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浅底坑用电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867546发布日期:2020-08-14 19:33阅读:578来源:国知局
一种浅底坑用电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梯机械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浅底坑用电梯。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电梯底坑是位于轿厢的最低层站以下的井道部分。其内设有缓冲器及电梯停止开关和井道灯开关、电源插座及照明。底坑中应有足够的空间,该空间的大小以能容纳一个不小于0.50m×0.60m×l.0m的长方体为准。坑底与导靴或滚轮、安全钳楔块、护脚板或垂直滑动部件的净空距离不得小于0.1m。其底部应光滑平整,不能积水。其结构应能承受轿厢或对重与缓冲器碰撞时反力的抗压强度。但是,在老小区改造过程中,需要为旧楼房安装升降梯,在设置底坑时,底坑的深度不能太深,否则会挖到埋在地底下的线缆,由于原建筑物地下的各种管道、线缆等限制,很多情况底坑深度小于1m,无法满足电梯规范的要求,影响旧楼加装电梯方案的可行性,因此,急需研发一种电梯能够满足浅底坑的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浅底坑用电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结构松散、安全性差和不适用于浅底坑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浅底坑用电梯,其包括轿厢;上述轿厢的两外侧面上各设有立柱,上述立柱的轴向沿轿厢竖向分布分布,并分别位于轿厢两外侧面的中间;上述立柱的下端内侧可拆卸的连接于上述轿厢的轿厢底;各上述立柱的外侧上部和下部各设有第一导靴和第二导靴,并且上述第一导靴和第二导靴沿立柱轴线分布;上述第二导靴下方设有固定连接于立柱外侧的安全钳,上述轿厢的顶部设有与上述安全钳连接配合的提拉机构;上述轿厢底的前端设有护脚板,上述护脚板包括固定板和转动板,上述固定板连接于轿厢底的前端,上述转动板的一端可转动的连接于上述固定板的下端,并能够转动到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上述转动板在第一位置时,上述转动板位于固定板竖直方向,上述转动板在第二位置时,上述转动板贴合在轿厢底的底面上。

上述安全钳和提拉机构以及两者之间的连接配合关系都是现有技术。

使用时,首先启动电梯,上述提拉机构运作,从而带动连接在轿厢底上的立柱升降,并通过上述加强板加强浅底坑用电梯结构的稳定性,通过各第一导靴和第二导靴对轿厢进行限位,其中,当电梯正常运行时,上述护脚板的固定板固定不动,转动板转动到上述第二位置,当电梯停运或检修时,护脚板的转动板转动到上述第一位置,在保护检修人员作业的同时也可以起到防止其他人员跌入底坑的作用,最后,通过上述安全钳对浅底坑用电梯进行保护,以防止浅底坑用电梯因故坠落。

本实施方案公开的浅底坑用电梯由于设置有护脚板,当电梯正常运行时,上述护脚板的固定板固定不动,转动板转动到上述第二位置,当电梯停运或检修时,护脚板的转动板转动到上述第一位置,有效的保护了检修人员作业同时也可以起到防止其他人员跌入底坑的技术效果,并且本装置将第一导靴、第二导靴和安全钳均设置在立柱的外侧面上,从而不占用底坑空间,降低了底坑深度要求,因此,浅底坑用电梯具有结构紧凑、安全可靠、适用于浅底坑的有益效果。

可选地:上述立柱为开口向外的u形件,上述u形的立柱下端螺栓连接于轿厢底的侧面。

可选地:上述立柱与轿厢底夹角处还设有加强板;上述加强板为l形,上述加强板的长边螺栓连接于轿厢底的侧面,上述加强板的短边螺栓连接于u形的立柱两翼上。

可选地:上述第一导靴和第二导靴内嵌入有导轨,上述导轨设置于电梯井壁上,并沿电梯井轴向延伸,以便于对轿厢进行限位的作用。

可选地:上述各第一导靴和第二导靴与立柱之间设有垫片,上述垫片能够调节第一导靴和第二导靴与导轨端面的插入深度,具有调节各导靴与导轨之间的连接深度的技术效果。

可选地:上述第一导靴和第二导靴各设有底座,上述底座外侧设有两个竖直连接于底座外侧的竖板,两个上述的竖板之间形成夹持缝,上述导轨置入上述夹持缝内,保证了轿厢平稳上下运动,同时又不占用坑底空间,减小坑底深度要求。

可选地:上述第一导靴和第二导靴螺栓连接于上述立柱。

可选地:上述轿厢底的前端设有轿厢地坎托架,上述轿厢地坎托架螺栓连接于轿厢底的前端。

可选地:上述轿厢地坎托架的上端面设有轿门地坎,上述轿门地坎螺栓连接于上述轿厢地坎托架的上端面,以便于安装轿厢门。

可选地:上述固定板螺栓连接于上述轿厢地坎托架的前面,以使电梯正常运行时,上述护脚板的固定板固定不动,转动板转动到上述第二位置,当电梯停运或检修时,护脚板的转动板转动到上述第一位置,有效的保护了检修人员作业同时也可以起到防止其他人员跌入底坑的技术效果。

综合以上描述,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浅底坑用电梯具有结构紧凑、安全可靠、适用于浅底坑的有益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浅底坑用电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浅底坑用电梯第一导靴和第二导靴的剖面图;

图标:1-轿厢;2-立柱;3-轿厢底;4-加强板;5-第一导靴;6-第二导靴;7-安全钳;8-提拉机构;9-护脚板;10-固定板;11-转动板;12-导轨;13-垫片;14-底座;15-竖板;16-夹持缝;17-轿厢地坎托架;18-轿门地坎;19-第一位置;20-第二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若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若出现术语“水平”、“竖直”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出现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

参见图1,本实施例提出一种浅底坑用电梯,涉及电梯机械技术领域,包括轿厢1;上述轿厢1的两外侧面上各设有立柱2,上述立柱2的轴向沿轿厢1竖向分布分布,并分别位于轿厢1两外侧面的中间;上述立柱2的下端内侧可拆卸的连接于上述轿厢1的轿厢底3;各上述立柱2的外侧上部和下部各设有第一导靴5和第二导靴6,并且上述第一导靴5和第二导靴6沿立柱2轴线分布;上述第二导靴6下方设有固定连接于立柱2外侧的安全钳7,上述轿厢1的顶部设有与上述安全钳7连接配合的提拉机构8;上述轿厢底3的前端设有护脚板9,上述护脚板9包括固定板10和转动板11,上述固定板10连接于轿厢底3的前端,上述转动板11的一端可转动的连接于上述固定板10的下端,并能够转动到第一位置19或第二位置20,上述转动板11在第一位置19时,上述转动板11位于固定板10竖直方向,上述转动板11在第二位置20时,上述转动板11贴合在轿厢底3的底面上。

上述安全钳7和提拉机构8以及两者之间的连接配合关系都是现有技术。

使用时,首先启动电梯,上述提拉机构8运作,从而带动连接在轿厢底3上的立柱2升降,并通过上述加强板4加强浅底坑用电梯结构的稳定性,通过各第一导靴5和第二导靴6对轿厢1进行限位,其中,当电梯正常运行时,上述护脚板9的固定板10固定不动,转动板11转动到上述第二位置20,当电梯停运或检修时,护脚板9的转动板11转动到上述第一位置19,在保护检修人员作业的同时也可以起到防止其他人员跌入底坑的作用,最后,通过上述安全钳7对浅底坑用电梯进行保护,以防止浅底坑用电梯因故坠落。

本实施方案公开的浅底坑用电梯由于设置有护脚板9,当电梯正常运行时,上述护脚板9的固定板10固定不动,转动板11转动到上述第二位置20,当电梯停运或检修时,护脚板9的转动板11转动到上述第一位置19,有效的保护了检修人员作业同时也可以起到防止其他人员跌入底坑的技术效果,并且本装置将第一导靴5、第二导靴6和安全钳7均设置在立柱2的外侧面上,从而不占用底坑空间,降低了底坑深度要求,因此,浅底坑用电梯具有结构紧凑、安全可靠、适用于浅底坑的有益效果。

参见图1,上述立柱2为开口向外的u形件,上述u形的立柱2下端螺栓连接于轿厢底3的侧面;上述立柱2与轿厢底3夹角处还设有加强板4;上述加强板4为l形,上述加强板4的长边螺栓连接于轿厢底3的侧面,上述加强板4的短边螺栓连接于u形的立柱2两翼上。

参见图2,上述第一导靴5和第二导靴6内嵌入有导轨12,上述导轨12设置于电梯井壁上,并沿电梯井轴向延伸,以便于对轿厢1进行限位的作用;上述各第一导靴5和第二导靴6与立柱2之间设有垫片13,上述垫片13能够调节第一导靴5和第二导靴6与导轨12端面的插入深度,具有调节各导靴与导轨12之间的连接深度的技术效果;上述第一导靴5和第二导靴6各设有底座14,上述底座14外侧设有两个竖直连接于底座14外侧的竖板15,两个上述的竖板15之间形成夹持缝16,上述导轨12置入上述夹持缝16内,保证了轿厢1平稳上下运动,同时又不占用坑底空间,减小坑底深度要求;上述第一导靴5和第二导靴6螺栓连接于上述立柱2。

参见图1,上述轿厢底3的前端设有轿厢地坎托架17,上述轿厢地坎托架17螺栓连接于轿厢底3的前端;上述轿厢地坎托架17的上端面设有轿门地坎18,上述轿门地坎18螺栓连接于上述轿厢地坎托架17的上端面,以便于安装轿厢门;上述固定板10螺栓连接于上述轿厢地坎托架17的前面,以使电梯正常运行时,上述护脚板9的固定板10固定不动,转动板11转动到上述第二位置20,当电梯停运或检修时,护脚板9的转动板11转动到上述第一位置19,有效的保护了检修人员作业同时也可以起到防止其他人员跌入底坑的技术效果。

在现有的技术中,浅底坑用电梯的基坑深度为大于等于300毫米,无法满足居家环境电梯的安装和老旧楼房电梯的安装,因为无论是居家环境还是老旧楼房的底层地下都有很多管线,这就使得要安装电梯,其开挖的基坑就不会太深,当基坑深度小于300毫米时,现有的技术就无法解决这一技术问题,因此,上述浅底坑用电梯更适用于电梯底坑深度大于等于150毫米的环境中。

以上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