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的后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78436阅读:52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模具的后模。



背景技术:

传统的注塑或者压铸类模具中,顶针或斜顶座之类的冲击件往往固定在后模中间的固定板上。而冲击件正是模具中最容易损坏的元件,一旦出现冲击件的损坏,就需要将整个模具的后模拆开,才能完成冲击件的更换,从而导致这种模具的后模在使用时极为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提供一种使用更为方便的模具的后模。

一种模具的后模,包括:

下固定板,所述下固定板的中部设有第一通孔;

设置在所述下固定板上的冲击件底板,所述冲击件底板的中部设有第二通孔;

镶件,所述镶件通过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设置在所述下固定板和所述冲击件底板的中部;

固定在所述镶件上的冲击件,所述冲击件沿着远离所述下固定板的方向延伸;

设置在所述冲击件底板上的冲击件面板,所述冲击件面板的中部设有与所述冲击件相匹配的第一冲击件通孔;

设置在所述下固定板上的方铁,所述方铁设置在所述冲击件底板外周;以及

设置在所述方铁上的B板,所述B板的中部设有与所述冲击件相匹配的第二冲击件通孔。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冲击件为顶针或斜顶座。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冲击件底板和所述冲击件面板的厚度之和与所述方铁沿与所述下固定板垂直的方向的长度的比值为1:2~3。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冲击件底板和所述冲击件面板的厚度之和与所述方铁沿与所述下固定板垂直的方向的长度的比值为1:2.5。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下固定板、所述冲击件底板、所述冲击件面板以及所述B板固定在一起。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下固定板、所述冲击件底板、所述冲击件面板以及所述B板通过垃圾钉固定在一起。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镶件与所述冲击件面板固定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镶件与所述冲击件面板通过螺钉固定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镶件通过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设置在所述下固定板和所述冲击件底板的中部时,所述镶件的周边设有厚度为0.8mm~1.2mm的避空。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避空的厚度为1mm。

这种模具的后模在使用时,一旦出现冲击件的损坏,只需要将镶件从下固定板和冲击件底板的中部取出,与镶件固定在一起的冲击件就可以被取出,然后即可完成冲击件的更换。相对于传统的模具的后模,这种模具的后模使用起来更为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方式的模具的后模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如图1所示的模具的后模的一状态的剖面示意图;

图3为如图1所示的模具的后模的另一状态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主要结合具体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结合图1~图3,一实施方式的模具的后模,包括:下固定板10、冲击件底板20、镶件30、冲击件40、冲击件面板50、方铁60、B板70、下盖板80以及支撑杆90。

下固定板10的中部设有第一通孔12。

冲击件底板20设置在下固定板10上,并且冲击件底板20的中部设有第二通孔22。

第一通孔12和第二通孔22均与镶件30相匹配,镶件30通过第一通孔12和第二通孔22设置在下固定板10和冲击件底板20的中部。

本实施方式中,镶件30通过第一通孔12和第二通孔22设置在下固定板10和冲击件底板20的中部,镶件30的周边设有厚度为0.8mm~1.2mm的避空32。

优选的,避空的厚度为1mm。

优选的,镶件30的材料为SKD61钢材。

镶件30的形状可以为圆柱形、椭圆柱形等。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中,镶件30的形状为长方体,从而第一通孔12和第二通孔22均为方形通孔。

冲击件40固定在镶件30上,并且冲击件40沿着远离下固定板10的方向延伸。

冲击件40可以为顶针或斜顶座。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中,冲击件40为顶针。此时,顶针的底座固定在镶件30上。

冲击件面板50设置在冲击件底板20上,并且冲击件面板50的中部设有与冲击件40相匹配的第一冲击件通孔52。

镶件30与冲击件面板50固定连接。

结合图2和图3,镶件30与冲击件面板50通过螺钉34固定连接。

方铁60设置在下固定板40上,并且方铁60设置在冲击件底板20外周。

结合图1,本实施方式中,方铁60为两块,两块方铁60分别设置在冲击件底板20的两侧。

B板70设置在方铁60上,并且B板70的中部设有与冲击件40相匹配的第二冲击件通孔72。

冲击件底板30和冲击件面板50的厚度之和与方铁60沿与下固定板10垂直的方向的长度的比值为1:2~3。从而使得B板70与冲击件面板50之间间隔开来。

优选的,冲击件底板和冲击件面板的厚度之和与方铁沿与下固定板垂直的方向的长度的比值为1:2.5。

下固定板10、冲击件底板20、冲击件面板50以及B板70固定在一起。

结合图2,下固定板10、冲击件底板20、冲击件面板50以及B板70通过垃圾钉14固定在一起。

垃圾钉14依次穿过B板70、冲击件面板50和冲击件底板20,最后插入到下固定板10内。

下盖板80设置在B板70上,并且下盖板80的中部设有与冲击件40相匹配的第三冲击件通孔82。

支撑杆90设置在B板70上,支撑杆90设置在下盖板80的外周。

结合图1,支撑杆90为四根,四根支撑杆90围绕下盖板80设置在B板70的四个角上。

这种模具的后模在使用时,一旦出现冲击件40的损坏,只需要将镶件30从下固定板10和冲击件底板20的中部取出,与镶件30固定在一起的冲击件40就可以被取出,然后即可完成冲击件40的更换。相对于传统的模具的后模,这种模具的后模使用起来更为方便。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