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包覆双层共挤塑料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482192阅读:23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全包覆双层共挤塑料模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塑料模具,特别涉及一种全包覆双层共挤塑料模具。
背景技术
现有全包覆双层共挤塑料模具在进行包覆时,大都是在汇流板上设置二个包覆料进料口来进行包覆料的送进,这种结构,由于有二个包覆料进料口,就需用二台包覆料供料设备,不但会增加设备的投入,维修维护工作量增大,而且,耗能较多,另外,若二台包覆料供料设备的其中一台出现故障时,就不得不停产检修,从而降低生产效率和产量。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包覆料进料口少、结构紧凑、流道合理、包覆效果佳、效率高、成本低、使用寿命长的全包覆双层共挤塑料模具。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包括模体、过渡板、支架板、汇流板、口模板、芯棒和分流锥,所述模体上设有基层进料口,所述汇流板上设有包覆层进料口、包覆层纵向流道1、包覆层横向流道1、包覆层横向流道II和二个对称的包覆层纵向流道II,所述包覆层纵向流道I与包覆层横向流道I连通,所述包覆层横向流道I与二个对称的包覆层纵向流道II连通,所述二个对称的包覆层纵向流道II与包覆层横向流道II连通,所述分流锥通过支撑脚与汇流板连接,所述芯棒和分流锥通过螺钉连接,所述模体、过渡板、支架板、汇流板及口模板通过螺钉依次连接。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在汇流板上设置一个包覆层进料口、包覆层纵向流道1、包覆层横向流道1、包覆层横向流道II和二个对称的包覆层纵向流道II,包覆层纵向流道I与包覆层横向流道I连通,包覆层横向流道I与二个对称的包覆层纵向流道II连通,二个对称的包覆层纵向流道II与包覆层横向流道II连通,采用这样的结构后,只需一台包覆料供料设备就可进行包覆料的送进,包覆料从包覆层进料口进入,经包覆层纵向流道I进入包覆层横向流道I,然后,经二个对称的包覆层纵向流道II后进入包覆层横向流道II,从而实现对基层的全包覆加工。本实用新型包覆料进料口少,结构紧凑,流道合理,包覆效果佳,效率高,成本低,使用寿命长。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汇流板的左视图。图3是图1中汇流板的右视图。图4是图2中的A-A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包括模体1、过渡板2、支架板3、汇流板4、口模板5、芯棒6和分流锥7,所述模体I上设有基层进料口 11,所述汇流板4上设有包覆层进料口 41、包覆层纵向流道142、包覆层横向流道143、包覆层横向流道1144和二个对称的包覆层纵向流道1145,所述包覆层纵向流道142与包覆层横向流道143连通,所述包覆层横向流道143与二个对称的包覆层纵向流道1145连通,所述二个对称的包覆层纵向流道1145与包覆层横向流道1144连通,所述分流锥7通过支撑脚与汇流板4连接,所述芯棒6和分流锥7通过螺钉8连接,所述模体1、过渡板2、支架板3、汇流板4及口模板5通过螺钉依次连接。
权利要求1.一种全包覆双层共挤塑料模具,包括模体(I)、过渡板(2)、支架板(3)、汇流板(4)、口模板(5 )、芯棒(6 )和分流锥(7 ),所述模体(I)上设有基层进料口( 11),其特征在于:所述汇流板(4)上设有包覆层进料口(41)、包覆层纵向流道I (42)、包覆层横向流道I (43)、包覆层横向流道II (44)和二个对称的包覆层纵向流道II (45),所述包覆层纵向流道I(42)与包覆层横向流道I (43)连通,所述包覆层横向流道I (43)与二个对称的包覆层纵向流道II (45)连通,所述二个对称的包覆层纵向流道II (45)与包覆层横向流道II (44)连通,所述分流锥(7)通过支撑脚与汇流板(4)连接,所述芯棒(6)和分流锥(7)通过螺钉(8)连接,所 述模体(I)、过渡板(2)、支架板(3)、汇流板(4)及口模板(5)通过螺钉依次连接。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全包覆双层共挤塑料模具,它包括模体、过渡板、支架板、汇流板、口模板、芯棒和分流锥,所述模体上设有基层进料口,其特征在于所述汇流板上设有包覆层进料口、包覆层纵向流道I、包覆层横向流道I、包覆层横向流道II和二个对称的包覆层纵向流道II,所述包覆层纵向流道I与包覆层横向流道I连通,所述包覆层横向流道I与二个对称的包覆层纵向流道II连通,所述二个对称的包覆层纵向流道II与包覆层横向流道II连通。该实用新型包覆料进料口少,结构紧凑,流道合理,包覆效果佳,效率高,成本低,使用寿命长。
文档编号B29C47/12GK203157093SQ20132017985
公开日2013年8月28日 申请日期2013年4月11日 优先权日2013年4月11日
发明者刘文清, 唐海涛 申请人:黄石金锐塑胶模具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