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开口可平放两用棒冰包装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819272阅读:200来源:国知局
双开口可平放两用棒冰包装袋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食品包装袋领域,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双开口可平放两用棒冰包装袋。
【背景技术】
[0002]棒冰是夏季人们经常食用的一种消暑冷饮食品,现有市场上的棒冰形状各异,但包装袋大体相同,都是采用简单的塑料包装袋密封包装,食用时拆开包装,手持棒冰食用。软质包装袋在食用棒冰时,棒冰融化会滴落到衣物或地面造成污损,硬质的小开口棒冰袋在棒冰为固态时又不方便食用。
[0003]棒冰在打开包装袋后,一般只能靠手持,如果人们食用过程中有其他事情要做,身边又没有适当的容器,则会面对无法妥善放置的问题,极不方便。
[0004]传统的硬质棒冰包装袋只能用于液体的灌装,使用范围较小。

【发明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双开口可平放两用棒冰包装袋,解决棒冰在液态下滴落和固态下不方便食用、食用过程中不方便放置、包装袋使用范围小的问题。
[0006]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措施如下:
[0007]双开口可平放两用棒冰包装袋,包括灌装封口,所述灌装封口下设有小拉环,所述小拉环下设有小易撕口,所述小易撕口下设有大拉环,所述大拉环下设有大易撕口,所述大易撕口下设有瓶身,所述瓶身下设有平底座。所述大拉环中间部位设有灌装挂扣。所述瓶身两侧各设有四道弧形凹陷。
[0008]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是:
[0009]双开口可平放两用棒冰包装袋的灌装封口,相较于传统硬质棒冰包装袋,口径更大,不仅可灌装液体,还可灌装固态物体,如:果肉,扩大了这款包装袋的使用范围,提高利用率。
[0010]双开口可平放两用棒冰包装袋可在棒冰为液态的情况下拉动小拉环打开小易撕口,相对于打开传统棒冰包装袋的手撕、刀切,更方便快捷,避免了液体飞溅、洒落。
[0011]双开口可平放两用棒冰包装袋可在棒冰为固态情况下拉动大拉环打开大易撕口,避免了传统小口径棒冰袋无法食用固态棒冰的问题。
[0012]双开口可平放两用棒冰包装袋的易撕口以精工控制撕口厚度,保证了打开撕口的便利性。大易撕口口径更大,可挤出袋中的固体物质,如冰冻的棒冰、果肉等,食用更方便。
[0013]双开口可平放两用棒冰包装袋的瓶身参考人体工程学设计,两侧设有四道弧形凹陷,便于不同人群手握,手感更舒适。
[0014]双开口可平放两用棒冰包装袋的平底座可使包装袋直立放置于平面物体上,解放了食用者的双手,食用时间更灵活方便。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实用新型打开小易撕口的不意图;
[0017]图3为本实用新型打开大易撕口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如图1、图2、图3所示,双开口可平放两用棒冰包装袋,包括灌装封口 1,所述灌装封口 I下设有小拉环2,所述小拉环2下设有小易撕口 3,所述小易撕口 3下设有大拉环5,所述大拉环5下设有大易撕口 6,所述大易撕口 6下设有瓶身7,所述瓶身7下设有平底座8。
[0019]所述大拉环5中间部位设有灌装挂扣4。
[0020]所述瓶身7两侧各设有四道弧形凹陷。
[0021]本实用新型的灌装封口大于传统硬质棒冰包装袋,可灵活灌装液体和固体食物,扩大了包装袋的使用范围;易撕口设有两种口径,食用方便灵活,开启简单、省力;本实用新型增设了灌装挂扣,加快了灌装速度,提高了灌装效率;瓶身设有弧形凹陷,符合人体工程学,手握舒适,不易滑落;瓶身底部为平底座,可使包装袋直立放置,解放了食用者的双手。
【主权项】
1.双开口可平放两用棒冰包装袋,其特征在于:包括灌装封口,所述灌装封口下设有小拉环,所述小拉环下设有小易撕口,所述小易撕口下设有大拉环,所述大拉环下设有大易撕口,所述大易撕口下设有瓶身,所述瓶身下设有平底座。
2.根据权利要求所述I的双开口可平放两用棒冰包装袋,其特征在于:所述大拉环中间部位设有灌装挂扣。
3.根据权利要求所述I的双开口可平放两用棒冰包装袋,其特征在于:所述瓶身两侧各设有四道弧形凹陷。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开口可平放两用棒冰包装袋,包括灌装封口,所述灌装封口下设有小拉环,所述小拉环下设有小易撕口,所述小易撕口下设有大拉环,所述大拉环下设有大易撕口,所述大易撕口下设有瓶身,所述瓶身下设有平底座。所述大拉环中间部位设有灌装挂扣。所述瓶身两侧各设有四道弧形凹陷。本实用新型的灌装封口大于传统硬质棒冰包装袋,可灵活灌装液体和固体食物,扩大了包装袋的使用范围;易撕口设有两种口径,食用方便灵活,开启简单、省力;本实用新型增设了灌装挂扣,加快了灌装速度,提高了灌装效率;瓶身设有弧形凹陷,符合人体工程学,手握舒适,不易滑落;瓶身底部为平底座,可使包装袋直立放置,解放了食用者的双手。
【IPC分类】B65D30-10, B65D77-30
【公开号】CN204528002
【申请号】CN201520098907
【发明人】李辉
【申请人】李辉
【公开日】2015年8月5日
【申请日】2015年2月12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