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增强型木塑复合制品的制备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45996发布日期:2019-05-11 01:01阅读:23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木塑复合制品,尤指一种增强型木塑复合制品的制备工艺。



背景技术:

从传统习惯至现代科技,人们偏好用木材搭建棚或制成各式各样的家具,采用木材制备的家具或房屋不仅保留了古色古香的中国风,也通过悠久的历史验证了木材的牢固与耐用性。近代发展以来,由于资源开发过度,木材资源已成为有限的自然资源,无法满足大众需求,因此,研发人员创造了通过木材与其他原料组合制备的其他木制品,如木塑板、刨花板、密度板或多板块复合等,从一定程度节省资源与成本,但是加工的木制板添加的填料、助剂成分较多,其性能无法与天然木板相比,强度与稳固性远不及天然木板,而强度不强的木制板其耐热耐腐或防火性能均较低,同时在气候变化时亦无法保证耐气候、耐潮湿能力,也因其强度不足导致翘曲、变形等缺陷常发生,因此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无法保障安全可靠的使用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旨在公开一种木塑复合制品,尤指一种增强型木塑复合制品的制备工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增强型木塑复合制品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制备工艺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s1、准备材料:

其中制备木材板以原木木材为原料;

制备木塑板的主要原料质量比为:粉渣状木料:聚氯乙烯塑料:增塑剂:增韧剂:稳定剂:防霉剂:发泡剂:抗静电剂=43:87:5:2:3:1.1:2.1:0.6;

制备颗粒板的主要原料质量比为:木质纤维素:植物纤维素:粉渣状木料:稳定剂:催干剂:润滑剂:消泡剂=51:19:28:4.2:3.4:3.1:1.9;

准备设有内框架结构的模具;

s2、木塑板制备:将木塑板原料的粉渣状木料与聚氯乙烯塑料边碾碎边加热并高速搅拌形成混合均匀的混合料,加热至60-72℃后依次添加增塑剂、增韧剂、稳定剂、防霉剂,继续混合搅拌并逐渐加热至124-129℃,然后持续加热并加入发泡剂、抗静电剂,搅拌均匀后再增加环氧树脂胶继而混合均匀温度达到148℃后出料;

颗粒板制备:将颗粒板原料的木质纤维素、植物纤维素、粉渣状木料边碾碎边加热并高速搅拌形成混合均匀的混合料,加热至87-92℃后依次添加稳定剂、催干剂、润滑剂、消泡剂,边搅拌边加热至148℃后,增加环氧树脂胶继而混合均匀后出料;

s3、模具内部容积为1.8m*0.8m*0.04m,设置有可拆卸框架,通过金属薄片形成框架,金属薄片涂覆有脱模剂,框架从里之外设置有两层边框,且两层边框高度不同,边框一的容积为1.2m*0.5m*0.01m;边框二的容积为1.8m*0.8*0.02m,边框一在边框二内;

s4、先将厚度为0.01m厚度的木材板放置在模具内底部,木材板通过厚度相同、表面不同的木板榫接组装,且榫接处涂覆有粘结胶以永久性固定连接;然后装上框架,在木材板表面涂覆粘结胶;其次将制备的木塑板出料通过挤出机中进行高温挤出造粒并挤出至模具的边框一内,涂覆粘结胶;再其次拆卸边框一,将制备的颗粒板出料至模具的边框二内以包覆木塑板层,涂覆粘结胶;最后拆卸边框二,将制备的木塑板出料挤出造粒并挤出至模具的剩余空间内,形成木材板、木塑板、颗粒板与木塑板的复合板层结构;

s5、合模后整体进行高温高压压合固定;

s6、在复合板层固定成型前,在复合板层表面通过热压应力压印表面纹路层,完成纹路压印后继续高压压合;

s7、复合板层固定成型后,在表面全包围式涂覆彩色油漆层;

s8、在彩色油漆层表面摊铺固色层,固色层为聚氨酯防水层;

s9、在固色层表面全包围式涂覆防火涂层。

优选地,所述聚氯乙烯塑料可替换为聚乙烯塑料、聚丙烯塑料、聚苯乙烯塑料、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塑料、聚碳酸酯塑料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塑料。

优选地,所述步骤s1的植物纤维素为由稻壳、稻草、麦秸、玉米秸秆、棉花秆、木屑、竹屑秸秆中的一种或多种制成的150目的植物纤维粉。

优选地,所述步骤s3的制备尺寸可用于制备衣柜,制备茶几、办公桌或书柜时,长度尺寸设置为0.5-1.8m,宽度尺寸设置为0.3-1.2m,厚度尺寸设置为0.01-0.06m。

优选地,所述步骤s1的增塑剂为邻苯二甲酸二辛酯增塑剂或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增塑剂。

优选地,所述步骤s1的稳定剂为环氧大豆油、环氧亚麻油或环氧硬脂酸丁酯中的一种或多种。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体现在:本发明为增强型木塑复合制品的制备工艺,通过本发明完成强稳固性复合制品,通过多层复合结构的热压无缝隙复合连接形成强度更高、稳定性更高的木塑制品,且表面涂覆多层防护层,以使整体牢固性更强,达到耐腐蚀、耐气候且结构稳固表面光滑、防脱色、防火、防渗透、防潮湿作用。

本发明通过设计的模具完成不同材质的板层在模具内压合成型,包括有木材板、木塑板、颗粒板与木塑板四个结构层压合粘结的复合层,其中木材板为实木板,其作为底层可实现坚固耐用、扎实基底且耐气候、耐腐蚀和透气防潮作用,且因为其天然性,有益于人体健康,对环境无污染伤害。所采用的木塑板结合木材与塑料的优良性能,达到防水、防潮,解决了传统木质材料遇到季节变化时容易吸水受潮导致木质家具腐烂变形等问题,也克服了衣柜使用时衣服受潮湿影响的问题;且本发明的木塑板制备方法使其可塑性更高同时达到抗冲击、抗弯、防虫蛀、防火阻燃作用。所采用的颗粒板原料价格低,单层采用时可节省大量昂贵的原材料,与其他木质层结构时可借助坚硬性达到整体的硬度更强更结实的目的,因而本发明可实现牢固而紧密的整体结构,应用时可克服多项缺点,实现一种新型的复合板材应用。

本发明整体结构在粘结剂与高温高压作用力下,各结构层之间稳固粘接后无渗透,可永久性粘接;所组合的整体结构层克服了传统中仅使用实木板完成高强度木制品导致价格高昂的问题,使得本发明既节省原料价格,又增强木制品的结构,其无渗透特性可适应四季变化,不受潮湿天气影响木制品质量,同时可以保护有限资源,使得环境资源环保合理利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增强型木塑复合制品的制备工艺,所述的制备工艺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s1、准备材料:

其中制备木材板以原木木材为原料;

制备木塑板的主要原料质量比为:粉渣状木料:聚氯乙烯塑料:增塑剂:增韧剂:稳定剂:防霉剂:发泡剂:抗静电剂=43:87:5:2:3:1.1:2.1:0.6;

制备颗粒板的主要原料质量比为:木质纤维素:植物纤维素:粉渣状木料:稳定剂:催干剂:润滑剂:消泡剂=51:19:28:4.2:3.4:3.1:1.9;

准备设有内框架结构的模具;

s2、木塑板制备:将木塑板原料的粉渣状木料与聚氯乙烯塑料边碾碎边加热并高速搅拌形成混合均匀的混合料,加热至60-72℃后依次添加增塑剂、增韧剂、稳定剂、防霉剂,继续混合搅拌并逐渐加热至124-129℃,然后持续加热并加入发泡剂、抗静电剂,搅拌均匀后再增加环氧树脂胶继而混合均匀温度达到148℃后出料;

颗粒板制备:将颗粒板原料的木质纤维素、植物纤维素、粉渣状木料边碾碎边加热并高速搅拌形成混合均匀的混合料,加热至87-92℃后依次添加稳定剂、催干剂、润滑剂、消泡剂,边搅拌边加热至148℃后,增加环氧树脂胶继而混合均匀后出料;

s3、模具内部容积为1.8m*0.8m*0.04m,设置有可拆卸框架,通过金属薄片形成框架,金属薄片涂覆有脱模剂,框架从里之外设置有两层边框,且两层边框高度不同,边框一的容积为1.2m*0.5m*0.01m;边框二的容积为1.8m*0.8*0.02m,边框一在边框二内;

s4、先将厚度为0.01m厚度的木材板放置在模具内底部,木材板通过厚度相同、表面不同的木板榫接组装,且榫接处涂覆有粘结胶以永久性固定连接;然后装上框架,在木材板表面涂覆粘结胶;其次将制备的木塑板出料通过挤出机中进行高温挤出造粒并挤出至模具的边框一内,涂覆粘结胶;再其次拆卸边框一,将制备的颗粒板出料至模具的边框二内以包覆木塑板层,涂覆粘结胶;最后拆卸边框二,将制备的木塑板出料挤出造粒并挤出至模具的剩余空间内,形成木材板、木塑板、颗粒板与木塑板的复合板层结构;

s5、合模后整体进行高温高压压合固定;分为两个压合过程,第一个压合过程后压印表面纹路,第二个压合过程为定型压合;

s6、在复合板层固定成型前,在复合板层表面通过热压应力压印表面纹路层,完成纹路压印后继续高压压合;

s7、复合板层固定成型后,在表面全包围式涂覆彩色油漆层;

s8、在彩色油漆层表面摊铺固色层,固色层为聚氨酯防水层;

s9、在固色层表面全包围式涂覆防火涂层。

具体地,所述聚氯乙烯塑料可替换为聚乙烯塑料、聚丙烯塑料、聚苯乙烯塑料、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塑料、聚碳酸酯塑料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塑料;所述步骤s1的植物纤维素为由稻壳、稻草、麦秸、玉米秸秆、棉花秆、木屑、竹屑秸秆中的一种或多种制成的150目的植物纤维粉;所述步骤s3的制备尺寸可用于制备衣柜,制备茶几、办公桌或书柜时,长度尺寸设置为0.5-1.8m,宽度尺寸设置为0.3-1.2m,厚度尺寸设置为0.01-0.06m;所述步骤s1的增塑剂为邻苯二甲酸二辛酯增塑剂或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增塑剂;所述步骤s1的稳定剂为环氧大豆油、环氧亚麻油或环氧硬脂酸丁酯中的一种或多种;防霉剂可以选择为五氯苯酚钠防霉剂;发泡剂可以为偶氮二甲酸胺、偶氮二异丁腈或偶氮二甲酸二异丙酯发泡剂;抗静电剂可以选择为乙氧基化脂肪族烷基胺抗静电剂;催干剂可以选择为二月桂酸二丁基锡催干剂;润滑剂可以选择为ptfe或pp润滑剂;消泡剂可以选择为乳化硅油消泡剂;增韧剂可以为聚酰亚胺、纳米碳酸钙增韧剂。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方案的启迪下,可以做出一些变形与修改,凡是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的实施例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