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塑料搅拌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74932阅读:312来源:国知局
一种塑料搅拌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搅拌机,特别是涉及一种塑料搅拌机。



背景技术:

塑料制造工艺是以各种塑料为原料,添加各种配方的添加剂,在原料与添加剂混合的过程中,需要用的搅拌机,现有的搅拌机,通过人工上料到搅拌斗,用搅拌叶轮直接搅拌,人工上料劳动强度大,且投料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塑料搅拌机,通过螺旋上料装置自动上料,大大降低了人工劳动强度,提高搅拌机工作效率。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塑料搅拌机,包括机架、电机、减速装置以及搅拌机主体,所述的搅拌机主体安装在机架上,电机和减速装置安装在机架一端,电机通过传动带传动减速装置,搅拌机主体内的搅拌轴与减速装置连接,所述的机架另一端安装有螺旋上料装置,所述的螺旋上料装置包括驱动电机、圆柱型筒体以及螺旋杆,所述的圆柱型筒体套装在螺旋杆外,所述的圆柱型筒体倾斜设置,所述的驱动电机安装在圆柱型筒体上端,所述的驱动电机通过传动带传动螺旋杆,所述的圆柱型筒体上端设置有出料口,所述的圆柱型筒体下端设置有进料口,所述的进料口处安装有进料漏斗,所述的出料口与搅拌机主体上端设置的上料口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机架下方设置有万向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圆柱型筒体与螺旋杆之间的间隙为1-3nm。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搅拌机主体的截面为圆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搅拌机主体的底部设置有下料口。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螺旋上料装置实现自动上料,只需将塑料原料投进到进料漏斗内,驱动电机驱动螺旋杆转动,将下端的塑料运送至上端的出料口,再通过上料口进入到搅拌机主体内搅拌,提高搅拌机的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机架;2.搅拌机主体;3.上料口;4.下料口;5.进料漏斗;6.圆柱型筒体;7.驱动电机;8.螺旋杆;9.出料口;10.万向轮;11.搅拌轴;12.减速装置;13.传动带;14.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主旨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塑料搅拌机,通过螺旋上料装置自动上料,大大降低了人工劳动强度,提高搅拌机工作效率。

下面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进行详细说明,以便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及优点进行更深入的诠释。

本实用新型的如图1-2所示,揭示了一种塑料搅拌机,包括机架1、电机14、减速装置12以及搅拌机主体2,所述的搅拌机主体2安装在机架1上,电机和减速装置12安装在机架1一端,电机通过传动带13传动减速装置12,搅拌机主体2内的搅拌轴11与减速装置12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机架1另一端安装有螺旋上料装置,所述的螺旋上料装置包括驱动电机7、圆柱型筒体6以及螺旋杆8,所述的圆柱型筒体6套装在螺旋杆8外,所述的圆柱型筒体6倾斜设置,所述的驱动电机7安装在圆柱型筒体6上端,所述的驱动电机7通过传动带13传动螺旋杆8,所述的圆柱型筒体6上端设置有出料口9,所述的圆柱型筒体6下端设置有进料口,所述的进料口处安装有进料漏斗5,所述的出料口9与搅拌机主体2上端设置的上料口3连接。塑料原料投放到进料漏斗5中,然后通过进料口进入到圆柱型筒体6内,然后通过旋转的螺旋杆8将塑料原料输送到圆柱型筒体6上端,从圆柱型筒体6上端的出料口9进入到上料口3,最后进入到搅拌机主体2内搅拌。

此外,所述的机架1下方设置有万向轮10,万向轮10方便机架1移动。

所述的圆柱型筒体6与螺旋杆8之间的间隙为1-3nm,间隙要小于塑料颗粒,以避免颗粒在重力作用向下掉落。

另外,所述的搅拌机主体2的截面为圆形,搅拌机主体2的内腔为呈圆柱形,当然搅拌机主体2的内腔也可以呈半圆槽形。

所述的搅拌机主体2的底部设置有下料口4,搅拌好的塑料原料通过搅拌机底部的下料口4卸出。

本实用新型,通过螺旋上料装置实现自动上料,只需将塑料原料投进到进料漏斗内,驱动电机驱动螺旋杆转动,将下端的塑料运送至上端的出料口,再通过上料口进入到搅拌机主体内搅拌,提高搅拌机的工作效率。

通过以上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