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式包装的制作方法_3

文档序号:8416955阅读:来源:国知局
另夕卜,在各内侧折片P7的上端缘连接有内底折片P8。内底折片P8通过与底壁板P5重叠后粘接,而加强底壁44。此外,也可以不将内底折片P8粘接于底壁板P5。
[0070]在后壁板P6的下端缘,经由成为第一铰接部5的第一铰接线LI连结有成为第一盖6的后壁61的矩形的后壁板P9。另外,在后壁板P9的下端缘连结有成为第一盖6的顶壁62的矩形的顶壁板P10。并且,在后壁板P9的两侧缘连结有内侧折片P11。另外,在各内侧折片Pll的下端缘连结有内侧折片P12。各内侧折片P12通过与顶壁板PlO重叠后粘接,而加强第一盖6的顶壁62。此外,也可以不将内侧折片P12粘接于底壁板P10。
[0071]在顶壁板PlO的下端缘连结有成为第一盖6的前壁63的矩形的前壁板P13。并且,在前壁板P13的两侧缘分别连结有成为第一盖6的侧壁64的侧壁板P14。各侧壁板P14具有梯形状,且通过粘接上述的内侧折片P11,而加强侧壁64。在前壁板P13的下端缘连结有内侧折片P15。内侧折片P15在通过与前壁板P13重叠后粘接,而加强前壁63。此外,也可以不将内侧折片P15粘接于前壁板P13。
[0072]另外,如图7所示,第二坯料B2具有成为第二包装体7的前壁71的矩形的前壁板P21,且在前壁板P21的两侧缘连结有成为第二包装主体7的侧壁73的梯形的侧壁板P22、P22。在一侧壁板P22的侧缘连结有成为后壁72的壁厚部72b的壁厚部形成板P23b。另夕卜,在另一侧壁板P22的侧缘连结有成为后壁72的壁厚部72a的壁厚部形成板P23a。另夕卜,在后壁加强板P23b的侧缘部连结有成为插入片13的插入折片P24。另外,在前壁板P21的下端缘连结有成为第二包装主体7的底壁74的矩形的底壁板P25。
[0073]在底壁板P25的下端缘即位于前壁板P21的相反侧的缘部连结有成为第二包装主体7的后壁72的矩形的后壁板P26。在该后壁板P6的两侧缘分别连结有相对于侧壁板P22的内侧折片P27。内侧折片P27具有梯形状,且通过与侧壁板P22重叠后粘接,而加强侧壁73。另外,在各内侧折片P27的上端缘连结有内底折片P28。内底折片P28通过与底壁板P25重叠后粘接,而加强底壁74。此外,也可以不将内底折片P28粘接于底壁板P25。
[0074]在后壁板P26的下端缘,经由成为第二铰接部8的第二铰接线L2连结成为第二盖9的后壁91的矩形的后壁板P29。另外,在后壁板P29的下端缘连结有成为第二盖9的顶壁92的矩形的顶壁板P30。并且,在后壁板P29的两侧缘分别连接有内侧折片P31。另外,在各内侧折片P31的下端缘连接有内顶折片P32。各内顶折片P32通过与顶壁板P30重叠后粘接,而加强第二盖9的顶壁92。此外,也可以不将内顶折片P32粘接于顶壁板P30。
[0075]在顶壁板P30的下端缘连结有成为第二盖9的前壁93的矩形的前壁板P33。并且,在前壁板P33的两侧缘分别连接有成为第二盖9的侧壁94的侧壁板P34。各侧壁板P34具有梯形状,且通过粘接上述的内侧折片33而加强侧壁94。在前壁板P33的下端缘连结有内前折片P35。内前折片P35通过与前壁板P33重叠后粘接,而加强前壁93。此外,也可以不将内前折片P35粘接于前壁板P33。
[0076]上述第一坯料B1、第二坯料B2在图6、图7中从由虚线表示的折入线分别折入,分别形成图1?5所示的第一包装部2及第二包装部3。S卩,在第一坯料BI中,折入各折入线并将内底折片P8粘接于底壁板P5,且将内侧折片P7粘接于侧壁板P2。而且,通过将卡合板P3及后壁加强板P4粘接于后壁板P6上,形成第一包装主体4。此时,通过将后壁加强板P4粘接于后壁板P6上,有助于提高第一包装主体4的刚性。另外,将卡合板P3粘接于后壁板P6时,仅将图中的影线部分所示的上下端部粘接于后壁板P6。由此,卡合板P3不与后壁板P6粘接的非粘接部分成为滑动导轨11的卡合部11c。另外,通过将第一坯料BI的各内顶折片P12粘接于顶壁板PlO上,并将内侧折片Pll粘接于各侧壁板P14上,且将内前折片P15粘接于前壁板P13上,而形成第一盖6。但如上所述,并不必须将内底折片P8、内顶折片P12、内前折片P15粘接于底壁板P5、顶壁板P10、前壁板P13上。
[0077]另一方面,在第二坯料B2中,通过从各折入线折入且将内底折片P28粘接于底壁板P25上,并将内侧折片P27粘接于侧壁板P22上,而形成第二包装主体7。而且,通过将壁厚部形成板P23a及壁厚部形成板P23b粘接于后壁板P26的外表面,而形成壁厚部72a及壁厚部72b。如图7所示,在壁厚部形成板P23a上设置有上述切口部72d。并且,在第二坯料B2中,通过将内顶折片P32粘接于顶壁板P30上,并将内侧折片P31粘接于侧壁板P34上,且将内前折片P35粘接于前壁板P33上,而形成第二盖9。但如上所述,并不必须将内底折片P28、内顶折片P32、内前折片P35粘接于底壁板P25、顶壁板P30、前壁板P33上。
[0078]通过利用由第三坯料B3构成的连结部件10铰接连结以上那样形成的第一包装部2及第二包装部3,而完成图1所示的硬式包装I。此外,图8所示的第三坯料B3、以及利用第三坯料B3而连结第一包装部2及第二包装部3如以上叙述。即,以成为顶部铰接部1a的第三铰接线L3为边界,将第三坯料B3的第一连结板P41粘接于第一盖6的顶壁62上,且将第三坯料B3的第二连结板P42粘接于第二盖9的顶壁92上,由此,以顶部铰接部1a为中心且相对转动自如地连结第一盖6和第二盖9。
[0079]< 动作 >
[0080]接着,对在硬式包装I中,第一包装部2的第一盖6及第二包装部3的第二盖9的开闭动作进行说明。图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硬式包装I中开启第一包装部2的第一盖6的状态的图。例如,如图所示,使用者在上下方向上可以相对滑动第一包装主体4及第二包装主体7的方式下用单手把持硬式包装I。而且,进行如下一种操作,即,使第一包装部2及第二包装部3中要开启的一方所对应的包装主体相对于另一包装主体相对地滑动至上方。在图示的例子中,使用者将第一包装部2设为跟前侧,且将第二包装部3设为进深侧,且用左手把持硬式包装I。而且,利用大拇指将第一包装主体4滑动操作到上方,由此,不直接接触堵塞第一包装主体4的开口端45的第一盖6,而显不开启第一盖6的状态。此外,参照图1OA?1C说明基于上述滑动操作的硬式包装I的开闭机制。
[0081]图1OA?C是说明硬式包装I中、第一包装部2及第二包装部3的开闭动作的图。图1OA表示均关闭第一包装部2的第一盖6及第二包装部3的第二盖9的状态。图1OB表示开启第一包装部2的第一盖6的状态,图1OC表示开启第二包装部3的第二盖9的状态。
[0082]硬式包装I将分别独立的铰接盖包装的第一包装部2和第二包装部3相互背对背地配置,并利用顶部铰接部1a将形成第一盖6的顶壁62和后壁61的边界的后顶缘部和形成第二盖9的顶壁92和后壁91的边界的后顶缘部相对转动自如地连结。
[0083]如图1OA所示,将同时关闭第一盖6和第二盖9的状态称为“全闭状态”。使用者通过从图1OA所示的全闭状态开启第一包装部2的第一盖6时,利用手指将背对背地配置的第一包装主体4和第二包装主体7在上下方向上进行滑动操作,而使第一包装主体4相对于第二包装主体7向上方滑动。
[0084]然而,在由第一包装主体4的滑动导轨11的卡合部Ilc和第二包装主体7的插入片13构成的滑动机构中,卡合部Ilc在后壁42的上下方向上延伸,同时插入片13沿着该卡合部Ilc的延伸方向(后壁42的上下方向)而滑动自如地卡合。因此,当然不妨碍上述使用者的滑动操作。并且,由上述卡合部Ilc和插入片13构成的滑动机构以允许第一包装主体4和第二包装主体7在规定的范围内分离的方式构成。使用者使第一包装主体4滑动至第二包装主体7的上方时,第一包装主体4 一边使后壁42从第二包装主体7的后壁72分离一边朝斜上方移动。此时,第一铰接部5以顶部铰接部1a为中心进行旋转移动。第一铰接部5进行旋转移动时的轨迹以顶部铰接部1a为中心,在以顶部铰接部1a和第一铰接部5分离的分离尺寸为半径的圆周上移动。
[0085]如上所述,通过第一铰接部5以顶部铰接部1a为中心进行旋转移动,而允许以顶部铰接部1a为中心的第一盖6和第二盖9之间的相对转动,和以第一铰接部5为中心的第一盖6和第一包装主体4之间的相对转动。其结果,如图1OB所示,开启第一包装部2的第一盖6,使用者可以自由取出收容于第一包装主体4的香烟。
[0086]此外,从图1OB所示的状态关闭第一盖6时,只要进行与上述相反的滑动操作即可。即。使用者从图1OB所示的状态,使第一包装主体4(相对于第二包装主体7)向下方滑动。由此,在开启第一盖6时的相反方向上,第一铰接部5绕顶部铰接部1a的周围旋转。随之,在关闭第一盖6的方向上,经由顶部铰接部1a使第一盖6及第二盖9进行相对转动,并且经由第一铰接部5使第一盖6及第一包装主体4进行相对转动。由此,通过从图1OB所示的状态转移到图1OA所示的状态,而通过关闭第一盖6而成为全闭状态。
[0087]接着,说明从全闭状态开启第二盖9时的动作。在该情况下,使用者从图1OA所示的全
当前第3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