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浸胶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04208发布日期:2018-11-09 22:16阅读:26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纱线制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浸胶模具。



背景技术:

纱线在生产的过程中,需要进行浸胶操作,具体的操作方式是令多根平行设置的纱线穿过盛装有树脂的浸胶模具,令树脂附着在纱线表面,而为了避免树脂的泄漏,现有的浸胶模具均为封闭式模具,其仅留有长条形的纱线进口和长条形的纱线出口,其余部分为密封结构。而在实际生产中,纱线在穿过浸胶模具的过程中,有时会发生纱线突然断掉的情况,由于浸胶模具为封闭式模具,无法使续接的纱线整齐的穿过浸胶模具,所以只能停机拆模,以清除浸胶模具中的断纱并使纱线以平行排列的方式重新穿过浸胶模具,此种处理方式费时费力,严重影响了生产效率,而且拆模也会导致浸胶模具内树脂的报废,导致生产成本较高。此外,生产时由于是令多根纱线平行排布并同时穿过上述的浸胶模具,所以还存在多根纱线在浸胶模具内部重叠干扰的情况,影响了纱线的正常生产。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浸胶模具,其能够在不停机拆模的前提下实现断纱续接及整齐排列,提高了生产效率,减少了不必要的浪费,同时还能够避免纱线在浸胶模具内部重叠干扰的情况,更好的保证了纱线的正常生产。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浸胶模具,用于对纱线进行浸胶,包括开设有长条形纱线进口和长条形纱线出口的模具本体,还包括:

设置在所述长条形纱线进口前端的进口辅助穿纱板,所述进口辅助穿纱板具有对进入到所述长条形纱线进口的纱线实现限位的多个进口限位通道;

设置在所述长条形纱线出口后端的出口辅助穿纱板,所述出口辅助穿纱板具有对从所述长条形纱线出口引出的纱线实现限位的多个出口限位通道,并且所述出口限位通道与所述进口限位通道一一对正设置;

设置在所述模具本体的内腔中并能够进行升降的分束板,所述分束板上具有与所述进口限位通道、所述出口限位通道均一一对正设置的多个导向通道。

优选的,上述浸胶模具中,所述分束板为多个,并且每个所述分束板上的所述导向通道均一一对正设置。

优选的,上述浸胶模具中,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模具本体的顶部并与全部的所述分束板均连接,以带动所述分束板升降的升降横梁。

优选的,上述浸胶模具中,每个所述分束板均通过穿过所述模具本体顶壁的连杆与所述升降横梁连接,并且每个所述连杆上均套设有使所述连杆与所述模具本体的顶壁密封连接的密封轴套。

优选的,上述浸胶模具中,所述进口辅助穿纱板和所述出口辅助穿纱板均通过调节机构与所述升降横梁连接,所述调节机构包括:

一端与所述进口辅助穿纱板或所述出口辅助穿纱板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升降横梁连接的丝杠;

固定设置在所述模具本体上,并与所述丝杠螺纹配合的螺纹轴套,所述丝杠通过在所述螺纹轴套内转动以带动所述升降横梁、所述进口辅助穿纱板和所述出口辅助穿纱板的升降;

转动的设置在所述升降横梁上,并与所述丝杠连接以带动所述丝杠转动的转柄。

优选的,上述浸胶模具中,所述进口辅助穿纱板、所述出口辅助穿纱板和所述分束板上均设置有多个平行设置的分束条,相邻两个所述分束条之间的间隙为所述进口限位通道、所述出口限位通道或所述导向通道,并且所述间隙的底部宽度大于顶部宽度。

优选的,上述浸胶模具中,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模具本体上,对位于所述模具本体内腔中的纱线施加张紧力的张力调节装置,所述张力调节装置包括:

转动的设置在所述模具本体内腔中的折弯杆,并且所述折弯杆的两端分别穿过所述模具本体的两个相对侧壁;

设置在所述折弯杆上并位于所述模具本体内腔中的开纤棒,所述开纤棒能够在所述折弯杆的带动下与位于所述模具本体内腔中的纱线接触,并对纱线施加张紧力;

设置在所述模具本体的侧壁上,能够锁紧所述折弯杆的锁紧机构;

与所述折弯杆的端部连接,并位于所述模具本体外部的转动把手。

优选的,上述浸胶模具中,所述锁紧机构包括:

固定的设置在所述折弯杆端部的齿轮;

固定在所述模具本体侧壁的外壁面上的螺杆;

能够与所述齿轮啮合的齿圈,所述齿圈的圆周外壁上设置有连接套,所述连接套套设在所述螺杆上,并能够在所述螺杆上滑动;

与所述螺杆螺纹连接,以将所述连接套锁紧的螺母。

优选的,上述浸胶模具中,所述转动把手为通过曲柄与所述折弯杆的端部连接的圆柱状把手,并且所述转动把手与所述开纤棒同轴设置。

优选的,上述浸胶模具中,所述折弯杆穿过所述模具本体侧壁的两端均设置有所述锁紧结构和所述转动把手。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浸胶模具,用于对纱线进行浸胶处理,其在包括具有长条形纱线进口和长条形纱线出口的模具本体的基础之上,还包括进口辅助穿纱板、出口辅助穿纱板和分束板,并且在进口辅助穿纱板开设有多个进口限位通道,在出口辅助穿纱板上开设有多个出口限位通道,在分束板上开设有多个导向通道。使用上述的浸胶模具进行纱线浸胶生产时,如果纱线全部断掉或刚开始生产时,则先调节分束板,使得分束板上升,进而使得模具本体的内腔中具有更大的纱线移动空间,之后可以人工握住模具本体外部的、位于长条形纱线进口和长条形纱线出口附近的纱线,以分别将其向模具本体外侧拉动,从而将断掉的纱线从模具本体中拉出,确保模具本体的内腔中没有多余断纱;然后使用牵引工具令待浸胶的纱线从长条形纱线进口进入到模具本体中并从长条形纱线出口引出,之后调整此纱线(为了便于区分,后续将该纱线称之为第一纱线)的位置,使得第一纱线靠近长条形纱线进口的部分位于多个进口限位通道中最边缘的一个进口限位通道(为了便于区分,后续将该进口限位通道称之为第一进口限位通道)中,同时使第一纱线靠近长条形纱线出口附近的部分位于与第一进口限位通道对正的第一出口限位通道(此第一出口限位通道为出口辅助穿纱板上多个出口限位通道中最边缘的一个出口限位通道)中,从而通过进口辅助穿纱板和出口辅助穿纱板实现对第一纱线的限位,令第一纱线只能在第一进口限位通道和第一出口限位通道中穿过;之后将与第一纱线平行且相邻设置的第二纱线连接到第一纱线上,通过拉动第一纱线,使得第二纱线从长条形纱线进口中进入并从长条形纱线出口中伸出,以使第二纱线穿过模具本体,之后重复上述位置调整操作,使得第二纱线穿过第二进口限位通道和第二出口限位通道(第二进口限位通道是与第一进口限位通道相邻设置的进口限位通道,第二出口限位通道是与第一出口限位通道相邻设置的出口限位通道)而实现限位,对第三纱线进行与第二纱线相同的操作、对第四纱线进行与第三纱线相同的操作、……,直至平行设置的全部纱线分别通过不同的进口限位通道和出口限位通道而实现限位,从而实现全部纱线的整齐排列;最后令分束板下降至工艺位置,以使不同的纱线分别进入到分束板上与进口限位通道、出口限位通道一一对正的多个导向通道中,避免纱线在模具内腔中重叠干扰,之后就可进行正常生产。上述结构的浸胶模具,通过设置进口辅助穿纱板和出口辅助穿纱板对每根纱线实现限位,能够在不拆模的情况下,就可以实现待浸胶纱线以整齐排列的方式穿过浸胶模具的目的,避免了停机拆模,提高了生产效率,减少了树脂的不必要浪费,同时由于在模具本体的内腔中增设了分束板,还避免了纱线在模具内腔中的重叠干扰,更好的保证了纱线的正常生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浸胶模具的模具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模具本体除去顶壁后的俯视图;

图3为模具本体的前侧壁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模具本体的后侧壁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进口辅助穿纱板、出口辅助穿纱板、分束板、升降横梁和调节机构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进口辅助穿纱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出口辅助穿纱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靠近长条形纱线进口设置的分束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靠近纱线出口设置的分束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张力调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浸胶模具除去顶壁后的俯视图。

在图1-图11中:

1-纱线,2-模具本体,3-长条形纱线进口,4-长条形纱线出口,5-进口辅助穿纱板,6-进口限位通道,7-出口辅助穿纱板,8-出口限位通道,9-分束板,10-导向通道,11-升降横梁,12-连杆,13-密封轴套,14-丝杠,15-螺纹轴套,16-转柄,17-分束条,18-折弯杆,19-开纤棒,20-转动把手,21-齿轮,22-螺杆,23-齿圈,24-连接套,25-螺母,26-曲柄;

201-前侧壁,202-后侧壁,203-顶壁,204-左侧壁,205-右侧壁。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浸胶模具,其能够在不停机拆模的前提下实现断纱续接及整齐排列,提高了生产效率,减少了不必要的浪费,同时还能够避免纱线在浸胶模具内部重叠干扰的情况,更好的保证了纱线的正常生产。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图1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浸胶模具,用于对纱线1进行浸胶操作,其除了包括开设有长条形纱线进口3和长条形纱线出口4的模具本体2之外,如图1和图2所示,还主要包括进口辅助穿纱板5、出口辅助穿纱板7和分束板9。其中,长条形纱线进口3为水平设置在模具本体2前侧壁201上的条形开口,如图3所示,长条形纱线出口4为水平设置在模具本体2后侧壁202上的条形开口,如图4所示,并且长条形纱线出口4的开口宽度(此开口宽度指的是长条形纱线出口4在竖直方向上的尺寸)小于长条形纱线进口3的开口宽度(此开口宽度指的是长条形纱线进口3在竖直方向上的尺寸);进口辅助穿纱板5设置在长条形纱线进口3的前端(此前端及后续提到的后端,均相对于纱线1的行进方向而言),并且具有能够对即将进入到长条形纱线进口3的纱线1实现限位的多个进口限位通道6,如图6和图11所示,每根纱线1能够穿过一个进口限位通道6而行进,并且进口限位通道6的侧壁能够限制纱线1在行进过程中的左、右摆动(此左、右所指的方向也相对于纱线1的行进方向而言),同样的,出口辅助穿纱板7设置在长条形纱线出口4的后端,出口辅助穿纱板7具有从长条形纱线进口3中引出的纱线1实现限位的多个出口限位通道8,如图7和图11所示,并且出口限位通道8与进口限位通道6一一对正设置;分束板9设置在模具本体2的内腔中并能够进行升降,而且分束板9上设置有与进口限位通道6、出口限位通道8均一一对正设置的多个导向通道10,如图8、图9和图11所示。

为了进一步优化技术方案,本实施例提供的浸胶模具中,优选分束板9为多个,如图5和图11所示,并且每个分束板上的导向通道10均一一对正设置。分束板9设置为多个,并使其在长条形纱线进口3和长条形纱线出口4之间均匀分布,能够使纱线1在模具本体2的内腔中更加规整的排列,进一步减少甚至完全避免了纱线1在模具本体2内腔中重叠干扰情况的发生。更加优选的,如图5和图11所示,本实施例优选分束板9为四个。

本实施例中,还包括设置在模具本体2的顶部,并与全部的分束板9均连接以带动分束板9升降的升降横梁11,如图5所示。在分束板9设置有多个时,每个分束板9的升降,可以通过各自的连接机构实现,而本实施例为了进一步提高操作便捷性和操作效率,优选增设连接全部分束板9的升降横梁11,通过驱动升降横梁11上下移动实现全部分束板9的同步联动。

具体的,每个分束板9均通过穿过模具本体2顶壁203的连杆12与升降横梁11连接,并且每个连杆12上均套设有密封轴套13,以实现连杆12与模具本体2的顶壁203的密封连接,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优选连杆12为外壁光滑的圆柱杆,密封轴套13套设在连杆12上,并能够在连杆12上滑动,当密封轴套13固定在模具本体2的顶壁203上时,不仅能够实现连杆12与模具本体2的密封连接,避免了树脂的泄漏,而且也使得连杆12能够相对于顶壁203上下移动,以带动分束板9正常升降。

如图5和图11所示,进口辅助穿纱板5和出口辅助穿纱板7均通过调节机构与升降横梁11连接,该调节机构包括:一端与进口辅助穿纱板5或出口辅助穿纱板7连接,另一端与升降横梁11连接的丝杠14;固定设置在模具本体2上,并与丝杠14螺纹配合的螺纹轴套15,丝杠14通过在螺纹轴套15内转动以带动升降横梁11、进口辅助穿纱板5和出口辅助穿纱板7的升降;转动的设置在升降横梁11上,并与丝杠14连接以带动丝杠14转动的转柄16。此调节机构,由于螺纹轴套15固定在了模具本体2上,所以通过转动转柄16,使其带动丝杠14转动,就能够令丝杠14相对于模具本体2轴向移动,进而实现升降横梁11、进口辅助穿纱板5和出口辅助穿纱板7的升降。上述结构中,丝杠14与升降横梁11的连接方式是丝杠14能够相对于升降横梁11进行周向转动,但不能进行轴向移动,例如可以使丝杠14通过轴承与升降横梁11连接。此外,为了避免丝杠14转动过程中带动进口辅助穿纱板5或出口辅助穿纱板7转动而与模具本体2发生干涉,在具体设置时,也可以令丝杠14与进口辅助穿纱板5、出口辅助穿纱板7通过轴承连接。

进口限位通道6、出口限位通道8以及导向通道10的成型方式可以有多种选择,本实施例中,如图6-图9所示,优选进口辅助穿纱板5、出口辅助穿纱板7和分束板9上均设置有多个平行设置的分束条17,相邻两个分束条17之间的间隙即为进口限位通道6、出口限位通道8或导向通道10,间隙的底部宽度大于顶部宽度。即,进口辅助穿纱板5、出口辅助穿纱板7和分束板9的结构类似于梳子,具有多根分束条17,并且令分束条17的底端为楔形,相邻两根分束条17之间形成一个通道(进口限位通道6、出口限位通道8或导向通道10),该通道上部狭窄,横截面为矩形狭缝,通道下部横截面为梯形。并且本实施例还优选,从长条形纱线进口3向长条形纱线出口4靠近的方向上,多个分束板9上的导向通道10的宽度越来越小,如图8和图9所示。

此外,安装在模具外部的进口辅助穿纱板5和出口辅助穿纱板7的高度要略高于分束板9的高度,使用时各个分束板9的顶部(即无分束条17的部分)高度是相同的,而进口辅助穿纱板5和出口辅助穿纱板7高出分束板9的部分就是用来进行辅助穿纱的,可以对纱线1进行一个预分隔,使得设置在模具本体2内腔中的分束板9能够准确的对纱线1进行分隔。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提供的浸胶模具中,还包括设置在模具本体2上,对位于模具本体2内腔中的纱线1施加张紧力的张力调节装置,如图10和图11所示,该张力调节装置包括:转动的设置在模具本体2内腔中的折弯杆18,并且折弯杆18的两端分别穿过模具本体2的两个相对侧壁(具体为模具本体2的左侧壁204和右侧壁205);设置在折弯杆18上并位于模具本体2内腔中的开纤棒19,开纤棒19能够在折弯杆18的带动下与位于模具本体2内腔中的纱线1接触,并对纱线1施加张紧力;设置在模具本体2的侧壁上,能够锁紧折弯杆18的锁紧机构;与折弯杆18的端部连接,并位于模具本体2外部的转动把手20。通过对转动把手20施加作用力,使转动把手20转动,就能够通过折弯杆18带动开纤棒19移动,从而令开纤棒19与纱线1接触或与纱线1脱离接触,以改变施加给纱线1的张紧力,实现对模具本体2内腔中纱线1受到的张紧力的调节。

使用本实施例提供的浸胶模具进行纱线浸胶生产时,如果纱线1全部断掉或刚开始生产时,首先需要进行以下操作:通过张力调节装置卸掉纱线1所受的张紧力,即通过转动开纤棒19使其不再与纱线1接触,同时使开纤棒19远离纱线1的行进路径,以形成一条无阻碍的通道,方便纱线1的穿过及顺畅移动;之后再调节分束板9,使得分束板9上移,从而用分束板9下方较宽的梯形通道代替上部的窄缝分隔各根纱线1,由于通道变宽,纱线1的移动变得更为容易,此时可以通过拉动模具本体2外部残留的部分去除模具本体2内部的断纱;然后可以用足够长度和硬度的细铁丝(即牵引工具)从长条形纱线出口4中伸入到模具本体2内,再从长条形纱线进口3中穿出,然后将纱线1连接在细铁丝上,由铁丝牵引,穿过模具,之后再进行纱线1的调整操作。

另外,针对在生产过程中某根纱线1断掉的情况,首先降低纱线1的行进速度,然后通过张力调节装置使纱线1处于无张力状态,升起分束板9,使得纱线1通过的导向通道10从上部的矩形狭缝变为下部较宽的梯形缝,然后利用纱线1在模具本体2外残留的部分,将断纱从模具本体2中扯出,之后将断纱位置处的新纱线接到旁边紧邻的未断纱线上,成功通过模具本体2后,再利用进口辅助穿纱板5和出口辅助穿纱板7在长条形纱线进口3和长条形纱线出口4进行位置调整,以将新纱线从相邻的通道(此通道包括进口限位通道6、出口限位通道8和导向通道10)中移动到其原来的通道中,然后降下分束板9,并使张力调节装置对纱线1施加张紧力,令纱线1处于工艺要求的张力状态,然后继续恢复生产。

如图5所示,锁紧机构包括:固定的设置在折弯杆18端部的齿轮21;固定在模具本体2侧壁(具体为左侧壁204和右侧壁205)的外壁面上的螺杆22;能够与齿轮21啮合的齿圈23,齿圈23的圆周外壁上设置有连接套24,连接套24套设在螺杆22上,并能够在螺杆22上滑动;与螺杆22螺纹连接,以将连接套24锁紧的螺母25。由于连接套24能够在螺杆22上滑动,所以齿圈23能够相对于螺杆22及折弯杆18垂直于侧壁的端部轴向移动,从而能够与随折弯杆18端部同步转动的齿轮21脱离啮合,使得转动把手20可以带动折弯杆18转动,进而带动设置在折弯杆18上的开纤棒19转动,以实现与纱线1的接触和脱离接触,当开纤棒19移动到位而需要定位时,则移动齿圈23,使其与齿轮21啮合,并转动螺母25以使螺母25将齿圈23锁紧在啮合位置,通过齿圈23的固定来卡紧齿轮21,进而实现对折弯杆18及其上开纤棒19的定位,以持续对纱线1施加张紧力。

更加优选的,转动把手20为通过曲柄26与折弯杆18的端部连接的圆柱状把手,并且转动把手20与开纤棒19同轴设置,如图5所示。如此设置,能够通过位于模具本体2外部的转动把手20的位置而直观的确定模具本体2内部开纤棒19的位置,为张紧力的调节操作提供了方便。

为了使技术方案更加完善,本实施例还优选在折弯杆18穿过模具本体2侧壁的两端上,均设置有锁紧结构和转动把手20,如图11所示,即在模具本体2的左侧壁204和右侧壁205的外部均设置有锁紧结构和转动把手20,以使操作人员能够在更加方便的位置对张力调节装置进行操作。

本说明书中对各部分结构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部分的结构重点说明的都是与现有结构的不同之处,浸胶模具的整体及部分结构可通过组合上述多个部分的结构而得到。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