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自助呼吸设备主机前盖的模具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63597发布日期:2018-11-16 23:02阅读:135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自助呼吸设备主机前盖的模具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自助呼吸设备主机前盖的模具结构。



背景技术:

请参见图1和2,自助呼吸设备主机前盖1具有平面部11及折弯部12。所述平面部11上具有用于置放操作按键的功能设置区111及用于置放蒸发器的蒸发器设置区112。所述折弯部12上形成有顶部缺口121。所述蒸发器设置区112相邻于所述顶部缺口121。其中,所述折弯部12于所述顶部缺口121与所述蒸发器设置区112间的区域构成应力集中区122。原因在于,注塑物料在高温流动填充过程中,应力集中区122为成形末端的结合部位,容易产生熔接痕,会影响制品外观与强度,熔接易产生应力开裂,使产品不能满足使用的功能。熔接痕产生易开裂(强度不足)与熔接痕影响美观,造成大量的浪费并无法交付给客户进行使用与销售到市场。有业者靠改变进浇点位置、成形温度、模具温度及增加模具排气等对策来进行调整,能弱化熔接痕的明显程度或位置,但最还是体现在产品本体上,不同程度的影响产品的外观与强度功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主机前盖存在应力集中区且该位置容易开裂,提供一种新型的用于自助呼吸设备主机前盖的模具结构。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用于自助呼吸设备主机前盖的模具结构,其由前模仁与后模仁组成,所述前模仁与所述后模仁共同用于成型主机前盖,所述主机前盖具有平面部及折弯部,所述平面部上具有功能设置区及蒸发器设置区,所述折弯部上形成有顶部缺口,所述蒸发器设置区相邻于所述顶部缺口,所述折弯部于所述顶部缺口与所述蒸发器设置区间的区域构成应力集中区,所述后模仁上的型腔具有对应于所述功能设置区的功能设置区型腔部、对应于所述蒸发器设置区的蒸发器设置区型腔部及对应于所述应力集中区的应力集中区型腔部。所述后模仁上于所述蒸发器设置区内形成引流型腔部,所述引流型腔部相邻于所述应力集中区型腔部且两者相连通,使得注塑物料最终止于所述引流型腔部内。

作为一种用于自助呼吸设备主机前盖的模具结构的优选方案,所述引流型腔部由圆环槽段及直线槽段组成,所述直线槽段用于连接所述应力集中区与所述圆环槽段。

作为一种用于自助呼吸设备主机前盖的模具结构的优选方案,所述蒸发器设置区为方形通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至少在于:引流型腔部的设计,使注塑射出成形末端位置发生转移,从应力集中区型腔部转移到增加的引流型腔部。应力末端与熔接痕转移到引流型腔部成型的非功能筋上,再用机加工的方式去除这一非功能性筋,使其满足制品的强度与外观要求。

除了上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构成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以及由这些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所带来的有益效果之外,本实用新型所能解决的其他技术问题、技术方案中包含的其他技术特征以及这些技术特征带来的有益效果,将结合附图作出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主机前盖的主视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主机前盖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主机前盖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但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请参见图3和4,图中示出的是一种用于自助呼吸设备主机前盖的模具结构。用于自助呼吸设备主机前盖1的模具结构。所述主机前盖1具有平面部11及折弯部12。所述平面部11上具有功能设置区111及蒸发器设置区112(本实施例中,方形通孔)。所述折弯部12上形成有顶部缺口121。所述蒸发器设置区112相邻于所述顶部缺口121。所述折弯部12于所述顶部缺口121与所述蒸发器设置区112间的区域构成应力集中区122。

成型模具结构由前模仁与后模仁2组成。所述前模仁与所述后模仁共同用于成型主机前盖1。

相对于现有的模具结构,所述前模仁的结构没有任何变化,而所述后模仁的结构有差别。所述后模仁与现有技术相同的部分:所述后模仁上的型腔具有对应于所述功能设置区111的功能设置区型腔部21、对应于所述蒸发器设置区112的蒸发器设置区型腔部22及对应于所述应力集中区122的应力集中区型腔部23。所述后模仁与现有技术不同的部分:所述后模仁上于所述蒸发器设置区112内形成引流型腔部24。所述引流型腔部24相邻于所述应力集中区型腔部23。所述引流型腔部24由圆环槽段及直线槽段组成。所述直线槽段用于连接所述应力集中区122与所述圆环槽段。

注塑过程:基本同现有的模具结构。注塑入口为所述主机前盖1的底部位置。注塑物料在高温流动填充,慢慢汇向所述应力集中区型腔部23,最后止于所述引流型腔部24。注塑得的产品结构如图4所示,相对于最后成品多出了一个拉环样的非功能性筋3。此时,利用机加工的方式去除该非功能性筋3,使其满足成品的强度与外观要求。需要指出的是,非功能性筋3采用拉环样的设计,目地是方便机加工去除过程的夹持固定。

引流型腔部的设计,使注塑射出成形末端位置发生转移,从应力集中区型腔部转移到增加的引流型腔部。

不难看出,本实施例为追求功用与美观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为正在生产过程中因熔接痕而造成制品强度不符合品质要求及外观要求而造成材料、人力、资源的浪费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而以上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且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