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腿固定下模、镜腿固定模具及镜腿加工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58087发布日期:2018-10-13 00:10阅读:21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眼镜生产设备领域,尤其涉及镜腿固定下模、具有该镜腿固定下模的镜腿固定模具及具有该镜腿固定模具的镜腿加工设备。



背景技术:

在眼镜架的生产过程中,一般都包括向胶料镜腿内进行插铜针(插芯)的加工步骤,该加工步骤具体为:先把胶料镜腿和铜针分别输送至相应工位,然后将铜针插入胶料镜腿内,从而实现胶料镜腿与铜针的组装。

其中,在胶料镜腿与铜针的组装之前,需要先用固定模具对胶料镜腿进行夹持固定。固定模具包括上模和下模,下模为可分模的结构。现有技术中,下模由左右两个模板拼接形成,下模的分模是从下型腔宽度方向的中间位置向左右两侧分开的,这样的分模方式会导致胶料镜腿的底部中间位置产生一条很明显的合模线,这个合模线需要额外的人工进行处理,而合模线在中间位置处理起来难度比较大,从而会导致人工的工作量比较大,人力成本比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镜腿固定下模,其旨在解决现有镜腿固定下模从中间位置分模导致胶料镜腿上所形成合模线处理难度大、人工工作量大、成本高的技术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方案是:镜腿固定下模,包括第一模板、第二模板和第三模板,所述第一模板、所述第二模板和所述第三模板共同配合形成有下型腔,所述下型腔包括底腔壁和两个分别设于所述底腔壁之相对两侧的侧腔壁,所述下型腔的分模部位位于一个所述侧腔壁上。

可选地,所述第二模板具有抵压于所述第一模板之一侧边缘的第一抵压部,所述第三模板具有抵压于所述第一模板之另一侧边缘的第二抵压部,所述第一抵压部、所述第二抵压部与所述第一模板共同配合形成所述下型腔,所述第一抵压部与所述第一模板的接合处或者所述第二抵压部与所述第一模板的接合处为所述下型腔的分模部位。

可选地,所述底腔壁由所述第一模板构成;一个所述侧腔壁由所述第一抵压部构成或者由所述第一抵压部与所述第一模板共同构成;另一个所述侧腔壁由所述第二抵压部构成或者由所述第二抵压部与所述第一模板共同构成。

可选地,所述第一模板包括第一主体部、第一凸台部和第二凸台部,所述第一凸台部和所述第二凸台部分别沿所述第一主体部相对的两侧边缘凸设于第一主体部的顶面,所述第一抵压部抵压于所述第一凸台部上,所述第二抵压部抵压于所述第二凸台部上,所述第一主体部的顶面构成所述底腔壁,所述第一凸台部之朝向所述第二凸台部的侧面和所述第一抵压部之朝向所述第二凸台部的侧面共同构成一个所述侧腔壁,所述第二凸台部之朝向所述第一凸台部的侧面和所述第二抵压部之朝向所述第一凸台部的侧面共同构成另一个所述侧腔壁。

可选地,所述第一抵压部的高度与所述第一凸台部的高度之和等于所述第二抵压部的高度与所述第二凸台部的高度之和;且/或,

所述第一凸台部的高度等于所述第二凸台部的高度;且/或,

所述第一抵压部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一凸台部的高度。

可选地,所述第二模板包括第二主体部和横向凸设于所述第二主体部一侧并抵压于所述第一模板上的所述第一抵压部;且/或,

所述第三模板包括第三主体部和横向凸设于所述第三主体部一侧并抵压于所述第一模板上的所述第二抵压部。

可选地,所述下型腔还包括端部腔壁,所述端部腔壁的底部与所述底腔壁连接,所述端部腔壁的两侧分别与两所述侧腔壁连接。

可选地,两个所述侧腔壁都为曲面。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镜腿固定模具,其包括上述的镜腿固定下模和设于所述镜腿固定下模上方的镜腿固定上模。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镜腿加工设备,其具有上述的镜腿固定模具。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镜腿固定下模、镜腿固定模具及镜腿加工设备,通过第一模板、第二模板配合和第三模板共同配合形成有下型腔,并将下型腔的分模部位设于一个侧腔壁上,这样,在具体生产过程中,下型腔从侧面分模,由此生产出来的镜腿,合模线位于镜腿的边缘,且该合模线很轻微,无需再另外用人工处理,而只需用滚光的方式就可处理掉,处理操作非常简单、方便,大大节省了人工的工作量和成本,并利于提高镜腿的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镜腿固定下模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镜腿固定下模的俯视平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还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上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镜腿固定下模100,包括第一模板110、第二模板120和第三模板130,第一模板110、第二模板120和第三模板130共同配合形成有下型腔140,下型腔140包括底腔壁141和两个分别设于底腔壁141之相对两侧的侧腔壁142,下型腔140的分模部位位于一个侧腔壁142上。下型腔140用于容置镜腿(图未示),具体地,底腔壁141用于支撑镜腿,两个侧腔壁142可从两个相反的方向夹紧镜腿。下型腔140的分模部位即为下型腔140进行分模的部位。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将下型腔140 的分模部位设于一个侧腔壁142上,这样,在具体生产过程中,下型腔140从侧面分模,由此生产出来的镜腿,合模线位于镜腿的边缘,且该合模线很轻微,无需再另外用人工处理,而只需用滚光的方式就可处理掉,处理操作非常简单、方便,大大节省了人工的工作量和成本,并利于提高镜腿的生产效率。

优选地,参照图1和图2所示,第二模板120具有抵压于第一模板110之一侧边缘的第一抵压部121,第三模板130具有抵压于第一模板110之另一侧边缘的第二抵压部131,第一抵压部121、第二抵压部131与第一模板110共同配合形成下型腔140,第一抵压部121与第一模板110的接合处或者第二抵压部131与第一模板110的接合处为下型腔140的分模部位。此处,通过将第二模板120的局部部位(即第一抵压部121)抵压于第一模板110的一侧边缘处,将第三模板130的局部部位(即第二抵压部131)抵压于第一模板110的另一侧边缘处,并通过该第一抵压部121、第二抵压部131与第一模板110配合形成下型腔140,同时将第一抵压部121与第一模板110的接合处设为下型腔140 的分模部位,这样,在分模时,第一模板110与第二模板120是从下型腔140 的侧面分开的,从而实现了侧面分模的效果;当然了,具体应用中,作为替代的方案,也可将第二抵压部131与第一模板110的接合处设为下型腔140的分模部位,这样,也可实现侧面分模的效果。

优选地,底腔壁141由第一模板110构成;一个侧腔壁142由第一抵压部 121构成或者由第一抵压部121与第一模板110共同构成;另一个侧腔壁142 由第二抵压部131构成或者由第二抵压部131与第一模板110共同构成。为了便于区分描述,此处,将两个侧腔壁142分别定义为第一侧腔壁和第二侧腔壁,作为本实施例的一较佳实施方案,第一侧腔壁由第一抵压部121与第一模板110 共同构成,第二侧腔壁由第二抵压部131与第二模板120共同构成,采用这种设置方式,可实现下型腔140从侧面分模的效果;当然了,具体应用中,作为替代的方案,第一侧腔壁也可由第一抵压部121单独构成,第二侧腔壁也可由第二抵压部131单独构成。

优选地,参照图1和图2所示,第一模板110包括第一主体部111、第一凸台部112和第二凸台部113,第一凸台部112和第二凸台部113分别沿第一主体部111相对的两侧边缘凸设于第一主体部111的顶面,第一抵压部121抵压于第一凸台部112上,第二抵压部131抵压于第二凸台部113上,第一主体部111的顶面构成底腔壁141,第一凸台部112之朝向第二凸台部113的侧面和第一抵压部121之朝向第二凸台部113的侧面共同构成一个侧腔壁142 (即第一侧腔壁),第二凸台部113之朝向第一凸台部112的侧面和第二抵压部131之朝向第一凸台部112的侧面共同构成另一个侧腔壁142(即第二侧腔壁)。具体地,第一凸台部112和第二凸台部113间隔凸设于第一主体部111 顶面相对的两侧,第一凸台部112从第一抵压部121的下方支撑第一抵压部 121,第二凸台部113从第二抵压部131的下方支撑第二抵压部131,第一主体部111、第一凸台部112、第二凸台部113、第一抵压部121和第二抵压部131 共同围合形成下型腔140。

优选地,第一抵压部121的高度与第一凸台部112的高度之和等于第二抵压部131的高度与第二凸台部113的高度之和,这样可使得由第一模板110、第二模板120和第三模板130共同配合形成的镜腿固定模具左右两侧顶面是平齐的,从而便于实现镜腿固定上模(图未示)与镜腿固定下模100的配合。此处,第一抵压部121的高度、第一凸台部112的高度、第二抵压部131的高度和第二凸台部113的高度分别为镜腿固定模具正常安装时第一抵压部121、第一凸台部112、第二抵压部131和第二凸台部113在竖直方向的投影尺寸。

优选地,第一凸台部112的高度等于第二凸台部113的高度,这样,具体应用中,将第一抵压部121的高度和第二抵压部131的高度也设计为相等,即可使得第一抵压部121的高度与第一凸台部112的高度之和等于第二抵压部 131的高度与第二凸台部113的高度之和,从而利于简化第一模板110、第二模板120和第三模板130的设计及制造过程。

优选地,第一凸台部112和第二凸台部113对称设于第二主体部122的两侧,这样,利于进一步简化第一模板110、第二模板120和第三模板130的设计及制造过程。

优选地,第一抵压部121的高度大于第一凸台部112的高度,这样,第一侧腔壁142主要由第一抵压部121的侧面构成,第二凸台部113的侧面只是构成了其中的一小部分,从而利于保证第一模板110与第二模板120分开后,镜腿可轻易取出。

优选地,参照图1和图2所示,第二模板120包括第二主体部122和横向凸设于第二主体部122一侧并抵压于第一模板110上的第一抵压部121。第二主体部122之朝向第一模板110的侧面与第一主体部111之朝向第二模板120 的侧面相互抵接配合,第一抵压部121从第二主体部122之朝向第一模板110 的侧面顶部横向延伸凸设。

优选地,参照图1和图2所示,第三模板130包括第三主体部132和横向凸设于第三主体部132一侧并抵压于第一模板110上的第二抵压部131。第三主体部132之朝向第一模板110的侧面与第一主体部111之朝向第三模板130 的侧面相互抵接配合,第二抵压部131从第三主体部132之朝向第一模板110 的侧面顶部横向延伸凸设。

优选地,参照图1和图2所示,下型腔140还包括端部腔壁143,端部腔壁143的底部与底腔壁141连接,端部腔壁143的两侧分别与两侧腔壁142连接。下型腔140在长度方向上为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的型腔,端部腔壁143 所在端即为下型腔140的封闭端。其中,下型腔140开口的一端是便于铜针可从该端插入胶料镜腿内,而封闭的一端用于对胶料镜腿进行抵顶限位。

优选地,两个侧腔壁142都为曲面,该曲面轮廓与镜腿的侧面轮廓适配,这样,利于更好地实现对镜腿的夹持限位作用,且利于防止镜腿被夹伤。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镜腿固定模具,其包括上述的镜腿固定下模100和设于镜腿固定下模100上方的镜腿固定上模(图未示)。镜腿固定上模设有与下型腔140对位设置的上型腔,上型腔和下型腔140共同配合形成镜腿的固定型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镜腿固定模具,由于采用了上述的镜腿固定下模100,故,有效降低了镜腿合模线的处理难度,从而减少了镜腿生产过程中的人工工作量和人工成本,并提高了镜腿的生产效率。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镜腿加工设备,其具有上述的镜腿固定模具。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镜腿加工设备,由于采用了上述的镜腿固定模具,故,有效降低了镜腿生产过程中的人工工作量和人工成本,并提高了镜腿的生产效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