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汽车碳罐的碳粉灌装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25755发布日期:2019-11-13 02:06阅读:482来源:国知局
一种适用于汽车碳罐的碳粉灌装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汽车碳罐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适用于汽车碳罐的碳粉灌装装置。



背景技术:

汽车碳罐是减少汽车燃油箱、化油器内汽油蒸发物排放的装置,其一般装在汽油箱和发动机之间。在汽车碳罐内填充有大量活性炭粉。由于汽油是一种易挥发的液体,在常温下燃油箱经常不满燃油蒸汽,活性炭粉的作用是将蒸汽引入燃烧并防止挥发至大气中。

以前,碳罐均采用人工灌装方式活性碳粉的填充,严重浪费人力、物力,且生产效率低下,不能满足产线节拍要求。近些年来,出现了一些汽车碳罐自动灌装设备,灌装速度快且均能实现定量灌装,但不能或不便于对其单次灌装量进行调整,即仅能满足某系列碳罐的灌装作业,适用范围极小。已知,不同的车型需预装的碳罐亦各有不同,碳罐内的炭灌装量亦各有不同,因此,在灌装生产线中需要配置多种不同型号的灌装设备。这样一来,不但增大了购置成本,增加了碳罐生产成本,且浪费了大量场地,不利于进行车间规划以及布局。因而,亟待技术人员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设计简单,便于对灌装量进行调整的适用于汽车碳罐的碳粉灌装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涉及了一种适用于汽车碳罐的碳粉灌装装置,包括机架,第一料管、第二料管、卸料部。在机架的内部设置有碳粉容纳过渡腔。上述第一料管、第二料管分别垂直地布置于所述碳粉容纳过渡腔的正上方、正下方,且均与其相连通。卸料部包括卸料支架、第一直线动力元件以及卸料板,其中,卸料支架固定于机架的侧壁上。卸料板插设于碳粉容纳过渡腔,且在第一直线动力元件的驱动下进行往复运行以实现碳粉容纳过渡腔与第二料管的隔断/连通。另外,该适用于汽车碳罐的碳粉灌装装置还包括容量调节部以及驱动部。容量调节部包括容量调节支架、第二直线动力元件以及隔料板,其中,容量调节支架亦固定于机架的侧壁上。隔料板亦插设于碳粉容纳过渡腔,且在第二直线动力元件的驱动下进行往复运行以实现第一料管与碳粉容纳过渡腔的隔断/连通。驱动部可驱使容量调节部整体沿着上下方向进行移动,以改变所述隔料板在碳粉容纳过渡腔的相对位置,进而改变在一次卸料循环中对碳罐的碳粉填充量。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进一步的改进,容量调节部还包括滑动板。容量调节支架借助于螺栓可拆卸地固定于滑动板。在滑动板的左、右侧、沿上下方向均设置有一系列滚轮,相应地,在机架的侧壁上固定有与上述滚轮相适配的轨道。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更进一步的改进,沿滚轮的周缘开设有限位凹槽。限位凹槽的两侧壁均向外倾斜20-45°,相应地,轨道具有v形踏面。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更进一步的改进,上述驱动部包括承力架、轴承座、丝杠、螺母、承力板以及旋转电机。承力架与机架相固定。承力板用于螺母与滑动板之间的动力传递。轴承座的数量至少为2件,布置于承力架的内腔。丝杠穿设于轴承座内,且在旋转电机的作用下驱动螺母,以带动滑动板沿上下方向进行移动。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更进一步的改进,上述驱动部还包括导向机构。导向机构包括滑块、与上述滑块相适配的滑轨以及过渡板。过渡板同时实现与螺母以及滑块的连接。滑轨借助于螺栓可拆卸地固定于承力架的内腔。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更进一步的改进,上述驱动部还包括联轴器,其连接于旋转电机和丝杠之间。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更进一步的改进,上述驱动部还包括限位装置。限位装置包括接近开关以及感应片。其中,感应片固定于承力板上,且接近开关的数量设置为3个,沿着承力架的高度方向进行分布,以分别限定容量调节部的上极限位、中位以及下极限位。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进一步的改进,上述卸料部还包括第一压板。正对于第二料管、在第一压板上开设有卸料开口。第一压板压设于卸料板的正上方,且在其底面开设有与卸料板外形相适配的第一滑动凹槽。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进一步的改进,上述容量调节部还包括第二压板。正对于第一料管、在所述第二压板上开设有卸料开口。第二压板压设于隔料板的正上方,且在其底面开设有与隔料板外形相适配的第二滑动凹槽。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更进一步的改进,上述第一直线动力元件和第二直线动力元件均为液压缸、气压缸或直线电机中的任一种。

相较于传统设计结构的碳粉灌装装置,在本发明所公开的技术方案中,根据不同型号碳罐所需活性炭粉量的不同,相应地调整隔料板在碳粉容纳过渡腔的相对位置即可,从而便于适配不同型号的碳罐,扩大其适用范围。另外,更为重要的是,上述调整过程十分方便、快捷。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中适用于汽车碳罐的碳粉灌装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中适用于汽车碳罐的碳粉灌装装置的主视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中适用于汽车碳罐的碳粉灌装装置的右视图。

图4是图1的i局部放大图。

图5是本发明中适用于汽车碳罐的碳粉灌装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去除驱动部防护罩壳)。

图6是图5的主视图。

图7是本发明适用于汽车碳罐的碳粉灌装装置中卸料板与第一压板的装配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适用于汽车碳罐的碳粉灌装装置中第一压板的立体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适用于汽车碳罐的碳粉灌装装置中隔料板与第二压板的装配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适用于汽车碳罐的碳粉灌装装置中第二压板的立体示意图。

1-机架;11-碳粉容纳过渡腔;12-轨道;121-v形踏面;2-第一料管;3-第二料管;4-卸料部;41-卸料支架;42-第一直线动力元件;43-卸料板;44-第一压板;441-第一滑动凹槽;5-容量调节部;51-容量调节支架;52-第二直线动力元件;53-隔料板;54-滑动板;55-滚轮;551-限位凹槽;56-第二压板;561-第二滑动凹槽;6-驱动部;61-承力架;62-轴承座;63-丝杠;64-承力板;65-旋转电机;66-导向机构;661-滑轨滑块组件;662-过渡板;67-联轴器;68-限位装置;681-接近开关;682-感应片;683-支撑条。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前”、“后”、“左”、“右”、“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内容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图1、图2、图3分别示出了本发明中适用于汽车碳罐的碳粉灌装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其主要由机架1,第一料管2、第二料管3、卸料部4、容量调节部5以及驱动部6等几部分构成,其中,在机架1的内部设置有碳粉容纳过渡腔11。上述第一料管2、第二料管3分别垂直地布置于碳粉容纳过渡腔11的正上方、正下方,且均与其相连通。上述卸料部4包括卸料支架41、第一直线动力元件42以及卸料板43,其中,卸料支架41固定于机架1的侧壁上。卸料板43垂直地插设于碳粉容纳过渡腔11的内部,且在第一直线动力元件42的驱动下进行往复运行以实现碳粉容纳过渡腔11与第二料管3的隔断/连通。上述容量调节部5包括容量调节支架51、第二直线动力元件52以及隔料板53,其中,容量调节支架51亦固定于机架1的侧壁上。隔料板53亦垂直地插设于碳粉容纳过渡腔11的内部,且在第二直线动力元件52的驱动下进行往复运行以实现第一料管2与碳粉容纳过渡腔11的隔断/连通。驱动部6可驱使容量调节部5整体沿着上下方向进行移动。这样一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工作人员可以方便地根据具体碳罐所需灌装量的大小来调节容量调节部5的具体位置,即改变所述隔料板53在碳粉容纳过渡腔11的相对位置(即隔料板和卸料板之间的开档),进而改变在一次卸料循环中对碳罐的碳粉填充量,从而便于适配不同型号的碳罐,扩大其适用范围。另外,更为重要的是,上述调整过程十分方便、快捷。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直线动力元件42和第二直线动力元件52均可优选液压缸、气压缸或直线电机中的任一种。

作为上述适用于汽车碳罐的碳粉灌装装置的进一步优化,上述容量调节部5还额外设置有滑动板54。容量调节支架51借助于螺栓可拆卸地固定于该滑动板54上。在滑动板54的左、右侧、沿上下方向均设置有一系列滚轮55,相应地,在机架1的侧壁上固定有与上述滚轮55相适配的轨道12(如图2中所示)。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滑动板54可带动容量调节支架51及其隔料板53沿着机架1的侧壁进行定向滑动,从而更好地去适配调节碳粉单次循环填充量的进程。

出于防止滚轮55“跑偏”现象发生的方面考虑,还可以沿滚轮55的周缘开设有限位凹槽551(如图4中所示)。作为更进一步的细化,限位凹槽551的两侧壁均向外倾斜20-45°,相应地,轨道12具有v形踏面121(如图4中所示)。这样一来,确保轨道12与限位凹槽551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始终保持贴合状态,确保隔料板53自身的水平度,确保容量调节进行的顺利进行,且可以杜绝碳粉泄漏现象发生;另外,当磨损情况发生时,轨道12和限位凹槽551可以自动进行补偿,降低了后期维护成本。

上述用来驱动容量调节部5进行上下位移的驱动部6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具体设计,优选电缸直线模组、气压缸等直驱方式,占用空间较小,且运行平稳。当然,出于设计成本方面考虑,驱动部6亦可以选择丝杠传动机构,具体方案可以参照以下进行:驱动部6主要包括承力架61、轴承座62、丝杠63、螺母(图中未示出)、承力板64以及旋转电机65。其中,承力架61与上述机架1相固定。承力板64用于螺母与滑动板54之间的动力传递。轴承座62的数量至少为2件,布置于承力架61的内腔。丝杠63穿设于轴承座62内,且在旋转电机65的作用下驱动螺母,以带动滑动板54沿上下方向进行移动(如图5、6中所示)。

另外,上述驱动部6还可以额外设置导向机构66。导向机构66包括滑轨滑块组件661以及过渡板662。过渡板662同时实现与螺母以及滑块的连接。滑轨借助于螺栓可拆卸地固定于承力架61的内腔(如图5、6中所示)。

已知,在对旋转电机65进行安装时,需要确保其自身相对于丝杠63的同轴性,防止“憋力”现象的发生,从而增大了旋转电机65的安装困难度,为此,可以在旋转电机65和丝杠63之间增设联轴器67(如图5、6中所示),从而降低了两者的同轴度要求,确保动力的可靠传递。

当然,上述驱动部6还可以额外设置限位装置68。限位装置68包括接近开关681以及感应片682。其中,感应片682固定于承力板64上,且接近开关的数量设置为3个,沿着承力架61的高度方向进行分布,以分别限定容量调节部5的上极限位、中位以及下极限位(如图2中所示),这样一来,可以有效地预防限定容量调节部5与其他结构件发生碰撞现象,确保碳粉灌装装置的安全、可靠运行。更进一步的,布置于中位的接近开关681设计为可调式,相应地,在驱动部6的防护罩壳的外侧壁上固定有与接近开关681相适配的支撑条683,且在其上开设有t形滑槽(如图2中所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根据不同型号碳罐的对应碳粉装入量相应调节接近开关681的位置即可。当容量调节部5移动到位后,驱动部6即停止工作。

最后,为了确保卸料板43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定向位移,进而导致碳粉泄漏现象,还可以在其上述压设有第一压板44。具体设计结构可以参照如下进行:正对于第二料管3、在第一压板44上开设有卸料开口。第一压板44压设于卸料板43的正上方(如图7中所示),且在其底面开设有与卸料板43外形相适配的第一滑动凹槽441(如图8中所示)。另外,为了确保卸料板43相对于第一压板44运行的定向性以及平稳性,可以再滑动凹槽441的侧壁上、沿着卸料板43滑动方向镶嵌一系类润滑石墨条(图中未示出)。

同理,亦可以在隔料板53的正上方压设第二压板56。正对于第一料管2、在第二压板56上开设有卸料开口。第二压板56压设于隔料板53的正上方(如图9中所示),且在其底面开设有与隔料板53外形相适配的第二滑动凹槽561(如图10中所示)。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