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边部加工体及折边部加工方法

文档序号:9678466阅读:1224来源:国知局
折边部加工体及折边部加工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折边部加工体及折边部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0002]目前,作为抑制例如车辆的面板部件外观的美观度降低且将缘部的紧固力维持在高的状态的发明,已知具有第一凸缘部、第二凸缘部、第一部位、第二部位等且将各部位的厚度及距离设定在特定的范围而成的面板部件及其制造方法(参照专利文献1的权利要求
1、
[0050]?
[0060]、及图6)。在专利文献1所示的发明中,将钢板等金属板重合,进而通过卷曲或折曲等,将缘部作为折边部进行加工。
[0003]现有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 - 245514号公报
[0006]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0007]近年来,为实现车辆的轻量化,探讨了使用合成树脂制板状部件代替现有的金属板。
[0008]但是,因为金属和树脂的物理性质具有很大不同,所以通过现有的折边部加工体及加工方法可能不能得到牢固保持的折边部。因此,关于折边部,寻求新的加工体及加工方法等。

【发明内容】

[0009]因此,本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在使用金属板和合成树脂板形成折边部的情况下,使用于固定板材位置的保持力变高的折边部加工体及折边部加工方法。
[0010]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0011]作为用于解决前述课题的技术方案,本发明提供一种折边部加工体,其具有:第一部件,其具有形成于含有热塑性树脂的板状部件中的将端部折曲所得到的部位的内侧折曲部;第二部件,其具有形成于含有金属材料的板状部件中的将端部折曲所得到的部位的外侧折曲部,该外侧折曲部配置为包覆内侧折曲部,端部配置在内侧折曲部的内侧,在内侧折曲部的内表面形成脆弱部。
[0012]在本发明的折边部加工体中,优选的是,在内侧折曲部的内侧的脆弱部附近,第二部件具有折回而形成的折弯部。
[0013]进而,在本发明的折边部加工体中,优选的是,脆弱部为具有加热痕及加压痕的凹部。
[0014]在本发明的折边部加工体中,优选的是,热塑性树脂是纤维增强塑料。
[0015]作为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技术方案,本发明提供一种折边部加工方法,用于制造折边部加工体,折边部加工方法具备:将含有热塑性树脂的板状的第一部件和含有金属材料的板状的第二部件以使各自的端部错位而重合的设置工序;以包覆第一部件的端部的方式折曲第二部件的端部的第一折曲工序;通过对第二部件的端部附近进行加压加热,在第一部件上形成脆弱部的加压加热工序;以脆弱部作为折曲部位折曲第一部件及第二部件使得第一部件成为内侧的第二折曲工序。
[0016]发明效果
[0017]根据本发明,通过由第一部件夹持第二部件的端部,由第二部件夹持从第一部件的内侧折曲部到端部,使第一部件及第二部件成为相互卷入的状态。由此,可以提供在使用金属板和合成树脂板形成折边部的情况下使用于固定板材的位置的保持力变高的折边部加工体及用于制造该折边部加工体的折边部加工方法。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表示使用本发明的折边部加工体的车辆用车门的一部分的概略图。
[0019]图2是表示折边部加工体的一实施方式的概略图。图2(A)是表示第二部件具有折弯部的折边部加工体的概略图,图2(B)是表示第二部件不具有折弯部的折边部加工体的概略图。
[0020]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折边部加工方法的一实施方式的概略图。图3(A)是表示设置工序的一例的概略图,图3(B)是表示第一折曲工序的一例的概略图。
[0021]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折边部加工方法的一实施方式的概略图。图4(A)是表示加压加热工序的一例的概略图,图4(B)及图4(C)是表示第二折曲工序的一例的概略图。
[0022]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折边部加工方法的其它实施方式的概略图。
[0023]符号说明
[0024]1及11:折边部加工体,2:第一部件,21:端部,22:内侧折曲部,23:脆弱部,3及300:第二部件,31及301:外侧折曲部,32及302:端部,33及303:折弯部,34及304:折曲部,101:车辆用车门,102:侧梁,103:车门玻璃,104:内装部件,105:折边部,P:按压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25]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折边部加工体及折边部加工方法的一实施方式。
[0026](1)车辆的本发明适用部位
[0027]本发明的折边部加工体能够适用于例如车辆中车门的缘部。作为可应用本发明的折边部加工体的一实施方式的部位的一例,在图1中以概略图表示车辆车门的一部分。
[0028]如图1所示,车辆用车门101为经由铰链等相对于从在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表层部件的侧梁102向上方延伸而成的中心支柱(未图示)安装而成的部件。车辆用车门101设有内装部件104等,内装部件104搭载有可开闭的车门玻璃103及车辆用车门101开闭用的操作杆、车门玻璃103的开闭按钮等。车辆用车门101的缘部是将作为车室侧的表层部件的内面板和作为车外侧的表层部件的外面板接合而作为折边部105形成的部位。
[0029]近年来,为了车辆的轻量化,探讨内面板使用合成树脂制的板状部件。但是,因为目前将铁系材料的钢板或铝系材料的板状部件用于内面板及外面板,所以需要创新合成树脂板的加工方法、与金属板组合时的加工方式等。
[0030]因此,本实施方式的折边部加工体能够适用于例如形成于车辆用车门101的缘部的折边部。
[0031](2)折边部加工体
[0032]在此,图2表示本发明的折边部加工体的一实施方式。
[0033]图2是表不折边部加工体1的概略图。图2(A)是表不第二部件具有折弯部的折边部加工体的概略图,图2(B)是表示第二部件无折弯部的折边部加工体的概略图。
[0034]图2 (A)所示的折边部加工体1具备第一部件2和第二部件3。
[0035]第一部件2是含有热塑性树脂的板状部件,具有形成于将该板状部件的端部21折弯所形成的部位的内侧折曲部22。S卩,内侧折曲部22形成于通过折曲第一部件2而产生的折痕部分及其周边部分。第一部材2卷入后述的第二部件3的一部分,同时,第一部件2的端部21在适当的部位折回约180°。
[0036]此外,在将本实施方式适用于图1所示的车辆用车门101的情况下,第一部件2可以用作内面板。
[0037]另外,第一部件2在内侧折曲部22的内面具有脆弱部23。脆弱部23为凹部,由加热痕及加压痕形成。脆弱部23是截面形状为楔形的槽,以第二部件3的一部分陷入其内侧的方式夹持。
[0038]该脆弱部23为制造折边部加工体1时形成的部位。对于脆弱部23的形成过程等,在后述的折边部加工体1的制造方法的说明中详细叙述。
[0039]第二部件3为含有金属材料的板状部件,具有形成于将该板状部件的端部32折曲所形成的部位的外侧折曲部31。外侧折曲部31配置为包覆内侧折曲部22,第二部件3的端部32配置在内侧折曲部22的内侧。外侧折曲部31形成于通过折曲第二部件3而产生的折痕部分及其周边部分。另外,在内侧折曲部22的内侧的脆弱部23附近,第二部件3在外侧折曲部31到端部32之间具有折弯部33。
[0040]此外,在将本实施方式适用于图1所示的车辆用车门101的情况下,第二部件3可以用作外面板。
[0041]如图2 (A)所示,第二部件3从第二部件3的端部32到脆弱部23附近在折弯部33折回,折回形成折曲部34使得包覆第一部件2的端部21,进而折回形成外侧折曲部31使得包覆第一部件2的内侧折曲部22。
[0042]此外,第一部件2及第二部件3的厚度及部件间的间隔只要能够实现本发明的目的,就不限于图2中概略性表示的厚度及间隔,例如只要在应用本发明的车辆等的部位中设定为通常采用的厚度及间隔即可。
[0043]图2(A)所示的内侧折曲部22、外侧折曲部31、折弯部33、及折曲部34优选通过在形成折边部的最终阶段牢固地冲压成型而相互密合。由此,例如在作为车辆用车门而应用的情况下,即使受到车辆的行驶、车门的开闭等所产生的振动及冲击等也不容易解除折曲状态。
[0044]此外,如果折弯部33形成于脆弱部23的附近,则有无接触不受限制。折弯部33优选为相对于脆弱部23接触,进而被夹在脆弱部23的内侧的方式。由此,折弯部33成为相对于第一部件2牢固地保持的状态。
[0045]在本实施方式中,脆弱部23及折弯部33的截面形状形成为楔形,但也可以是由曲面形成的凹部。如本实施方式,形成截面形状为楔形的脆弱部23及折弯部33,通过使用具有尖端的按压部件实现。将脆弱部23及折弯部33形成作为曲面状的凹部,通过使用前端部分由曲面形成的按压部件实现。
[0046]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用适宜的按压部件在第一部件2上形成凹状的脆弱部23,无论按压部件的前端形状如何,都在第二部件3的端部32附近形成与脆弱部23成相同形状的凹状折弯部33。
[0047]参照图3及图4,后述脆弱部23及折弯部33的具体形成方法。
[0048]目前,在车辆等中用于折边部的部件大多仅为含有金属材料的部件。在将含有金属材料的部件彼此进行加工作为折边部的情况下,使用点焊产生的焊接、粘接剂产生的粘结、铆钉产生的机械接合等来固定多个板状部件。根据该现有的固定方法,用于板状部件彼此固定相互位置的保持力提高。
[0049]但是,近年来,车辆轻量化的要求正在提高。鉴于此要求,研究了车辆的外装体或内装体的一部分采用比金属材料轻的树脂材料。作为所使用的树脂材料,考虑到车辆制造时的加工性,认为优选热塑性树脂。
[0050]此外,例如在形成折边部的外面板及内面板中的一个使用热塑性树脂,另一个使用金属材料的情况下,因为热塑性树脂和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具有很大不同,所以作为两部件的固定方法,很难直接应用现有的焊接、粘接及机械接合等。
[0051]不用焊接等现有的固定方法,通过形成内侧折曲部22、外侧折曲部31、折弯部33、及折曲部34等,图2 (A)所示的折边部加工体1被夹持为第一部件2的端部21被包覆于第二部件3的折曲部34的内侧,且被夹持为第二部件3的端部32被包覆于第一部件2的内侧折曲部22,进而被夹持为第二部件3的折弯部33进入第一部件2的脆弱部23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