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手机壳料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826712发布日期:2018-11-02 23:50阅读:53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较大范围,具体是一种手机壳料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手机,又名移动电话,可以握在手上的移动电话机,早期又有大哥大(香港警匪片中的大哥人手一部)的俗称,是可以在较广范围内使用的便携式电话终端,手机分几种类型:2g、3g,目前已发展至4g时代。

手机壳是手机的重要组成部分,手机壳能够对手机起到保护的作用。目前,手机机壳的材质主要包括金属机壳和塑胶机壳两大类。由于手机的使用己经广泛普及,消费者一方面注重手机本身的性能,另一方面还注重手机的外观效果。

金属手机机壳的外观效果好,使之越来越受到手机厂商的青睐,但是,金属手机机壳的加工非常复杂,导致金属手机机壳的生产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手机壳料制备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手机壳料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原料混合;将塑料米、金属闪光粉和色母粒均匀混合,其中塑料米、金属闪光粉和色母粒之间的的重量比为1000:20:1,其中塑料米为pet材料;

步骤二:注塑成型;将步骤一中的混合料通过注塑机注塑成具有一定厚度的塑胶手机壳;

步骤三:喷油;

3.1装配塑胶手机壳,将塑胶手机壳固定在喷油夹具上,然后将喷油夹具以集中方式固定在自转治具上,通过马达带动自转治具高速旋转,确保实现通过固定喷枪以空气喷涂方式将漆液定量、均匀、连续地输送到塑胶手机壳表面,在溶剂挥发、漆膜固化后在胶件表面形成均匀、连续的漆膜;

3.2清洗:对喷油夹具上的塑胶手机壳进行清洗,实现清除塑胶手机壳表面上吸附的水分、污渍、异物,污渍包括油污和脏污,异物包括可见的灰尘颗粒、胶丝、喷油夹具带来的漆皮等,确保漆液能对塑胶手机壳表面浸润;

3.3静电除尘:接着对所述塑胶手机壳上的各个区域进行静电除尘操作,实现消除塑胶手机壳上的静电,进一步清除残留在塑胶手机壳上的异物;

3.4面漆喷油:将面漆定量、连续地喷涂到塑胶手机壳上,并均匀覆盖塑胶手机壳形成均匀、连续的面漆层,待该面漆层固化后制得成品。

步骤四:检测;对塑胶手机壳进行抽查。

4.1:耐磨测试测试;

4.2:附着力测试:

4.3.硬度测试:

进一步的,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向该注塑材料中加入其他可以改善注塑材料性能的添加剂,如增光剂、润滑剂等;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二具体为通过注塑机注塑成型0.45mm的塑胶手机壳,注塑成型的温度为290℃,注塑成型的时间为28s:其中,注塑机包括塑胶手机壳模腔,塑胶手机壳模腔设置有三个进胶口,注塑机还包括用于对注塑成型后的塑胶手机壳进行冷却的冷却系统。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3.3中:通过自动静电除尘风咀,对塑胶手机壳进行2一3秒的静电除尘,清除残留在塑胶手机壳表面上的不可见灰尘颗料和消除静电。

进一步的,4.1:耐磨测试测试具体为:用norman公司的磨损测试机及该公司的无油磨损纸,被测试的塑胶手机壳必须装在耐磨测试机的平台上,在测试的过程中塑胶手机壳不得移动,在测试机的摇臂上加175kg法码,调整平台正直对著杠杆,纸带绕圈轴转动,在耐磨测试过程是,纸带接触被检测的产品,在测试开始时耐磨测试机的计数器,设定为零,样品准备好测试,打开耐磨测试机的马达开关,计数器将控制规定的次数,在这种情况下塑胶手机壳必须经受50次的测试,测试完成后,塑胶手机壳将被检查看面漆能否经受这一测试;假如在测试过程中,磨损穿过面漆,到达其注塑件层,肉眼能看到就为测试不合格。

进一步的,步骤4.2附着力测试具体为:

4.2.1:选用膜厚:0~60µm,刀具间距1mm的划格器,垂直交叉在在塑胶手机壳表面画出网格;

4.2.2:将胶粘带在网格区上方的部位压平,胶粘带长度至少超过网格20mm,为了确保胶粘带与涂层接触良好,用手指尖用力蹭胶粘带,透过胶粘带看到的涂层颜色全面接触是有效的显示,在贴上胶粘带5min内,拿住胶粘带悬空的一端,并在尽可能接近60°的角度0.5-1s在内平稳地撕离胶粘带。

4.2.3:判断结果,判断标准采用国标色漆和清漆漆膜的划格试验gb/t9286-1998中标准,其中具体何种标准为合格,根据厂家的具体需求确定。

进一步的,步骤4.3硬度测试具体为:把塑胶手机壳放置在坚固的平面上,拿住硬度计,压足中孔的压针距离试块边缘至少12mm,平稳地把压足压在试样上,不能有任何振动,并保持压足平行于试样表面,以使压针垂直地压入试样,所施加的力要刚好足以使压足和试样完全接触,除另有规定,必须在压足和试样完全按触后1秒内读数,如果是其他间隔时间读数则必须说明,在试样相距至少6mm的不同位置测量硬度值5次,取其平均值;其中硬度计采用lx-d型邵氏硬度计。

本发明提供的工艺操作简便,能直接在混合料中添加金属闪光粉,使通过塑胶手机壳具有类似甚至超过喷涂金属闪光粉的效果,但是成本相较于现有的金属手机壳较为低廉,同时不必喷涂底漆,减少喷涂次数和降低颜料的消耗量,不但提高生产效率,还降低生产成本,而且加上清洗和静电除尘步骤,利于增强底漆和面漆的附着力,有效提升喷涂效果,保证产品质量。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一种手机壳料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原料混合;将塑料米、金属闪光粉和色母粒均匀混合,其中塑料米、金属闪光粉和色母粒之间的的重量比为1000:20:1,其中塑料米为pet材料;

以现有注塑技术为平台,通过向塑料米中添加金属闪光粉,从而使通过该注塑材料注塑出的产品具有类似甚至超过喷涂金属闪光粉的效果;通过对颜色的调配,可以使该注塑材料注塑出来的产品达到不同的颜色效果,如果塑料米采用的是透明材料,则可以通过不同色母粒及金属闪光粉的用量调节调配出不同的透光效果;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向该注塑材料中加入其他可以改善注塑材料性能的添加剂,如增光剂、润滑剂等;

步骤二:注塑成型;将步骤一中的混合料通过注塑机注塑成具有一定厚度的塑胶手机壳,具体的通过注塑机注塑成型0.45mm的塑胶手机壳,注塑成型的温度为290℃,注塑成型的时间为28s:其中,注塑机包括塑胶手机壳模腔,塑胶手机壳模腔设置有三个进胶口,注塑机还包括用于对注塑成型后的塑胶手机壳进行冷却的冷却系统。;

步骤三:喷油;

3.1装配塑胶手机壳,将塑胶手机壳固定在喷油夹具上,然后将喷油夹具以集中方式固定在自转治具上,通过马达带动自转治具高速旋转,确保实现通过固定喷枪以空气喷涂方式将漆液定量、均匀、连续地输送到塑胶手机壳表面,在溶剂挥发、漆膜固化后在胶件表面形成均匀、连续的漆膜;

3.2清洗:对喷油夹具上的塑胶手机壳进行清洗,实现清除塑胶手机壳表面上吸附的水分、污渍、异物,污渍包括油污和脏污,异物包括可见的灰尘颗粒、胶丝、喷油夹具带来的漆皮等,确保漆液能对塑胶手机壳表面浸润;

3.3静电除尘:接着对所述塑胶手机壳上的各个区域进行静电除尘操作,实现消除塑胶手机壳上的静电,进一步清除残留在塑胶手机壳上的异物;

3.4面漆喷油:将面漆定量、连续地喷涂到塑胶手机壳上,并均匀覆盖塑胶手机壳形成均匀、连续的面漆层,待该面漆层固化后制得成品。

其中步骤3.3中:通过自动静电除尘风咀,对塑胶手机壳进行2一3秒的静电除尘,清除残留在塑胶手机壳表面上的不可见灰尘颗料和消除静电。

步骤四:检测;对塑胶手机壳进行耐磨测试、附着力测试和硬度测试。

4.1:耐磨测试测试:用norman公司的磨损测试机及该公司的无油磨损纸,被测试的塑胶手机壳必须装在耐磨测试机的平台上,在测试的过程中塑胶手机壳不得移动,在测试机的摇臂上加175kg法码,调整平台正直对著杠杆,纸带绕圈轴转动,在耐磨测试过程是,纸带接触被检测的产品,在测试开始时耐磨测试机的计数器,设定为零,样品准备好测试,打开耐磨测试机的马达开关,计数器将控制规定的次数,在这种情况下塑胶手机壳必须经受50次的测试,测试完成后,塑胶手机壳将被检查看面漆能否经受这一测试;假如在测试过程中,磨损穿过面漆,到达其注塑件层,肉眼能看到就为测试不合格。;

4.2:附着力测试:

4.2.1:选用膜厚:0~60µm,刀具间距1mm的划格器,垂直交叉在在塑胶手机壳表面画出网格;

4.2.2:将胶粘带在网格区上方的部位压平,胶粘带长度至少超过网格20mm,为了确保胶粘带与涂层接触良好,用手指尖用力蹭胶粘带,透过胶粘带看到的涂层颜色全面接触是有效的显示,在贴上胶粘带5min内,拿住胶粘带悬空的一端,并在尽可能接近60°的角度0.5-1s在内平稳地撕离胶粘带;

4.2.3:判断结果,判断标准采用国标色漆和清漆漆膜的划格试验gb/t9286-1998中标准,其中具体何种标准为合格,根据厂家的具体需求确定。

4.3.硬度测试:

把塑胶手机壳放置在坚固的平面上,拿住硬度计,压足中孔的压针距离试块边缘至少12mm,平稳地把压足压在试样上,不能有任何振动,并保持压足平行于试样表面,以使压针垂直地压入试样,所施加的力要刚好足以使压足和试样完全接触,除另有规定,必须在压足和试样完全按触后1秒内读数,如果是其他间隔时间读数则必须说明,在试样相距至少6mm的不同位置测量硬度值5次,取其平均值;其中硬度计采用lx-d型邵氏硬度计,lx-d型邵氏硬度计适用于一般硬橡胶、硬树脂、有机玻璃、热塑性塑胶、印刷板、纤维等高硬度橡塑材料的硬度测试,产品符合gb/t531-1999及其它相关标准的要求,既可以随身携带手持测量,也可以装置在配套的slx型邵氏硬度计测试机架上使用。

上面对本专利的较佳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专利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专利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