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集运器具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8373521阅读:来源:国知局
形成独立的存储空间;也就是说,上集装笼I和下集装笼2的存储空间是相互独立的,同时,两者的空间均是各自闭合的空间,不存在未隔挡的端面或者未对货物进行约束的部位,以提高货物的稳定性。当然,可以在上集装笼I和下集装笼2上设置门组6 (参见下文)等可开启的结构,以便将闭合空间开启后完成货物的装卸。
[0043]当集运器具包括上集装笼I和下集装笼2时,上集装笼I构成整个集运器具的顶面,故此时上集装笼I的顶面可以其左右两侧向下倾斜,以便能够与车顶相匹配;此时,倾斜的结构具体也可以为斜面或者弧面等,甚至可以为具有向下趋势的曲面结构。
[0044]上集装笼I和下集装笼2的各面均可以设置为网面结构,该网面具有一定的致密程度,不仅能够透气,还可以对货物提供足够的约束力,尤其能够避免体积较小的散装货物从上集装笼I或下集装笼2中脱出。
[0045]网面可以采用网格类结构,如菱形的网格,也可以采用横条纹或者竖条纹按照较小间距排列而成,还可以采用横条或者竖条交错形成不规则的网状结构;换言之,网眼的结构形式不限,可以为正六边形等规则的几何形状,也可以其他不规则的形状,且网眼的形成方式不限,只要能够形成用于透气的孔眼、同时不会因孔眼过分稀疏而影响货物的定位可靠性即可。
[0046]详细地,所述网面可以包括钢筋网和用于支撑钢筋网的骨架,也就是说,上集装笼I和下集装笼2均可以采用若干骨架依次连接构成其主体支撑结构,该骨架可以由若干钢管或者压型边框焊接而成,形成图1-12所示的结构;然后,在骨架上焊接钢筋网,或者将钢筋网围合在骨架的外侧,将骨架之间的中空部分填充封堵,以形成闭合的空间,用于承载货物。
[0047]换言之,为满足多种货物的运输需求,还可以在骨架围合的空间形成网格结构,构成网面,以便提高货物承载空间的致密程度,避免散货因骨架之间的间隙过大而脱离集运器具。以方体状结构为例,可以在方体状的各个边均可以采用钢管等连接而成所述骨架,在所形成方体结构的各个面均可以设置网格结构,可以为钢筋网或者致密的钢丝条纹等,从而形成所述网面;通过上述结构,可以将各集装笼的内部空间进一步围合,共同对货物进行隔挡,不仅可以适用于体积较大的大中型货物的运输,还能够用于体积较小的散装货物的运输。
[0048]上集装笼I可以叠加放置在下集装笼2上,可以将上集装笼I和下集装笼2分离,形成相互独立的运输主体,以便减小整个货物的体积,实现货物的短途转运。当需要进行货物的长途运输时,可以将上集装笼I和下集装笼2叠加,形成整体结构的运输主体,进而装入车厢,由于上集装笼I和下集装笼2形成一个整体,两者在运输过程中不会产生相对位移,提高了运输稳定性;上集装笼I和下集装笼2上下叠加后,可以有效避免因杂乱排列而浪费载货空间,进而提高车厢的空间利用率;同时,上集装笼I的顶面能够与车顶相匹配,当上集装笼I和下集装笼2叠加后,整个集运器具能够与车厢的内部空间基本匹配,充分利用车厢的内部空间。
[0049]由于车顶的中间通常平行于轨道面,而受到车辆限界等的限制,车顶的两侧通常在横向上由内而外向下倾斜,故上集装笼I的顶面在垂向上的截面可以设置成类似等腰梯形的结构,进而使得上集装笼I的顶面与车顶相匹配。或者,可以对上集装笼I两侧的倾斜角度进行设置,即其垂向截面也可以采用不等腰的梯形结构,或者根据车厢的结构进行相应设置,请参照下文关于图14的说明。
[0050]具体地,上集装笼I和下集装笼2的横向宽度可以基本上等于车厢的横向宽度,也就是说,上集装笼I和下集装笼2可以设置为与车厢的横向尺寸匹配的结构,以便两者叠加后即可装满整个车厢;换言之,车厢的垂向空间被划分为两部分,上部用于实现上集装笼I的装运,下部用于实现下集装笼2的装运,两者叠加后进行长途运输,并在需要短途转运时将两者分离后单独运输,以提高运输便捷性。
[0051]上集装笼I和下集装笼2也可以包括若干分笼,即对上集装笼I和下集装笼2可以进行进一步的拆分,以便通过若干分笼叠加组合后形成上下结构的集运器具。
[0052]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上集装笼I可以包括至少两个左右排列的上分笼11,上分笼11可以在左右方向上依次排布,或者依次拼接,以形成上集装笼I ;各个上分笼11可以单独构成用于承载货物的空间,以便进行各个上分笼11的单独运输。可以根据上集装笼I所占用车厢的横向尺寸设置上分笼11的个数,以便对车厢上部的横向空间进行有效划分,实现上部空间的充分利用,避免出现车厢上部空运。各个上分笼11可以设置为相同或者类似的结构形式,也可以根据车厢上部空间的结构形式设置不同结构的上分笼11。
[0053]以设置左右两个关于车厢的垂向中心线对称的上分笼11为例,如图1所示,上分笼11的顶面可以包括相互连接的平面部分和斜面部分,其中,平面部分处于横向的内侧,即靠近垂向中心线的一侧,斜面部分连接在平面部分的外侧;平面部分平行于轨道面设置,斜面部分由平面部分在横向上的外侧边缘向下倾斜设置,即斜面部分由内而外向下倾斜设置。也就是说,上分笼11的垂向截面的上部可以为直角梯形,其上边构成所述平面部分,斜边的一个腰构成所述斜面部分。当然,处于左侧和右侧的上分笼11中,左侧的上分笼11的斜边处于左侧,由右至左上下倾斜;右侧的上分笼11的斜边处于右侧,由左至右向下倾斜。
[0054]可以理解,当上集装笼I包括多个(此处指三个以上)左右排列的上分笼11时,处于中间的上分笼11的顶面可以设置为平面;处于最左侧/最右侧的上分笼11的顶面可以由右至左/由左至右向下倾斜,并与中间的上分笼11的顶面拼接,以使得所形成的上集装笼I的顶面与车顶相匹配。
[0055]请进一步参考图2和图3,以左侧的上分笼11为例,其可以包括底架111、顶盖112、前墙113、后墙114、左侧墙115和右侧墙116,各个部分依次连接形成封闭结构的上分笼11。其中,顶盖112可以采用折页7等结构与右侧墙116实现可转动的连接,则可以翻转打开顶盖112,将货物装入上分笼11内,然后在货物装载完毕后盖合顶盖112。所述顶盖112即构成上分笼11的顶面,其具体可以包括上述平面部分和斜面部分,此处不再赘述。需要说明的是,为便于表达,图2和图3中上分笼11的结构相对于在车厢中的放置位置进行了一定角度的旋转,但本文的文字部分依然以上文中定义的方位进行说明,即图2和图3中朝向前方的端墙即为该上分笼11的左侧墙115,与前方的端墙相背的端墙即为所述右侧墙116,图中处于左右两侧的端墙分别为前墙113和后墙114。装运时,左侧的上分笼11以其右侧墙与右侧的上分笼11的左侧墙拼接,以形成整个上集装笼1,形成图13中所示的结构,组装后用于长途运输。
[0056]其中,为便于空车返运,适应两地货物运输量不对等的需求,提高集运器具的通用性和便捷性,上集装笼I还可以设置为可折叠的结构,如图3所示。
[0057]详细地,可以在上分笼11组装时,在需要翻折的连接处设置折页7等枢接件,并在其他连接处采用插接等可拆卸的连接方式。为便于折叠,可以将顶盖112分为上顶盖1121和侧盖1122两个部分,左右两侧的上分笼11拼接后,两者的上顶盖1121相接构成所述上集装笼I的平面部分,两者的侧盖1122分别形成上集装笼I两侧的斜面部分;此时,还可以将侧盖1122与上顶盖1121采用可拆卸的连接方式,以便对两者分别进行折叠,提高折叠的便捷性。其中,顶盖112与右侧墙116之间、左右两个侧墙与底架111之间、右侧墙116与底架111之间均可以采用折页7或者铰接轴等连接方式。
[0058]当需要对上分笼11进行折叠时,首先拆除可拆卸的连接件,解除各墙之间的连接,然后可以首先将前墙113和后墙114依次叠合至底架111上,将上顶盖1121向外旋转270度折叠至右侧墙116上,再将右侧墙116连同上顶盖1121向内旋转90度叠置到底架111上,最后将侧盖1122向内旋转叠置到上顶盖1121上,形成图3所示折叠后的上分笼11。
[0059]如图1和图13所示,在第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上集装笼I可以包括左右两个上分笼11,此时,下集装笼2可以根据需要由一个、两个或者多个下分笼211组成。
[0060]下集装笼2可以直接通过两个左右相互拼接的下分笼211组合而成,如图1和图13所示,或者根据需要调整
当前第2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