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自动切断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03993发布日期:2018-06-30 02:53阅读:162来源:国知局
模具自动切断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领域,尤其是涉及制品成形后的进胶道切断。



背景技术:

目前模具行业的压铸模具通常在型腔的四周进胶,导致型腔内制品填充不均匀,无法保证制品质量。制品四周的行位形状需要通过后续加工而得到,提高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降低生产成本的模具自动切断设备。

实现上述的主要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模具自动切断设备包括进料机构与切断机构,进料机构包括流道与型腔,流道抵接于型腔的上端面,且流道;切断机构包括切刀、连接部与驱动件,切刀与驱动件通过连接部相互固定连接;切刀正对流道,切刀可移动并与流道接触。

由上述方案可见,从型腔上方注胶,并通过切刀切断注胶后的流道,在保证制品压铸品质的同时便于开模顶出制品。

进一步的方案是,流道抵接于型腔的上端面的中心。

由此可见,从型腔上方的中心进行注胶,保证制品质量。

进一步的方案是,流道包括切除段与固定段,切除段的第一端部与固定段的第一端部固定连接。

由此可见,可直接把切除段从流道切除,避免切刀进行切除时与制品干涉,造成制品受损。

进一步的方案是,切刀正对切除段的第一端部。

由此可见,可缩短切刀行程,减少生产耗时,降低生产成本。

进一步的方案是,连接部包括刀端与驱动端,刀端与驱动端相互抵接,切刀与刀端固定连接,驱动件固定抵接于驱动端。

由此可见,切刀能被稳定驱动以进行流道切除。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制品的结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切刀完成切除后的结构图。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模具自动切断设备5包括切断机构1与进料机构6,进料机构6包括流道 2与型腔3,流道2抵接于型腔3的上端面31的中心,切断机构1包括切刀10、作为驱动件的油缸11与连接部12,切刀10正对流道2,切断机构1位于进料机构6的外部。

流道2包括切除段21与固定段22,切除段21的第一端部23与固定段22的第一端部24固定连接,固定段22的第二端部抵接于上端面31的中心,切除段21的第一端部23 正对切刀10。

连接部12包括作为刀端的行位座13与作为驱动端的顶板14,切刀10固定连接于行位座13,油缸11抵接于顶板14,顶板14与行位座13相互固定抵接而组成连接部12,切刀10与油缸11通过连接部12而相互固定连接。

参见图2与图3,制品8压铸完成后,制品8的轮廓与进料机构6的轮廓一致,在制品8的上方形成有与流道2轮廓一致的进料部82。进料部包括切除部83与固定部81。切除部83的第一端部84与切除段21的第一端部23的位置一致,均为正对切刀10设置。切除部与制品8的上端面之间仍有模仁(附图未示出),制品无法仍顺利顶出。此时,前模面板 (附图未示出)首先开模为切刀10的切除行程提高空间。在外部自动化控制设备(附图未示出)的控制下,油缸11充油,从而驱动连接部12沿着正对切除部83的第一端部84的方向运动。在连接部12的带动下,切刀10亦沿着正对切除部83的第一端部84的方向运动,从而把切除部83从进料部上切除。此时,由于切除部83已被切除,前模(附图未示出)和后模(附图未示出)可顺利分模,制品亦可被顶针顺利顶出。因此,制品压铸完成后,在模具内自动切断保留在制品的流道轮廓状的部分,避免制品的后续加工,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便于制品包装运输,优化制品外观。并通过在型腔的上方进料,保证制品的精度与强度。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