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撕层压膜及其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4207034阅读:29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易撕层压膜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易撕层压膜及其制造方法,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能够在一个特定的方向被很容易地撕开并适于用作包装材料的易撕层压膜。
各种液体和粉末状产品,例如液体肥皂、粉末状肥皂和粉末状药分别由复合或层压包装材料以密封状态包装,其中包装材料是用有机树脂薄膜作为基础形成的。在打开这些密封袋时,需能够很容易地撕开袋,从而袋中物既不会溅出也不会撒出。
为此,已提出了以下几种易于撕开的密封袋。
(1)在由层压膜制造密封袋时,使密封部分位于膜周边内侧的膜部分中。在密封部分的外侧有一未粘接膜边缘部分,并在该膜边缘部分中形成一个V形槽。可从V形槽开始撕该密封袋。
(2)在由三层膜制造密封袋时,使密封部分位于膜周边内侧的膜部分中。在密封部分的外侧有一未粘接膜边缘部分,并在该膜边缘部分中形成一个V形槽。此外,在外侧的膜中沿着V形槽的延伸线形成大量的狭缝(日本实用新型申请公开No.61—66137)。可从V形槽开始沿狭缝的形成方向撕开密封袋。
(3)在由层压膜制造密封袋时,使密封部分位于垂直于一开口部分的两周边内侧的膜部分中。在这些密封部分的外侧形成一未粘接的膜边缘部分,并且在各膜边缘部分形成有一个具有大量带状裂痕的裂痕部分(日本实用新型申请公开No.5—178352)。能够从膜边缘部分的任意的位置撕开这种类型的易打开密封袋。
通过用具有良好的热密封性的聚乙烯膜或未延展的聚丙烯膜作为基膜而制造上述密封袋(1)至(3),膜能够稳定地形成在袋中。然而,这些基膜在纵向或横向均难以撕开。为此,具有V形槽的密封袋(1)在许多情况下不方便,也就是说袋被从V形槽沿倾斜方向而不是槽延伸线的横向被撕开,因此,袋中物将撒出。
形成有V形槽和狭缝的密封袋(2)与密封袋(1)相比提高了易撕开性。然而,由于在多层膜的外层中形成大量狭缝需要烦琐的操作,这样就增加了密封袋的成本。
在未粘接膜的周边形成有一个具有大量带状裂痕的裂痕部分的密封袋(3)可稳定地从任何部分稳定地撕开。然而,对于V形槽,裂痕部分仅起撕开的起始点的作用。因此,袋被倾斜地撕开,在许多情况下袋中物将撒出。
其它已知的具有线性易撕开线的密封袋用于口香糖和香烟,其中在撕开方向粘着一带,该带的一端未粘接并伸出。通过拿着带的伸出端并沿着带拉该端部,可线性地撕开该密封袋。然而,不仅在制造密封袋的过程中需要附加的带,而且需要增加将带粘到膜上的步骤。这将增加密封袋的制造成本。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适于做密封袋或密封容器的盖的易撕层压膜,在打开袋或盖时,它能够被沿任何特定形状的方向,例如直线形状,环形或V形,容易地和可靠地撕开。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稳定地批量生产上述易撕层压膜的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易撕层压膜,包括一层多孔有机树脂薄膜,一层热熔性树脂薄膜,和在多孔有机树脂薄膜及热熔性树脂薄膜之间的一层粘结层,其中多孔有机树脂薄膜包括一层刚性的有机树脂薄膜(5),其整个表面有大量细的通孔和/或非通孔,多孔有机树脂薄膜比无孔的有机树脂薄膜有更高的可撕裂性,和多孔有机树脂薄膜热熔性树脂薄膜粘结成强度比撕开区的所述的多孔有机树脂薄膜的抗扯强度更高,但不高于在邻接所述撕开区的毗邻区的所述的多孔有机树脂薄膜的抗扯强度。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易撕层压膜,包括一层其一表面有气相沉积的铝膜的多孔有机树脂薄膜,一层热熔性树脂薄膜和在所述的铝膜和所述的热熔性树脂薄膜之间的一层粘结层,其中多孔有机树脂薄膜包括一层刚性的有机树脂薄膜,在其背离与铝膜接触的表面的一面具有大量细的非通孔,并具有比无孔的有机树脂薄膜的可撕裂性更高的撕裂性,和铝膜和热熔性树脂薄膜粘结成强度比撕开区的多孔有机树脂薄膜的抗扯强度更高,但不高于在邻接撕开区的毗邻区的多孔有机树脂薄膜的抗扯强度。
根据本发明的再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易撕层压膜,包括一层刚性的有机树脂薄膜,一层热熔性树脂薄膜和在有机树脂薄膜和热熔性树脂薄膜之间的一层粘结层。
其中刚性有机树脂薄膜包括一个无孔区和一个有大量细通孔和/或非通孔的多孔区,多孔区具有比无孔区的可撕裂性更高的可撕裂性,和有机树脂薄膜和热熔性树脂薄膜粘结成强度比与多孔区相匹配的撕开区的有机树脂薄膜的多孔区的抗扯强度更高,但不高于在邻接撕开区的毗邻区的有机树脂薄膜的抗扯强度。
根据本发明的再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易撕层压膜,包括一层其一表面有气相沉积的铝膜的刚性有机树脂薄膜(52),一层热熔性树脂薄膜(53),和在铝膜和热熔性树脂薄膜之间的一层粘结层,其中刚性有机树脂薄膜包括一个无孔区和一个具有大量细通孔的多孔区(56),多孔区具有比无孔区的可撕裂性更高的可撕裂性,和铝膜和热熔性树脂薄膜粘结成强度比与多孔区相匹配的撕开区的有机树脂薄膜的多孔区的抗扯强度更高,但不高于在邻接撕开区的毗邻区的有机树脂薄膜的多孔区的抗扯强度。
根据本发明的再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制造易撕层压膜的方法,包括下面步骤安置一个第一辊和一个第二辊使它们相互相对,其中第一辊的一表面沉积着大量的具有尖角部分莫氏硬度不小于5的颗粒,而第二辊具有光滑的表面,通过沿相反方向转动第一辊和第二辊把刚性的细长的有机树脂薄膜穿过第一辊和第二辊之间,控制施加到穿过第一辊和第二辊之间的细长的有机树脂薄膜上的压力使得压力均匀地分布在与第一辊和第二辊接触的整个薄膜的表面,因而使在第一辊(106)表面上的颗粒的尖角部分压入细长的有机树脂薄膜以便形成在整个薄膜表面有大量细通孔和/或非通孔(206)的细长的多孔的有机薄膜,在细长的多孔有机树脂薄膜的一表面涂复一层干层压的粘结剂使得其厚度在撕开区较大,而在邻接撕开区的毗邻区其厚度比撕开区的小,然后干燥干层压粘结剂;和把细长的热熔性树脂薄膜叠加在细长的多孔有机树脂薄膜的涂粘结剂表面上,加热加压把细长的热熔性树脂薄膜与细长的多孔有机树脂薄膜层压在一起。
根据本发明的再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制造易撕层压膜的方法,包括下面步骤安置一个第一辊和一个第二辊使它们相互相对,其中第一辊的一表面沉积着大量的具有尖角部分、莫氏硬度不小于5的颗粒,而第二辊具有其上形成有要求的突起的花纹的圆周表面,至少该形成有突起的花纹的表面包着一层弹性的有机聚合物板,通过沿相反方向转动第一辊和第二辊把刚性的细长的有机树脂薄膜穿过第一辊和第二辊之间,对着穿过第一辊和第二辊之间的细长的有机树脂薄膜对第一辊和第二辊加力直到与突起的花纹相应的有机聚合物质的表面与颗粒的尖部之间的距离小于细长的有机树脂薄膜的厚度,因而使与突起的花纹相对的颗粒的尖角部分借助于有机聚合物板的衬垫作用有选择地压入细长的有机树脂薄膜,以便有选择地形成大量细通孔和/或非通孔,形成一多孔区具有比无孔区的可撕裂性更高的可撕裂性,在细长的有机树脂薄膜的一表面涂复一层干层压的粘结剂使得其厚度在与多孔区相应的撕开区较大,而在邻接撕开区的毗邻区其厚度比撕开区的小,然后干燥干层压粘结剂;和把细长的热熔性树脂薄膜叠加在细长的有机树脂薄膜的涂粘结剂表面上,加热加压把细长的热熔性树脂薄膜与细长的有机树脂薄膜层压在一起。
根据本发明的再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易撕层压膜,包括一层定向有机树脂薄膜,一层热熔性树脂薄膜,和在所述的定向有机树脂薄膜和所述的热熔性树脂薄膜之间的粘结层,其中有机树脂薄膜和热熔性树脂薄膜粘结成强度比沿着有机树脂薄膜的定向方向在撕开区的有机树脂薄膜的定向方向的抗扯强度大,但比邻接撕开区的毗邻区的沿有机树脂薄膜的定向方向的抗扯强度小。
本发明的其它目的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提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显示易见,或从本发明的实践中获得。本发明的目的和优点,可通过特别在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指出的装置和方法而实现和获得。
构成说明书一部分的附图和上面的一般描述以及下面对最佳实施例的详细描述一起示例性地说明了本发明的最佳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原理。


图1A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的易撕层压膜的平面视图;图1B为沿图1A中线1B一1B的截面图;图2为图1A和1B中所示易撕层压膜的部分剖视的透视图;图3为示出由图1A和1B所示的易撕层压膜制造的密封袋的前视图;图4为示出图3中所示的密封袋处于在撕开区被撕开的状态的透视图;图5为示出图3中所示的密封袋处于在邻接区被撕开的状态的透视图;图6为用于说明图3中所示的密封袋的撕开过程的透视图;图7为示出由图1A和1B所示的易撕层压膜制造的另一种密封袋的前视图
图8为示出由图1A和1B所示的易撕层压膜制造的再一种密封袋的前视图;图9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种易撕层压膜的部分剖视的透视图;图10A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再一种易撕层压膜的平面视图,它具有V形撕开区;图10B为沿图10A中线10B—10B的截面图;图11为示出由图10A和10B所示的易撕层压膜制造的密封袋的透视图;图12A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再一种易撕层压膜的平面视图,它具有环形撕开区;图12B为沿图12A中线12B—12B的截面图;图13为用图12A和12B所示的易撕层压膜作为盖的容器的透视图;图14为在制造根据本发明的易撕层压膜中使用的打孔装置的前视图;图15为示出图14中所示打孔装置的主要部件的侧视图;图16为沿图15中线XVI一XVI的截面图;图17为示出图14中所示的打孔装置的第一和第二辊的主要部分的放大的截面图;图18为示出用于制造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种易撕层压膜中的干层压装置的示意图;图19为示出用图18中所示的干层压装置的涂敷辊在多孔有机树脂薄膜的一个表面上形成涂敷膜的状态的透视图;图20A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再一种易撕层压膜的平面视图;图20B为沿图20A中线20B—20B的截面图;图21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再一种易撕膜的截面视图;图22A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再一种易撕层压膜的平面视图;图22B为沿图22A中线22B—22B的截面图;图23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再一种易撕层压膜的部分剖视的透视图;图24为示出由图23中所示的易撕层压膜制造的密封袋的部分剖视的透视图;图25为示出图24中所示的密封袋处于在撕开区被撕开的状态的透视图图26为用于说明图24中所示密封袋的撕开过程的透视图;图27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再一种易撕层压膜的带部分剖视的透视图;图28为示出用于制造根据本发明的再一种易撕层压膜的打孔装置中装设的第二辊(成型辊)的带部分剖视的透视图;图29为用于说明用第一辊和成型辊为有机树脂薄膜进行选择穿孔的截面图30为用于说明用第一辊和成型辊为有机树脂薄膜进行选择穿孔的透视图;图31A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再一种易撕层压膜的平面图;图31B为沿图31A中线31B—31B的截面图;图32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再一种易撕层压膜的截面图;图33A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再一种易撕层压膜的平面图;图33B为沿图33A中线33B—33B的截面图;图34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再一种易撕层压膜的带部分剖视的透视图;图35为由图34所示的易撕层压膜制造的一个密封袋的前视图。
根据本发明的易撕层压膜包括一多孔有机树脂膜、一可热熔树脂薄膜和一位于多孔有机树脂薄膜和可热熔树脂薄膜的粘附层,其中多孔有机树脂薄膜包括一层刚性的有机树脂薄膜,其整个表面有大量细的通孔和/或非通孔,多孔有机树脂薄膜比无孔的有机树脂薄膜有更高的可撕裂性,和所述的多孔有机树脂薄膜和所述的热熔性树脂薄膜粘结成强度比撕开区的所述的多孔有机树脂薄膜的抗扯强度更高,但不高于在邻接所述撕开区的毗邻区的所述的多孔有机树脂薄膜的抗扯强度。
刚性有机树脂的例子为对苯二甲酸乙二醇聚酯(PET),尼龙和定向聚丙烯膜。由这些有机树脂制成的膜最好厚度为6μm或更大,因为通过在这种膜中形成大量细小的通或和/或不通孔而使其具有易撕性。尽管并未特别限定厚度的上限,但考虑到成本最好使厚度为30μm或更小。
可热熔树脂的例子为聚乙烯(例如低密度聚乙烯和线性低密度聚乙烯),乙烯—乙酸乙烯共聚物(EVA)和未伸展的聚丙烯。通常,由这些热熔性树脂制成的膜的厚度为10—50μm。
粘接剂没有特别限定。粘接剂的例子为主要由聚酯基尿烷树脂和聚醚基尿烷树脂组成的粘接剂。
撕裂强度是通过测定当拉伸而撕开一个由有机树脂薄膜形成的预定形状的试块时的最大应力及用该最大应力除以试块的初始厚度而获得的一个值。
多孔有机树脂薄膜的撕裂强度最好为没有孔的有机树脂薄膜的撕裂强度的0.5倍或更低。这是因为如果多孔树脂薄膜的撕裂强度超过没有孔的有机树脂薄膜的0.5倍,则当打开由易撕层压膜制成的密封袋时可能会难以可靠地和容易地在撕开区撕开。多孔有机树脂薄膜的撕裂强度最好为没有孔的有机树脂薄膜的撕裂强度的0.35倍或更低。
在多孔有机树脂薄膜中,最好通或非通孔的平均孔径为0.5—100μm,更好为5—80μm,并且在有机树脂薄膜中通和/或非通孔的形成密度为500孔/cm2或更高,更好为1,000—5,000孔/cm2。具有上述平均孔径并且密度为1,000孔/cm2或更高的通和/或非通孔的多孔有机膜的撕裂强度将充分地低于,例如,没有孔的有机树脂的撕裂强度的0.35倍或以下。因此,这种多孔有机树脂薄膜的撕裂性比没有孔的有机树脂膜高。
多孔有机树脂薄膜的通或非通孔的平均孔径如上面所限定,原因如下。即,如果平均孔径小于0.5μm,则由易撕层压膜制成的密封袋将变得在打开时难以可靠地和容易地在撕开区撕开。另一方面,如果平均孔径大于100μm,则将破坏多孔有机树脂薄膜的印刷特性。
多孔有机树脂薄膜的孔密度如上面所限定,原因如下。即,如果孔密度低于500孔/cm2,则由易撕层压膜制成的密封袋将变得在打开时难以可靠地和容易地在撕开区撕开。通和/或非通孔的形成密度的上限值没有特别限定。通过在后面将描述的用于制造易撕层压膜中的打孔装置一次可加工出25,000孔/cm2的孔密度。
没有特别限定撕开区的形状。例如,撕开区可为环形(例如圆环、矩形环和六边形环)、带形和V形。
邻接撕开区的区域(邻接区)为沿撕开区的撕裂方向的周围区域或除撕开区以外的整个区域。如果邻近区是撕开区的周围区域,则可以一个不高于多孔有机树脂薄膜在邻接区的撕裂强度高于多孔有机树脂膜在其余区域的撕裂强度的强度将多孔有机树脂薄膜和可热熔树脂膜粘接在一起。
多孔有机树脂薄膜和可热熔树脂薄膜之间在撕开区的粘接力应高于多孔有机树脂薄膜的撕裂强度。即,粘接力最好为多孔有机树脂薄膜的撕裂强度的1.2倍或更高,更好为1.5倍或更高。此外,需使多孔有机树脂膜和可热熔树脂薄膜之间在邻接区的粘接力比多孔有机树脂薄膜的撕裂强度低。粘接力最好为多孔有机树脂薄膜的撕裂强度的0.8倍或更小,更好为1.5倍或更小。由具有这种结构的易撕层压膜制造的密封袋的撕开区在撕裂的开始阶段可容易和可靠地撕开。即使在接下来的撕裂过程中在撕开区斜着撕密封袋,袋也能够沿着撕开区和邻接区之间的交界被可靠地撕开。
下面所描述的任一种形式均用于以高于多孔有机树脂薄膜在撕开区的撕裂强度并不高于多孔有机树脂薄膜在邻接区的撕裂强度的强度将多孔有机树脂薄膜粘接到可热熔树脂薄膜上。
(a)粘接层在撕开区的厚度大于粘接层在邻接区的厚度。
(b)在撕开区的粘接层由强度高于多孔有机树脂薄膜的撕裂强度的材料形成,在邻接区的粘接层由粘接力为零或接近零的材料形成。在邻接区的粘接层由在可热熔树脂薄膜的相应于邻接区的表面上涂上一层粘接剂并在覆盖上多孔有机树脂薄膜之前使涂上的粘接剂干燥而形成,该粘接剂由在甲苯、乙酸乙酯和异丙醇中分散酰胺和少量的微硅石而制备成。这种粘接层具有防止涂在其上的粘接剂的性能。这样可在可热熔树脂薄膜的除邻接区外的表面上稳定地形成一层由强度比多孔有机树脂薄膜的撕裂强度高的粘接剂形成的粘接层。
(c)在撕开区的粘接剂由强度高于多孔有机树脂薄膜的撕裂强度的材料形成,并且多孔有机树脂薄膜和可热熔树脂薄膜之间在邻接区保持未粘接,其间没有形成任何粘接层。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描述上述的易撕层压膜。
图1A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的易撕层压膜的平面视图。图1B为沿图1A中线1B—1B的截面图。图2为图1A和1B中所示易撕层压膜的带部分剖视的透视图。易撕层压膜1包括一多孔有机树脂薄膜2,一可热熔树脂薄膜3和一设置于膜2和3之间的粘接层4。
多孔有机树脂薄膜2由有机树脂薄膜5构成,其中形成有大量的细小的通孔6。因此,膜2比没有孔的有机树脂薄膜具有更高可撕性。在一带状撕开区7,粘接层7较厚并以大于多孔有机树脂薄膜2的撕裂强度的强度将多孔有机树脂薄膜2粘到可热熔树脂薄膜3上。在靠近撕开区7的带状邻接区8a和8b,粘接层4的厚度比撕开区7处粘接层的厚度薄,并以不高于多孔有机树脂薄膜2的撕裂强度的强度将多孔有机树脂薄膜2粘接到可热熔树脂薄膜3上。在除了撕开区7以及邻接区8a和8b之外的区域,粘接层4的厚度与撕开区7的一样,并以高于多孔有机树脂薄膜2的撕裂强度的强度将多孔有机树脂薄膜2粘接到可热熔树脂薄膜3上。
应注意,在易撕层压膜1中,沿宽度方向以预定的间隔形成有多组带状撕开区7和多个邻接区8a和8b。
图3为示出由上述易撕层压膜制造的密封袋的前视图。密封袋21是这样制造的,将易撕层压膜1切割至所需的尺寸,折叠切割的膜使多孔有机树脂薄膜2位于外侧,并在两垂直边缘使热熔树脂薄膜3热密封,以使带状撕开区7平行于开口部分22。在袋中装入所需的东西(例如快餐)后通过热密封将开口部分22封闭。注意在图3中,标号23为密封部分,而24为开口侧密封部分。
该密封袋21由如图2所示的易撕层压膜1制成,其中,在带状撕开区7,粘接层4较厚且以高于多孔有机树脂薄膜2的撕裂强度的强度将多孔有机树脂薄膜2粘接到可热熔树脂薄膜3上,而在靠近撕开区7的带状邻接区8a和8b,粘接层4以不高于多孔有机树脂薄膜2的撕裂强度的强度将多孔有机树脂薄膜2粘接到可热熔树脂层3上。因此,当用两只手的手指沿图3中箭头所指的方向在密封袋21的撕开区7的端部施加撕裂力时,在撕裂的开始阶段就可在撕开区7将袋撕开。即使在接下来的撕裂过程中在撕开区7斜着撕密封袋,也能沿着撕开区7和带状邻接区8a和8b之间的边界线性地撕开袋。
也就是说,在密封袋21的各外表面上在多孔有机树脂薄膜2中形成有大量通孔6。这些通孔形成在撕开方向的撕裂起始点,同时降低撕裂强度以利于撕开。此外,在撕开区7,多孔有机树脂薄膜2和可热熔树脂膜3被以高于多孔有机树脂膜2的强度粘接在一起。因此,难撕开的热熔树脂薄膜3的可撕性依赖于易撕的多孔有机树脂薄膜2。其结果,当沿图3中箭头方向压带状撕开区7的端部用两只手的手指施加的力超过多孔有机树脂薄膜2的撕裂强度时,这个力不仅撕开多孔有机树脂薄膜2,也撕开以高于膜2的撕裂强度的强度粘接到膜2上的热熔性树脂薄膜3。因此,如图4所示,尽管热熔性树脂薄膜3难以撕开,但在撕裂区7,可容易和可靠地撕开具有两层重叠的可热熔树脂薄膜3的易撕层压膜1。特别需要使所使用的多孔有机树脂薄膜2的撕裂强度为没有孔的有机树脂薄膜的撕裂强度的0.5倍或更小,最好为0.35倍或更小,并且多孔有机树脂薄膜2和热熔性树脂薄膜3之间的粘接力为多孔有机树脂薄膜2的撕裂强度的1.2倍或更大,最好为1.5倍或更大。在这种情况下,可在带状撕开区7更容易和更可靠地撕开具有两层重叠的可热熔树脂薄膜3的易撕层压膜1。
另一方面,当沿与上述方向相同的方向在密封袋21的带状邻接区8b的端部施加上述相同的力时,由于膜2和3之间在邻接区8b的粘接力低于膜2的撕裂强度,因此多孔有机树脂薄膜2和热熔性对脂薄膜3在撕扯部分剥离。如果膜2和3这样剥离,则可热熔树脂薄膜3的难撕性质独立于易撕的多孔有机树脂薄膜2而在撕扯部分显露出来。因此,如图5所示,在撕开起始点附近,只有多孔有机树脂薄膜2被撕开,而可热熔树脂薄膜3仅仅延展而难以进一步撕开。因此,邻接区8a和8b起止挡的作用,即使在其上施加超过多孔有机树脂薄膜2的撕裂强度或施加可使撕开区撕开的撕开力时亦不能将其撕开。特别需使多孔有机树脂薄膜2和可热熔树脂薄膜3之间在邻接区8a和8b的粘接力最好为多孔有机树脂膜2的0.8倍或更小,更好为0.5倍或更小。在这种情况下,当在邻接区8a和8b上施加撕开力时,可稳定地剥离多孔有机树脂薄膜2和可热熔树脂薄膜3。这样就使得邻接区8a和8b可相对于撕开区7很好地起止挡的作用。
如上所述,当沿图3中箭头所示方向用两只手的手指在密封袋21的带状撕开区7的端部施加一个超过多孔有机树脂薄膜2的撕裂强度的力时,如图4所示,可在撕开的开始阶段容易地在撕开区7将密封袋21撕开。即使在接下来的撕开过程中在撕开区斜着撕密封袋,带状邻接区8a和8b也能起止挡的作用而阻止撕裂。因此,如图6所示,密封袋21能够稳定地和可靠地被沿着撕开区7和邻接区8a(或8b)之间的边界撕开。因此,密封袋21具有良好的线性切割性质,即使当沿所不希望的方向撕密封袋时,亦不会使其中装的东西流出或泄漏,而这在通常的易撕密封袋中是能够发生的。
注意具有图7和8中所示结构的密封袋能够由具有上述结构的易撕层压膜制造。
在图7所示的密封袋21中,只在一个表面上设置平行于开口部分22的带状撕开区7。从撕开区7的端部沿其长度方向伸出一带状舌25。当用一只手拿着具有这种结构的密封袋21,而另一手沿撕开区7拉舌25时,通过如图4—6所示的作用沿着带状撕开区7和带状邻接区8a和8b中一个的边界将袋撕开。因此,袋21在撕开区7的宽度之内撕开,并且只有袋21的一个表面被线性地打开。
如图8所示的密封袋21在一侧的热密封部分23的带状撕开区7的部分形成有一个V形槽26。具有这种结构的密封袋21能够显著地提高撕开初期的可撕性,这是因为V形槽26可用作撕裂的起始点。
如图9所示的易撕层压膜1使用的多孔有机树脂薄膜2由在有机树脂膜5中形成大量非通孔10而形成,因此比设有孔的有机树脂薄膜具有更高的可撕性。多孔有机树脂薄膜2的远离形成有非通孔10的表面的表面形成用作与可热熔树脂薄膜3粘接的表面。其它的结构与图2中所示的一样。和由图2中所示的包括具有大量通孔6的多孔有机树脂薄膜2的易撕层压膜1制成的袋子一样,由包括具有大量非通孔10的有机树脂2的易撕层压膜1制成的密封袋21也能够在打开时被容易地和可靠地撕开。
在如图9所示的易撕层压膜1中,多孔有机树脂薄膜2的远离形成有非通孔10的表面的表面用作与可热熔树脂薄膜3粘接的表面。然而,也可用多孔有机树脂膜的形成有非通孔10的表面作用与可热熔树脂薄膜粘接的表面。
如图1A,1B和2或图9所示的具有高可撕裂性的易撕层压膜可有效地用于制造各种密封袋,这种袋可用于装盛液体或粉状产品,例如液体肥皂、粉末状肥皂,细粒糖,包含糖和粉状奶油的即溶咖啡,以及粉末状的药。
下面将描述具有V形或环形撕开区的易撕层压膜。
图10A为具有V形撕开区的易撕层压膜的平面视图。图10B为沿图10A中线10B—10B所截取的截面图。这种易撕层压膜1包括多孔有机树脂薄膜2和可热熔树脂薄膜3。多孔有机树脂薄膜2由在一有机树脂薄膜5中形成大量的通孔6而形成,因而具有比没有孔的有机树脂薄膜更高的可撕性。易撕层压膜1由置于膜2和3之间的粘接层4而叠合在一起。在V形撕开区11,粘接层4的厚度较厚,并以高于多孔有机树脂薄膜2的撕裂强度的强度将多孔有机树脂薄膜2粘接到可热熔树脂薄膜3上。在靠近撕开区11的V形邻接区12a和12b,粘接层4较薄,并以不高于多孔有机树脂薄膜2的撕裂强度的强度将多孔有机树脂薄膜2粘接到可热熔树脂薄膜3上。在除了与V形撕开区11端部相连的V形邻接区12a和12b之外的区域13,粘接层4的厚度与撕开区11的相同,并以高于多孔有机树脂膜2的撕裂强度的强度将多孔有机树脂薄膜2粘接到可热熔树脂薄膜3上。
图11为一个由具有图10A和10B所示结构的易撕层压膜制造的密封袋的透视图,这种袋用于袋盛盒式磁带或软盘的扁平的平行六面体盒。密封袋31如下制造。即,首先将易撕层压模1切成所需的尺寸,然后将其覆盖在盒上并使多孔有机树脂薄膜2位于外侧。膜1在盒的三个侧表面热密封,并使V形撕开区11位于盒的前正方形表面和与之相对的后正方形表面上。然后,将膜1在相对侧表面折叠和热密封。带状舌32从撕开区11的端部沿着区11的长度方向斜着伸出,撕开区的端部位于盒的侧边缘。
具有这种结构的密封袋31,在V形撕开区11,粘接层4较厚,并以高于多孔有机树脂薄膜2的撕裂强度的强度将多孔有机树脂薄膜2粘接到可热熔树脂薄膜3上。在V形邻接区12a和12b,粘接层4比撕开区11的薄,并以不高于多孔有机树脂薄膜2的撕裂强度的强度将多孔有机树脂薄膜2粘接到可热熔树脂薄膜3上。因此,当一手拿袋31,而用另一只手沿V形撕开区11拉舌32时,以与图4—6所示的上述相同的动作沿撕开区11和靠近撕开区11的邻接区12a和12b之间的交界将袋31撕开。因此,袋31被横过V形撕开区11的宽度而撕开。剩下的膜在上部具有V形的伸出部的形状,而在下部具有V形凹入部分的形状。因此,即使密封袋保留在盒上,也可稳定地除去剩余膜的上部,而膜的下部能从V形的底部被容易地撕开和除去。
通常的用于装盛盒式磁带或软盘的扁平的平行六面体盒的密封袋具有一种结构,其中在沿盒的上侧靠袋的上部设有一带。当通过拉该带而撕开这种密封袋时,盒的上部上的剩余的窄膜可被相对容易地除去。然而,盒的下部上的剩余的宽膜不易除去,除非用例如刀来切,这是因为膜的上边的形状与打开的袋的形状相似是线性的。因此,当用具有V形撕开区11(图10A和10B)的易撕层压膜1制造如图11所示的密封袋31时,在撕开后留在盒上的膜不需用刀或类似的东西来切割而被非常容易地除去。
图12A为具有环状撕开区的易撕膜的平面视图。图12B为图12A中线12B—12B所截取的截面图。这种易撕膜1包括多孔有机树脂薄膜2和可热熔树脂薄膜3。多孔有机树脂薄膜2由在一有机树脂薄膜5中形成大量细小的通孔6而形成,因而比没有孔的有机树脂薄膜具有更高的可撕性。易撕层压膜1由在膜2和3之间设置粘接层4而叠合形成。在环状撕开区14,粘接层4较厚,并以高于多孔有机树脂薄膜的撕裂强度的强度而将多孔有机树脂薄膜2粘接到可热熔树脂薄膜3上,在位于撕开区14外侧的环状邻接区15a以及位于撕开区14内侧的圆形邻接区15b中,粘接层4比撕开区14的薄,并以不高于多孔有机树脂薄膜2的撕裂强度的强度将多孔有机树脂薄膜2粘接到可热熔树脂薄膜3上。在通过环状邻接区15a与环状撕开区14的外圆周部分相连并位于环状邻接区15a外侧的区域16,粘接层4与撕开区14的一样厚,并以高于多孔有机树脂膜2的撕裂强度的强度将多孔有机树脂薄膜2粘接到可热熔树脂薄膜3上。
图13为示出一个用于装盛例如酸乳酪或布丁的液体食物的容器,其盖是由易撕层压膜1制成的。由易撕层压膜1制成的盘状盖42固定到由例如聚丙烯制成的并盛有酸乳酪的容器主体41的开口边缘上。盖42具有舌43,舌43通过沿环状邻接区15a的外周边切割易撕层压膜1而形成,从而从与邻接区15a相连的部分伸出一带状部分。盖42设置成多孔有机树脂薄膜2位于外侧,而可热熔树脂薄膜3与容器主体41的开口边缘接触。通过将可热熔树脂薄膜3热密封在容器主体41的开口边缘上而使酸乳酪液密封地装于容器中。
在上述与容器相连的盖42中,在区域16的舌43部分及与区域16相连的环状撕开区14中,粘接层4较厚。因此,在这些区域,粘接层4以高于多孔有机树脂薄膜2的撕裂强度的强度将多孔有机树脂薄膜2粘接到可热熔树脂薄膜3上。在环状邻接区15a和圆形邻接区15b中,粘接层4比撕开区14的薄,并以不高于多孔有机树脂薄膜2的撕裂强度的强度将多孔有机树脂薄膜2粘接到可热熔树脂薄膜3上。因此,当一只手拿着容器主体41,而用另一只手朝向盖42的环状撕开区14拉舌43时,则通过与如图4—6中所示动作相似的动作沿着撕开区14和环状邻接区15a之间的边界以及撕开区14和圆形邻接区15b之间的边界将盖42撕开。因此,盖42的除了靠近容器主体41的开口边缘的部分之外的部分可被很容易地除去而打开容器,与已有的容器不同,在打开这种容器时,酸乳酪不会从容器主体41中溅出。
通常的用于装盛例如酸乳酪或布丁的容器具有如下的结构。即,通过一粘接层将一可热熔树脂薄膜和一例如聚丙烯的刚性有机膜叠合在一起,对这样形成的层压膜进行冲压以在外周边部分上整体形成一舌,从而形成盖。将这种盖固定到由例如聚丙烯制成的并装盛有例如酸乳酪的容器主体的开口边缘上,从而使可热熔树脂薄膜与开口边缘接触。通过将可热熔树脂薄膜热密封到容器主体的开口边缘上,使酸乳酪液密地装盛在容器中。在打开这种容器时,用一只手朝向容器中心拉舌,以使可热熔树脂薄膜的热密封部分与主体的开口边缘剥离,从而去掉整个盖。但为了确保液密性,不能使可热熔树脂薄膜和主体的开口边缘之间的热密封力太大地减小。因此,需要一个较强的力来从主体的开口边缘剥离可热熔树脂薄膜的热密封部分。其结果,在打开容器时,由施加了过大的力使酸乳酪从容器中溅出,或使热密封部分之外的部分撕裂,从而不能完全打开容器。由于图13所示容器的盖42是由具有如图12A和12B所示的环状撕开区14的易撕层压膜制造的,与通常的容器不同,在打开容器时,可稳定地除去盖42的除了靠近容器主体41的开口边缘的部分之外的部分,而不会使酸乳酪从容器主体41中溅出。
上述的根据本发明的易撕层压膜是一种制造易撕层压膜的方法制造的,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设置一个第一辊和一个第二辊,使它们相互相对,其中第一辊的表面沉积着大量的具有尖角部分莫氏硬度不小于5的颗粒,而第二辊具有光滑的表面。
通过沿相反方向转动第一辊和第二辊把刚性的细长的有机树脂薄膜穿过第一辊和第二辊之间,控制施加到穿过第一辊和第二辊之间的细长的有机树脂薄膜的压力使得压力均匀地分布在与第一辊和第二辊接触的整个薄膜的表面,因而使在第一辊表面上的颗粒的尖角部分压入细长的有机树脂薄膜形成在整个薄膜表面有大量细通孔和/或非通孔的细长的多孔的有机薄膜,在细长的多孔有机树脂薄膜的一表面涂复一层干层压的粘结剂使得其厚度在撕开区较大,而在邻接撕开区的毗邻区其厚度比撕开区的小,然后干燥干层压粘结剂;和把细长的热熔性树脂薄膜叠加在细长的多孔有机树脂薄膜的涂粘结剂表面上,加热加压把细长的热熔性树脂薄膜与细长的多孔有机树脂薄膜层压在一起。
第一辊具有金属辊主体和具有锐角且莫氏硬度为5或更大的颗粒。这些颗粒由电解沉积方法或使用有机或无机粘合剂的粘接方法而沉积在辊主体的表面上。最后这些颗粒以70%或更高的比例沉积在第一辊的表面上。
金属辊主体包括,例如铁或铁合金。辊主体也可以是一个由铁或铁合金制成并有一个覆盖以镀镍层或镀铬层的表面的辊子。
具有莫氏硬度为5或更高的颗粒的实例为碳合金颗粒(例如碳化钨颗粒)、碳化硅颗粒、碳化硼颗粒、青玉颗粒,方晶氮化硼(CBN)颗粒,以及天然或人工合成的金刚石颗粒。特别地具有高硬度和高强度的天然或人工合成金刚石颗粒最为理想。最好使颗粒尺寸为10—100μm,并且颗粒尺寸变化范围为5%或更小。
如果将金刚石颗粒用作大量的莫氏硬度为5或更高的颗粒,则这些金刚石颗粒最好由电解沉积而沉积在辊主体的表面上。将金刚石颗粒电解沉积在辊主体的表面上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清除辊主体上的油渍;掩蔽辊主体的表面和轴的端部;用水使辊主体脱脂并清洗辊主体;用酸和水清洗辊主体;形成主要由例如位于辊主体的暴露表面上的镍构成的硬的电镀层,并暂时地硬电镀层上粘上大量的金刚石颗粒;对金刚石颗粒之间的硬电镀层的部分进行硬电镀处理,以使金刚石颗粒的尖角部分充分地伸出,从而将金刚石颗粒固定到辊主体上;以及除去掩蔽材料。在该电解沉积中,最好用电硬技术或类似技术事先在辊主体的电解沉积表面上形成Ni层或Cr层。通过用这种电解沉积技术,可以很高的强度将金刚石颗粒沉积在辊主体的表面上。
至于第二辊,可使用铁辊,铁合金辊,表面镀镍或镀铬的铁辊,不锈钢辊以及其表面上完全由聚合树脂层覆盖的金属辊中的任一种。这种聚合树脂可为各种类型的的树脂,合适的例子为尿烷树脂,硅橡胶和氟基橡胶,这些树脂相对于长形的有机树脂薄膜均有大的缓冲作用。
在长形有机树脂薄膜中形成通或/非通孔是通过控制施加到通过第一和第二辊之间的长形有机树脂薄膜上的压力而完成的。
\在涂镀干层压粘接剂的步骤中,也可只涂撕开区而不在邻接区中涂粘接剂。
下面参照图14—19描述一种制造如上所述的具有带状撕开区的易撕层压膜的方法。
图14为用于形成多孔有机树脂薄膜的打孔装置的前视图。图15为示出图14中所示打孔装置主要部件的侧视图。图16为沿图15中XVI—XVI线的截面图。图17为示出图14中所示打孔装置的第一和第二辊的主要部件的放大的截面视图。
在图14中,标号101为一个床。在床101的上表面的除去靠近床的右端的部分上设置一平台102。沿平台102的宽度方向在平台102上以预定的距离设置两个钩形框架103。各框架103由一下板103a,一侧板103b和一上板103c构成。在靠近各框架103中部的一个部分上固定一个包括有轴承104的第一盒105。在框架103之间安装一第一辊106。如图15和17所示,第一辊106由一铁的辊主体108和一轴109构成。将大量的具有尖角且莫氏硬度为5或更大的颗粒(例如人工合成的金刚石颗粒)107通过以70%或更高的面积比率嵌入主要包含镍的电解沉积层108a中而固定在辊主体108的表面上,从而使金刚石颗粒的尖角部分从层108a中充分地伸出。轴109延伸穿过主体108的中心以从主体108的两端面伸出。轴109的两个伸出端部由轴承104轴向地支承在第一盒105中。轴109的一个部分在第一辊106的一端(例如左端)延伸穿过盒105。轴109的该伸出部分安装在与电机(未示出)的驱动轴的齿轮啮合的齿轮111中。因此,当驱动电机时,第一辊106,例如,顺时针方向转动。在齿轮111和盒105的左侧表面之间,在轴109的伸出部分上安装一齿轮110。
导轨112和113分别在第一盒105之上和之下的位置上形成于各框架103的侧板103b上。如图16所示,滑块(图中仅示出一个)设置在下部导轨112上以沿导轨112垂直移动。包含第二轴承15的第二盒116固定到滑块114上,从而能够沿导轨112垂直移动。第二辊117设置于框架103之间。第二辊117位于第一辊106之下,以与第一辊106相对。第二辊117由辊主体118(例如,由不锈钢制成)和轴119构成。轴119延伸穿过辊主体118的中心,以从辊主体118的两端面伸出,轴119的两伸出端部由第二盒116的轴承115轴向地支承。轴119的一部分在第二辊117的一端(例如左端)穿过第二盒116。轴119的该伸出部安装在与第一辊106的轴109的齿轮110啮合的齿轮120中。因此,第二辊117能够通过第二盒116和滑块114沿导轨112垂直移动。而且,当电机使第一辊106的轴109顺时针转动时,带与轴109的齿轮110啮合的齿轮120的轴119反时针转动。其结果,第二辊117反时针转动。
如图16所示,在上导轨113上设置滑块(图中仅示出一个),以使滑块可在导轨113上垂直移动。包含有轴承122的第三盒123固定到各滑块121上,从而能沿导轨113垂直移动。第三辊124设置在框架103之间。第三辊124位于第一辊106之上,从而与第一辊106相对。第三辊124由铁的辊主体126和轴127构成。在辊主体126的表面上涂上一层例如尿烷树脂层的聚合树脂层125。轴127延伸穿过主体126的中心,以从主体126的两端面伸出,轴127的两伸出端部由第三盒123的轴承122轴向地支承。轴127的一部分在第三辊124的一端(例如左端)伸过第三盒123。轴127的该伸出部分安装在与第一辊106的轴109的齿轮110啮合的齿轮128中。因此,第三辊124可通过第三盒123和滑块121沿导轨113垂直移动。而且,当电机使第一辊106的轴109顺时针转动时,带与轴109的啮轮110啮合的齿轮128的轴127逆时针转动。其结果,第三辊124逆时针转动。
打孔单元129由两个框架,两个第一盒105,第一辊106,两对滑块114和121,两个第二盒106,第二辊117,两个第三盒以及第三辊124构成。
其中的每一个均具有上法兰130和下法兰131的圆柱形件132设置在两个第二箱116的下壁上。如图16所示,每个圆柱形件132均通过上法兰130由多个可与第二箱116的下壁通过螺纹接合的若干螺钉133固定在第二箱116上。在其中心带有一个孔134的盘135设置在每个圆柱形件132的下法兰131上。每个盘135均由多个通过盘135与下法兰131可螺纹地接合的螺钉136固定。在每个圆柱形件l32中设有一个螺旋弹簧137,以便沿垂直方向施加一个弹性力。在其上端装有一压力传感器138的杆139通过盘135的孔134插入每个圆柱形件132中。每个压力传感器138都与螺旋弹簧137的下端接触,由此能在杆139向上移动时感知施加在螺旋弹簧137上的压力。用于平稳地上、下移动杆139的盘状导向件140固定在每个杆139的低于传感器138的一部分上。在每个杆139的下端部分中装有一个球形螺杆141。这些球形螺杆141延伸过框架103的下板103a,伸入底座101的凹入部分(未示出)。其中的每一个均装有一个螺纹接合板(未示出)的壳体142(仅示出了一个)设在凹入部分上。每个壳体142的接合板与球形螺杆141的突出的下端部分螺纹接合。与球形螺杆141的突出的下端部分接合的蜗杆轴(未示出)水平地插入每个壳体142中。手柄143(仅示出了一个)固定在这些蜗杆轴的一侧的端部上。因此,通过转动手柄143,与手柄143的蜗杆轴啮合的球形螺杆141便转动以提升(或降下)其中装有这个球形螺杆141的杆139。当杆139向下移动一定距离或更多时,固定在杆139上的盘状导向件140便在圆柱形件132的下方与盘135的内表面接触,向下移动圆柱形件132。因此,固定在圆柱形件132的上端的第二箱116沿下导轨112由滑动体114向下移动。
用于控制施加到一张穿过第一和第二辊106和117之间的细长的刚性有机树脂薄膜上的压力的第一压力控制装置144包括两个圆柱形件132,两个盘135,两个螺旋弹簧137,两个压力传感器138,两个杆139,两个盘状导向件140,两个球形螺杆141,两个壳体142,两个蜗杆轴(未示出)和两个手柄143。
其中的每一个均具有上法兰145和下法兰146的圆柱形件147设置在两个第三箱123的上壁上。如图16所示,每个圆柱形件147均由穿过下法兰146与第三箱123的上壁螺纹接合的多个螺钉148固定在第三箱123上。在其中的有一个孔149的盘150设置在每个圆柱形件147的上法兰145上。每个盘150由多个通过盘150与上法兰145螺纹地接合的螺钉151固定。在每个圆柱形件147中设有一个螺旋弹簧152,从而在垂直方向上施加一个弹性力。每个螺旋弹簧152的下端均与第三箱123的上壁接触。在其下端固定有一个压力传感器153的杆154通过盘150的孔149插入每个圆柱形件147中。每个压力传感器153均与螺旋弹簧152的上端接触,由此能在杆154下降时感知施加在螺旋弹簧152上的压力。用于使杆154平稳地垂直运动的盘状导向件155固定在每个杆154的在传感器153上方的一部分上。在每个杆154的上端部分上装有一个球形螺杆156。这些球形螺杆156向上穿过框架103的上板103c。其中的每一个均装有一个螺纹接合板(未示出)的壳体157(图中仅示出了一个)设置在上板103c的上表面上。每个球形螺杆156的突出的上端部分可与壳体157的接合板螺纹接合。与球形螺杆156的突出的上端部分接合的蜗杆轴(未示出)水平地插入每个壳体157中。在这些螺杆轴的一侧的端部上装有手柄158(图中仅示出了一个)。因此,通过转动手柄158,就可以使与手柄158的蜗杆轴接合的球形螺杆156转动,以提升(或降下)其中装有球形螺杆156的杆154。当杆154升高了一定距离或更多时,固定在杆154上的盘形导向件155与位于圆柱形件147上方的盘150的内表面接触,向上移动圆柱形件147。由此,固定在圆柱形件147下端的第三箱123沿导轨113由滑动体121提升。
用于控制施加到经过第一和第三辊106和124之间的细长的有机树脂薄膜上的压力的第二压力控制装置159包括两个圆柱形件147,两个盘150,两个螺旋弹簧152,两个压力传感器153,两个杆154,两个盘状导向件155,两个球形螺杆156,两个壳体157,两个蜗杆轴(未示出)和两个手柄158。
细长的刚性有机树脂薄膜的传送辊(未示出)设置在打孔装置129之前。传送辊的细长的刚性有机树脂薄膜160由两个传送辊161送至位于打孔装置129的第一和第二辊106和117之间的位置和位于打孔装置129的第一和第三辊106和124之间的位置上。
去静电装置162设置在装置129之后。这个去静电装置162放置在平台102之上,并包括一个盛有蒸馏水的容器163和一个用于把超声波施加到蒸馏水上的超声波发生件(未示出)。将传送辊161设置在装置129和去静电装置162之间,处于容器163的内部并在容器163之后,以便输送细长的有机树脂薄膜160,使之穿过第一和第三辊106和124。可以注意到,设有用于两个位于容器163的前、后方的传送辊161的支承辊164。去静电装置162之后是按下述顺序设置的多个用于干燥穿过传送辊161和支承辊164之间的细长的有机树脂薄膜160的热气鼓风件(未示出)和一个张紧辊(未示出)。
下面将描述制造细长的多孔有机树脂薄膜的方法,其中,通过在如上设置的孔成形设备的打孔装置129的第一和第二辊106和117之间使细长的刚性有机树脂薄膜160穿孔,可以形成大量的通孔。
在具有图14至17所示结构的孔成形设备中,通过转动第一压力控制装置144的两个手柄143,例如逆时针转动,便可使与圆柱形件132的上端连接的打孔装置129的第二箱116在滑动体114的作用下沿框架103的导轨112向下移动。因此,由第二箱116的轴承115轴向支承的第二辊117便与第一辊106分开一段足够大的距离。另外,通过转动第二压力控制装置159的两个手柄158,例如顺时针转动,便可使与圆柱形件147的下端连接的第三箱123在滑动体121的作用下沿框架103的导轨113向上移动。这使由第三箱123的轴承122轴向支承的第三辊124与第一辊106隔开一段足够大的距离。在这种情况下,细长的有机树脂薄膜160从传送辊(未示出)输入并通过两个传送辊161而穿过装置129的第一和第二辊106和117之间。此后,由四个传送辊161使细长的有机树脂薄膜160穿过去静电装置162的容器163。然后,膜160穿过热气鼓风件(未示出),而膜的前端缠绕在张紧辊(未示出)上。可以注意到,如果细长的有机树脂薄膜160欲从第一和第三辊106和124之间经过,则使膜160经过,从而使其并不与第一辊106的表面形成接触。
在细长的有机树脂薄膜160的前端由张紧辊张紧之后,第一压力控制装置144的两个手柄143顺时针转动。于是,与圆柱形件132的上端连接的第二箱116在滑动件114的作用下沿框架103的导轨112升高。这使得由第二箱116的轴承115轴向地支承的第二辊117在第二辊117的上方与第一辊106接触。另外,通过沿同一方向转动手柄143,螺旋弹簧137由位于杆139上端的传感器138压缩。在螺旋弹簧137压缩时,在第二箱116的下壁上作用有一个压力,它增大了由第二箱116的轴承115轴向支承的第二辊117和第一辊106之间的推力。第二和第一辊117和106之间的这个压缩力,由压力传感器138探测,并根据所探测的结果控制各个手柄143的向前转动及反向转动。由此,在第一和第二辊106和117之间施加到细长的有机树脂薄膜160上的压力便得到了控制。通过这种由第一压力控制装置144实现的对装置129的压力控制,可以将一恒定的压力沿宽度方向施加到位于第一和第二辊106和117之间的连续的有机树脂薄膜160的整个表面上,完成打孔的准备工作。
在打孔的准备工作完成之后,超声波发生件(未示出)将超声波施加在承放于去静电装置162的容器163中的蒸馏水上。随后,转动张紧辊,同时也转动电动机(未示出)的主动轴。这个转动从主动轴的齿轮传递到第一辊106的轴109上的齿轮111上,由此顺时针转动第一辊106。在第一辊106转动时,第二辊117由从轴109的齿轮110传递到第二辊117的轴119上的齿轮120上的转动而逆时针旋转。由于第三辊124向上离开第一辊106一段足够大的距离,第三辊124的轴127上的齿轮128便与第一辊106的轴109上的齿轮110分离。因此,第三辊124不由电动机的转动而驱动,即它是空转的。在第一和第二辊106和117以这种方式转动时,在通过辊106和117之间的细长的有机树脂薄膜160的纵向上形成了大量的通孔。
也就是说,如图15和17所示,第一辊106包括铁质的辊主体108,它具有其上电解沉积有带尖角的人造金钢石颗粒107的表面,该表面有面积比为70%或更多的电解沉积层108a。另外,第二辊117包括由例如不锈钢制成的硬表面的辊主体118。因此,如图17所示,由于在第一辊106的表面上的人造金刚石颗粒107的尖角均匀地压入膜160,故而细长的有机树脂薄膜160在穿过第一和第二辊106和117之间时被机械地打孔。结果,形成具有大量通孔165的已打孔的细长有机树脂薄膜166(细长的多孔有机树脂薄膜)。
由装置129如此打孔的细长的多孔有机树脂薄膜由多个辊子161和两个支承辊164输送过去静电装置162的容器163。由装置129对细长的有机树脂薄膜160进行的打孔操作主要是由第一和第二辊106和117之间的摩擦来实施的。因此,在如此打孔的细长的有机树脂薄膜的表面上产生了大量的静电,并吸引了周围的灰尘。通过使细长的多孔有机树脂薄膜穿过去静电装置162的盛装蒸馏水的容器163并通过由超声波发生件(图中未示出)对蒸馏水作用以超声波,便可以冲去附着在细长的多孔有机树脂薄膜上的灰尘。然后,细长的多孔有机树脂薄膜经过热气鼓风件(未示出),通过蒸发而将水从膜的表面上去除。此后,该膜由张紧辊(未示出)张紧。
下面将描述制造一种易撕层压膜的方法,其中,细长的多孔有机树脂膜在其上如上所述地张紧的张紧辊用作图18所示干层压装置的一个第一传送辊170。
如图18所示,细长的多孔有机树脂薄膜166从第一传送辊170传送到一个位于支承辊171和涂覆辊172之间的部分。沿涂覆辊172轴向的下部埋入含有例如尿烷基粘合剂溶液173的涂覆池174中。而且,在涂覆辊172的整个圆周表面上制有宽度较小的啮合槽。槽的深度在沿圆周方向的全部区域内都相同,而在沿轴向的相邻区域中有所不同。也就是说,槽的深度不同的啮合区含有不同量的粘合剂溶液;槽深的啮合区含有的粘合剂溶液的量大,而槽浅的啮合区含有的粘合剂溶液的量少。为此,如图19所示,通过把细长的多孔有机树脂薄膜166供给位于支承辊171和沿其轴向设有多个含有不同粘合剂量的啮合区的涂覆辊172之间的部分,便在细长的多孔有机树脂薄膜166的一个表面上形成一沿膜166的输送方向的带状厚涂覆膜175,在涂覆膜175两侧上的带状薄涂覆膜176a和176b,以及在离开涂覆膜175两侧并位于涂覆膜176a和176b两侧上的厚涂覆膜177。在细长的多孔有机树脂膜166的一面上沿宽度方向以预定的间隔形成了多组带状的厚涂覆膜175和带状的薄涂覆膜176a和176b。在可热熔的树脂薄膜(以后将要对其进行描述)被层压之后,厚的涂覆膜175用作一个撕开区。在层压之后,薄的涂覆膜176a和176b用作毗邻区。
接着,在其上形成有不同厚度的涂覆膜的细长的多孔有机树脂薄膜166便由供给辊178引导并运入干燥炉179中。在炉179中,涂覆膜中的溶剂蒸发,从而在细长的多孔树脂薄膜166上仅留下粘结剂。将从第二传送辊179输出的膜166和细长的可热熔的树脂薄膜180运至一个位于具有乳头状突出的辊1811和1812之间的部分,从而使涂覆在膜166的表面上的粘结剂与膜180接触。膜166和180在施加压力并加热时层压在一起。如图1A,1B和2所示,这种层压膜(易撕层压膜)182包括一个多孔的有机树脂薄膜2,它通过在一有机树脂薄膜5上形成多个细小的通孔6而形成并由此而具有比无孔有机树脂薄膜的撕裂强度的撕裂强度;一个可热熔的树脂薄膜3以及一个插入膜2和3之间的粘结层4。在带状撕开区7内,粘结层4做得较厚并将多孔有机树脂薄膜2以高于多孔有机树脂薄膜2的撕裂强度的强度粘在可热熔的树脂薄膜3上。在邻接撕开区7的带状毗邻区8a和8b中,粘结层4做得比撕开区7中的粘结层薄,并以不高于多孔有机树脂薄膜3的撕裂强度的强度将多孔有机树脂薄膜2粘在可热熔的树脂薄膜3上。具有这种结构的层压膜182由一个张紧辊183张紧。
在这种方法中,细长的多孔有机树脂薄膜通过在一细长的有机树脂膜上打多个通孔而形成。在细长的多孔有机树脂薄膜的一面上,在一预定的区域内形成厚度不同的涂覆膜并使之干燥。该合成的有机树脂膜通过加热和加压而与一细长的可热熔的树脂薄膜层压。因此,可以用一种非常简单的工序来制造具有如图1A,1B和2所示结构的易撕层压膜。
可以注意到,在给细长的有机树脂薄膜打孔时,可以通过改变第一和第二辊之间的缝隙或者通过用一个其表面覆盖有聚合树脂层的辊来替代第二辊而形成大量的非通孔。
为了制造具有V形撕开区和与撕开区的粘结层厚度不同的V形连接区的易撕层压膜(图10),可通过下述步骤进行干层压工序,即采用一个涂覆辊,其上形成具有多个深槽的V形啮合区和邻接第一V形啮合区并具有多个浅槽的V形啮合区。
为了制造具有环状撕开区和与撕开区的粘结层厚度不同的环状和圆形毗邻区的易撕层压膜(图12),可通过下述步骤进行干层压工序,即采用一个涂覆辊,其上形成一个具有多个深槽的椭圆环的啮合区和分别邻接第一个椭圆的环形啮合区并有多个浅槽的一个椭圆环的啮合区和一个椭圆形的啮合区。
另外,除干层压的方法之外,也可以采用挤压一层压法来层压细长的多孔有机树脂薄膜和细长的可热熔的树脂薄膜。
在根据本发明的易撕层压膜中,可将由从铝,纸,无纺布和可热熔的第二树脂薄膜等材料中选出的一种制成的膜以这个顺序堆放在作为层压膜的一种膜料的可热熔的树脂薄膜上,并且这些膜可以由粘结层层压。在这种情况下,可热熔的树脂薄膜,由上述材料中的任一种制成的膜和可热熔的第二树脂薄膜会以这样一种强度粘接,该强度高于作为易撕层压膜的其它膜料的多孔有机树脂薄膜的撕裂强度。
铝膜(铝箔)的厚度通常为5—20μm。
纸最好具有80至150g/m2的量。
这种易撕层压膜具有图20A和20B或图21所示的结构。
图20A是一种易撕层压膜1的平面图,该膜具有一具带状撕开区并且其中层压有一个铝膜和另一个可热熔的树脂薄膜。图20B是沿图20A中的线20B—B截取的剖面图。多孔的有机树脂薄膜2由具有大量细小通孔6的有机树脂薄膜5制成并具有比无孔有机树脂薄膜高的可撕性。可热熔的树脂薄膜3由插入薄膜2和3之间的粘结层4粘接并层压在多孔的有机树脂薄膜3上。在带状的撕开区7内,粘结层4做得较厚并以比多孔有机树脂薄膜2的撕裂强度高的强度将多孔的有机树脂薄膜2粘在可热熔的树脂薄膜3上。在邻接撕开区7的带状毗邻区8a和8b中,粘结层4做得比撕开区7中的粘结层薄,并且以不高于多孔有机树脂薄膜2的撕裂强度的强度将多孔有机树脂薄膜2粘到可热熔的树脂薄膜3上。在除撕开区7和毗邻区8a和8b的区域9中,粘结层4做得和撕开区7中的一样厚并且以高于多孔有机树脂薄膜2的撕裂强度的强度将多孔的有机树脂薄膜2粘到可热熔的树脂薄膜3上。具有一个铝膜17在其上汽相—沉积的表面的另一个可热熔的膜18堆叠在可热熔的膜3上,从而使铝膜17与可热熔的膜3接触。这个可热熔的膜18由一个插入铝膜17和可热熔的膜3之间的粘结层19层压在可热熔的膜3上。粘结层19以高于多孔有机树脂薄膜2的撕裂强度的强度将铝膜17粘在可热熔的膜3上。
当图3所示的密封袋21用如上设置的易撕层压膜2制造时,袋21便由于铝膜17而具有优异的隔气性能。因此,袋中的内含物便可以得到非常彻底地密封。另外,位于可热熔的树脂薄膜18的一个表面上的铝膜17由粘结层19以高于多孔有机树脂薄膜2的撕裂强度的强度粘在可热熔的树脂薄膜3上。因此,可以在撕开的初期阶段,用在上文中参考图4至6已经讨论过的动作将密封的袋子21在撕开区7内容易地撕开。即使在随后的撕开步骤中将密封的袋子21在撕开区7内倾斜地撕开,袋子仍然可以沿撕开区7和毗邻区8a(或8b)之间的边界容易且可靠地线性撕开。
可以注意到,铝膜和可热熔的第二树脂薄膜也可以通过采用插入铝膜和可热熔的第二树脂薄膜之间的粘结层而不是通过汽相沉积来进行粘接。在这种情况下,这个粘结层以高于多孔有机树脂薄膜的撕裂强度的强度将铝箔粘到可热熔的第二树脂薄膜上是必须的。
图21是具有带状撕开区并且其中层压有纸和另一个可热熔的树脂薄膜的易撕层压膜的剖面图。这个易撕的层压膜1包括一个多孔有机树脂薄膜2和一个可热熔的树脂薄膜3。该易撕压膜1是通过将一个粘结层4插入膜2和3之间而层压的,上述粘结层4的功能与用于图20A和20B所示易撕层压膜中的粘结层的功能相类似。纸20和另一个可热熔的树脂薄膜18以这个顺序堆叠在可热熔的树脂薄膜3中。可热熔的树脂膜3和纸20由粘结层19层压,而纸20和可热熔的树脂薄膜18由另一个粘结层19层压。这些粘结层19以高于多孔有机树脂薄膜2的撕裂强度的强度将可热熔的树脂薄膜3粘到纸20上并将纸20粘到可热熔的树脂膜18上。
用具有这种设置的易撕层压膜1制造的密封袋21(图3)涉及纸20。另外,可热熔的树脂薄膜3和纸20以及纸20和可热熔的树脂薄膜18由粘结层19以高于多孔有机树脂薄膜2的撕裂强度的强度粘接。因此,在撕开的早期阶段,可由参照附图4至6进行上述讨论的动作在撕开区7内将密封袋21容易地撕开。即使随后的撕开步骤中将密封袋21在撕开区7内倾斜地撕开,袋子也可以沿撕开区7和毗邻区8a(或8b)之间的边界容易且可靠地线性撕开。
可以注意到,在上述的易撕层压膜中,也可以采用无纺布来替代纸。在这种情况下,可热熔的第一树脂薄膜和无纺布以及无纺布和可热熔的第二树脂薄膜由粘结层以高于多孔有机树脂薄膜的撕裂强度的强度粘接是必须的。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种易撕层压膜是一种包括一多孔有机树脂、一可热熔的树脂薄膜和一插入铝膜和可热熔的树脂薄膜之间的粘结层的层压膜,该多孔的有机树脂薄膜具有一个铝膜在其上汽相一沉积的表面,其特点在于,多孔的有机树脂薄膜包括一个刚性的有机树脂薄膜,它的整个部分具有大量的在离开与铝膜接触的表面的表面上形成的细小的非通孔并具有比无孔有机树脂薄膜的可撕性高的可撕性,并且铝膜和可热熔的树脂薄膜彼此粘接,它们在撕开区上的强度高于多孔有机树脂薄膜的撕裂强度,而在邻接撕开区的毗邻区内的强度则不高于多孔有机树脂薄膜的撕裂强度。
可以将上述的相同材料用作刚性的有机树脂,可热熔的树脂和粘合剂。
铝膜的厚度为,例如100至1,000μm。
多孔的有机树脂薄膜的撕裂强度最好是上述的用于同样原因的无孔有机树脂薄膜的撕裂强度的0.5倍或更少,更进一步地说,最好为0.35倍或更少。
在多孔有机树脂中,最好非通孔的平均孔径为0.5至100μm,更进一步地说,最好为5至80μm,而且在有机树脂薄膜中,非通孔形成的密度最好为500孔/cm2或更高,更进一步地说,最好为1000至5000孔/cm2。具有其孔径为这些平均孔径并且密度为1000孔/cm2或更高的非通孔的多孔有机树脂薄膜具有大大小于无孔有机树脂薄膜的撕裂强度的撕裂强度,例如,是无孔有机树脂薄膜的撕裂强度的0.35倍或更少。因此,这种多孔有机树脂薄膜具有高于无孔有机树脂薄膜的撕开能力。
撕开区的形状并不受特别地限定。例如,撕开区可以采取例如圆环矩形环和六角形环的环形带状形状和V形中的任一种。
邻接撕开区的区域(毗邻区)是指一个沿撕开区的撕开方向的周边区域或一个除撕开区之外的所有区域。如果毗邻区是撕开区的周边区域,那么铝膜和可热熔的树脂薄膜可以在毗邻区内以不高于多孔有机树脂薄膜的撕裂强度的强度粘接并在其它区域内以高于多孔有机树脂膜的撕裂强度的强度粘接。
在撕开区内,铝膜和可热熔的树脂薄膜之间的粘结力最好高于多孔有机树脂薄膜的撕裂强度。也就是说,粘结力最好是多孔有机树脂薄膜的撕裂强度的1.2倍或更多,更具体一些,最好是1.5倍或更多。另外,在毗邻区内,铝膜和可热熔的树脂薄膜之间的粘结力最好小于多孔有机树脂薄膜的撕裂强度。该粘结力最好是多孔有机树脂薄膜的撕裂强度的0.8倍或更少,更具体一些,最好为0.5倍或更少。由具有这种结构的易撕层压膜制成的密封袋可以在撕开的早期阶段,在撕开区内容易且可靠地撕开,即使密封袋在随后的撕开步骤中在撕开区内倾斜地撕开,袋子也可以沿撕开区和毗邻区之间的边界可靠地撕开。
上述形式(a)至(c)中的任一种用来将铝膜粘接到可热熔的树脂薄膜上,在撕开区内,其强度高于多孔有机树脂薄膜的撕开强度,而在毗邻区内,其强度不大于多孔有机树脂薄膜的撕裂强度。
下面将参照附图详细地描述上面所讨论的易撕层压膜。
图22A是具有带状撕开区的易撕层压膜的平面图。图22B是沿图22A中的线22B—22B截取的剖面图。易撕层压膜1包括一个多孔的有机树脂薄膜2,一个可热熔的树脂薄膜3以及一个插入铝膜17和可热熔的树脂薄膜3之间的粘结层4,其中的多孔有机树脂薄膜有一个铝膜17在其上汽相沉积的表面。
多孔有机树脂薄膜2由一种有机树脂薄膜5制成,该膜5具有一个铝膜17在其上汽相沉积的表面。在膜5的另一个表面上形成有多个细小的非通孔10因此多孔有机树脂薄膜2有高于无孔有机树脂薄膜的撕开能力。在带状的撕开区7内,粘结层4做得较厚,并将铝膜17以高于多孔有机树脂薄膜2的撕裂强度的强度粘接到可热熔的树脂薄膜3上。在邻接撕开区7的带状毗邻区8a和8b中,粘结层4做得比撕开区7中的粘结层薄并以不高于多孔有机树脂薄膜2的撕裂强度的强度将铝膜17粘接到可热熔的树脂薄膜3。在除撕开区7和毗邻区8a和8b之外的区域9中,粘结层4做得和撕开区7中的一样厚,并以高于多孔有机树脂薄膜2的撕裂强度的强度将铝膜17粘结到可热熔的树脂膜3上。
当密封袋21(图3)用具有上述设置的易撕层压膜2制成时,袋子21便由于铝膜17而具有优异的隔气特性。因此,可以非常彻底地密封袋中的内含物。另外,在带状撕开区7中,粘结层4做得较厚并以高于多孔有机树脂薄膜2的撕开强度的强度将铝膜17粘接到可热熔的树脂薄膜3。在邻接撕开区7的带状毗邻区8a和8b中,粘结层4将铝膜17以高于多孔有机树脂薄膜2的撕裂强度的强度粘接到可热熔的树脂薄膜3上。因此,在撕开的早期阶段,可用参照图4至6在上文进行过讨论的动作在撕开区7中将密封袋21轻易地撕开。即使密封袋21在后续的撕开步骤中在撕开区7内倾斜地撕开,袋子也可以沿撕开区7和连接区8a(或8b)之间的边界容易而可靠地线性撕开。
根据本发明的再一种易撕层压膜是一种包括一刚性的有机树脂薄膜,一可热熔的树脂薄膜和一插入有机树脂薄膜和可热熔的树脂薄膜之间的粘结层的层压膜,其特点在于,刚性的有机树脂薄膜包括无孔区和具有多个细小的通孔和/或非通孔的多孔区,多孔区有高于无孔区的撕裂能力的撕裂能力,并且在对应于多孔区的撕开区内,有机树脂膜和可热熔的树脂薄膜以高于有机树脂薄膜的多孔区的撕裂强度的强度粘接,它们在邻接撕开区的毗邻区内以不高于有机树脂薄膜的多孔区的撕裂强度的强度粘接。
刚性的有机树脂的实例为PET,尼龙和定向聚丙烯膜。由于通过在这种膜中形成大量细小的通孔和/或非通孔而使这种膜具有易撕性,故而由这些有机树脂制成的膜的厚度最好为6μm或更大。尽管并未特别地限定厚度的上限,但是考虑到成本,还是最好使厚度为30μm或更少。
可热熔的树脂的实例为聚乙烯(例如低密度聚乙烯和线性的低密度聚乙烯),EVA和未伸展的聚丙烯。通常,由这些热熔性树脂制成的膜的厚度为10至50μm。
对粘结剂没有特别地限定,粘结剂的实例为主要包括聚酯基尿烷树脂和聚醚基尿熔树脂的粘结剂。
撕裂强度是指通过测量一个在拉伸时使由有机树脂薄膜制成的预定形状的试样撕开的最大应力并用该最大应力除以试样的原始厚度而得到的一个值。
有机树脂薄膜的多孔区的撕裂强度最好为无孔区的撕裂强度的0.5倍或更低。这是因为,如果有机树脂薄膜的多孔区的撕裂强度超过无孔区的0.5倍,那么在打开由易撕层压膜制成的密封袋时,便有可能难以可靠而轻易地在撕开区撕开。多孔区的撕裂强度最好为无孔区的撕裂强度的0.35倍或更低。
最好在多孔区内的通孔或非通孔的平均孔径为0.5—100μm,更具体地一些,最好为5—80μm,并且在有机树脂薄膜中,通孔和/或非通孔的形成密度最好为500孔/cm2或更高,更好为1,000至5,000孔/cm2。具有平均孔径为上述值并且密度为1000孔/cm2或更高的通孔和/或非通孔的多孔区有大大低于,(例如0.35倍或更低)有机树脂膜的无孔区的撕裂强度。因此,这个多孔区具有高于无孔区的可撕性。
在多孔区内的通孔或非通孔的平均孔径是出于下述原因而如上限定的,即,如果平均孔径小于0.5μm则由易撕层压膜制成的密封袋在打开时便难于在撕开区内可靠而方便地撕开。另一方面,如果平均孔径大于100μm,则将破坏孔形成区内的印刷特性。
在多孔区内如上限定孔的密度的原因解释如下,即,如果孔的形成密度低于500孔/cm2,那么由易撕层压膜制成的密封袋在打开时便有可能难于在撕开区内可靠而轻易地撕开。通孔或非通孔的形成密度的上限值没有特别地限定。通过由在下文将描述的用于制造易撕层压膜中的孔成形装置的一次加工形成35,000孔/cm2的孔密度。
对于撕开区的形状而言,本文没有特别地限制。例如,撕开区可以采用例如圆环,矩形环和六角形环的环形形状,带状和V形。
邻接撕开区的区域(毗邻区)是指一个沿撕开区的撕开方向的周边区域或除撕开区之外的所有区域。如果毗邻区是撕开区的周边区域,那么有机树脂薄膜和可热熔的树脂薄膜可以在毗邻区内以不高于多孔区的撕裂强度的强度粘接,而在其它区域内以高于多孔区的撕裂强度的强度粘接。
希望在撕开区内的有机树脂薄膜和可热熔的树脂薄膜之间的粘结力高于多孔区的撕裂强度。也就是说,粘结力最好是多孔区的撕裂强度的1.2倍或更多,更好为1.5倍或更多。另外,希望在毗邻区内的有机树脂薄膜和可热熔的树脂薄膜之间的粘结力小于多孔区的撕裂强度。该粘结力最好是多孔区的撕裂强度的0.8倍或更小,更好为0.5倍或更小。由具有这种结构的易撕层压膜制成的密封袋在撕开的早期阶段可以容易而可靠地在撕开区上撕开。在随后的撕开步骤中,袋子可以沿撕开区和毗邻区之间的边界可靠地撕开。
采用上述形式(a)至(c)中的任一种来将有机树脂薄膜在撕开区内以高于多孔区的撕裂强度的强度粘接到可热熔的树脂薄膜上,并在连接区内以不高于多孔区的撕裂强度的强度完成上述粘接。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地描述上述易撕的层压膜。
图23是具有带状撕开区的易撕层压膜的局部剖开的透视图。这种易撕层压膜51包括一个有机树脂薄膜52,一个可热熔的树脂薄膜53和一个插入这些膜52和53之间的粘结层54。
有机树脂薄膜52包括一个无孔区和一个具有大量细小的通孔55的带状多孔区56。这个多孔区56的撕裂性能高于无孔区的撕开能力。在对应于多孔区56的带状撕开区57内,粘结层54做得较厚并以高于多孔区56的撕裂强度的强度将有机树脂薄膜52粘接到可热熔的树脂薄膜53上。在邻接撕开区57的带状毗邻区58a和58b内,粘结层54做得比撕开区57内的粘结层薄,并将有机树脂薄膜52以不高于多孔区56的撕裂强度的强度粘接到可热熔的树脂薄膜53上。在除撕开区57和毗邻区58a和58b之外的区域59上,粘结层54做得和撕开区57内的一样厚并且以高于多孔区56的撕裂强度的强度将有机树脂薄膜52粘接到可热熔的树脂薄膜53上。
图24是表示用易撕层压膜51制成的密封袋的主视图。密封袋71是通过下述步骤制成的,即将易撕层压膜51切割成预定的尺寸,将切好的膜叠放,使得有机树脂薄膜52位于外侧,并在两个垂直边上热封可热熔的的树脂膜53,从而使带状撕开区57平行开口部分72。该开口部分72在袋内放入所需的内含物(例如快餐)之后通过热封而封闭。注意,在图24中,参考标号73表示一个密封的部分;而标号74表示一个开口侧的密封部分。
这种密封袋71是由易撕层压膜51制成的,其中,如图23所示,在带状撕开区57内,粘结层54做得较厚并以高于多孔区56的撕裂强度的强度将有机树脂薄膜52粘接到可热熔的树脂薄膜53上,而在邻接撕开区57的带状毗邻区58a和58b内,粘结层54以不高于多孔区56的撕裂强度的强度将有机树脂薄膜52粘接到可热熔的树脂薄膜53上。因此,当用双手的手指把撕开力沿由图24中的箭头指出的方向施加到密封袋71的撕开区57的端部上时,袋子在撕开的早期阶段在撕开区57内撕开。即使密封袋71在后续的撕开步骤中在撕开区57内倾斜地撕开,袋子也能沿撕开区57和带状毗邻区58a或58b之间的边界线性地撕开。
也就是说,多孔区56是通过在设置于密封袋71的外表面上的有机树脂薄膜52中有选择地形成大量的通孔55而形成的。在对应于多孔区56的撕开区57内,这些通孔形成沿撕开方向的撕开起始点,并且同时降低撕裂强度,以利于撕开。另外,在撕开区57内,有机树脂薄膜52和可热熔的树脂薄膜53以高于多孔区56的撕裂强度的强度粘接。因此,难于撕开的可热熔的树脂薄膜53的可撕性取决于有机树脂薄膜52的多孔区56的可撕性。由此,当用两手的手指将超过多孔区56的撕裂强度的作用力沿图24中箭头所示的方向施加到带状撕开区57的端部时,这个力不仅能撕开有机树脂薄膜52,而且也能撕开以高于多孔区56的撕裂强度的强度粘接到膜52上的可热熔的树脂薄膜53。因此,如图25所示,在撕开区57内,尽管可热熔的树脂薄膜53难以撕开,但是可能容易且可靠地撕开具有两个叠置的热熔性树脂薄膜53的易撕层压膜51。特别希望有机树脂薄膜52的多孔区56的撕裂强度是无孔区的撕裂强度的0.5倍或更少,最好为0.35倍或更少,并且有机树脂薄膜52和可热熔的树脂薄膜53之间粘接力为多孔区56的撕裂强度的1.2倍或更多,最好为1.5倍或更多。在这种情况下,可能在带状撕开区57内更加容易且可靠地撕开具有两个叠放的热熔性树脂薄膜53的易撕层压膜51。
另一方面,在密封袋71的带状毗邻区58a(或58b)中,有机树脂薄膜52的无孔区并不形成起始点。另外,在毗邻区58a和58b中,有机树脂膜52和可热熔的树脂薄膜53之间的粘结力小于多孔区56的撕裂强度。因此,即使施加了一个超过多孔区56的撕裂强度的作用力,膜52和53也会剥离,即,形成可热熔的树脂薄膜53的很难撕开的特性。因此,即使当施加了一个强大的撕开力时,也只是将可热熔的树脂薄膜53伸展,而难于将其更进一步地撕开。因此,毗邻区58a和58b起着止动器的作用,它即使在施加一个超过多孔区56的撕裂强度的作用力时或在施加使撕开区57撕开的撕开力时均不能撕开。
如上所述,当用双手的手指沿图24中的箭头方向向密封袋71的带状撕开区57的端部施加一个撕开力时,如图25所示,密封袋71可以在撕开的早期阶段在撕开区57内容易地撕开。即使密封袋71在后续的撕开步骤中在撕开区内倾斜地撕开,带状毗邻区58a和58b也起着阻止撕开的止动器的作用。因此,如图26所示,密封袋71可以沿撕开区57和毗邻区58a(或58b)之间的边界轻易且可靠地撕开。
特别地是,在图23所示的易撕层压膜51中,撕开区57与其中的撕裂强度降低的多孔区56相配,而其中设有无孔区的毗邻区58a和58b的阻止撕开的性能增强。因此,与由图2所示的易撕层压膜形成的密封袋21相比,由易撕层压膜51形成的密封袋71的可撕性在带状撕开区57和带状毗邻区58a(或58b)之间的边界上显著地提高。这样,密封袋71具有良好的线性切割特性,并且在密封袋沿不希望出现的的方向撕开(例如使用传统的易撕密封袋)时,可防止内含物溅出或散落。
可以注意到,具有图7和8所示结构的密封袋同样可以由具有上述结构的易撕层压膜制造。
图27所示易撕层压膜51采用了一种有机树脂薄膜52,该膜52包括一个无孔区和一个具有大量细小的非通孔60的多孔区56,并且这个多孔区56有高于无孔区的可撕性。有机树脂薄膜52的离开其上形成有非通孔60的表面的表面作用与可热熔的树脂薄膜53粘接的表面。其余的设置与图23中所示的相同。易撕层压膜51包括有机树脂膜52,该膜52由无孔区和具有多个非通孔60的多孔区56构成,用这种易撕层压膜51制成的密封袋71可以在打开时,沿撕开区57和毗邻区58a和58b的边界容易且可靠地撕开,和采用包括具有多孔区56的有机树脂膜52的易撕层压膜(图23)制造袋子的情况一样。
在图27所示的易撕层压膜51中,有机树脂薄膜52的离开其上制有非通孔60的表面的表面用作与可热熔的树脂薄膜53粘接的表面。但是,也可能采用有机树脂薄膜52的其上形成有非通孔的表面作为与可热熔的树脂薄膜53粘接的表面。
如图23或27所示的具有高的可撕性的易撕层压膜可以有效地用作盛装各种液体或粉末制品,例如液体汤,汤粉,细粒糖、含有糖和粉状奶油的速溶咖啡和粉状药剂的密封袋。
在根据本发明的这种易撕层压膜中,与多孔区相对应的撕开区和毗邻区可以如图10A和10B所示的那样制成V形。在这种情况下,易撕层压膜可以用作一个扁平的平行六面体形的盒子(图11),用于盛放,例如,盒式磁带或软盘。
同样,如图12A和12B所示,在根据本发明的这种易撕层压膜中,与多孔区配合的撕开区可以制成环形,而毗邻区可以制成环形和圆形。在这种情况下,如图13所示,易撕层压膜可以用作用来盛装流体食物,例如酸牛奶或布丁的容器的盖子。
上述的根据本发明的易撕层压膜是由包括下述步骤的方法制造的。
设置一个第一辊和一个第二辊,该第一辊具有一个表面,在这个表面上放置有大量的具有尖角部分且莫氏硬度为5或更高的颗粒,该第二辊具有一个圆周表面,其上形成所需的突出的图案,至少是突出的图案形成表面覆盖有一个弹性的有机聚合板,这样,第一和第二辊彼此相对;通过沿相反的方向转动第一和第二辊,使刚性的细长的有机树脂膜经过第一和第二辊之间,使第一和第二辊推靠在从第一和第二辊之间经过的细长的有机树脂薄膜上,直至对应于突出的图案的有机聚合板的表面和颗粒的各点之间的距离小于细长的有机树脂薄膜的厚度,由此使颗粒的尖角部分与突出的图案相对,从而使其由有机聚合板的缓冲作用而有选择地压入细长的有机树脂膜,以有选择地形成多个细小的通孔和/或非通孔,形成其可撕性高于有机膜的无孔区的可撕性的多孔区;将干层压粘结剂涂覆在细长的有机树脂薄膜的一个表面上,使得在对应于多孔区的撕开区内的干层压粘结剂的厚度大,而在邻接撕开区的毗邻区内的干层压粘结剂的厚度小于撕开区内的厚度,并干燥干层压粘结剂;以及将细长的可热熔的树脂薄膜叠放在细长的有机树脂薄膜的涂有粘结剂的表面上,并通过加压和加热来层压细长的可热熔树脂薄膜和细长的有机树脂薄膜。
第一辊具有一个金属辊主体和具有尖角并且其莫氏硬度为5或更多的颗粒。这些颗粒由例如电解沉积的方法或采用有机或无机的粘结剂的粘接方式沉积在辊主体的表面上。最好,这些颗粒以70%或更高的比率沉积在第一辊的表面上。
金属的辊主体包括,例如铁或铁合金。辊主体也可以是一个由铁或铁合金制成并有一个覆盖以镀镍层或镀铬层的表面的辊子。
具有莫氏硬度为5或更高的颗粒的实例为碳合金颗粒(例如,碳化钨颗粒),碳化硅颗粒,碳化硼颗粒,青玉颗粒,方晶氮化硼(CBN)颗粒,以及天然或人工的钻石颗粒。特别地,具有高硬度和高强度的天然或人工的钻石颗粒是最理想的。最好使用颗粒尺寸为10—100μm并且颗粒尺寸的变化量为5%或更少的颗粒。
如果将钻石颗粒用作大量的具有莫氏硬度为5或更高的颗粒,则这些钻石颗粒最好由上述的用一电解沉积法沉积在辊主体的表面上。在这种电解沉积法中,希望通过采用电镀技术或类似技术而事先在辊主体的电解沉积表面上形成Ni层或Cr层。通过使用这一电解沉积技术,可能以非常高的强度将钻石颗粒沉积在辊主体的表面上。
在第二辊的圆周面上的挤压花纹是通过机械抛光法或用掩模的有选择的腐蚀法加工由铁或铁合金构成的辊主体表面而形成的。在形成挤压花纹的表面上可以镀镍或镀铬。
在第二辊主体表面上形成的挤压花纹可以是任何格纹、条纹以及由许多分离的圆形凸起或多边形如三角形、矩形或六边形的凸起构成的花纹。挤压花纹的高度最好为0.1至10mm。如果挤压花纹的高度小于0.1mm,那么,在被送至挤压花纹位于其下的有机聚合物片和在第一辊表面上的大量颗粒之间的一位置上的伸长的有机树脂薄膜上就难于形成相应于挤压花纹的通孔或不通孔。如果挤压花纹的高度大于10mm,那么,挤压花纹则会变得对机械磨损过于敏感。因此,较短时期使用后挤压花纹的形状就会改变。挤压花纹的高度更适宜为0.5至2.0mm。
做为在第二辊的挤压花纹面上覆盖的弹性聚合物片,例如可以使用橡胶片如天然橡胶片、丁苯橡胶片、高弹体片、聚氨酯橡胶片、硅橡胶片和氯丁橡胶片;还可使用有机聚合物泡沫片如聚氨基甲酸乙酯泡沫片、聚苯乙烯泡沫片,以及橡胶基泡沫片如高弹体泡沫片。
橡胶片的厚度最好为0.1至8mm。如果橡胶片的厚度小于0.1mm,则橡胶片可能会在穿孔中破裂。如果橡胶片的厚度超过8mm,那么,在伸长的有机树脂薄膜的弹性就会减小,这使得难于形成相应于挤压花纹的大量通孔和/或不通孔。橡胶片的厚度更适宜为0.至5mm。特别推荐的作法是按照挤压花纹的高度在上述厚度范围(0.1至8mm)内选择橡胶片的厚度。也就是说,如果挤压花纹的高度小,则最好选择薄橡胶片,如果挤压花纹的高度大,则最好选择厚橡胶片。
有机聚合物泡沫片的厚度最好为1至15mm。如果有机聚合物泡沫片的厚度小于1mm,那么,在穿孔过程中有机泡沫片就有可能破裂。如果有机泡沫片的厚度大于15mm,那么,在连续膜的穿孔过程中弹性减小,难于形成相应于挤压花纹的大量通孔和/或不通孔。有机泡沫片的厚度更适宜为1至10mm。特别是需要按照挤压花纹的高度在上述厚度范围(1至15mm)内选择有机泡沫片的厚度,也就是说,如果挤压花纹的厚度小,则最好选择薄的有机泡沫片,如果挤压花纹的高度大,则最好选择厚的有机泡沫片。
在涂覆干层压粘合剂的步骤中,也可以只在撕开区域而不在毗邻区域涂覆粘合利。
上述的具有带状撕开区域的易撕层压膜的制造方法将对照附图详述。
图28表示替代图14—16所示孔成形装置的第二辊而装入的花纹辊。花纹辊由不锈钢的辊主体203、弹性有机聚合物片(例如聚氨酯橡胶片)204和轴205构成。在辊主体203的圆周面上,以需要的轴向间隔形成许多环形挤压花纹202。涂覆有机聚合物片204以覆盖主体203的挤压花纹。轴205穿过辊主体203的中心,从主体203的两端面伸出。轴205的伸出端由图15和16所示的箱117中的轴承116轴向支承。
下面描述刚性的、伸长的有机树脂薄膜的花纹穿孔方法,其中,使用具有上述结构的花纹辊201作为图14—16中的孔成形装置的第二辊。
首先,按照与图14—16所示成孔装置相同的过程,由第一压力控制装置144控制作用于穿孔组件129上的压力。在这种控制下,在宽度方向上不变的压力作用在整个的伸长的有机树脂薄膜160上,有机树脂膜160位于第一辊106和第二辊(花纹辊201)之间,从而完成穿孔的准备。
在穿孔准备完成后,超声波发生件(未画)将超声波作用在去静电装置162的容器163中的蒸馏水。然后转动卷带辊,同时也转动电机(未画)的传动轴。因此,第一辊106顺时针转动,花纹辊201逆时针转动。在第一辊106和第二辊(花纹辊201)转动时,在辊106和117间通过的伸长的有机树脂薄膜160被穿孔。
如图29所示,第一辊106包括铁辊主体108,在其表面70%以上的区域电解沉淀有带尖角的人造金刚石颗粒107。另外,用作第二辊117的花纹辊201包括辊主体203,其圆周面上形成环形挤压花纹202,并覆有弹性有机聚合物片204。因此,当压力装置144将花纹辊201迫向第一辊106直至相应于每个挤压花纹202的有机聚合物片204之一部分的表面和人造金刚石颗粒107的尖点之间的距离变得小于伸长的有机树脂薄膜160的厚度,即变得小于0,而且辊106和201被同时转动时,伸长的有机树脂薄膜160夹在相应于每个挤压花纹202的有机聚合物片204的部分的表面和人造金刚石颗粒107的尖角之间,如图29所示。因此,由于与挤压花纹202相对的人造金刚石颗粒107的尖角在有机聚合物片204的衬垫作用下有选择地压入膜160,因而使伸长的有机树脂薄膜160被穿孔。因此,如图29和30所示,在伸长的有机树脂薄膜160上按照环形挤压花纹有规则地形成大量通孔206,从而形成带状多孔区域207。
这样由穿孔组件129穿孔的伸长的有机树脂薄膜由多个输送辊161和两个对接辊164送过去静电装置162的容器163。由组件129对伸长的有机树脂膜160的穿孔主要是由第一辊106和花纹辊201之间的摩擦作用完成的。因此,在这样穿孔的伸长的有机树脂薄膜的表面生成大量静电,吸住周围的尘土。伸长的有机树脂薄膜通过去静电装置162的装有蒸馏水的容器163,而且由超声波发生件(未画)向蒸馏水发送超声波,从而洗掉膜上吸附的尘土。然后,伸长的有机树脂薄膜通过热空气吹送件(未画),通过蒸发从膜上去掉水。其后,由卷绕辊(示画)卷起膜。
然后,具有带状多孔区域的伸长的有机树脂薄膜设置为图18所示的干层压装置的第一供送辊170。按照与前述的相同过程,将伸长的有机树脂薄膜送至支承辊171和涂覆辊172间的一部分以形成厚度不同的涂膜。然后,将膜送至干燥炉179,在炉中使涂膜中的溶剂蒸发掉。这样得到的伸长的树脂薄膜和从第二供送辊179送来的伸长的热熔树脂膜被送至咬合辊1811和1812间的一部分,使涂有粘合剂的表面与膜180接触。然后,通过压力和热的作用层压上述膜166和180。如图23所示,层压膜(易撕层压膜)包括具有多孔区域56的有机树脂膜52,热熔树脂薄膜53和夹在膜52和53之间的粘合剂层54。多孔区域56是在带状区域中形成大量细小通孔而形成的,因而具有比有机树脂膜的无孔区域更高的易撕性。在与多孔区域56相匹配的带状撕开区域57中,粘合剂层54较厚,以比多孔区域56的扯裂强度高的强度将有机树脂薄膜52粘合在热熔树脂薄膜上。在邻接于撕开区域57的带状毗邻区域58a和58b中,粘合剂层54比撕开区域57中的粘合剂层薄,从不高于多孔区域56的扯裂强度的强度将有机树脂层粘合在热熔树脂层53上。
涂覆辊172具有一种结构,在这种结构中,具有多个深槽并含有大量粘合剂的一啮合区域沿着相应于伸长的有机树脂薄膜的多孔区域的一部分圆周面的周向形成,具有多个浅槽且含有少量粘合剂的另一啮合区域沿着轴向在相邻于第一啮合区域的一个部分中形成。因此,将伸长的有机树脂薄膜送至支承辊171和涂覆辊172之间的一个部分,在其上在轴向上布置有粘合剂量不同的上述啮合区域,带状的厚涂膜与膜的多孔区域匹配,带状薄涂膜邻近于厚涂膜,另一带状薄涂膜在伸长的有机树脂薄膜的一个表面上形成,位于厚涂膜远离第一薄涂膜的那一侧。
用上述方法在伸长的有机树脂薄膜上穿透大量通孔,从而形成一个多孔区。在伸长的有机树脂薄膜的一表面上形成厚度不同的涂膜并将其干燥。所得到的伸长的有机树脂薄膜通过加压、加热与伸长的热熔树脂膜层压。因此,通过极为简单的方法即可制造具有图23所示结构的易撕层压膜。
为了制造具有V形撕开区域和粘合剂厚度与撕开区域不同的V形毗邻区域而且撕开区域与多孔区域相匹配的易撕层压膜(图10A和10B),穿孔是用具有V形挤压花纹的花纹辊完成的,干层压步骤是使用涂覆辊进行的,在涂覆辊上设有具有多个深槽的V形啮合区域和邻接于第一V形啮合区域且具有多个浅槽的V形啮合区域。
为了制造具有环状撕开区域和环状的和粘合剂层厚度不用于撕开区域的圆形的毗邻区域的,且其中的撕开区域与多孔区域相匹配的易撕层压膜(图12A和12B),穿孔是使用具有椭圆的、环形挤压花纹完成的,干层压步骤是使用一个涂覆辊进行的,在该涂覆辊上设置具有多个深槽的椭圆、环形啮合区域,以及一个邻接于第一椭圆、环形啮合区域且具有多个浅槽的椭圆的啮合区域。
另外,除了干层压方法之外,也可以使用挤压层压方法来使具有多孔区域的伸长的有机树脂薄膜与伸长的热熔树脂薄膜层压在一起。
在包括具有多孔区域的有机树脂薄膜的按照本发明的易撕层压膜中,由从铝、纸和无纺布中选择的材料制成的膜和热熔树脂的第二膜可在热熔树脂薄膜上作为层压膜的膜片材料以该顺序叠放,上述膜可通过粘合剂层来层压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热熔树脂薄膜、由任何上述材料制成的膜和第二热熔树脂薄膜粘合起来,其粘合强度高于作为易撕层压膜的另一膜片材料的多孔区域的扯裂强度。
铝膜(铝箔)的厚度通常为5至30μm。
纸最好为30至150g/m2。
这种易撕层压膜具有如图31A和31B或图32所示的结构。
图31A是易撕层压膜51的平面图,膜51具有带状撕开区域,在膜51中层压有一铝膜和另一热熔树脂薄膜。图31B是沿图31A中31B—31B线的剖视图。一有机树脂薄膜52具有一个无孔区域和一个带有大量细小通孔55的带状多孔区域56,多孔区域比无孔区域具有更高的可撕性。热熔树脂薄膜53通过夹在膜52和53之间的粘合剂层54粘合并层压在有机树脂薄膜52上。在与多孔区域56匹配的带状撕开区域中,粘合剂层54较厚,并以高于多孔区域56的扯裂强度的强度将有机树脂薄膜52粘合于热熔树脂薄膜53。在邻接于撕开区域57的带状毗邻区域58a和58b中,粘合剂层薄于撕开区域57中的粘合剂层,并以不高于多孔区域56的扯裂强度的强度将有机树脂薄膜52粘合于热熔树脂薄膜53。在除去撕开区域57和毗邻区域58a和58b的一个区域59中,粘合剂层54的厚度与撕开区域57中的粘合剂层厚度相同,并以高于多孔区域56的扯裂强度的强度将有机树脂薄膜52粘合于热熔树脂薄膜53。另一热熔膜62的一个表面蒸法镀敷有铝膜61,膜62叠放在热熔膜53上,使铝膜61与热熔膜53相接触。热熔膜62借助夹在铝膜61和热熔膜53之间的粘合剂层63层压在热熔膜53上。粘合剂层63以高于多孔区域56的扯裂强度的强度将铝膜61粘合于热熔树脂薄膜53。
当图24所示的密封袋71是由有上述布置的易撕层压膜51制成时,袋71由铝膜61提供了极好的隔绝气体的性质。因此,袋中的内容物可以很好地被密封起来。另外,在热熔膜62的一个表面上的铝膜61借助粘合剂以高于多孔区域56的扯裂强度的强度粘合于热熔树脂薄膜53。因此,通过对照附图25和26描述的动作,在撕开的早期阶段即可以在撕开区域57容易地撕开密封袋71。在其后的撕开过程中,袋71可以方便而可靠地沿着与多孔区域56匹配的撕开区域57和毗邻区域58a或58b之间的边界线性地被撕开。
需要注意的是,铝膜和第二热熔树脂薄膜也可以使用夹在铝箔和第二热熔树脂薄膜的粘合剂层,而不是通过蒸法镀敷来粘合。在这种情况下,该粘合剂层必须以高于多孔区域的扯裂强度的强度将铝箔粘合于第二热熔树脂薄膜。
图32是易撕层压膜的剖视图,图中层压膜具有带状撕开区域,在该易撕层压膜中,纸和另一热熔树脂薄膜层压起来。这种易撕层压膜51包括具有一无孔区域和一上述多孔区域56的有机树脂薄膜52、一热熔树脂薄膜53和一夹在膜52和53之间的粘合剂层54,粘合剂层54的作用类似于图31A和31B所示的易撕层压膜中所用的粘合剂层。纸64和另一热熔树脂薄膜62以该顺序叠放在热熔树脂薄膜53上。热熔树脂薄膜53和纸64借助粘合剂层63层压起来,纸64和热熔树脂薄膜62由另一粘合剂层63层压起来。粘合剂层63以高于多孔区域56的扯裂强度的强度,将热熔树脂薄膜53粘合于纸64,以及将纸64粘合于热熔树脂薄膜62。
用上述结构的易撕层压膜51制成的密封袋71(图24)具有纸64的手感(hand)。另外,热熔树脂薄膜53和纸64,以及纸64和热熔树脂薄膜62是借助粘合剂层63,以高于多孔区域56的扯裂强度的强度粘合起来的。因此,通过对照附图25和26描述的动作,在撕开的早期阶段中,在与袋71的多孔区域56匹配的撕开区域57中,密封袋71可以容易地被撕开。在其后的撕开过程中,袋71可沿着撕开区域57和毗邻区域58a和58b间的边界容易而可靠地线性撕开。
需要注意的是,在上述可容易地撕开的层压膜中,也可以使用无纺织物来替代纸。在这种情况下,第一热熔树脂薄膜和无纺织物,以及无纺织物和第二热熔树脂薄膜必须借助粘合剂层以高于多孔区域56的扯裂强度的强度粘合起来。
按照本发明的另一种易撕层压膜包括一刚性有机树脂薄膜,其一个表面上蒸法镀敷有铝膜;一热熔树脂薄膜和夹在铝膜和热熔树脂薄膜间的粘合剂层,其中,刚性有机树脂薄膜包括一无孔区域和一个具有大量细小通孔的多孔区域,多孔区域具有高于无孔区域的可撕性,铝膜和热熔性树脂薄膜在相应于孔形成区域的撕开区域中以高于多孔区域的扯裂强度的强度粘合起来,而在邻接于撕开区域的毗邻区域中则以不高于多孔区域的撕开强度的强度粘合起来。
可以使用与前述相同的材料作为刚性有机树脂薄膜,热熔树脂薄膜和粘合剂层。
铝膜例如可以具有100至1000nm的厚度。
有机树脂薄膜的多孔区域的扯裂强度应为无孔区域的扯裂强度的0.5倍或更小,最好为其的0.35倍或更少,其理由同前所述。
由于与前述易撕层压膜相同的理由,在多孔区域中,平均孔口应为0.5至100μm,最好为5至80μm,不通孔密度应为500孔/cm2或更高,最好为1000至5000孔/cm2。具有上述平均孔口和1000孔/cm2或更高的密度的不通孔的多孔区域,其所具有的扯裂强度足够地低,例如为无孔区扯裂强度的0.35倍或更低。因此,这种多孔区域具有的可撕性高于无孔区域。
对撕开区域的形状不作具体限制。例如,撕开区域可呈环形如圆环,矩形环和六边形环,带状形和V形中的任何一种。
邻接于撕开区域的区域(毗邻区域)是指沿撕开区域的撕开方向的周围区域或除去撕开区域以外的整个区域。如果毗邻区域是撕开区域的周围区域,那么,在毗邻铝膜和热熔树脂薄膜可以不高于多孔区域的扯裂强度的强度粘合,而在其余区域则以高于多孔区域的扯裂强度的强度粘合。
在撕开区域中铝膜和热熔树脂薄膜间的粘合力需要高于多孔区域的扯裂强度,也就是说,粘合力应是多孔区域的扯裂强度的1.2倍或更多,最好为其的1.5倍或更多。另外,在毗邻区域中铝膜和热熔树脂膜间的粘合力应低于多孔区域的扯裂强度,粘合力应为多孔区域的扯裂强度的0.8倍或更少,最好为其0.5倍或更少。用具有这种结构的易撕层压膜制成的密封袋在撕开的早期阶段可以容易而可靠地在撕开区域撕开。即使在其后的撕开过程中斜撕密封袋,也能够可靠地沿着撕开区域和毗邻区域间的边界撕开密封袋。
使用前述(a)至(c)的任何形式将铝膜粘合在热熔树脂薄膜上时,在撕开区域的粘合强度要高于多孔区域的扯裂强度,而在毗邻区域的粘合强度则不高于多孔区域的扯裂强度。
下面对照附图详述上面讨论的易撕层压膜。
图33A是具有带状撕开区域的易撕层压膜的平面图。图33B是沿图33A中33B—33B线的剖视图。易撕层压膜51包括一有机树脂薄膜52,膜52的一个表面上蒸法镀敷有铝膜61,还包括一热熔树脂薄膜53,以及夹在铝膜61和热熔树脂薄膜53之间的一粘合剂层54。
有机树脂薄膜52包括一无孔区域和一具有大量细小不通孔60的带状多孔区域。上述不通孔60是在远离与铝膜61相接触的表面上有选择地形成的。多孔区域56比无孔区域具有较高的可撕性。在与多孔区域56匹配的带状撕开区域57中,粘合剂层54较厚,以高于多孔区域56的扯裂强度的强度将铝膜61粘合在热熔树脂薄膜53上。在相邻于撕开区域57的带状毗邻区域58a和58b中,粘合剂层54比撕开区域57中的粘合剂层薄,以不高于多孔区域56的扯裂强度的强度将铝膜61粘合在热熔树脂层53上。在除去撕开区域57和毗邻区域58a和58b以外的区域59中,粘合剂层54的厚度与撕开区域中的相同,以高于多孔区域56的扯裂强度的强度将铝膜61粘合在热熔树脂薄膜53上。
当使用上述结构的易撕层压膜51制成图24所示的密封袋71时,铝膜61使袋71具有极好的隔绝气体的性质。因此,袋中的内容物可以很好地被密封起来。另外,在与多孔区域56匹配的带状撕开区域57中,粘合剂层54较厚,以高于多孔区域56的扯裂强度的强度将铝膜61粘合在热熔树脂薄膜53上。在带状毗邻区域58a和58b中,粘合剂层54以不高于多孔区域56的扯裂强度的强度将铝膜61粘合在热熔树脂层53上。因此,通过前面对照图25和26所述的动作,在撕开的早期阶段,密封袋71可以容易地在撕开区域57中撕开。即使在其后的撕开过程中,在撕开区域57中斜撕密封袋71,也能够沿着撕开区域57和毗邻区域58a或58b之间的边界容易而可靠地将袋撕开。
按照本发明的另一种易撕层压膜包括一定向有机树脂薄膜、一热熔树脂薄膜、一夹在定向有机树脂薄膜和热熔树脂薄膜之间的粘合剂层,其中,有机树脂薄膜和热熔树脂薄膜沿着有机树脂薄膜的取向在撕开区域中以高于在有机树脂薄膜的取向上的扯裂强度的强度粘合起来,而在相邻于撕开区域的毗邻区域中则以不高于在有机树脂薄膜的取向上的扯裂强度的强度粘合起来。
定向有机树脂的一例是单轴拉伸聚丙烯。为了使易撕层压膜容易撕开,这种有机树脂制成的膜最好具有6μm或更大的厚度。虽然该厚度并无具体上限,但是考虑到成本,该厚度的上限最好在30μm或更小。
热熔树脂的实例包括聚乙烯如低密度聚乙烯和线性、低密度聚乙烯,乙烯基乙酸乙酯聚合物(EVA)和不拉伸聚丙烯。通常,用上述任一种热熔树脂制成的膜为10至50μm厚。
粘合剂不作具体限制,其实例是主要由聚酯基聚氨酯树脂和聚醚基聚氨酯树脂的粘合剂。
扯裂强度的意思是测出使有机树脂薄膜制成的预定形状的试样拉裂前的最大应力,除以试件原有厚度所得到的值。
撕开区域通常为带状。
邻近于撕开区域的区域(毗邻区域)是指沿撕开区域的撕开方向的周围区域或是除撕开区域以外的整个区域。如果毗邻区域是撕开区域的周围区域,那么,有机树脂薄膜和热熔树脂薄膜在毗邻区域中可以不高于在有机树脂薄膜的取向上的扯裂强度的强度粘合,而在其余区域则以高于在有机树脂薄膜的取向上的扯裂强度的强度粘合。
在撕开区域中,有机树脂薄膜和热熔树脂间的粘合力应为有机对脂膜取向上的扯裂强度的1.2倍或更多,最好为1.5倍或更多。另外,在毗邻区域中,有机树脂薄膜和热熔树脂薄膜之间的粘合力应为有机树脂膜取向上的扯裂强度的0.8倍或更少,最好为0.5倍或更少。用这种结构的易撕层压膜制成的密封袋在撕开的早期阶段可在撕开区域容易而可靠地撕开。在其后的撕开过程中,可将袋沿着撕开区域和毗邻区域间的边界可靠地撕开。
为了在撕开区域以高强度而在毗邻区域以比撕开区域低的强度将有机树脂薄膜粘合在热熔树脂薄膜上,要使撕开区域中粘合剂层的厚度大于毗邻区域中粘合剂层的厚度。另外,为了使撕开区域的粘合力大于毗邻区域的粘合力,撕开区域中的粘合剂层是用高粘合强度的粘合剂形成的,而在毗邻区域中的粘合剂层是用粘合强度低于撕开区域所用粘合剂的粘合强度的粘合剂形成的。
需要注意的是,在毗邻区域中,有机树脂薄膜和热熔树脂薄膜可留下不粘合,不形成任何粘合剂层。
下面对照附图详述上面讨论的易撕层压膜。
图34是具有带状撕开区域的易撕层压膜的部分切除的主体图。易撕层压膜81包括一定向有机树脂薄膜82、一热熔树脂薄膜83,以及夹在膜82和83之间的粘合剂层34。
有机树脂薄膜82在其取向上有高的可撕性。在沿着膜82的取向的带状撕开区域85,粘合剂层84较厚,以高于有机树脂薄膜取向上的扯裂强度的强度将有机树脂薄膜82粘合在热熔树脂薄膜83上。在相邻于撕开区域85的带状毗邻区域86a和86b中,粘合剂层84薄于撕开区域85中的粘合剂层,并以不高于有机树脂薄膜82取向上的扯裂强度的强度将有机树脂薄膜82粘合在热熔树脂薄膜83上。在除去撕开区域85和毗邻区域86a和86b以外的区域87中,粘合层84的厚度与撕开区域85中的相同,并以高于有机树脂薄膜82取向上的扯裂强度的强度将有机树脂薄膜82粘合在热熔树脂薄膜83上。
需要注意的是,在易撕层压膜81中,在宽度方向上,多组带状撕开区域85和毗邻区域86a和86b以预定的间隔形成。
图35是用易撕层压膜81制成的密封袋的前视图。密封袋91的制造过程是,将易撕层压膜81切成需要的尺寸,交搭切后的膜,使有机树脂膜82位于外侧,在两条垂直的边缘热密封热熔树脂薄膜83,使带状撕开区域85平行于开口部分92。将需要的内容物(如快餐)放入袋中以后,用热密封法封住开口部分92。需要注意的是,标号93代表密封部分,标号94代表开口侧的密封部分。
在密封袋91中,如图34所示,在带状撕开区域85中,粘合剂层84较厚,并以高于有机树脂薄膜82取向上的扯裂强度的强度将有机树脂薄膜82粘合在热熔树脂薄膜83上,而在相邻于撕开区域85的带状毗邻区域86a和86b中,粘合剂层84以不高于有机树脂82取向上的扯裂强度的强度将有机树脂薄膜82粘合在热熔树脂薄膜83上。因此,当用双手的手指在图34箭头所示方向将撕开力作用在密封袋91的撕开区域85的端部上时,在撕开的早期阶段在撕开区域85中使袋撕开,然后沿着撕开区域85和带状毗邻区域86a或86b间的边界被撕开。
也就是说,设置在密封袋91的外表面上的有机树脂薄膜是定向的,并易于沿着该定向被撕开。另外,在撕开区域85中,有机树脂薄膜82和热熔树脂薄膜以高于有机树脂薄膜取向上的扯裂强度的强度粘合起来。因此,难于撕开的热熔树脂薄膜83的可撕性取决于易撕的有机树脂薄膜82的可撕性。因此,当用双手的手指沿图35中箭头方向,即沿有机树脂膜82的取向将撕开力作用于带状撕开区域85的端部上时,如果力的作用超过了有机树脂薄膜82取向上的扯裂强度,也不致使膜82和83之间产生剥离现象。因此,虽然热熔树脂薄膜83难于撕开,但是却易于在撕开区域85中撕开两个交搭的易撕层压膜81。
另一方面,如图34所示,在密封袋91的带状毗邻区域86a或86b中,有机树脂薄膜82和热熔树脂薄膜83以不高于有机树脂薄膜82取向上的扯裂强度的强度粘合。因此,即使双手的手指加在毗邻区域86a或86b端部上的撕开力超过了取向上的扯裂强度,虽膜多少被撕开但是在膜82和83之间会产生层间剥离。因此,在用双手的手指撕开的部分中,呈现出膜82和82中的每一膜的可撕性,即呈现出热熔树脂薄膜83的难于撕开的性质。因此,即使当作用一个很大的力,热熔树脂薄膜只是被拉伸,而难于进一步撕开。因此,在撕开区域85两侧的毗邻区域86a和86b发挥阻止撕开的作用。
如上所述,当用双手的手指沿图35中箭头方向向密封袋91的带状撕开区域85的端部施加撕开力时,密封袋91可在撕开的早期阶段较为容易地被撕开。在其后的撕开过程中,带状撕开区域85表现出高的可撕性,而带状毗邻区域86a和86b则发挥阻止撕开的作用。因此,密封袋91可以容易而可靠地沿着撕开区域85和毗邻区域86a(或86b)间的边界被撕开。因此,密封袋91具有良好的直线撕开性质,可防止当袋以非预期方向被撕时内容物的洒出或散出。
需要注意的是,具有图7和8所示结构的密封袋同样可由具有上述结构的易撕层压膜制造。
在按照本发明的易撕层压膜中,用从铝、纸和无纺布中选择的材料制成一膜和一第二热熔膜可以该顺序叠放在作为层压膜的一膜片材料的热熔树脂薄膜上。这些膜可通过粘合剂层压起来。在这种情况下,热熔树脂薄膜、由任何上述材料制成的膜和第二热熔树脂薄膜以高于作为易撕层压膜另一材料的有机树脂薄膜取向上的扯裂强度的强度粘合起来。
现在对照上述附图以举例的方式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实例1)在实例1中,具有图1A,1B和2所示的结构的易撕层压膜是用双轴拉伸聚丙烯(OPP)膜作为刚性有机树脂薄膜,用聚乙烯(PE)膜作为热熔树脂膜制成的。
20μm厚的伸长OPP膜用作伸长有机树脂薄膜160。膜160通过图14至17所示的成孔装置的第一和第二辊106和117之间。通过向上移动第二辊117向OPP膜160施加压力,使电解沉淀在辊106上的人造金刚石颗粒107的尖点和第二辊117之间的间隙为零。需要注意的是,人造金刚石颗粒107的粒度为40至50μm。如图17所示,然后以相反的方向转动第一和第二辊106和117,使人造金刚石颗粒107的尖角压入OPP膜160以进行机械穿孔。结果是在伸长的OPP膜上以1500孔/cm2的密度,以10μm或更小的平均孔口形成大量通孔。这种多孔的OPP膜的扯裂强度大约为无孔的OPP膜的扯裂强度的0.33倍。
其后,将伸长的多孔OPP膜送至图18所示的干层压装置的支承辊和涂覆辊之间的一个部分,在伸长的多孔OPP膜的一个表面上涂覆氨酯基粘合剂溶液。因此,沿膜的输送方向形成厚的带状涂膜,相邻于厚涂膜形成薄的带状涂膜,在远离第一厚涂膜的薄涂膜的一侧形成另一厚涂膜。其后,在干燥炉中使每一涂膜中的溶剂蒸发。这样得到的伸长的多孔OPP膜和作为伸长的热熔膜的20μm厚的伸长的PE膜被送往咬合辊之间的一个部分,使多孔OPP膜的涂有粘合剂的表面与PE膜相接触。然后加热加压使这些膜层压起来,结果制成图1A,1B和2所示的易撕层压膜1。在这种易撕层压膜1中,多孔OPP膜3和PE膜间的粘合力是5mm宽带状撕开区域7中多孔OPP膜3的扯裂强度的1.5倍是5mm宽带状毗邻区域8a和8b中多孔OPP膜3的扯裂强度的O.5倍。
图3所示的密封袋21是用实例1的易撕层压膜制成的。双手的手指将超过多孔OPP膜的扯裂强度的力沿图3中箭头方向作用在密封袋21的撕开区域的端部,结果,密封袋21在撕开的早期阶段在撕开区域7中被容易地撕开。当在其后的撕开过程中在撕开区域7中斜撕密封袋21时,袋21被容易地沿着带状撕开区域7和毗邻区域8b间的边界撕开。也就是说,密封袋21具有良好的被直线撕开的性质。因此,密封袋不会被沿着非预期的方向撕开,这就可防止袋中的内容物洒出或散出。(实例2)在实例2中,如图10A和10B所示的具有V形撕开区域的易撕层压膜是用OPP膜作为刚性有机树脂薄膜,用PE膜作为热熔树脂薄膜制成的。
类似于实例1中的伸长的多孔OPP膜被送至图18所示的干层压装置的支承辊和涂覆辊之间的一个部分,在多孔OPP膜的一个表面上涂覆氨酯基粘合剂溶液。其后,在干燥炉中使每个涂膜中的溶剂蒸发。所得到的伸长的OPP膜和作为伸长的热熔树脂薄膜的20μm厚的伸长的PE膜被送至咬合辊间的一个部分,使多孔OPP膜的涂有粘合剂的表面与PE膜相接触。然后加热加压使这些膜层压起来。需要注意的是,涂覆辊具有带深槽的V形啮合区,以及在带深槽的V形啮合区的两侧形成的带浅槽的V形啮合区。因此,可制成具有图10A和10B所示结构的易撕层压膜1。在这种易撕层压膜1中,多孔OPP膜2和PE膜3间的粘合剂层4的粘合力是5mm宽的V形撕开区域11中的多孔OPP膜2的扯裂强度的1.5倍,是5mm宽V形毗邻区域12a和12b中的多孔OPP膜2的扯裂强度的0.5倍。
图11所示容纳软磁盘的平的平行六面体箱的密封袋31是用实例2的易撕层压膜制成的。密封袋31握持在一只手中,用另一只手沿着V形撕开区域11拉动带状舌部32,结果,密封袋31沿着在前后面上的V形撕开区域11和每个V形毗邻区域12a和12b之间的边界被撕开;也就是说,V形撕开区域11被撕成带状。其余的膜在上部具有V形的凸起部分的形状,在下部具有V形的凹下部分的形状。因此,当密封袋留在箱上时,留下的膜的上部可容易地卸下,膜的下部可容易地撕开并从V形的底部除去。(实例3)在实例3中,具有图20A和20B所示结构的易撕层压膜是用OPP膜作为刚性有机树脂薄膜,用PE膜作为热熔树脂薄膜,并用另一PE膜作为第二热熔树脂薄膜制成的,第二热熔树脂薄膜的一个表面上用蒸法镀敷有铝膜。
在15μm厚的PE膜的一个表面上蒸法镀敷整个铝膜表面上形成一由氨酯基粘合剂构成的涂膜。在该涂膜干燥后,该PE膜交搭在具有实例1所述的多孔OPP膜和PE膜的相同的层压膜上,使铝膜接触层压膜的PE膜。这些膜被至咬合辊间的一个部分,加热加压制成具有图20A和20B所示结构的易撕层压膜1。在该易撕层压膜1中,PE膜3和铝膜17间的粘合剂层19的粘合力是多孔OPP,膜2的扯裂强度的1.5倍。
如图3所示的密封袋21是用实例3的易撕层压膜制成的。铝膜使袋21具有良好的隔绝气体的性质,并能使内容物气密地密封。与用实例1的易撕层压膜制成的密封袋一样,密封袋21具有极好的沿直线撕开的性质。也就是说,由于密封袋不是沿着非预期的方向撕开,因而可防止内容物的洒出和散出。(实例4)在实例4中,具有几乎与图1A,1B和2所示结构相同的结构,其中毗邻区域留下未粘合的易撕层压膜是用OPP膜作为刚性有机树脂薄膜,用PE膜作为热熔树脂薄膜制成的。
类似于实例1所用的伸长的多孔OPP膜被送至图18所示干层压装置的支承辊和涂覆辊之间的一个部分,在多孔OPP膜的一个表面上涂覆氨酯基粘合剂溶液。其后,在干燥炉中使每个涂膜中的溶剂蒸发。所得到的伸长的多孔OPP膜和作为伸长的热熔树脂薄膜的20μm厚的伸长PE膜被送至咬合辊之间的一个部分,使多孔OPP膜的涂有粘合剂的表面接触PE膜。然后加热加压使这些膜层压起来。需要注意的是,在涂覆辊的结构中,在圆周方向上形成带有深槽的一个啮合区,而在该啮合区两侧的毗邻区域具有无槽的光滑表面。因而在制成的易撕层压膜中,多孔OPP膜和PE膜在带状的撕开区域中以多孔OPP膜的扯裂强度的1.5倍的强度粘合起来,而在带状的毗邻区域则留下并未粘合。
图3所示的密封袋21是由实例4的易撕层压膜制成的。用双手的手指将超过多孔OPP膜的扯裂强度的力沿图3中箭头方向作用于密封袋21的撕开区域的端部,结果,密封袋21在撕开的早期阶段易于在撕开区域被撕开。即使在其后的撕开过程中,在撕开区域中撕开方向发生改变。袋也容易沿着带状撕开区域和毗邻区域之一的边界被撕开。具体来说,由于多孔OPP膜和PE膜在带状毗邻区域留下未粘合,因而沿着带状撕开区域和与该撕开区域相邻的毗邻区域之一之间边界的可撕性要比用实例1的易撕层压膜制成的密封袋更好,这样就形成了良好的沿直线被撕开的性质。因此,密封袋不在非预期的方向上被撕开,这样就能防止袋的内容物洒出或散出。(实例5)在实例5中,具有图9所示结构的易撕层压膜是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膜作为刚性有机树脂薄膜,用不拉伸的聚丙烯(CPP)膜作为热熔树脂薄膜制成的。
12μm厚的伸长的PET膜用作伸长的有机树脂薄膜160。膜160通过图14至17所示成孔装置的第一和第二辊106和117之间。向上移动第二辊117使压力作用在PET膜160上,因而使电解沉淀在第一辊106上的人造金刚石颗粒107的尖点和第二辊117的表面之间的间隙变为亚微级。需要注意的是,人造金刚石颗粒的粒度为50至70μm。然后,以相反的方向转动第一和第二辊106和117。使人造金刚石颗粒107的尖角压入PET膜,结果,在伸长的PET膜中以2500孔/cm2的密度形成大量平均孔口为20μm的不通孔。该多孔PET膜的扯裂强度大约是无孔PET膜的扯裂强度的0.33倍。
然后将这样得到的伸长的多孔PET膜送至图18所示的干层压装置的支承辊和涂覆辊之间的一个部分,在多孔PET膜的一个表面上涂覆氨酯基粘合剂溶液。因此,沿膜的输送方向形成一个厚的带状涂膜,相邻于厚带状涂膜形成一薄的带状涂膜,在薄的带状涂膜的远离第一厚涂膜的一侧形成另一厚涂膜。其后,在干燥炉中使各涂膜中的溶剂蒸发。所得到的多孔PET膜和作为伸长的热熔树脂薄膜的25μm厚的伸长的CPP膜送至咬合辊之间的一个部分,使多孔PET膜的涂有粘合剂的表面与CPP膜接触,然后加热加压使这些膜层压起来,从而制成具有图9所示结构的易撕层压膜1。在该易撕层压膜1中,多孔PET膜2和CPP膜3之间的粘合剂层4的粘合力是5mm宽的带状撕开区域7中的多孔PET膜2的扯裂强度的1.5倍,是5mm宽的带状毗邻区域8a和8b中的多孔PET膜2的扯裂强度的0.5倍。
图3所示的密封袋21是用实例5的易撕层压膜制成的。用双手的手指将超过多孔PET膜的扯裂强度的力沿图3中箭头方向作用在密封袋21的撕开区域的端部上。结果,密封袋21在撕开的早期阶段容易在撕开区域7中被撕开。当其后的撕开过程中在撕开区域中斜撕密封袋21时,袋21容易而可靠地沿着带状撕开区域和毗邻区域之一之间的边界被撕开。也就是说,密封袋21具有良好的沿直线被撕开的性质。因此,密封袋未在非预期的方向上被撕开,这可防止袋的内容物洒出或散出。(实例6)
在实例6中,具有图22A和22B所示结构的易撕层压膜是用PET膜作为刚性有机树脂薄膜,用CPP膜作为热熔树脂薄膜制成的,PET膜的一个表面上蒸法镀敷有铝膜。
一表面具有蒸法镀敷的铝膜的12μm厚的伸长的PET膜被送过图14至17所示的成孔装置的第一和第二辊106和117之间,使PET膜接触第一辊106。使第二辊117向上移动,从而将压力作用在PET膜160上,因而使电解沉淀在第一辊106上的人造金刚石颗粒107的尖点和第二辊的表面之间的间隙稍大于铝膜的厚度。
注意人造金刚石粒107的颗粒尺寸为50—70μm。接着,通过沿相对的方向转动第一辊106和第二辊117使人造金刚石粒107的尖角从背离铝膜接触的表面的PET表面压入整张PET薄膜。其结果是得到了带铝膜的细长的多孔的PET薄膜,其中在该PET薄膜中形成密度为2500孔/cm2的具有平均孔径为20μm的大量的非通孔。这种多孔的PET薄膜的抗址强度约为没有孔的PET薄膜的抗址强度的0.33倍。
接着,所制成的带铝膜的细长的多孔的PET薄膜供送到如图18所示的干层压装置的支承辊和涂料辊之间的一部分,在多孔的PET薄膜的铝膜的表面上涂复上一层聚氨脂粘结剂溶液。因此,沿着薄膜的传送方向形成了第一厚的带形涂复薄膜,靠近该厚的带形涂复薄膜形成了一个薄的带形涂复薄膜,而在薄的涂复薄膜的背离第一厚的涂复薄膜的另一侧形成另一厚的带形涂复薄膜,然后,在干燥箱中蒸发掉各涂复薄膜的溶剂。这样形成的细长的多孔的PET薄膜和一20μm厚的细长的CPP薄膜,作为细长的热熔性薄膜供送到压送辊之间的一部分。然后加热加压把这些薄膜层压起来。结果,制成了具有如图22所示结构的易撕层压膜1。在该易撕层压膜1中,在铝膜17与CPP薄膜3之间的粘结层4的粘结力是在5mm宽的带状撕开区7中的多孔的PET薄膜2的抗址强度的1.5倍,是在5mm宽的带形毗邻区8a,8b中的多孔的PET薄膜2的抗扯强度的0.5倍。
从实施例6的成品的易撕层压膜制出了如图3所示的密封袋21。铝膜使密封袋21具有好的隔气层的性能,并使得可以气密内装的物品。由实例1的易撕层压膜形成的密封袋,使密封袋21具有良好的线性切割性。也就是说,密封袋21不会沿不希望撕裂的方向撕裂,因而可防止内装的物品溢或撒开。
在实施例7中,使用OPP薄膜作为刚性的有机树脂薄膜,用PE薄膜作为热熔性的树脂薄膜制出如图23所示结构的易撕层压膜,其中撕裂区与多孔区对应。这种实例7的易撕层压膜用图14到16所示的打孔装置制出,其中包复着聚氨脂橡胶板204的辊体203和具有环形的突起的花纹202的花纹辊201(图28)被结合作为第二辊。
20μm的厚的细长OPP薄膜用作细长的有机树脂薄膜160。该薄膜160在打孔装置的第一辊106和花纹辊201之间穿过。使花纹辊201往上移动,对OPP薄膜160施加了一压力使得电解沉积在第一辊106上的人造金刚石粒107的点和在花纹辊201上的聚氨脂橡胶板204的表面之间的间隙为零。注意人造金刚石粒107的颗粒尺寸为70到80μm。然后,沿相反的方向转动第一辊106和花纹辊201。结果,如图30所示,OPP薄膜160被夹在与环形的突起的花纹202相应的聚氨脂橡胶板204的部分和人造金刚石粒107的尖角之间。因此,与突出的花纹202相对的人造金刚石粒107的尖角借助聚氨脂板204的衬垫作用有选择地及规则地压入OPP薄膜160中,因而完成了机械打孔操作。因此,形成了一层具有一无孔区及一个具有密度为2500孔/cm2的平均孔径为20μm的大量通孔的5mm宽的带形多孔区的OPP薄膜。这样,沿传送方向形成了带形的多孔区。该OPP薄膜的多孔区的抗扯强度约为无孔区的抗扯强度的0.33倍。
然后,制成的细长的OPP薄膜供送入如图18所示的干层压装置的支承辊及涂料辊之间的一部分,在OPP薄膜的一个表面上涂上聚氨脂基的粘结剂溶液。因此,沿着薄膜的传送方向形成了厚的带形涂复薄膜,靠近该厚的带形涂复薄膜形成了一薄的带形涂复薄膜,在薄的涂复薄膜背离第一厚的带形涂复薄膜的一侧形成了另一个厚的涂复薄膜。然后,在干燥箱中蒸发掉各涂复薄膜中的溶剂。制成的细长的OPP薄膜及20μm厚的细长的PE薄膜,作为细长的热熔性薄膜,传送到压送辊之间的一部分,使得OPP薄膜的涂粘结剂表面与PE薄膜接触。然后,加热加压把这些薄膜层压起来。结果,制成了具有图23所示结构的易撕层压膜51。在该易撕层压膜51中,在OPP薄膜52和PE薄膜53之间的粘结层54的粘结力是在与多孔区56相应的带形撕开区57内的多孔区56的抗扯强度的1.5倍.是在5mm宽的带形毗邻区58a,58b内的多孔区56的抗扯强度的0.5倍。
从实施例6的成品的易撕层压膜制出了如图24的密封袋71。两手的手指把超过多孔区56的力沿着图24箭头方向加到密封袋71的撕裂区的端部。因而,在撕裂的早期阶段密封袋71容易沿撕开区57撕开。当在以后的撕裂过程沿撕开区57倾斜地撕密封袋71,密封袋71沿着带形撕开区57和毗邻区58a(或58b)之间的边界被撕开。特别是,带形撕开区57与OPP薄膜的多孔区56相对应,密封袋71可沿着在撕裂区57和与其相邻的毗邻区中的一个毗邻区58a(或58b)之间的边界方便及可靠地撕开。也就是说,与由实例1的易撕层压膜制造的密封袋相比,密封袋71有好的线性切割性。因此,密封袋不会沿不要求的方向撕裂,可以防止袋内装的物品溢或撒开。
在实施例8中,使用OPP薄膜作为刚性的有机树脂薄膜,PE薄膜作为热熔性树脂薄膜,和另一个PE薄膜作为第二热熔性树脂薄膜,在其表面有气相沉积的铝膜,可以制出如图31A和31B所示结构的易撕层压薄膜。
在20μm厚的PE薄膜的一表面气相沉积铝膜的整个表面形成带有聚氨脂基的粘结剂的涂复薄膜。在该涂复薄膜干燥后,该PE薄膜复盖在如实例7所述的包括OPP薄膜及PE薄膜的同样的层压薄膜上,使得铝膜与层压薄膜的PE薄膜接触。这些薄膜供送到压送辊之间的一部分,加压加热使其层压。结果,制成如图31A,31B所示结构的易撕层压膜51。在该易撕层压膜51中,在PE薄膜53和铝膜61之间粘结层的粘结力是OPP薄膜52的多孔区的抗扯强度的1.5倍。
由如实例8的成品的易撕层压膜制成了如图24所示的密封袋71。铝膜使密封袋71具有好的隔气层性能,可以气密内装物。正如由实例7的易撕层压膜形成的密封袋一样,密封袋71具有良好的线性切割性。也就是说,密封袋71不会沿不要求的方向撕开,可防止袋内装的物品溢或撒开。
在实施例9中,使用OPP薄膜作为刚性的有机树脂薄膜和PE薄膜作为热熔性树脂薄膜制成了结构与图23结构几乎一样的易撕层压薄膜,其中毗邻区留下没粘结着。
具有与实例7的带形多孔区的细长孔OPP薄膜供送到如图18所示的干层压装置的支承辊和涂复辊之间的一部分,在细长的OPP薄膜的一表面涂复上一层聚氨脂基的粘结溶液。然后,在干燥箱中蒸发掉各层的溶剂。成品的细长的OPP薄膜和20μm厚的细长的PE薄膜,作为细长的热熔性薄膜,被供送入压辊之间的一部分使得OPP薄膜的涂粘结剂表面与PE薄膜接触。然后加压加热把这些薄膜层压起来。注意涂复辊中在圆周方向形成有具有深槽的槽区,在槽区的两侧具有无槽的平滑表面。这样制成了一个易撕层压膜,其中OPP薄膜与PE薄膜粘结成强度为与多孔区相对应的带形撕开区中OPP薄膜的多孔区的抗扯强度的1.5倍,而在带形毗邻区留下不粘结。
由实例9制成的易撕层压膜制成如图24所示的密封袋71。超过OPP薄膜的抗扯强度的力通过双手的手指沿图24的箭头方向施加到密封袋71的撕开区。结果,在撕裂的早期阶段,密封袋71容易沿撕开区撕开。当在以后的撕裂过程,在撕开区倾斜地撕裂密封袋71,密封袋沿着带形撕开区和一个毗邻区之间的边界撕裂。特别是,由于OPP薄摸和PE薄膜在带形毗邻区来粘结,在撕裂过程中,可以沿着带形撕开区和靠近撕开区的一个毗邻区之间的边界很方便及可靠地撕开密封袋,这样有好的线性切割性。因此,密封袋不会沿不要求的方向撕开,可防止袋的内装物溢或撒出。
在实施例10中,使用PET薄膜作为刚性的有机树脂薄膜和CPP薄膜作为热熔性树脂薄膜制成具有如图27结构的易撕层压膜。
16μm厚的细长的PET薄膜用作细长的有机树脂薄膜160。该薄膜160穿过与实例7使用的打孔装置相类似的装置的第一辊106和花纹辊201之间。通过使花纹辊201向上,把压力加到PET薄膜160上,使得在第一辊106上电解沉积的人造金刚石粒107的点和花纹辊201的聚氨脂橡胶板204的表面之间的间隙在亚微米的数量级。注意人造金刚石粒107的颗粒尺寸为100到125μm。然后,沿相反方向转动第一辊106和花纹辊201。结果,PET薄膜160夹在与环形的突起花纹202相应的聚氨脂板204的部分和人造金刚石粒107的尖角之间。因而,与突出花纹202相对的人造金刚石粒107的尖角借助于聚氨脂橡胶板204的衬垫作用有选择地和规则地压入PET薄膜160中,因此完成了机械打孔。结果得到了一个PET薄膜包括一无孔区及一5mm宽的带形多孔区,该区具有密度为1500孔/厘米2的平均孔径为50μm的大量的非通孔。这样,沿着传送方向形成了宽的带形多孔区。PET薄膜的多孔区的抗扯强度约为无孔区的抗扯强度的0.33倍。
然后,把制成的细长的PET薄膜供送到如图18所示的干层压装置的支承辊和涂复辊之间的一部分,在PET薄膜的表面涂上聚氨酯基的粘结溶液。然后,沿传送方向形成与薄膜的带形多孔区相配的厚的带形涂复薄膜,靠近该厚的涂复薄膜是薄的带形涂复薄膜,在薄的涂复薄膜背离第一厚的涂复薄膜的一侧形成有另一个厚的涂复薄膜。然后,在干燥箱中蒸发各涂料薄膜的溶剂。制成的细长的PET薄膜和25μm厚的细长的CPP薄膜,作为细长的热熔性薄膜,供送到压送辊之间的一部分,使得PET薄膜的涂粘结剂表面与CPP薄膜接触。然后,加热加压把这些薄膜层压起来。结果,制成了具有图27所示结构的易撕层压膜51。在该易撕层压膜51中,在PET薄膜52和CPP薄膜53之间的粘结层54的粘结力是在与多孔区56相对应的带形撕裂区57内的多孔区56的抗扯强度的1.5倍,是在5mm宽的带形毗邻区58a,58b内的多孔区56的抗扯强度的0.5倍。
从实例10的成品的易撕层压膜制出了如图24的密封袋71。两手的手指把超过多孔区56的力沿着图24箭头方向加到密封袋71的撕裂区的端部。因而,在撕裂的早期阶段密封袋71容易沿与多孔区相对应的撕开区57撕开。当在以后的撕裂过程在撕开区57改变撕裂方向,密封袋71沿着带形撕开区57和毗邻区58a(或58b)之间的边界被撕开。也就是说,密封袋71有相当好的线性切割性。因此,密封袋不会沿不要求的方向撕裂,可以防止袋内装的物品溢或撒开。
实施例11在实施例11中,使用PET薄膜作为刚性的有机树脂薄膜,其一面有气相沉积的铝膜,用CPP薄膜作为热熔性的树脂薄膜制出如图33A和33B所示结构的易撕层压膜。
12μm的厚的细长PET薄膜其一面有气相沉积的铝膜,在类似于图7的打孔装置的第一辊106和花纹辊201之间穿过。使花纹辊201往上移动对带铝膜的PET薄膜160施加了一压力使得电解沉积在第一辊106上的人造金刚石粒107的点和在花纹辊201上的聚氨脂橡胶板204的表面之间的间隙稍大于铝膜的厚度。注意人造金刚石粒107的颗粒尺寸为50到70μm。然后,沿相反的方向转动第一辊106和花纹辊201。结果,PET薄膜160夹在与环形的突起的花纹202相应的聚氨脂橡胶板204的部分和人造金刚石粒107的尖角之间。因此,与突出的花纹202相对的人造金刚石粒107的尖角借助聚氨脂板204的衬垫作用有选择地及规则地压入PET薄膜160中,因而完成了机械打孔操作。因此,具有密度为2000孔/cm2的平均孔径为20μm的大量的非通孔有选择地成带形形成在PET薄膜中。这样,沿传送方向形成了带铝膜的细长的PET薄膜,它有5mm宽的带形无孔区及5mm宽的带形多孔区。该PET薄膜的多孔区的抗扯强度约为无孔区的抗扯强度的0.33倍。
然后制成的细长的带铝膜的细长的PET薄膜供送入如图18所示的干层压装置的支承辊及涂料辊之间的一部分,在PET薄膜的铝膜表面上涂上聚氨脂基的粘结剂溶液。因此,沿着薄膜的传送方向形成了厚的带形涂复薄膜,靠近该厚的带形涂复薄膜形成了一薄的带形涂复薄膜,在薄的涂复薄膜背离第一厚的带形涂复薄膜的一侧形成了另一个厚的涂复薄膜。然后,在干燥箱中蒸发掉各涂复薄膜中的溶剂。制成的细长的PET薄膜及25μm厚的细长的CPP薄膜,作为细长的热熔性薄膜,供送到压送辊之间的一部分,使得铝膜的涂粘结剂表面与CPP薄膜接触。然后,加热加压把这些薄膜层压起来。结果,制成了具有图33A和33B所示结构的易撕层压膜51。在该易撕层压膜51中,在铝膜61和CPP薄膜53之间的粘结层54的粘结力是在与多孔区56相对应的带形撕开区57内的带形多孔区56的抗扯强度的1.5倍,是在5mm宽的带形毗邻区58a,58b内的多孔区56的抗扯强度的0.5倍。
从实施例11的成品的易撕层压膜制出了如图24的密封袋71。该密封袋71有铝膜赋予的好的隔气性,并可气密袋装的物品。正如由实施7的易撕层压膜制造的密封袋一样,这种密封袋71有好的线性切割性。也就是说,密封袋不会沿不要求的方向撕裂,可以防止袋内装的物品溢或撒开。
在实施例12中,使用单轴向拉伸的聚丙烯薄膜作为刚性的有机树脂薄膜,用PE薄膜作为热熔性的树脂薄膜制出如图34所示结构的易撕层压膜。
20μm的厚的沿长度方向定向的细长单轴向拉伸的聚乙烯薄膜供送入如图18所示的干层压装置的支承辊及涂料辊之间的一部分,在单轴向拉伸的聚乙烯薄膜的一个表面上涂上聚氨脂基的粘结剂溶液。因此,沿着薄膜的传送方向形成了厚的带形涂复薄膜,靠近该厚的带形涂复薄膜形成了一薄的带形涂复薄膜,在薄的涂复薄膜背离第一厚的带形涂复薄膜的一侧形成了另一个厚的涂复薄膜。然后,在干燥箱中蒸发掉各涂复薄膜中的溶剂。制成的细长的单轴向拉伸的聚乙烯薄膜及50μm厚的细长的PE薄膜,作为细长的热熔性薄膜,供送到压送辊之间的一部分,使得单轴向拉伸的聚乙烯薄膜的涂粘结剂表面与PE薄膜接触。然后,加热加压把这些薄膜层压起来。结果,制成了具有图34所示结构的易撕层压膜81。在该易撕层压膜81中,在单轴向拉伸的聚乙烯薄膜82和PE薄膜83之间的粘结层54的粘结力是在沿定向方向形成的5mm宽的带形撕开区85中,单轴向拉伸聚乙烯薄膜定向方向的抗扯强度的1.5倍,是在5mm宽的带形毗邻区86a,86b内的沿单轴向拉伸聚乙烯薄膜定向方向的抗扯强度的0.5倍。
从实例12的成品的易撕层压膜制出了如图35的密封袋91。当两手沿着图35中箭头方向把撕裂力加到密封袋91的撕开区的端部。在撕裂的早期阶段密封袋91容易沿撕开区85撕开。当在以后的撕裂过程密封袋91容易沿着带形撕开区85和毗邻区86a(或86b)之间的边界被撕开。也就是,密封袋91有好的线性切割性。因此,密封袋不会沿不要求的方向撕裂,可以防止袋内装的物品溢或撕开。
实施例13在实施例13中,使用OPP薄膜作为刚性的有机树脂薄膜,用PE薄膜作为热熔性的树脂薄膜制出易撕层压膜,还有另一层PE薄膜作为第二热熔性树脂薄膜,其一表面是气相沉积的铝膜。
包括聚氨脂基的粘结剂的涂复膜形成在30μm厚PE薄膜的一表面气相沉积的铝膜的整个表面上。在该涂复薄膜干燥后,该PE薄膜叠放在如实例12所说明的具有单轴向拉伸聚乙烯薄膜和PE薄膜的同样的层压薄膜上使得铝膜与层压薄膜的PE薄膜接触。这些薄膜供送入支承辊及涂料辊之间的一部分并加热加压进行层压。结果得到类似实例12的易撕层压膜,其中通过粘结层把单轴向拉伸聚乙烯薄膜和PE薄膜,以及把PE薄膜和铝膜层压起来。在该易撕层压薄膜中,在PE薄膜和铝膜之间的粘结力是单轴向拉伸PP薄膜的定向方向的抗扯强度的1.5倍。
由实施例13的制成的易撕层压膜制成如图35所示的密封袋91。这种密封袋91具有由铝膜赋予的好的隔水性并可气密密封袋内物品。正如用实例12的易撕层压膜制成的密封袋91一样,该密封袋91显示了良好的线性切割性。也就是说,由于密封袋不会沿不要求的方向撕开,可以防止袋内物品溢或撒开。
如上面所讨论的,本发明提供了适合于制造密封袋或密封容器的盖的易撕层压膜,在打开时,它可沿专门要求的形状(如线状,圆形,V形)的方向方便及可靠地撕开,因而可防止内装的物品溢或撒开。这种易撕层压膜可有效地用于各种液体或粉状物品(如液体汤料,汤粉,粒糖,药粉等的密封袋,用作录音带,CD盘和软盘的平的平行六面体的箱盒的密封袋,或用作盛装液体食品(如酸乳酪和布丁)的容器的盖。
本发明还提供了方便地成批生产这种易撕层压膜的方法。
本发明的其它优点及改型对本专业技术人员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本发明宽的范围不是限制在上面说明的专门的细节、有代表性的装置和所示的实施例中。因此,在不超出下面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它们的等同物所限定的总的发明点的精神和范围可以作出很多改型。
权利要求
1.一种易撕层压膜(1),包括一层多孔有机树脂薄膜(2),一层热熔性树脂薄膜(3),和在多孔有机树脂薄膜(2)及热熔性树脂薄膜(3)之间的一层粘结层(4),其中多孔有机树脂薄膜(2)包括一层刚性的有机树脂薄膜(5),其整个表面有大量细的通孔和/或非通孔(6),多孔有机树脂薄膜(2)比无孔的有机树脂薄膜有更高的可撕开性,和所述的多孔有机树脂薄膜(2)和所述的热熔性树脂薄膜(3)粘结成强度比撕开区(7)的所述的多孔有机树脂薄膜(2)的抗扯强度更高,但不高于在邻接所述撕开区(7)的毗邻区(8a,8b)的所述的多孔有机树脂薄膜(2)的抗扯强度。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刚性的有机树脂薄膜是聚对苯二甲酸乙脂、尼龙和定向聚丙烯中的一种。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热熔性树脂是聚乙烯、乙烯基乙酸乙酯聚合物和未拉伸的聚丙烯中的一种。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多孔有机树脂薄膜的抗扯强度不大于无孔的有机树脂薄膜抗扯强度的0.5倍。
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多孔有机树脂薄膜的抗扯强度不大于无孔的有机树脂薄膜抗扯强度的0.35倍。
6.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多孔有机树脂薄膜的通孔和非通孔具有0.5至100μm的平均孔径,通孔及非通孔在所述的有机树脂薄膜中的密度为不小于500孔/厘米2。
7.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膜,其特征在于在撕开区所述的多孔有机树脂薄膜和所述的热熔性树脂薄膜之间的粘结力不小于所述的多孔有机树脂薄膜的抗扯强度的1.2倍。
8.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膜,其特征在于在撕开区所述的多孔有机树脂薄膜和热熔性树脂薄膜之间的粘结力不小于所述的多孔有机树脂薄膜的抗扯强度的1.5倍。
9.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膜,其特征在于在毗邻区所述的多孔有机树脂薄膜和热熔性树脂薄膜之间的粘结力不大于所述的多孔有机树脂薄膜的抗扯强度的0.8倍。
10.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膜,其特征在于在毗邻区所述的多孔有机树脂薄膜和热熔性树脂薄膜之间的粘结力不大于所述的多孔有机树脂薄膜的抗扯强度的0.5倍。
11.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膜,其特征在于在撕开区多孔的有机树脂薄膜和热熔性树脂薄膜之间的粘结层厚度比在毗邻区多孔有机树脂薄膜和热熔性树脂薄膜之间的粘结层厚度大。
1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膜,其特征在于一种由铝、纸或无纺织物中选定的材料制成的薄膜,和第二层热熔性树脂薄膜叠合在所述的热熔性树脂薄膜背离与粘结层接触的表面,所述的热熔性树脂薄膜、由上述材料中选定材料制成的薄膜和第二热熔性树脂薄膜通过中间的粘结层组成层压薄膜,并且所述的热熔性树脂薄膜、由上述材料中选定材料制成的薄膜和第二热熔性树脂薄膜粘结成具有比多孔有机树脂薄膜的抗扯强度更高的强度。
13.一种易撕层压膜,包括一层其一表面有气相沉积的铝膜(17)的多孔有机树脂薄膜(2),一层热熔性树脂薄膜(3),和在所述的铝膜(17)和所述的热熔性树脂薄膜(3)之间的一层粘结层(4),其中所述的多孔有机树脂薄膜(2)包括一层刚性的有机树脂薄膜,在其背离与铝膜(17)接触的表面的一面具有大量细的非通孔(10),并具有比无孔的有机树脂薄膜的可撕开性更高的撕开性,和所述的铝膜(17)和所述的热熔性树脂薄膜(2)粘结成强度比撕裂区(7)的所述的多孔有机树脂薄膜(2)的抗扯强度更高,但不高于在邻接所述撕开区(7)的毗邻区(8a,8b)的所述的多孔有机树脂薄膜(2)的抗扯强度。
14.按照权利要求13所述的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刚性的有机树脂薄膜是聚对苯二甲酸乙酯、尼龙和定向聚丙烯中的一种。
15.按照权利要求13所述的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热熔性树脂是聚乙烯、乙烯基乙酸乙酯聚合物和未拉伸的聚丙烯中的一种。
16.按照权利要求13所述的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多孔有机树脂薄膜的抗扯强度不大于无孔的有机树脂薄膜抗扯强度的0.5倍。
17.按照权利要求13所述的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多孔有机树脂薄膜的抗扯强度不大于无孔的有机树脂薄膜抗扯强度的0.35倍。
18.按照权利要求13所述的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多孔有机树脂薄膜的通孔和非通孔具有0.5至100μm的平均孔径,通孔及非通孔在所述的有机树脂薄膜中的密度为不小于500孔/厘米2。
19.按照权利要求13所述的薄膜,其特征在于在撕开区所述的铝膜和所述的热熔性树脂薄膜之间的粘结力不小于所述的多孔有机树脂薄膜的抗扯强度的1.2倍。
20.按照权利要求13所述的薄膜,其特征在于在撕开区所述的铝膜和热熔性树脂薄膜之间的粘结力不小于所述的多孔有机树脂薄膜的抗扯强度的1.5倍。
21.按照权利要求13所述的薄膜,其特征在于在毗邻区所述的铝膜和热熔性树脂薄膜之间的粘结力不大于所述的多孔有机树脂薄膜的抗扯强度的0.8倍。
22.按照权利要求13所述的薄膜,其特征在于在毗邻区所述的铝膜和热熔性树脂薄膜之间的粘结力不大于所述的多孔有机树脂薄膜的抗扯强度的0.5倍。
23.按照权利要求13所述的薄膜,其特征在于在撕开区铝膜和热熔性树脂薄膜之间的粘结层厚度比在毗邻区的铝膜和热熔性树脂薄膜之间的粘结层厚度大。
24.一种易撕层压膜(51),包括一层刚性的有机树脂薄膜(52),一层热熔性树脂薄膜(53)和在所述的有机树脂树膜(52)和所述的热熔性树脂薄膜(53)之间的一层粘结层(54),其中所述的刚性有机树脂薄膜(52)包括一个无孔区和一个有大量细通孔和/或非通孔(55)的多孔区(56),所述的多孔区(56)具有比无孔区的可撕开性更高的可撕开性,和所述的有机树脂薄膜(52)和所述的热熔性树脂薄膜(53)粘结成强度比与多孔区相匹配的撕开区(7)的所述的有机树脂薄膜的多孔区(56)的抗扯强度更高,但不高于在邻接所述的撕开区(57)的毗邻区(8a,8b)的所述的有机树脂薄膜(52)的抗扯强度。
25.按照权利要求24所述的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刚性的有机树脂薄膜是聚对苯二甲酸乙酯、尼龙和定向聚丙烯中的一种。
26.按照权利要求24所述的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热熔性树脂是聚乙烯、乙烯基乙酸乙酯聚合物和未拉伸的聚丙烯中的一种。
27.按照权利要求24所述的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有机树脂薄膜的多孔区的抗扯强度不大于无孔区的抗扯强度的0.5倍。
28.按照权利要求24所述的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有机树脂薄膜的多孔区的抗扯强度不大于无孔的抗扯强度的0.35倍。
29.按照权利要求24所述的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多孔区的通孔和非通孔具有0.5到100μm的平均孔径,通孔及非通孔在所述的有机树脂薄膜中的密度为不小于500孔/厘米2。
30.按照权利要求24所述的薄膜,其特征在于在撕开区所述的有机树脂薄膜和所述的热熔性树脂薄膜之间的粘结力不小于所述的多孔区的抗扯强度的1.2倍。
31.按照权利要求24所述的薄膜,其特征在于在撕开区所述的有机树脂薄膜和热熔性树脂薄膜之间的粘结力不小于所述的多孔区的抗扯强度的1.5倍。
32.按照权利要求24所述的薄膜,其特征在于在毗邻区所述的有机树脂薄膜和热熔性树脂薄膜之间的粘结力不大于所述的多孔区的抗扯强度的0.8倍。
33.按照权利要求24所述的薄膜,其特征在于在毗邻区所述的有机树脂薄膜和热熔性树脂薄膜之间的粘结力不大于所述的多孔区的抗扯强度的0.5倍。
34.按照权利要求24所述的薄膜,其特征在于在撕开区有机树脂薄膜和热熔性树脂薄膜之间的粘结层厚度比在毗邻区有机树脂薄膜和热熔性树脂薄膜之间的粘结层厚度大。
35.按照权利要求24所述的薄膜,其特征在于一种由铝、纸或无纺织物中选定的材料制成的薄膜,和第二层热熔性树脂薄膜叠合在所述的热熔性树脂薄膜背离与粘结层接触的表面,所述的热熔性树脂薄膜、由上述材料中选定材料制成的薄膜和第二热熔性树脂薄膜通过中间的粘结层组成层压薄膜,并且所述的热熔性树脂薄膜、由上述材料中选定材料制成的薄膜和第二热熔性树脂薄膜粘结成具有比多孔有机树脂薄膜的抗扯强度更高的强度。
36.一种易撕层压膜(51),包括一层其一表面有气相沉积的铝膜(61)的刚性有机树脂薄膜(52),一层热熔性树脂薄膜(53),和在所述的铝膜(61)和所述的热熔性树脂薄膜(53)之间的一层粘结层(54),其中所述的刚性有机树脂薄膜(52)包括一个无孔区和一个具有大量细通孔(60)的多孔区(56),所述的多孔区(56)具有比无孔区的可撕开性更高的可撕开性,和所述的铝膜(61)和所述的热熔性树脂薄膜(53)粘结成强度比与多孔区相匹配的撕开区(57)的所述的有机树脂薄膜的多孔区(56)的抗扯强度更高,但不高于在邻接所述的撕开区(57)的毗邻区(58a、58b)的所述的有机树脂薄膜的多孔区(56)的抗扯强度。
37.按照权利要求36所述的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刚性的有机树脂薄膜是聚对苯二甲酸乙酯、尼龙和定向聚丙烯中的一种。
38.按照权利要求36所述的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热熔性树脂是聚乙烯、乙烯基乙酸乙酯聚合物和未拉伸的聚丙烯中的一种。
39.按照权利要求36所述的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有机树脂薄膜的多孔区的抗扯强度不大于无孔区的抗扯强度的0.5倍。
40.按照权利要求36所述的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有机树脂薄膜的多孔区的抗扯强度不大于无孔区的抗扯强度的0.35倍。
41.按照权利要求36所述的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多孔区的通孔和非通孔具有0.5到100μm的平均孔径,通孔及非通孔在所述的有机树脂薄膜中的密度为不小于500孔/厘米2。
42.按照权利要求36所述的薄膜,其特征在于在撕开区所述的铝膜和所述的热熔性树脂薄膜之间的粘结力不小于所述的多孔区的抗扯强度的1.2倍。
43.按照权利要求36所述的薄膜,其特征在于在撕开区所述的铝膜和热熔性树脂薄膜之间的粘结力不小于所述的多孔区的抗扯强度的1.5倍。
44.按照权利要求36所述的薄膜,其特征在于在毗邻区所述的铝膜和热熔性树脂薄膜之间的粘结力不大于所述的多孔区的抗扯强度的0.8倍。
45.按照权利要求36所述的薄膜,其特征在于在毗邻区所述的铝膜和热熔性树脂薄膜之间的粘结力不大于所述的多孔区的抗扯强度的0.5倍。
46.按照权利要求36所述的薄膜,其特征在于在撕开区所述的铝膜和热熔性树脂薄膜之间的粘结层厚度比在毗邻区所述的铝膜和热熔性树脂薄膜之间的粘结层厚度大。
47.一种制造易撕层压膜的方法,包括下面步骤安置一个第一辊(106)和一个第二辊(201)使它们相互相对,其中所述的第一辊(106)的一表面沉积着大量的具有尖角部分、莫氏硬度不小于5的颗粒(107),而所述的第二辊(117)具有光滑的表面,通过沿相反方向转动所述的第一辊(106)和第二辊(117)把刚性的细长的有机树脂薄膜(160)穿过第一辊(106)和第二辊(117)之间,控制施加到穿过第一辊(106)和第二辊(117)之间的细长的有机树脂薄膜(160)上的压力使得压力均匀地分布在与所述的第一辊(106)和第二辊(117)接触的整个薄膜(160)的表面,因而使在所述的第一辊(106)表面上的颗粒(107)的尖角部分压入所述的细长的有机树脂薄膜(160),以便形成在整个薄膜(160)表面有大量细通孔和/或非通孔(165)的细长的多孔的有机薄膜(166),在所述的细长的多孔有机树脂薄膜(166)的一表面涂复一层干层压的粘结剂使得其厚度在撕开区较大,而在邻接撕开区的毗邻区其厚度比撕开区的小,然后干燥干层压粘结剂;和把细长的热熔性树脂薄膜(180)叠加在细长的多孔有机树脂薄膜(166)的涂粘结剂表面上,加热加压把细长的热熔性树脂薄膜(180)与细长的多孔有机树脂薄膜(166)层压在一起。
48.按照权利要求4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颗粒是天然的金刚石颗粒。
49.按照权利要求4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颗粒是人造金刚石颗粒。
50.按照权利要求48或4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金刚石颗粒是电解沉积在所述的第一辊的表面以使所有的尖角部分暴露。
51.按照权利要求4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刚性有机树脂是聚对苯二甲酸乙酯、尼龙和定向聚丙烯中的一种。
52.按照权利要求4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热熔性树脂是聚乙烯、乙烯基乙酸乙酯聚合物和未拉伸的聚丙烯中的一种。
53.一种制造易撕层压膜的方法,包括下面步骤安置一个第一辊(106)和一个第二辊(201)使它们相互相对,其中所述的第一辊(106)的一表面沉积着大量的具有尖角部分、莫氏硬度不小于5的颗粒(107),而所述的第二辊(201)具有其上形成有要求的突起的花纹(202)的圆周表面,至少该形成有突起的花纹的表面包着一层弹性的有机聚合物板(204),致使第一和第二辊(106,201)相对设置;通过沿相反方向转动所述的第一辊(106)和第二辊(201)把刚性的细长的有机树脂薄膜(160)穿过第一辊(106)和第二辊(201)之间,对着穿过第一辊(106)和第二辊(201)之间的细长的有机树脂薄膜(160)对第一辊(106)和第二辊(201)加力直到与突起的花纹(202)相应的有机聚合物板(204)的表面与所述的颗粒(107)的尖部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的细长的有机树脂薄膜(160)的厚度,因而使与突起的花纹(202)相对的颗粒(107)的尖角部分借助于有机聚合物板(204)的衬垫作用有选择地压入细长的有机树脂薄膜(160),以便有选择地形成大量细通孔和/或非通孔(206),形成一多孔区(207)具有比无孔区的可撕开性更高的可撕开性,在所述的细长的有机树脂薄膜的一表面涂复一层干层压的粘结剂使得其厚度在与多孔区相应的撕开区较大,而在邻接撕开区的毗邻区其厚度比撕开区的小,然后干燥干层压粘结剂;和把细长的热熔性树脂薄膜叠加在细长的有机树脂薄膜的涂粘结剂表面上,加热加压把细长的热熔性树脂薄膜与细长的有机树脂薄膜层压在一起。
54.按照权利要求5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颗粒是天然的金刚石颗粒。
55.按照权利要求5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颗粒是人造金刚石颗粒。
56.按照权利要求54或5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金刚石颗粒是电解沉积在所述的第一辊的表面以使所有的尖角部分暴露。
57.按照权利要求5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突起的花纹高度为0.1到10mm。
58.按照权利要求5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有机聚合物板是一块橡胶板。
59.按照权利要求5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橡胶板是聚氨酯橡胶制的。
60.按照权利要求5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刚性有机树脂是聚对苯二甲酸乙酯、尼龙和定向聚丙烯中的一种。
61.按照权利要求5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热熔性树脂是聚乙烯、乙烯基乙酸乙酯聚合物和未拉伸的聚丙烯中的一种。
62.一种易撕层压膜(81),包括一层定向有机树脂薄膜(82),一层热熔性树脂薄膜(83),和在所述的定向有机树脂薄膜(82)和所述的热熔性树脂薄膜(83)之间的粘结层(84),其中所述的有机树脂薄膜(82)和所述的热熔性树脂薄膜(83)粘结成强度比沿着有机树脂薄膜(82)的定向方向在撕开区(85)的有机树脂薄膜(82)的定向方向的抗扯强度大,但比邻接所述的撕开区(85)的毗邻区(86a,86b)的沿有机树脂薄膜的定向方向的抗扯强度小。
63.按照权利要求62所述的薄膜,其特征在于一种由铝、纸或无纺织物中选定的材料制成的薄膜,和第二层热熔性树脂薄膜叠合在所述的热熔性树脂薄膜背离与粘结层接触的表面,所述的热熔性树脂薄膜、由上述材料中选定材料制成的薄膜和第二热熔性树脂薄膜通过中间的粘结层组成层压薄膜,并且所述的热熔性树脂薄膜、由上述材料中选定材料制成的薄膜和第二热熔性树脂薄膜粘结成具有比有机树脂薄膜沿定向方向的抗扯强度更高的强度。
全文摘要
一种易撕裂层压薄膜1,适合于制造密封袋或密封容器的盖,可在袋或盖的开口沿要求形状(如直线、圆形或V)的方向方便及可靠地撕开。所述的易撕层压薄膜1包括一层多孔的有机树脂薄膜2,一层热熔性树脂薄膜3和粘结层4。其中2包括一层刚性的有机树脂薄膜5,其整个表面有大量的细的通孔和/或非通孔6,并有比无孔的有机树脂薄膜有更高的可撕裂性。2和3粘结成强度比撕裂区7的2的抗扯强度更高。
文档编号B65D65/40GK1124201SQ9510355
公开日1996年6月12日 申请日期1995年3月24日 优先权日1994年3月25日
发明者加川清二 申请人:加川清二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