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工件检测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213612发布日期:2022-08-20 04:02阅读:38来源:国知局
一种工件检测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工件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工件检测系统。


背景技术:

2.目前,对工件的气密性检测时,一般将气体注入工件内,并检测工件内部气压的变化,以此判断工件是否漏气,判断工件是否合格。
3.现有技术中,工件的检测一般为单个进行,并且为人工作业,工件的检测效率较低,亟需解决。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开发一种可对多个工件同时进行检测,提高检测效率的工件检测系统。
5.本实用新型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实现:
6.一种工件检测系统,包括:
7.上料机构,包括:
8.多个上料输送带;
9.挡料板,设于上料输送带上;
10.抓料单元,设于多个上料输送带上部;
11.检测机构,设于上料机构侧部,具有多个与工件配合的工件接头;
12.定位固定机构,设于上料机构与检测机构之间,包括:
13.固定板,设于工件接头侧部;
14.多个定位槽,设于固定板上;
15.定位板,设于定位槽两侧边缘的固定板上;
16.驱动单元,设于定位槽内驱动工件滑动;
17.下料机构,设于定位固定机构下部,包括:
18.滑动板,滑动设于固定板底部;
19.开槽,设于滑动板上;
20.其中,所述工件接头、定位槽及开槽之间的数量以及位置关系对应。
21.可选的,所述挡料板设于上料输送带的输送末端处,所述挡料板竖直设置并与上料输送带的输送方向垂直,所述挡料板与上料输送带的架体连接。
22.可选的,所述挡料板的数量及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与工件接头、定位槽及开槽对应。
23.可选的,所述抓料单元包括设于多个上料输送带上部并可多向滑动的移动架,所述移动架底部设有夹爪,所述夹爪与移动架之间设有旋转平台。
24.可选的,所述夹爪的数量及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与工件接头、定位槽及开槽对应。
25.可选的,所述检测机构包括主系统管路,所述主系统管路上设有多个与其连通的
分系统管路,所述分系统管路上设有两个阀门,所述分系统管路的末端处设有工件接头及传感器。
26.可选的,所述定位槽的长度方向为工件在工件接头上的插接方向,所述定位板沿定位槽长度方向设置,所述定位板垂直于固定板,所述定位槽两侧定位板间的间距与工件的尺寸适配。
27.可选的,所述驱动单元包括设于定位槽两侧固定板上的推入气缸和推出气缸,所述推入气缸及推出气缸活塞杆的伸缩方向沿定位槽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定位槽长度方向上两侧的上部分别设有推出块和推入块,所述推出块和推入块通过连杆分别与推出气缸及推入气缸的活塞杆连接。
28.可选的,所述开槽的形状与定位槽相同,所述滑动板沿垂直于定位槽长度方向滑动。
29.可选的,所述滑动板下部设有出料输送带,多个所述定位槽呈直线布置,所述出料输送带沿多个定位槽的布置方向设置。
30.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31.本实用新型可快速对多个工件同时进行上料、检测及出料,代替人工作业,不但降低了人工劳动强度,并且大幅提高工件的检测效率。
附图说明
3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3.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图;
34.图2为检测机构结构图;
35.图3为定位固定机构及出料机构结构图;
36.图4为图3的俯视图;
37.图5为滑动板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38.在下文中,仅简单地描述了某些示例性实施例。正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认识到的那样,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可通过各种不同方式修改所描述的实施例。因此,附图和描述被认为本质上是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
39.在本发明创造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创造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创造的限制。
40.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41.如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工件检测系统,包括上料机构、定位固定机构、检测机构及下料机构,多个工件由上料机构进入定位固定机构,定位固定机构对多个工件定位并固定,检测机构对工件检测后由下料机构输出。
42.上料机构包括四个互相平行且等间距设置的上料输送带12,四个上料输送带12的输送末端处于同一直线上,上料输送带12的输送末端处设有挡料板13,挡料板13与上料输送带12的架体连接,挡料板13竖直设置并与上料输送带12的输送方向垂直。
43.上料机构还包括抓料单元,抓料单元抓取检测工件,抓料单元包括设于上料输送带12上部的移动架14,移动架14被双向移动单元驱动,双向移动单元驱动移动架14沿上料输送带12的输送方向及竖直方向双向滑动。移动架14底部设有四个夹爪16,夹爪16与移动架14之间还设有旋转平台15,旋转平台15驱动夹爪16转动,夹爪16的转动轴为竖直线。四个夹爪16间的位置关系与四个上料输送带12对应,移动架14可带动四个夹爪16分别处于四个上料输送带12上同一位置。
44.检测机构设于上料输送带12的输送末端外侧,检测机构包括主系统管路1,主系统管路1上设有四个与其连通的分系统管路2。分系统管路2上设有两个阀门3,分系统管路2的末端处设有工件接头4及传感器5。四个工件接头4间的位置关系与四个上料输送带12对应。
45.定位固定机构设于检测机构与上料输送带12之间,定位固定机构包括支架,支架侧部设有通过连杆固定的固定板8,固定板8水平设置于工件接头4靠近上料输送带12侧部。固定板8上设有四个定位槽18,定位槽18贯穿固定板8,四个定位槽18之间的位置关系与四个工件接头4对应,定位槽18的长度方向为工件在工件接头4上的插接方向,四个定位槽18分别位于四个工件接头4侧部。定位槽18两侧边缘的固定板8上分别设有定位板9,定位板9沿定位槽18长度方向设置,定位板9垂直于固定板8设置,定位槽18两侧定位板9间的间距与检测工件的尺寸适配。检测工件进入定位槽18并处于两定位板9之间时,检测工件两侧与定位板9滑动接触,检测工件在定位槽18内只能沿其长度方向滑动。
46.定位槽18内设有驱动检测工件沿其长度方向滑动的驱动单元,驱动单元包括设于定位槽18两侧固定板8上的推入气缸20和推出气缸19,推入气缸20及推出气缸19活塞杆的伸缩方向沿定位槽18的长度方向设置。定位槽18靠近工件接头4一侧的上部设有推出块10,推出块10通过连杆与推出气缸19的活塞杆连接。定位槽18远离工件接头4一侧的上部设有推入块11,推入块11通过连杆与推入气缸20的活塞杆连接。推入气缸20驱动推入块11向靠近工件接头4方向滑动,推动工件使工件口与工件接头4插接。推出气缸19驱动推出块10向远离工件接头4方向滑动,推动工件使其与工件接头4分离。
47.出料机构包括设于固定板8底部的滑动板7,滑动板7顶面与固定板8底面滑动接触,滑动板7沿垂直于定位槽18长度方向水平滑动。滑动板7与支架滑动连接,支架上设有驱动滑动板7滑动的直线滑台。滑动板7上设有四个开槽17,开槽17的形状与定位槽18相同,四个开槽17之间的位置关系与四个定位槽18对应。滑动板7沿垂直于定位槽18长度方向滑动,可使四个开槽17分别处于四个定位槽18正下方,开槽17与定位槽18重合,检测工件可穿过定位槽18及开槽17下落。滑动板7沿垂直于定位槽18长度方向滑动,可使四个开槽17分别与四个定位槽18处于错位状态,滑动板7的板体处于定位槽18底部,定位槽18内检测工件被滑动板7承载。
48.出料机构还包括设于滑动板7下部的出料输送带6,出料输送带6沿四个定位槽18
的布置方向水平设置,使得四个定位槽18内下落的工件处于出料输送带6上。
49.系统运行时,四个上料输送带12上的检测工件随着输送进行,抵在挡料板13处,实现了检测工件在上料输送带12上的定位,双向移动单元驱动移动架14移动至挡料板13上部,移动架14下降,四个夹爪16分别夹持四个挡料板13处的检测工件。移动架14将检测工件移动至定位槽18上部,在此过程中,旋转平台15驱动夹爪16转动,夹爪16带动检测工件转动,使检测工件的工件口处于靠近工件接头4一侧。移动架14下降,夹爪16运转,分别将四个检测工件放入四个定位槽18内,此时滑动板7的开槽17与定位槽18错位,滑动板7的板体处于定位槽18底部,检测工件被滑动板7承载,检测工件两侧与定位板9滑动接触。移动架14带动夹爪16离开后,推入气缸20带动推入块11向工件接头4方向滑动,推入块11推动检测工件,使检测工件与工件接头4对接,主系统管路1的气体通过四个分系统管路2分别进入检测工件内,传感器5对检测工件内的气压进行监测,判断检测工件的气密性以完成检测作业。推出气缸19驱动推出块10,推出块10向远离工件接头4方向滑动,推动检测工件与工件接头4分离,并使检测工件处于定位槽18内,直线滑台驱动滑动板7,使滑动板7的开槽17与定位槽18在竖直方向重合,检测工件穿过定位槽18及开槽17落入出料输送带6上输出。也可根据情况,在每个定位槽18下部设置一个独立的出料输送带6进行单独出料。
50.本实用新型可快速对多个工件同时进行上料、检测及出料,代替人工作业,不但降低了人工劳动强度,并且大幅提高工件的检测效率。
51.上述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限制,只要是不经过创造性劳动即可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实现的技术方案,均应视为落入本实用新型专利的权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