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群管理系统和电梯群管理方法_2

文档序号:9499677阅读:来源:国知局
储部22、输入输出接口 23、显示部24以及操作部25。存储部22储存有程序以及各种数据。程序包括用于实现本实施方式的各种功能的程序。控制部21进行运算处理。目的地楼层记录装置20通过控制部21根据上述程序对各种数据等进行运算处理,从而实现各种功能。控制部21例如由CPU、MPU或者FPGA构成。可以由硬件和软件的配合实现目的地楼层记录装置20的功能,也可以仅由硬件(电子电路)实现目的地楼层记录装置20的功能。
[0058]输入输出接口 23是用于在与控制装置10之间收发信号的接口。输入输出接口 23将从控制部21输出的信号转换为规定形式的信号并输出。此外,输入输出接口 23将从控制装置10输入的信号转换为规定形式的信号并输出至控制部21。
[0059]显示部24基于从控制部21输出的显示信号进行显示。
[0060]操作部25是用于由使用者输入目的地楼层的接口。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操作部25,例如,如图1等所示,采用数字键盘。操作部25将与操作部25的操作内容对应的信号输出至控制部21。
[0061]2、工作
[0062]本实施方式的电梯30是能够使号机轿厢的行进速度根据行进距离和搭乘率相比额定速度以更快速度行进的可变速电梯。控制装置10对于存在满足提速运转条件的行进区间(在下文中,适当地称为“可提速区间”)的号机,在该可提速区间中,进行提速运转。提速运转条件是(1)行进区间的行进距离为目标行进距离以上,和(2)该行进区间的搭乘率在目标搭乘率的范围内。所谓搭乘率是指搭乘人数与轿厢的搭乘额定人数的比率,能够根据目的地楼层呼叫的记录个数求取搭乘人数。目标搭乘率的范围是指能够提速运转的搭乘率范围。根据轿厢(包括使用者)和配重的重量差为能够进行提速运转的规定量以下的范围设定目标搭乘率的范围。行进距离是指电梯的上升运转或下降运转时的上下方向的距离。因为电梯是在楼层间行进,所以能够作为出发楼层与目的地楼层之间的楼层间距离求取行进距离。目标行进距离是指在进行提速运转的情况能够得到希望的行进时间缩短效果的预先设定的行进距离。目标行进距离根据作为目标的行进时间缩短量设定为任意值即可。
[0063]图4是表示用于简要说明提速运转的运行路线一例的图。在图4所示例子中,目标行进距离为从大厅楼层开始至规定楼层(F层)为止的楼层间距离,目标搭乘率为40%?60 %。在上升过程中的区间A中,行进距离为目标行进距离以上,搭乘率为50 %,在目标搭乘率的范围内。因此,在区间A中,能够进行提速运转。可是,在区间B中,虽然搭乘率在目标搭乘率的范围内,但行进距离比目标行进距离短。因此,不能进行提速运转。此外,在区间C中,搭乘率不在目标搭乘率的范围内,此外行进距离也比目标行进距离短。因此,不能进行提速运转。
[0064]在此,在区间A的途中若在规定楼层(F层)之下的楼层分配有新的目的地楼层呼口H,行进距离为目标行进距离以上的区间消失,即使进行提速运转也不能得到行进时间缩短效果。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尽可能地抑制这样的状况产生,采用以下构成。在下文中进行详细说明。
[0065]图5是表示在实施方式1的电梯群管理系统中号机的分配工作的流程图。
[0066]若在目的地楼层记录装置20中,由使用者对操作部25进行目的地楼层的指定操作,则操作部25将与指定操作对应的目的地楼层呼叫的信号输出至目的地楼层记录装置20的控制部21。控制部21在对与指定操作对应的目的地楼层呼叫信号实施规定的处理之后,将该处理后的信号经由输入输出接口 23输出至控制装置10(S10)。
[0067]若接收到来自目的地楼层记录装置20的目的地楼层呼叫的信号,则控制装置10将号机作为编号i设定为1(S11)。再有,将号机编号i的号机在下文中适当地称为“i号机”。
[0068]控制装置10在i号机中,在现状下,换言之,在虚拟分配新的目的地楼层呼叫之前,在由现在分配的目的地楼层呼叫生成的区间(行进区间)中,判断是否存在能够进行提速运转的区间(S12)。具体地,控制装置10参照每个号机存储的可提速区间列表,判断是否存在能够进行提速运转的区间。
[0069]在存在可提速区间的情况下(在S12中为“是”),控制装置10使用存在可提速区间的号机用的算法,计算出虚拟分配新的目的地楼层呼叫时的优先分配性评价值P (i)(S13)ο
[0070]与此相对,在不存在可提速区间的情况下(在S12中为“否”),控制装置10使用不存在可提速区间的号机用的算法,计算出虚拟分配新的目的地楼层呼叫时的优先分配性评价值 P(i) (S14) ο
[0071]控制装置10根据式⑴计算出i号机的最终分配性评价值E(i),并将计算出的i号机的最终分配性评价值E(i)存储至存储部12(S15)。
[0072]式(l)E(i)= aXS(i)+bXP(i)
[0073]在此,S⑴为服务性评价值,P⑴为优先分配性评价值P⑴,a、b是根据经验法则或模拟结果等预定的常量。服务性评价值S(i)例如为全体乘客的等待时间合计值的倒数。服务性评价值S(i)值越大,表示例如等待时间越短,服务性越好。服务性评价值S(i)以及优先分配性评价值P(i)使用以现在的控制周期计算出的值。例如,在求取最终分配性评价值E (i)之前,在本步骤求取服务性评价值S⑴。
[0074]控制装置10判断是否已对所有号机完成求取最终分配性评价值E(i)的处理(步骤 S12 ?S15) (S16)。
[0075]在未完成对所有号机的判断处理的情况下(在S16中为“否”),为了进行下一个号机的判断处理,控制装置10对号机编号i加1 (S17),返回至步骤S12,并重复进行步骤S12以后的处理。
[0076]控制装置10将在上述步骤中计算出的各号机的最终分配性评价值E(i)最大的号机确定为分配号机(S18)。
[0077]接下来,在图5的步骤S14中,对计算出优先分配性评价值P (i)的工作进行说明。图6是表示在实施方式1的电梯群管理系统中,计算出向不存在可提速区间的号机虚拟分配新的目的地楼层呼叫时的优先分配性评价值P(i)的工作的流程图。
[0078]控制装置10初始化i号机的优先分配性评价值P⑴,换言之,设定为0 (S31)。
[0079]控制装置10将新的目的地楼层呼叫虚拟分配至i号机(S32)。
[0080]控制装置10在将新的目的地楼层呼叫虚拟分配至i号机的情况下,判断是否存在行进距离为目标行进距离以上的区间(S33)。
[0081]在存在行进距离为目标行进距离以上的区间的情况下(在S33中为“是”),控制装置10将该区间记录至目标行进距离区间列表⑴(S34),并对优先分配性评价值P(i)加1 (S35) ο对每个号机设置目标行进距离区间列表(i)。图7是表示目标行进距离区间列表
(i)的一个例子的图。本图表示了 1号机的目标行进距离区间列表⑴的例子。在目标行进距离区间列表中记录有号机编号、出发楼层、目的地楼层。再有,在目标行进距离区间列表中,在本项目以外也可以记录有其它项目。在1号机的目标行进距离区间列表(i)中记录有两个区间。第一个区间出发楼层为1层,目的地楼层为10层,第二个区间表示出发楼层为12层,目的地楼层为21层。
[0082]控制装置10判断包含在目标行进距离区间列表⑴中的任意一个区间的搭乘率是否接近目标搭乘率(S36)。再有,“接近”是指在未进入目标搭乘率范围内的范围内搭乘率变大,不包括在下一步骤中进行判断的是否在目标搭乘率的范围内。
[0083]在任意一个区间的搭乘率接近目标搭乘率的情况下(在S36中为“是”),控制装置10将优先分配性评价值P⑴加1 (S37),在不接近的情况下(在S36中为“否”),不对优先分配性评价值P(i)进行加算。
[0084]控制装置10判断包含在目标行进距离区间列表⑴中的任意一个区间的搭乘率是否进入目标搭乘率的范围内(S38)。
[0085]在任意一个区间的搭乘率进入目标搭乘率的范围内的情况下(在S38中为“是”),控制装置10对优先分配性评价值P(i)加1(S39),将进入该目标搭乘率范围内的区间作为可提速区间记录至可提速区间列表(i) (S40) ο图8是表示可提速区间列表(i)的一个例子的图。本图表示1号机的可提速区间列表⑴的例子。在可提速区间列表⑴中记录有号机编号,出发楼层,目的地楼层和优先分配性评价值P(i)。在本例的1号机的可提速区间列表⑴中记录有一个区间。该区间表示出发楼层为1层,目的地楼层为10层,优先分配性评价值P(i)为2。
[0086]与此相对,在任何区间的搭乘率均未进入目标搭乘率的范围内的情况下(在S38中为“否”),控制装置10不对优先分配性评价值P(i)进行加算,也不向可提速区间列表(i)记
当前第2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