轿厢顶部护栏进行说明。

在图5至图7所示的第2实施方式中,不同点在于安装构件未设在轿厢的顶面,第1竖栏经由固定侧面横栏连接于轿厢。另外,不同点在于倾倒防止部未固定在轿厢的顶面。其他构成与图1至图4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大致相同。在图5至图7所示的第2实施方式中,对与图1至图4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附以相同符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另外,在图5至图7中也为了明确而省略上框以外的轿厢框和导轨等的图示。

在图5至图7所示的轿厢顶部护栏160中,第2侧面横栏62L,62R为固定于轿厢20的固定侧面横栏。详细来说,在图5至图7所示的例中,在轿厢20的上方沿左右方向(第2方向D2)水平延伸的上梁28的两端部固定有左右一对托架180L,180R。而且,固定侧面横栏62L,62R分别固定于托架180L,180R。即,固定侧面横栏62L,62R经由托架180L,180R及上梁28固定于轿厢20。而且,左侧的竖栏64L,65L经由轴构件72La,72Lb接着于左侧的固定侧面横栏62L的另一侧(前侧)的端部与一侧(后侧)的端部。另外,右侧的竖栏64R,65R经由轴构件72Ra,72Rb接着于右侧的固定侧面横栏62R的另一侧(前侧)的端部与一侧(后侧)的端部。另外,竖栏64L,65L,64R,65R的一端部(在立起位置为下端的端部)未连接于轿厢20。

而且,竖栏64L,65L,64R,65R以能相对于轿厢20在垂直于第2方向的平面内转动的方式进行连接。在图5至图7所示的例中,竖栏64L,65L,64R,65R经由对应的固定侧面横栏62L,62R以及对应的托架180L,180R及上梁28连接于轿厢20。

在图5至图7所示的例中,竖栏64L,65L,64R,65R能分别在贯通于对应的固定侧面横栏62L,62R的轴构件72La,72Lb,72Ra,72Rb的周围相对于轿厢20转动。而且,竖栏64L,65L,64R,65R能在通过枢轴接着于对应的侧面横栏61L,61R的状态下在立起位置与倒伏位置之间转动。

另外,竖栏64L,65L,64R,65R的配置(因而贯通于固定侧面横栏62L,62R的轴构件72La,72Lb,72Ra,72Rb的配置)定为在竖栏64L,65L,64R,65R处于倒伏位置时(即轿厢顶部护栏60处于折叠状态时)第1竖栏64L,64R的一部分不会相较于轿厢20的第1方向D1上的另一侧的端部(前端)在另一侧(前侧)露出,且第2竖栏65L,65R的一部分不会相较于轿厢20的第1方向D1上的一侧的端部(后端)在一侧(后侧)露出。在图3所示的例中,前侧的轴构件72La,72Ra配置于从轿厢顶面20e的前端朝后方离开一定程度而成的位置。另外,后侧的轴构件72Lb,72Rb配置于从轿厢顶面20e的后端朝前方离开一定程度而成的位置。

如图5至图7所示,轿厢顶部护栏160具有固定于固定侧面横栏62L,62R的倾倒防止部185L,185R。如图6所示,倾倒防止部185L配置于供第1竖栏64L在其周围转动的轴构件72La的后方且下方。倾倒防止部185L从固定侧面横接62L沿第2方向D2向以枢轴接有第1竖栏64L的一侧突出。同样地,倾倒防止部185R配置于供第1竖栏64R在其周围转动的轴构件72Ra的后方且下方。倾倒防止部185R从固定侧面横栏62R沿第2方向D2向以枢轴接有第1竖栏64R的一侧突出。

这种倾倒防止部185L,185R在第1竖栏64L,64R处于立起位置时会抵接于第1竖栏64L,64R的后表面,从而能防止第1竖栏64L,64R向第1方向D1上的另一侧(前侧)倾倒。另外,不会妨碍第1竖栏64L,64R的立起位置与倒伏位置之间的转动。

另外,倾倒防止部185L,185R也可配置于供第1竖栏64L,64R在周围转动的轴构件72La的前方且上方。在这种情况下,倾倒防止部185L,185R在第1竖栏64L,64R处于立起位置时会抵接于第1竖栏64L,64R的前表面,从而防止第1竖栏64L,64R向第1方向D1上的另一侧(前侧)倾倒。

另外,倾倒防止部185L,185R也可固定于第1侧面横栏61L,61R。

另外,倾倒防止部185L,185R也可固定于第1竖栏64L,64R。在这种情况下,倾倒防止部185L,185R在第1竖栏64L,64R处于立起位置时会抵接于侧面横栏61L,61R或侧面横栏62L,62R,从而防止第1竖栏64L,64R向第1方向上的另一侧(前侧)倾倒。

而且,倾倒防止部185L,185R也可固定于侧面横栏61L,61R或侧面横栏62L,62R,在第2竖栏65L,65R处于立起位置时抵接于第2竖栏65L,65R以防止第2竖栏65L,65R向第1方向D1上的另一侧倾倒。另外,倾倒防止部185L,185R也可固定于第2竖栏65L,65R,在第2竖栏65L,65R处于立起位置时抵接于侧面横栏61L,61R或侧面横栏62L,62R以防止第2竖栏65L,65R向第1方向D1上的另一侧倾倒。

接着,对包含这种构成的第2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电梯100的保养、检查、交换等维保作业时,由卷扬机25旋转驱动主滑轮26,将轿厢顶面20e的位置调节为维保作业人员身处的登梯处楼层的位置。而且,维保作业人员从登梯处楼层推(或拉)第1竖栏64L,64R而在贯通于固定侧面横栏62L,62R的轴构件72La,72Ra的周围转动,从而在立起位置立起。此时,第1竖栏64L,64R一边相对于对应的第1侧面横栏61L,61R转动一边立起。

通过第1竖栏64L,64R转动,第2竖栏65L,65R经由第1侧面横栏61L,61R被拉而在贯通于固定侧面横栏62L,62R的轴构件72Lb,72Rb的周围转动,从而在立起位置立起。此时,第2竖栏65L,65R一边相对于对应的第1侧面横栏61L,61R转动一边立起。

伴随着竖栏64L,64R,65L,65R的转动,第1侧面横栏61L,61R向前方且上方移动,轿厢顶部护栏60的上下方向的尺寸变大。另外,伴随第1侧面横栏61L,61R的移动,连接于第1侧面横栏61L,61R的背面横栏63也向前方且上方移动。

这样,轿厢顶部护栏60从折叠状态(参考图7)变成竖栏64L,64R,65L,65R处于立起位置的使用状态(参考图5)。在轿厢顶部护栏60的使用状态下,竖栏64L,64R会抵接于倾倒防止部185L,185R,所以将防止竖栏64L,64R及竖栏65L,65R向前侧(第1方向D1上的另一侧)倾倒。另外,将防止背面横栏63向前侧(第1方向D1上的另一侧)倾倒。

而且,维保作业人员乘入轿厢20的顶面20e进行维保作业。此时,维保作业人员在轿厢顶部护栏60的内侧或抓住轿厢顶部护栏60进行维保作业。

维保作业一结束,维保作业人员从轿厢20的顶面20e向登梯处楼层移动。而且,从登梯处楼层推(或拉)第1竖栏64L,64R而在轴构件72La,72Ra的周围转动,从而倒伏在倒伏位置。此时,第1竖栏64L,64R一边相对于对应的第1侧面横栏61L,61R转动一边倒伏。

通过第1竖栏64L,64R转动,第2竖栏65L,65R经由第1侧面横栏61L,61R被推而在轴构件72Lb,72Rb的周围转动,从而倒伏在倒伏位置。此时,第2竖栏65L,65R一边相对于对应的第1侧面横栏61L,61R转动一边倒伏。

伴随着竖栏64L,65L,64R,65R的转动,第1侧面横栏61L,61R向后方且下方移动,轿厢顶部护栏60的上下方向的尺寸变小。另外,伴随着第1侧面横栏61L,61R的移动,连接于第1侧面横栏61L,61R的背面横栏63也向后方且下方移动。

这样,轿厢顶部护栏60从使用状态变成竖栏64L,64R,65L,65R处于倒伏位置的折叠状态(参考图7)。

如此,根据第2实施方式,进而包含固定于轿厢20的顶面20e、在第1方向D1上延伸、配置于侧面横栏61L,61R的下方的固定侧面横栏62L,62R。而且,竖栏64L,64R,65L,65R经由固定侧面横栏62L,62R连接于轿厢20,竖栏64L,64R,65L,65R通过枢轴接着于固定侧面横栏62L,62R。通过这种固定侧面横栏62L,62R也能以相对于轿厢20在垂直于第2方向D2的平面内转动的方式连接竖栏64L,64R,65L,65R。

另外,根据第2实施方式,倾倒防止部185L,185R固定于竖栏64L,64R,65L,65R及对应的一侧面横栏61L,61R,62L,62R,在竖栏64L,64R,65L,65R处于立起位置时会抵接于竖栏64L,64R,65L,65R及对应的另一侧面横栏61L,61R,62L,62R,从而防止竖栏64L,64R向第1方向D1上的另一侧倾倒。通过这种倾倒防止部185L,185R,在维保作业人员于使用状态下的轿厢顶部护栏60的内侧进行维保作业期间,背面横栏63连同竖栏64L,64R,65L,65R也不会倒向维保作业人员,这样安全。

(倾倒防止部的变化例)

接着,参考图8及图9,对倾倒防止部的变化例进行说明。

图8及图9所示的设有倾倒防止部的竖栏及侧面横栏的构成与图5至图7所示的第2实施方式大致相同。在图8及图9所示的变化例中,对与图5至图7所示的第2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附以同一符号并省略详细说明。

图8及图9所示的倾倒防止部285具有设于右侧的第1竖栏64R的倾倒防止用轴构件287、及设于右侧的第2侧面横栏62R的切口部288。倾倒防止用轴构件287以能移动的方式进行设置,以在第1竖栏64R处于立起位置时收纳于切口部288。

更具体来说,在第1竖栏64R的与第2侧面横栏62R相对的面设有用于引导倾倒防止用轴构件287的槽289。槽289具有在轴构件72Ra与轴构件71Ra之间沿第1竖栏64R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第1槽部分289a、及包含在不与第1槽部分289a平行的方向上延伸的部分的第2槽部分289b。第1槽部分289a以在第1竖栏64R处于立起位置时从侧视看其轴构件72Ra侧(第2侧面横栏62R侧)的端部与第2侧面横栏62R重叠,其他部分从第1竖栏64R的与第2侧面横栏62R重叠的区域延伸出的方式进行设置(参考图9(a))。第2槽部分289b连接于第1槽部分289a的轴构件71Ra侧的端部。

在槽289嵌有在第2方向D2上延伸的倾倒防止用轴构件287。倾倒防止用轴构件287能沿着槽289移动。倾倒防止用轴构件287的一部分在以枢轴接有第2侧面横栏62R的一侧从第1竖栏64R突出。另外,第2槽部分289b以在倾倒防止用轴构件287位于第2槽部分289b内的状态下倾倒防止用轴构件287不会妨碍第1竖栏64R在立起位置与倒伏位置之间转动的方式(即以不会干涉第2侧面横栏62R的方式)进行设置。

切口部288设于第2侧面横栏62R的以枢轴接有第1竖栏64R的一侧的端部。在图示例中,切口部288在贯通于第1竖栏64R的轴构件72Ra的上方通过切除形成有第2侧面横栏62R的上缘部。而且,切口部288能在第1竖栏64R处于立起位置时从下方收纳位于第1槽部分289a的第2侧面横栏62R侧端部的倾倒防止用轴构件287。

这种倾倒防止部185L,185R能在第1竖栏64R处于立起位置时通过将倾倒防止用轴构件287配置于第2侧面横栏62R的切口部288内来限制第1竖栏64R与第2侧面横栏62R的相对转动。因此,在轿厢顶部护栏160处于使用状态时,不仅能防止第1竖栏64R向第1方向D1的另一侧(前侧)倾倒,而且还能防止第1竖栏64R向第1方向D1的一侧(后侧)倒伏。另外,通过将倾倒防止用轴构件287配置于第2侧面横栏62R的切口部288之外,能实现第1竖栏64R与第2侧面横栏62R的相对转动(即能折叠轿厢顶部护栏160)。

另外,也可为:倾倒防止用轴构件287以能移动的方式设于第2侧面横栏62L,而切口部288设于第1竖栏62R。而且,倾倒防止用轴构件287也可在第1竖栏64R处于立起位置时收纳于切口部288。

另外,同样的倾倒防止部285也可设于左侧的第1竖栏64L及左侧的第2侧面横栏62L。另外,同样的倾倒防止部285也可设于第2竖栏65L,65R及对应的第2侧面横栏62L,62R。

而且,也可为:倾倒防止部285具有设于竖栏64L,65L,64R,65R的倾倒防止用轴构件287、及设于对应的第1侧面横栏61L,61R的切口部288,倾倒防止用轴构件287以能移动的方式设置,以在竖栏64L,65L,64R,65R处于立起位置时收纳于切口部288。另外,也可为:倾倒防止部285具有设于竖栏64L,65L,64R,65R的切口部288、及设于对应的第1侧面横栏61L,61R的倾倒防止用轴构件287,倾倒防止用轴构件287以能移动的方式设置,以在竖栏64L,65L,64R,65R处于立起位置时收纳于切口部288。

接着,对包含这种构成的倾倒防止部285的作用进行说明。

首先,在轿厢顶部护栏160处于使用状态且第1竖栏64R处于立起位置时,第1竖栏64R的第1槽部分289a延伸的方向与切口部288能收纳倾倒防止用轴构件287的方向一致。在该状态下,使倾倒防止用轴构件287在第1槽部分289a内移动而配置于第2侧面横栏62R的切口部288内(参考图9(a))。这样,第1竖栏64R与第2侧面横栏62R的相对转动将受到限制。其结果,不仅防止第1竖栏64R向第1方向D1上的另一侧(前侧)倾倒,而且还防止向一侧(后侧)倒伏。

接着,在使轿厢顶部护栏160处于折叠状态时,首先,使倾倒防止用轴构件287沿着第1槽部分289a向上方朝切口部288之外移动。然后,配置于第2槽部分289b内(参考图9(b))。其后,使第1竖栏64R倒伏在倒伏位置。此时,倾倒防止用轴构件287保持在第2槽部分289b内,从而不会妨碍第1竖栏64R向倒伏位置转动(参考图9(c))。

另外,槽289也可以如下方式设计:当第1竖栏64R处于立起位置时倾倒防止用轴构件287通过自重在第1槽部分289a内向第2侧面横栏62R移动而收纳于切口部288。

如此,根据变化例,倾倒防止部285具有设于竖栏64L,65L,64R,65R及对应的一侧面横栏61L,62L,61R,62R的倾倒防止用轴构件287、及设于竖栏64L,65L,64R,65R及对应的另一侧面横栏61L,62L,61R,62R的切口部288,倾倒防止用轴构件287以能移动的方式设置,以在竖栏64L,65L,64R,65R处于立起位置时收纳于切口部288。通过这种倾倒防止部285,在维保作业人员于使用状态下的轿厢顶部护栏60的内侧进行维保作业期间,背面横栏63连同竖栏64L,64R,65L,65R不会倒向维保作业人员,这样安全。

(第3实施方式)

接着,参考图10及图11,对第3实施方式中的轿厢顶部护栏进行说明。

在图10及图11所示的第4实施方式中,不同点在于背面横栏能在第1方向上滑动,其他构成与图1至图4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大致相同。在图10及图11所示的第4实施方式中,对与图1至图4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附以同一符号并省略详细说明。另外,在图10及图11中为了明确,也省略含上梁的轿厢框或导轨等的图示。

图10及图11所示的轿厢顶部护栏260的背面横栏63经由能在第1方向D1上滑动地支持背面横栏63的左右一对滑动机构90L,90R连接于第1侧面横栏61L,61R的第1方向D1上的一侧(后侧)端部。而且,能在最接近第1侧面横栏61L,61R的收纳位置(参考图10)与最远离第1侧面横栏61L,61R的延长位置(参考图11)之间滑动。

在这里,如上所述,轿厢顶部护栏260设计为:在折叠状态下其一部分从俯视看不会在轿厢20的外侧露出。所以,能配置竖栏64L,64R,65L,65R的位置将受到限制。在图10及图11所示的例中,第2竖栏65L,65R以在处于倒伏位置时其一部分不会相较轿厢20的第1方向(前后方向)D1上的一侧的端部(后端)在一侧(后侧)露出的方式进行配置。因此,第2竖栏65L,65R在处于立起位置时,会在自该一侧的端部(后端)向另一侧(前侧)离开的位置立起。

在这种轿厢顶部护栏260中,背面横栏63形成为能在第1方向D1上滑动。而且,形成为:在轿厢顶部护栏260处于使用状态时,能以轿厢顶部护栏260包围比竖栏64L,64R,65L,65R及侧面横栏61L,62L,61R,62R所包围的区域更广的区域。

更具体来说,在图10及图11所示的例中,左侧的滑动机构90L具有沿第1侧面横栏61L延伸的基板91L。基板91L沿第1侧面横栏61L延伸。在基板91L的与第1侧面横栏61L相对的面设有在第1方向D1上延伸的滑块92L。滑动机构90L还具有设于与第1侧面横栏61L的基板91L相对的面且在第1方向D1上延伸的滑轨93L。在滑轨93L安装有滑块92L,且形成为能使基板91L沿第1方向D1移动。

另外,右侧的滑动机构90R具有沿第1侧面横栏61R延伸的基板91R。在基板91R的与第1侧面横栏61R相对的面设有在第1方向D1上延伸的滑块92R。滑动机构90R还具有设于与第1侧面横栏61R的基板91R相对的面且在第1方向D1上延伸的滑轨93R。在滑轨93R装有滑块92R,且形成为能使基板91R沿第1方向D1移动。

在上述左右一对滑动机构90L,90R的基板91L,91R连接有背面横栏63的两端部。这样,背面横栏63形成为能沿第1方向D1在图10所示的收纳位置与图11所示的延长位置之间滑动。

而且,在图示例中,滑动机构90L,90R具有折叠限制构件96L,96R,其在背面横栏63相较收纳位置处于延长位置侧时抵接于竖栏65L,65R的上端面以限制竖栏65L,65R从立起位置向倒伏位置侧转动。这样,在背面横栏63相较于收纳位置向延长位置侧滑动的状态下轿厢顶部护栏260被折叠,处于折叠状态的轿厢顶部护栏260的一部分从俯视看在轿厢20的外侧露出。

在图示例中,折叠限制构件96L,96R为连接于基板91L,91R上缘的板状构件。折叠限制构件96L,96R从基板91L,91R向竖栏65L,65R侧伸出。折叠限制构件96L,96R从基板91L,91R的前端延伸到第1方向D1的中央。而且,折叠限制构件96L,96R形成为在竖栏65L,65R处于立起位置的情况下、在背面横栏63处于收纳位置时,不会抵接于竖栏65L,65R的上端面,但在背面横栏63相较收纳位置处于延长位置侧时会抵接于竖栏65L,65R的上端面以限制竖栏65L,65R的转动。因此,背面横栏63相较收纳位置处于延长位置侧时,竖栏65L,65R无法向倒伏位置转动,从而无法折叠轿厢顶部护栏260。

另外,这种折叠限制构件96L,96R也发挥着倾倒防止部的功能,用于防止处于立起位置的竖栏65L,65R向第1方向的另一侧(前侧)倾倒。

如此,根据第3实施方式,背面横栏63能在经由可在第1方向D1上滑动地支持背面横栏63的滑动机构90L,90R连接于侧面横栏61L,61R且最接近侧面横栏61L,61R的收纳位置与最远离侧面横栏61L,61R的延长位置之间滑动。因为背面横栏63能滑动,所以在轿厢顶部护栏260处于使用状态时,能以轿厢顶部护栏260包围比竖栏64L,64R,65L,65R及侧面横栏61L,62L,61R,62R所包围的区域更广的区域。因此,在轿厢顶部护栏260的折叠状态下(即竖栏64L,64R,65L,65R处于倒伏位置时),在配置竖栏64L,64R,65L,65R时,其一部分以俯视看不会在轿厢20的外侧露出,且在轿厢顶部护栏260的使用状态下,能以轿厢顶部护栏260包围轿厢顶面20e的大部分。

另外,根据第3实施方式,滑动机构90L,90R具有折叠限制构件96L,96R,其用于在背面横栏63相较收纳位置处于延长位置侧时抵接于竖栏64L,64R,65L,65R的上端面以限制竖栏64L,64R,65L,65R从立起位置向倒伏位置侧转动。这样,在背面横栏63相较于收纳位置向延长位置侧滑动的状态下,轿厢顶部护栏260被折叠,从而防止处于折叠状态的轿厢顶部护栏260的一部分以俯视看在轿厢20的外侧露出。另外,在轿厢顶部护栏260的使用状态下,能防止处于立起位置的竖栏64L,64R,65L,65R向第1方向上的另一侧倾倒。

对本实用新型的几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这些实施方式仅作为例子展示,并非旨在限定实用新型的范围。这些新的实施方式能以其他各种方式实施,并能在不脱离实用新型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省略、替换及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包含在实用新型的范围和主旨中,并且包含在实用新型注册申请范围中记载的技术方案及其均等的范围内。另外,当然也能在本实用新型主旨的范围内部分地适当地组合这些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