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长效换网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22392发布日期:2018-10-09 22:17阅读:64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网式加工辅助技术领域设备,具体为一种长效换网器。



背景技术:

现有塑料挤出的过程中,塑料熔体经长时间的塑化和受热,熔体内将会产生分解残物,加上原材料中的杂质,它们一旦进入挤出模头中,就会造成流道阻塞,塑料制品出现缺陷,乃至不能正常生产,为了滤除杂物,使纯净的熔融原料顺利进入挤出成型模头,通常要在过滤区和挤出成型模头之间设置过滤网,用来阻止杂质和异物进入成型模头之中,随着挤出时间的延续,过滤网上的杂物逐渐积聚而造成模头压力升高,流量下降,当超过一定的压力时,过滤网即被击破,滤网失效,此时就必须停机更换过滤网,从拆模头一清洗一换新网一重新升温—牵引原料一正常生产挤出,该操作全过程少则几十分钟,多则几小时,这样会造成原材料损耗、能源浪费、增加生产时间, 提高了生产成本,以下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传统装置工序复杂,工作环境单一,二是传统装置功能单一,且有杂物时,不能及时处理,三是传统装置使用方式复杂,对使用者的要求高,需要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长效换网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长效换网器,包括换网箱主体,所述换网箱主体包括换网箱外壳、警示牌、换网口、散热孔和第二连通口,所述换网箱外壳固定连接在换网箱主体的外端,所述警示牌固定连接在换网箱外壳的上端,所述换网口开设在换网箱外壳的前端面中心处,所述散热孔开设在换网箱外壳前端面的四角,所述第二连通口开设在换网箱外壳的侧端,所述换网箱主体的侧端固定连接有第二过渡箱,所述换网箱主体远离第二过渡箱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过渡箱主体,所述第一过渡箱主体包括视察井、顶盖、过渡箱外壳、警示灯和第一连通口,所述过渡箱外壳固定连接在第一过渡箱主体的外端,所述视察井开设在过渡箱外壳的上端,所述顶盖旋转连接在视察井的一端,所述警示灯均匀排列在过渡箱外壳的前端面,所述第一连通口开设在过渡箱外壳的侧端,所述第一过渡箱主体远离换网箱主体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液压过渡箱,所述液压过渡箱远离第一过渡箱主体的一端上端固定连接有栓口,所述液压过渡箱靠近栓口的一端的中心处固定连接有液压管主体,所述液压管主体包括液压管、液压管固定柱、卡接顶壳和螺栓,所述液压管固定连接在液压管主体的中心处,所述液压管固定柱滑动连接在液压管的一端,所述卡接顶壳螺纹连接在液压管远离液压管固定柱的一端,所述螺栓螺纹连接在卡接顶壳远离液压管的一端,所述第一过渡箱主体的底端卡接有固定底架。

优选的,所述固定底架卡接在液压过渡箱、第一过渡箱主体、换网箱主体和第二过渡箱的底端,将液压过渡箱、第一过渡箱主体、换网箱主体和第二过渡箱卡接在一起。

优选的,所述警示灯呈竖直排列,且有两组分布在过渡箱外壳前端面的两端。

优选的,所述液压管主体、第一连通口和第二连通口呈直线排列,且相互连通。

优选的,所述液压管通过滑动轴与液压管固定柱滑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卡接顶壳通过螺栓与液压管螺纹连接,且螺栓有四组,均匀分布在卡接顶壳的四角。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过渡箱主体的安装,为液压管主体的液压工作和换网箱主体的换网工作提供过渡的空间,防止空间狭小,破坏装置的平衡性,通过第一连通口的设置,为液压管主体的液压工作提供空间,提高液压管主体的液压效率,通过视察井的设置,实现使用者对第一过渡箱主体内部的监察,且为使用者维修第一过渡箱主体内部提供平台,通过顶盖的设置,防止杂质进入第一过渡箱主体的内部,保护装置,通过警示灯的设置,可警示其他人员装置的所在,防止其他人员误触损坏装置。

(2)本实用新型通过换网箱主体的安装,实现使用者的换网工作,通过换网口的设置,实现装置的换网工作,将物体通过换网口置入,即可换网成功,通过散热孔的设置,当换网箱主体在工作时,产生大量的热,可通过换网箱主体进行散热工作,保护换网箱主体内部设备不被融解,通过警示牌的设置,可标注相应的警示语,警示其他的人员远离装置,防止其他人员误触而受到伤害,通过第二连通口的设置,可为换网工作和液压工作提供空间。

(3)本实用新型通过液压管主体的安装,为换网箱主体的换网工作提供动力,当液压管主体进行液压时,即装置进行工作,同时换网也在进行,一次液压,为一次换网提供相应的动力,通过液压管固定柱的设置,实现液压管主体的固定,通过液压管的设置,实现液压油的储存,通过卡接顶壳的设置,使用者可更换液压油,通过螺栓的设置,拧紧螺栓,即将卡接顶壳安装完成,拧下螺栓,即可将液压管内部的液压油排空或更换。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主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过渡箱主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换网箱主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液压管主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液压过渡箱;2-第一过渡箱主体;3-换网箱主体;4-第二过渡箱;5-固定底架;6-液压管主体;7-栓口;8-视察井;9-顶盖;10-过渡箱外壳;11-警示灯;12-第一连通口;13-换网箱外壳;14-警示牌;15-换网口; 16-散热孔;17-第二连通口;18-液压管;19-液压管固定柱;20-卡接顶壳; 21-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长效换网器,包括换网箱主体3,换网箱主体3包括换网箱外壳13、警示牌14、换网口15、散热孔16和第二连通口17,换网箱外壳13固定连接在换网箱主体3的外端,警示牌14固定连接在换网箱外壳13的上端,通过警示牌14的设置,可标注相应的警示语,警示其他的人员远离装置,防止其他人员误触而受到伤害,通过第二连通口17的设置,可为换网工作和液压工作提供空间,换网口15开设在换网箱外壳13的前端面中心处,通过换网口15的设置,实现装置的换网工作,将物体通过换网口15置入,即可换网成功,散热孔16开设在换网箱外壳13前端面的四角,通过散热孔16的设置,当换网箱主体3在工作时,产生大量的热,可通过换网箱主体3进行散热工作,保护换网箱主体3内部设备不被融解,第二连通口17开设在换网箱外壳13的侧端,换网箱主体3 的侧端固定连接有第二过渡箱4,换网箱主体3远离第二过渡箱4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过渡箱主体2,第一过渡箱主体2包括视察井8、顶盖9、过渡箱外壳10、警示灯11和第一连通口12,过渡箱外壳10固定连接在第一过渡箱主体2的外端,视察井8开设在过渡箱外壳10的上端,通过视察井8的设置,实现使用者对第一过渡箱主体2内部的监察,且为使用者维修第一过渡箱主体2内部提供平台,顶盖9旋转连接在视察井8的一端,通过顶盖9的设置,防止杂质进入第一过渡箱主体2的内部,保护装置,警示灯11均匀排列在过渡箱外壳10的前端面,通过警示灯11的设置,可警示其他人员装置的所在,防止其他人员误触损坏装置,第一连通口12开设在过渡箱外壳10 的侧端,通过第一连通口12的设置,为液压管主体6的液压工作提供空间,提高液压管主体6的液压效率,第一过渡箱主体2远离换网箱主体3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液压过渡箱1,第一过渡箱主体2的安装,为液压管主体6的液压工作和换网箱主体3的换网工作提供过渡的空间,防止空间狭小,破坏装置的平衡性,液压过渡箱1远离第一过渡箱主体2的一端上端固定连接有栓口7,液压过渡箱1靠近栓口7的一端的中心处固定连接有液压管主体6,通过液压管主体6的安装,为换网箱主体3的换网工作提供动力,当液压管主体6进行液压时,即装置进行工作,同时换网也在进行,一次液压,为一次换网提供相应的动力,液压管主体6包括液压管18、液压管固定柱19、卡接顶壳20 和螺栓21,液压管18固定连接在液压管主体6的中心处,通过液压管18的设置,实现液压油的储存,液压管固定柱19滑动连接在液压管18的一端,通过液压管固定柱19的设置,实现液压管主体6的固定,卡接顶壳20螺纹连接在液压管18远离液压管固定柱19的一端,螺栓21螺纹连接在卡接顶壳 20远离液压管18的一端,通过螺栓21的设置,拧紧螺栓21,即将卡接顶壳 20安装完成,拧下螺栓21,即可将液压管18内部的液压油排空或更换,第一过渡箱主体2的底端卡接有固定底架5。

固定底架5卡接在液压过渡箱1、第一过渡箱主体2、换网箱主体3和第二过渡箱4的底端,将液压过渡箱1、第一过渡箱主体2、换网箱主体3和第二过渡箱4卡接在一起,警示灯11呈竖直排列,且有两组分布在过渡箱外壳 10前端面的两端,液压管主体6、第一连通口12和第二连通口17呈直线排列,且相互连通,液压管18通过滑动轴与液压管固定柱19滑动连接,卡接顶壳20通过螺栓21与液压管18螺纹连接,且螺栓21有四组,均匀分布在卡接顶壳20的四角。

工作原理:工作前,将液压过渡箱1、第一过渡箱主体2、换网箱主体3 和第二过渡箱4固定连接在固定底架5的上端,保证装置的整体连接,防止装置固定不稳而散架,在液压管18的内部注入液压油,同时拧紧螺栓21,保证卡接顶壳20与液压管18的紧密连接,防止工作时震动脱落,工作时,启动电机,液压管主体6进行工作,为换网箱主体3的换网工作提供动力,第一过渡箱主体2提供液压空间和换网工作的空间,第二过渡箱4则提供电气设备的保护和装配空间,当要换网时将物体置入换网口15,即可换网成功,若装置工作时有异动,停止工作,使用者可通过视察井8来查看装置内部是否出现异状,完成工作。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