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外接马达增加动力之绞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077628发布日期:2020-11-27 10:17阅读:52来源:国知局
可外接马达增加动力之绞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绞车,特别是指一种可外接一马达,以增加整体动力,得以提供更宽广适用范围的绞车。



背景技术:

绞车(亦可称动力绞车)是设计用来做为吊挂负载或拖拉负载使用的动力机具,最常见例如:高楼吊挂货(重)物垂直升降用的「吊重卷扬机」即为一种绞车;又,安装于吉普车、越野车前,用来拖挂它车、它物或他人险境移动脱险用的绳索卷扬机具,亦为一种绞车。绞车的作动原理是由一动力源(例如动力马达、电动马达)输出正向或反向的传动动力,经过一减速机构作用后,驱动一索轮正向转动或反向转动,以送出或收回绳索(可是钢索或合成索,并不受限),绳索(钢索或合成索)前端由一锤重钩头勾挂住负载(重物、它车或它物等),以使该负载移动。

习知绞车的构造型态有非常多种,一种属于较为传统的绞车10,如图1所示,该绞车10的一侧具有一马达11,该马达11输出的动力经过内部轴心传动带动一设于另一侧的传动装置12作用,该传动装置12内部是经过若干行星齿轮组传动及减速作用后会带动一索轮13转动,使绕于该索轮13上的绳索(钢索或合成索,未示于图)可作放出或收回的动作;该索轮13的一侧于该减速装置12内设有一离合装置14,其于外部向上伸出一把手,手动操作该把手下降或升起,则经由该离合装置14作用可使该索轮13与该减速装置12间的传动连结或断开;该索轮13是受到一固定座15所支撑,以使整体动力绞车10传动稳定且平顺。该传统型的绞车10可称为「单马达型绞车」。

因为绞车为用以吊挂负载或拖拉负载使用的动力机具,故「单马达型绞车」受限仅由单一马达出力,其可承受的扭力及可产生的拉动力量、拉动速度皆会受到限制,后来遂有「双马达型绞车」问世,以增加整体绞车的扭力及增进拉动力量及拉动速度。一种属于双马达型的绞车20,如图2、3所示,该绞车20具有一传动装置箱33,在该传动装置箱33外部一侧组装有一组属于固定式的马达31、32,该组马达21、22输出的动力皆经传动进入该传动装置箱23内,并即共同带动设于该传动装置箱23内的传动装置(未示于图)作用,进而带动一位置设于该组马达21、22下方的索轮24转动,使绕于该索轮24上的绳索(钢索或合成索,未示于图)可经由动力控制,于需要时做出放出或收回绳索(钢索或合成索)的动作;该索轮24是受到一支撑座25所支撑,该传动装置箱23内的传动装置主要是将动力经过适当减速,以带动绳索(钢索或合成索)放出或收回。该双马达型的绞车20由两具马达21、22结合于该传动装置箱23的一(内)侧,该传动装置箱23外观完整,尤其顶面平整无任何零组件外露,然后该支撑座25支撑该索轮24又共同组装于该传动装置箱23的同侧,并结合于该两具马达21、22的下方,整体绞车20组装上具紧密结合性,明显就是一台动力机具。该双马达型的绞车20因由两具马达同时出力,共同作用于该传动装置,再提供该索轮24双倍扭力,所以相对于单马达型绞车比较,可以提供该索轮24更大的拉动力量及更快的拉动速度,使得该双马达型的绞车20适用于更高负载及更险峻的环境使用,换言之,该双马达型的绞车20能增加整体动力,以提供更宽广的适用范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即在提供一种可提供更大的拉动力量及更快的拉动速度,以提供更宽广适用范围的绞车。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外接马达增加动力之绞车,该绞车具有一组马达,该组马达的出力轴前端各接设有一出力齿轮,并伸入一设于一侧的传动装置箱内与一传动装置的最初齿轮啮接,进而带动一设于该组马达下方的索轮转动,使绕于该索轮上的绳索(钢索或合成索)可经由动力控制做出放出或收回绳索(钢索或合成索)的动作,该索轮是受到一支撑座所支撑;其特征在于:该组马达的上方更组接有一外接马达,该外接马达的前端由一前罩壳支撑而固接于该传动装置箱顶面上,后端则经由一后撑架支撑而固接于该支撑座上方,该外接马达的出力轴前端于该前罩壳内部接设有一出力齿轮,该出力齿轮下方啮接一中间齿轮,该出力齿轮及该中间齿轮皆设置于该前罩壳内部,该前罩壳的下方开空;该传动装置箱的顶面上开设有一开孔,该开孔内设置有一传动齿轮,该传动齿轮的齿体有部分向上穿出该开孔外,该前罩壳内的中间齿轮与该传动齿轮达成啮接,该传动齿轮则与该传动装置的最初齿轮啮接。

上述的可外接马达增加动力之绞车中,该前罩壳底部的前、后侧各向外延伸成为一接合壁体,该接合壁体上开设有接合穿孔;该开孔的顶面前、后侧壁体上开设有与该接合穿孔相对应配合的接合螺孔;该开孔的顶面上可贴合一密封片,该密封片具有一与该开孔对应的穿孔及与该接合螺孔对应的接合穿孔;该外接马达前端的前罩壳固接于该传动装置箱顶面上时,该前罩壳的接合壁体贴附住该密封片及该传动装置箱顶面,使该前罩壳的接合穿孔与该密封片的接合穿孔及该传动装置箱的接合螺孔对正,再由螺栓穿设过该前罩壳的接合穿孔、该密封片的接合穿孔后与该传动装置箱的接合螺孔锁紧。

上述的可外接马达增加动力之绞车中,该传动齿轮的轴心的前、后端是由轴承支撑而设置于该传动装置箱的二侧壁体间。

上述的可外接马达增加动力之绞车中,该传动装置箱顶面上的开孔,可由一饰盖盖置于该开孔上以遮闭该开孔。

上述的可外接马达增加动力之绞车中,该饰盖在本体底部的前、后侧各向外延伸成为一接合壁体,该接合壁体上开设有接合穿孔;该饰盖盖置于该开孔上时,该饰盖的接合壁体贴附住该密封片及该传动装置箱顶面,使该饰盖的接合穿孔与该密封片的接合穿孔及该传动装置箱的接合螺孔对正,再由螺栓穿设过该饰盖的接合穿孔、该密封片的接合穿孔后与该传动装置箱的接合螺孔锁紧。

本实用新型优点及有益效果在于:提供更大的拉动力量及更快的拉动速度,以提供更宽广适用范围的绞车。

【附图说明】

图1所示是习知单马达型绞车的外观立体图。

图2所示是习知双马达型绞车的外观立体图。

图3所示是习知双马达型绞车另一角度的外观立体图。

图4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组装外接马达成为三马达型绞车的外观立体图。

图5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组装外接马达成为三马达型绞车另一角度的外观立体图。

图6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组装外接马达成为三马达型绞车时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7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组装外接马达成为三马达型绞车时的部分立体分解图(2)。

图8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组装外接马达成为三马达型绞车时的左侧视图。

图9所示是本实用新型拆掉外接马达成为双马达型绞车时的立体图。

图10所示是本实用新型拆掉外接马达成为双马达型绞车时的侧视图。

图中标号说明如下:

绞车1马达11传动装置12

索轮13离合装置14固定座15

绞车20马达21、22传动装置箱23

索轮24支撑座25绞车30

马达31、32传动装置箱33索轮34

支撑座35外接马达40前罩壳41

后撑架42出力齿轮43中间齿轮44

接合壁体411接合穿孔412开孔331

传动齿轮332接合螺孔3311密封片333

穿孔3331接合穿孔3332出力齿轮311、321

最初齿轮51传动装置50饰盖60

接合壁体61接合穿孔62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是一绞车30,与前述习知绞车20的外观组成相较,如图4、5所示,该绞车30同样具有一组属于固定式的马达31、32,该组马达31、32输出的动力皆经传动进入一设于一侧的传动装置箱33内,并即共同带动设于该传动装置箱33内一传动装置(图4、5未示出)作用,进而带动一位置设于该组马达31、32下方的索轮34转动,使绕于该索轮34上的绳索(可是钢索或合成索,同样未示于图)可经由动力控制,于需要时做出放出或收回绳索(钢索或合成索)的动作;该索轮34是受到一支撑座35所支撑;与前述习知绞车20相较,该绞车30于该组马达31、32的上方更组接有一外接马达40,该外接马达40为一具可选择组装上,也可以选择拆掉的“第三马达”,该外接马达40的一端(前端)是由一前罩壳41支撑而固接于该传动装置箱33顶面上(图4所示),另一端(后端)则是经由一后撑架42支撑而固接于该支撑座35上方,因此由该前前罩壳41及该后撑架42的共同支撑,使该外接马达40稳固性停留于该组马达31、32的上方。

该外接马达40与该传动装置箱33间的组成关系如图6~8所示,该外接马达40的出力轴前端于该前罩壳41内部接设有一出力齿轮43,该出力齿轮43下方啮接一中间齿轮44,该出力齿轮43及该中间齿轮44皆设置于该前罩壳44内部,该前罩壳41的下方是开空,所以该中间齿轮44显露于该前罩壳41底面内,该前罩壳41底部的前、后侧各向外延伸成为一接合壁体411,该接合壁体411上皆开设有接合穿孔412;该传动装置箱33的顶面上开设有一开孔331,于该开孔331内设置有一接受啮接用的传动齿轮332,该传动齿轮332的轴心的前、后端是由轴承支撑而设置于该传动装置箱33的二侧壁体间,使得该传动齿轮332的齿体有少许部分向上穿出该开孔331外;该开孔331的顶面前、后侧壁体上皆开设有与该接合穿孔412相对应配合的接合螺孔3311,该开孔331的顶面上可贴合一密封片333,该密封片333具有一与该开孔331对应的穿孔3331及与该接合螺孔3311对应的接合穿孔3332。

组装时,先将该密封片333贴附于该传动装置箱33顶面上的开孔331处,使该密封片333的穿孔3331与该开孔331对齐,且该密封片333的接合穿孔3332与该接合螺孔3311一一对正,然后将该外接马达40的前罩壳41的接合壁体411贴附住该密封片333及该传动装置箱33顶面,使得该前罩壳41的接合穿孔412与该密封片333的接合穿孔3332及该传动装置箱33的接合螺孔3311一一对正,过程中,该前罩壳41内的中间齿轮44会与该传动齿轮332达成啮接,然后即可由螺栓穿设过该接合穿孔412、接合穿孔3332后与该接合螺孔3311锁紧,如此达成由该前罩壳41将该外接马达40的前端固接于该传动装置箱33顶面上的组装关系。

请继续参阅图6~8,前已述及,该组属于固定式的马达31、32组装于该传动装置箱33外部一侧,然后该马达31、32的出力轴前端伸入该传动装置箱33内部,并各接设有一出力齿轮311、321,布置上使得该出力齿轮311、321及前述传动齿轮332三者皆与一最初齿轮51啮接(如图7、8所示),所以该马达31、32的出力分别通过该出力齿轮311、321会传导至该最初齿轮51,同时前已述及,该外接马达40的出力通过该出力齿轮43及该中间齿轮44的传动,同样也会传导至该最初齿轮51。

该最初齿轮51属于一传动装置50的最前端齿轮(如图7、8所示),前已述及,该传动装置50装设于该传动装置箱33内部,经过各级传动后,带动一位置设于该组马达31、32下方的索轮34转动,使绕于该索轮34上的绳索(钢索或合成索)可经由动力控制,于需要时做出放出或收回绳索(钢索或合成索)的动作;该传动装置50因非属本实用新型改良研发的重点,故不必赘述其构造组成及作用技术。

前亦曾述及,该外接马达40为一具可选择组装上,也可以选择拆掉的“第三马达”,关于选择将该外接马达40组装上的动作即如图6~8所示,以及前面所详述的过程。至于要将该外接马达40由已经组装的状态选择拆掉,则首先将锁紧于该接合穿孔412、该接合穿孔3332及该接合螺孔3311内的螺栓螺退拆除,同时将该外接马达40后端所接合的后撑架42与该支撑座35解开,然后就可以将该外接马达40连同前端的前罩壳41及后端的后撑架42整体往上提拿离开该绞车30,过程中,该前罩壳41内的中间齿轮44与该传动齿轮332间会由原本啮接的状态随即脱开,所以该外接马达40(连同前端的前罩壳41及后端的后撑架42)整体可轻易被往上提拿离开该绞车30。

将该外接马达40(连同前端的前罩壳41及后端的后撑架42)取离该绞车30后,因为该传动齿轮332的齿体有少许部分向上穿出该开孔331外,故可将一饰盖60盖置于该开孔331上以遮闭该开孔331及该传动齿轮332,如图9、10所示,该饰盖60的本体可刻意制造成为较高状态,外表上可供制作广告文案,然后在本体底部的前、后侧各向外延伸成为一接合壁体61,该接合壁体61上皆开设有接合穿孔62;当将该饰盖60盖置于该开孔331上时,该饰盖60的接合壁体61会是贴附于该密封片333上(因该密封片333未随同该前罩壳41脱开),然后即可由螺栓穿设过该接合穿孔62、接合穿孔3332后与该接合螺孔3311锁紧,达成由该饰盖60遮闭该开孔331的组装关系及作用,同时兼具广告效果。

因此在制造工厂而言,可能是组装完成具有三具马达31、32、40的完整绞车30,然后使用者(经常是越野车、吉普车或休闲车的玩家)购置该完整绞车30装设于车辆上后,可选择三具马达31、32、40皆存在的使用状态,如此可供给该传动装置50最高扭力,以对该索轮34提供最大的拉动力量及最快的拉动速度,可适用于更高负载及更险峻的环境使用。然后当使用者评估认为近期不必使用到最高扭力时,则可以选择将该外接马达40自行拆离,以在使用时较为省电省能源。

由以上说明可知,本实用新型主要是在由一组马达传动的绞车上更可选择组装增加一外接马达(第三马达),使该绞车的传动装置箱内所装设的传动装置同时受到三具马达的动力传输,以提供该绞车的索轮更大拉动力量及更快拉动速度,得以提供更宽广适用范围;并可于不需要时拆除该外接马达(第三马达),使仅由二具马达提供动力,以省电省能源。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