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塔架提升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29119发布日期:2019-08-13 21:30阅读:930来源:国知局
一种塔架提升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桥梁施工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塔架提升装置。



背景技术:

钢拱塔主塔传统安装方式是搭设支架进行原位安装,因主塔高度过大且起重能力的影响,会造成安装难度大,钢拱塔重量大,施工位置高,安装困难,塔身线形也难以控制,作业安全风险高等,比如全塔采用钢结构,塔高117.5m,重2100t的设计为拱形塔的斜拉桥主塔的安装,若采用原位安装的方式,则费时费力,且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本实用新型在上述现有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提出了一种塔架提升装置,可以在水平地面安装完成后再利用该提升装置将钢拱塔提升,很好地克服了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克服钢拱塔安装困难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塔架提升装置,该提升装置设置于滑移轨道中间位置,包括提升塔架,在提升塔架顶端设置提升横梁,提升横梁上安装提升油缸和钢绞线导向装置。

优选的,所述塔架提升装置还包括提升系统传感器,提升系统传感器型号为TX-CJL100。

优选的,所述提升塔架为4个82m高,4m×4m塔架。

优选的,所述滑移轨道上设置4台100t水平牵引油缸,滑移轨道的数量为4条。

优选的,所述提升油缸的数量为6台,牵引力为560t。

优选的,所述提升装置配有2组缆风绳,每组缆风绳有两条缆风绳,每组缆风绳设置2台200t缆风绳油缸,缆风绳顺桥向设置。

优选的,该提升装置作用于钢拱塔上,钢拱塔上设有提升锚梁,提升锚梁上安装有提升吊耳。

优选的,所述提升吊耳的个数为5-15个。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采用一种塔架提升装置,实现主塔边提升边转体的整体提升方式,解决了超高且大重量钢结构安装温度与环境对线形的影响及高空作业的安全问题,节约工作时间并降低高空作业的施工难度;克服传统原位安装的缺陷,使钢拱塔能在水平地面安装后再提升;该实用新型原理简单,实用性强,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布置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钢绞线导向装置布置示意图;

图3是钢绞线导向架侧面图;

图4是钢绞线导向架立面图。

1、滑移轨道; 2、水平牵引油缸;3、提升塔架;4、缆风绳;5、缆风绳油缸;6、提升横梁;7、提升油缸;8、钢绞线;9、钢绞线导向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明本实用新型,但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内容。

一种塔架提升装置,该提升装置设置于滑移轨道1中间位置,滑移轨道1上设置4台100t水平牵引油缸2,滑移轨道1的数量为4条,滑移轨道上设置有滑靴,该提升装置包括提升塔架3,在提升塔架3顶端设置提升横梁6,提升横梁6上安装提升油缸7和钢绞线导向装置,所述提升油缸7的数量为6台,重量为560t;还包括提升系统传感器及电器系统,提升系统传感器型号为TX-CJL100,电器系统包括配电箱、电缆、液压泵站和油管等,液压泵站型号为TX-80-P-D;所述提升塔架3为4个82m高,4m×4m塔架;所述提升装置配有2组缆风绳4,每组缆风绳有两条缆风绳,每组缆风绳设置2台200t缆风绳油缸5,缆风绳顺桥向设置;该提升装置作用于钢拱塔上,钢拱塔上设有提升锚梁,提升锚梁上安装有5-15个提升吊耳,提升吊耳的数量可以为5,6,7,8,9,10,11,12,13,14,15。

具体安装方案为:在塔底设置4条滑移轨道,并设置4台100t水平牵引油缸;在主塔两承台之间设置4个82m高,4m×4m塔架作为提升塔架;顺桥向设置4组缆风绳,每组缆风绳设置2台200T油缸;安装完提升塔架后,在提升塔架顶面设置提升主梁,提升主梁上安装6台560t提升油缸和钢绞线导向装置,同时,在提升锚梁上安装提升吊耳,再安装提升用钢绞线,最后安装提升系统传感器系统及电气系统。

工作流程为:该塔架提升装置工作前,对提升塔架进行反拉方式预压。提升过程中,利用6台560t提升油缸反复提升钢绞线实现提升,前后水平牵引系统及监测系统同步启动。提升全过程应实时监测,各项监测数据无异常后继续提升,当提升锚梁提升22m时转换缆风绳,提升至设计位置后进行对位焊接;实时的监测各项数据包括:锚固受力、提升油缸行程、钢绞线垂直度、提升塔架和提升主梁变形、竖向位移与水平位移,竖向位移与水平位移根据方程(3870+x)2+(66538-y)2= 666502计算,(其中x为滑靴的水平位移,y为提升锚梁锚固点竖向位移)以此来保证塔身的线形、左右塔脚相对位移、提升至设计位置前的主塔稳定性监控及最后主塔的线形监控。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