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门吊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859700阅读:506来源:国知局
微型门吊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盾构法施工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用于微型门吊装置。
【背景技术】
[0002]随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的增加给城市交通带来的压力日渐明显化。然而,城市化的发展绝不可以被交通压力所约束。因而与我们传统的地上交通相对应的地下交通就成为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的新渠道,毫无疑问,地铁交通是绿色工程,而且符合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因此我国急需要开发以地铁为特色的交通资源,它的发展将不但是城市发展的需要,也是未来地下资源开发的必然,更是经济发展的综合体现。
[0003]由于不同城市地质情况、周边建筑较为复杂,在地铁设计过程中不得不采用盾构或空推与实推相结合的方法,而且由于周边环境较为复杂,施工场地限制,盾构始发井不得不设计为单井。由于单井没有足够的空间运送管片,因此以往的施工经验是,对于单井一般采用分体始发方案,而分体始发存在施工工序繁多、施工工效极低、投入成本较高、严重滞后工期等缺点。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安装空间小、能快速输送管片,从而可以实现盾构机单井整机始发的微型门吊装置。
[000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微型门吊装置,包括电动葫芦1、电动葫芦安装梁2、两根行走梁3以及两台行走车4,所述两根行走梁3相互平行布置,每根行走梁3的下表面均固定有两根以上的支撑立柱5,每根行走梁3的上表面均固定有沿行走梁3轴向延伸的行走车轨道6,所述行走车4包括车体41、安装在车体I下部的多个行走轮42以及固定在车体I的一端用于驱动行走轮42的电机43,所述两台行走电机2分别通过相应的行走轮42滚动安装在所述两条行走车轨道6上,所述电动葫芦安装梁2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所述两台行走车4的车体41上,所述电动葫芦I安装在所述电动葫芦安装梁2上。
[000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安装空间小、能够充分利用始发井内空间,与设于反力架和后方已掘隧道洞门之间的管片运输小车轨道相互配合,能够快速地、源源不断地将管片运输至喂片机上,从而能够进行正常的拼装作业,实现盾构机的单井整体始发。
[0007]进一步的,所述行走车轨道6的两端分别设有用于对行走车4进行限位的凸块61。采用这种结构,可以防止行走车4从行走车轨道6上滑落。
[0008]进一步的,所述电动葫芦安装梁2有两根,所述电动葫芦I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根电动葫芦安装梁2的中部。采用这种结构,可以增加两台行走车4的稳定性,并且可以增强电动葫芦3的安装牢固性。
[0009]进一步的,所述两根行走梁3的两端端部之间分别连接有横加强架7。采用这种结构,可以增加装置的强度和稳定性。
[0010]进一步的,所述两根以上的支撑立柱5固定于所述行走梁3的中后部,所述行走梁3的前部与相应的位置最接近的支撑立柱5之间连接有斜加强架8。采用这种结构,可以减少支撑立柱5的数量,并增加装置的强度和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11]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主视图。
[0012]图2是图1的左视图。
[0013]图3是盾构机始发井内结构示意图。
[0014]图4是图3的俯视图。
[0015]附图中各部件的标记为:1电动葫芦、2电动葫芦安装梁、3行走梁、4行走车、41车体、42行走轮、43电机、5支撑立柱、6行走车轨道、7横加强架、8斜加强架、9始发架、10反力架、11横撑架、12管片运输小车导轨、13箱梁、131盾构台车轨道。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0017]参见图1和图2。
[0018]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微型门吊装置,包括电动葫芦1、电动葫芦安装梁2、两根行走梁3以及两台行走车4,所述两根行走梁3相互平行布置,每根行走梁3的下表面均固定有两根以上的支撑立柱5,每根行走梁3的上表面均固定有沿行走梁3轴向延伸的行走车轨道6,所述行走车4包括车体41、安装在车体I下部的多个行走轮42以及固定在车体I的一端用于驱动行走轮42的电机43,所述两台行走电机2分别通过相应的行走轮42滚动安装在所述两条行走车轨道6上,所述行走车轨道6的两端分别设有用于对行走车4进行限位的凸块61,所述电动葫芦安装梁2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所述两台行走车4的车体41上,所述电动葫芦I安装在所述电动葫芦安装梁2上。
[0019]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增加两台行走车4的稳定性,增强电动葫芦I的安装牢固性,所述电动葫芦安装梁2设置为两根,所述电动葫芦I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根电动葫芦安装梁2的中部。
[0020]为了增强装置的强度和稳定性,所述两根行走梁3的两端端部之间分别连接有横加强架7,为了减少支撑立柱5的数量,所述两根以上的支撑立柱5固定于所述行走梁3的中后部,所述行走梁3的前部与相应的位置最接近的支撑立柱5之间连接有两根斜加强架8,两根斜加强架8与行走梁3、支撑立柱5之间构成三角支撑结构。
[0021]以上所涉及到的梁结构件或柱结构件等均可采用各种型钢,如工字钢、H型钢等。
[0022]参见图3和图4,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微型门吊装置用于盾构机单井整机始发时,按以下步骤进行施工:
[0023](I)清理始发井,将始发架9紧贴前方始发洞门定位安装于始发井内,然后吊运盾构机组件,在始发井内完成盾构机的组装;
[0024](2)安装反力架10,并在反力架10与后方已掘隧道洞门之间安装用于支撑反力架10的横撑架11,反力架10与已掘隧道洞门之间的间距足够运输管片;
[0025](3)在始发井的底部安装管片运输小车导轨12,管片运输小车导轨12位于反力架10与已掘隧道洞门之间,管片运输小车导轨12轴向垂直于盾构轴向,管片运输小车导轨12的一端延伸至始发井侧壁;
[0026](4)在反力架10与已掘隧道洞门之间搭设两根用于支撑盾构台车行走的箱梁13,箱梁13的一端固定在反力架10上,箱梁13的另一端伸入并固定在已掘隧道内,每根箱梁13上均安装有盾构台车轨道131,然后将箱梁13上的盾构台车轨道131与已掘隧道内的盾构台车轨道连接;
[0027](5)安装微型门吊装置,参见图1和图2,将微型门吊装置的两根行走梁3上的支撑立柱5分别固定在两根箱梁13上,令两根行走梁3平行于盾构轴向,两根行走梁3的前部伸入盾构机内。
[0028]在盾构机始发时,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微型门吊装置与管片运输小车导轨12相互配合,用于输送管片。管片运输小车导轨12上运行有管片运输小车,当管片运输小车运行至贴近始发井侧壁时,将管片吊运到管片运输小车上,然后管片运输小车带着管片运行至电动葫芦I的下方(电动葫芦I的初始位置位于管片运输小车导轨12的上方),通过电动葫芦I吊起管片,然后两台行走车4在相应电机43的驱动下向盾构机方向移动,从而带动电动葫芦I及其吊起的管片向盾构机方向移动,最终将管片卸至喂片机上,即可进行正常拼装作业,而电动葫芦I在两台行走车4的驱动下回到初始位置进行下一片管片的输送。
[0029]从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安装空间小,通过与管片运输小车导轨12的配合能快速输送管片,从而可以实现盾构机的单井整机始发。
[0030]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微型门吊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电动葫芦(1)、电动葫芦安装梁(2)、两根行走梁(3)以及两台行走车(4),所述两根行走梁(3)相互平行布置,每根行走梁(3)的下表面均固定有两根以上的支撑立柱(5),每根行走梁(3)的上表面均固定有沿行走梁(3)轴向延伸的行走车轨道出),所述行走车(4)包括车体(41)、安装在车体(I)下部的多个行走轮(42)以及固定在车体(I)的一端用于驱动行走轮(42)的电机(43),所述两台行走电机(2)分别通过相应的行走轮(42)滚动安装在所述两条行走车轨道(6)上,所述电动葫芦安装梁(2)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所述两台行走车(4)的车体(41)上,所述电动葫芦(I)安装在所述电动葫芦安装梁(2)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型门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行走车轨道(6)的两端分别设有用于对行走车(4)进行限位的凸块(61)。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微型门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葫芦安装梁(2)有两根,所述电动葫芦(I)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根电动葫芦安装梁(2)的中部。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微型门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两根行走梁(3)的两端端部之间分别连接有横加强架(7)。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微型门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两根以上的支撑立柱(5)固定于所述行走梁(3)的中后部,所述行走梁(3)的前部与相应的位置最接近的支撑立柱(5)之间连接有斜加强架(8)。
【专利摘要】微型门吊装置,包括电动葫芦、电动葫芦安装梁、两根行走梁以及两台行走车,所述两根行走梁相互平行布置,每根行走梁的下表面均固定有两根以上的支撑立柱,每根行走梁的上表面均固定有沿行走梁轴向延伸的行走车轨道,所述行走车包括车体、安装在车体下部的多个行走轮以及固定在车体的一端用于驱动行走轮的电机,所述两台行走电机分别通过相应的行走轮滚动安装在所述两条行走车轨道上,所述电动葫芦安装梁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所述两台行走车的车体上,所述电动葫芦安装在所述电动葫芦安装梁上。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安装空间小,与管片运输小车轨道相互配合,能够快速地、源源不断地将管片运输至喂片机上,从而能够实现盾构机的单井整体始发。
【IPC分类】B66C7-16, B66C6-00, B66C19-00
【公开号】CN204569213
【申请号】CN201520288937
【发明人】卢培喜, 李文博, 牛卫泽, 陆跃, 鲍俊捷, 许阿龙
【申请人】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8月19日
【申请日】2015年5月6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