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式排渣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499810阅读:102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干式排渣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锅炉排渣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干式排渣机。
目前,电站锅炉的排渣为湿式排渣方式,通过螺旋捞渣机将渣捞出,排渣的热量不能回收,排出的渣由于经过水降温破坏了渣的性能,同时需要大量的水冲渣,造成大量废水的排放,具有污染环境、浪费水资源、灰渣不利于再利用等缺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没有废水排放、排出的渣有利于综合利用的干式排渣机。
该干式排渣机,包括电机、轴承、支架、壳体,其特征在于在壳体21内有布置在上层的不锈钢输送带2和布置在下层的清扫刮板6,不锈钢输送带2由沿排渣机长度方向布置的上部托辊8和下部托辊9托起,布置在出灰端的输送带驱动滚筒18带动不锈钢输送带2运转,通过输送带尾部张紧汽缸16、输送带尾部张紧托架14控制布置在另一端的输送带尾部滚筒12的位置变化;清扫刮板6由沿排渣机长度方向布置的刮板托辊11托起,布置在出灰端的刮板驱动滚筒19带动清扫刮板6运转,通过刮板尾部张紧汽缸17、刮板尾部张紧托架15控制布置在另一端的刮板尾部滚筒13的位置变化,在锅炉底部接渣的水平段与锅炉底部渣斗密封连接,能将渣输送到一定高度的向上倾斜段上部有密封罩28。
所述的干式排渣机,在不锈钢输送带上层链的壳体上,沿排渣机的长度方向设有防止灰渣下落的上部挡渣板1;在两层输送带之间长度方向设有保护回程链的中间挡板4;在不锈钢输送带2的回程链和清扫刮板6之间设有下部挡灰板5。
支撑不锈钢输送带2的上部托辊8和下部托辊9、支撑清扫刮板6的刮板托辊11均装在多个轴承7上,轴承7装设在干式排渣机壳体21的外部。
在干式排渣机壳体21的内壁,不锈钢输送带2的上输送链和下回程链两侧装有防跑偏装置10。
干式排渣机支撑在干式排渣机滑动支架22和干式排渣机固定支架23上,干式排渣机固定支架23与基础固定,滑动支架22能在固定支架23上滑动。
在干式排渣机壳体21上设有检查门24,检查门24与壳体21密封紧密。
在排渣机出渣端设有顶部进风门20,在排渣机的长度方向壳体侧壁均匀的布置有侧进风门3。
所述的侧进风门3有一突出壳体侧壁21的罩25,在上部有一轴26,成自然下垂状态,根据锅炉内的负压变化进风门3的开度绕轴线转动。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1.干式排渣机为不锈钢输送带,由不锈钢加工制成,抗拉强度大,且耐高温;2.转动轴承设置在壳体外,易于拆装、检修、维护方便;壳体结构紧密,炉渣不会向外泄漏,无环境污染;3.排渣机下部设有清扫刮板,能将不锈钢输送带上掉下的细渣清扫出排渣机;4.进风门可根据锅炉炉膛负压自动调节开度,从而自动调节进风量。
5.热渣和风直接接触,渣中未完全燃烧的碳在干式排渣机中燃烧,燃烧后的热量和热渣中所含的热量由风带入炉膛,减少了锅炉的热量损失,提高了锅炉的热效率;6.干式排渣机排出的渣为干渣,干渣中的氧化钙等物质未被破坏,可直接用作建筑材料,干渣能直接综合利用;7.干式排渣机用风冷却,不需要水冷却,节约了大量的水资源;无废水排放,无须废水处理系统,有利于环境保护;8.干式排渣机排除的渣可直接贮存和运输,不需要湿式排渣机的后处理系统,节约投资,减少运行费用;结构简单、布置方便、节约大量空间。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见下列各图


图1为干式排渣机外形图;图2为
图1的A-A向视图;图3为
图1的B-B向视图;图4为
图1的C-C向视图;图5为侧进风门剖视图。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2、3、4、5所示,在壳体21内有布置在上层的不锈钢输送带2和布置在下层的清扫刮板6,不锈钢输送带2由沿排渣机长度方向布置的上部托辊8和下部托辊9托起,布置在出灰端的输送带驱动滚筒18带动不锈钢输送带2运转,通过输送带尾部张紧汽缸16、输送带尾部张紧托架14控制布置在另一端的输送带尾部滚筒12的位置变化;清扫刮板6由沿排渣机长度方向布置的刮板托辊11托起,布置在出灰端的刮板驱动滚筒19带动清扫刮板6运转,通过刮板尾部张紧汽缸17、刮板尾部张紧托架15控制布置在另一端的刮板尾部滚筒13的位置变化,干式排渣机水平部分与锅炉的灰斗相连并密封;干式排渣机向上倾斜部分设有密封罩28。
从锅炉中落到不锈钢输送带2上的热渣,在不锈钢输送带2上冷却和向外输送,外界的冷风通过顶部进风门20和侧进风门3进入干式排渣机中,从密封罩28的顶部进风门20进入的冷风直接与热渣表面进行逆向热交换,从壳体侧壁上的侧进风门3进入的冷风穿过不锈钢输送带2和不锈钢输送带2上的热渣层,在热渣内部进行垂直和逆向热交换并帮助热渣中碳完全燃烧,同时冷却干式排渣机内部的部件,避免部件过热。
在干式排渣机不锈钢输送带2的上方设有上部挡渣板1。上部挡渣板1在干式排渣机中有两个作用一是保证锅炉排渣和渣向外输送过程中,渣不会从不锈钢输送带2的两侧洒落到干式排渣机的底部;二是在不锈钢输送带2上有渣时,保证从侧进风门3进入的冷风,穿过不锈钢输送带2和热渣层,不会从不锈钢输送带2的两侧直接进入炉膛。
为保证渣在不锈钢输送带2上冷却和向外输送过程中,部分细渣不会落在不锈钢输送带2的下回程链上,在不锈钢输送带2的上输送链和下回程链之间装设中间挡灰板4,同时为保证从不锈钢输送带2上落下的细渣掉在清扫刮板6能清除的地方,在不锈钢输送带2回程链和清扫刮板6之间设有下部挡灰板5。
干式排渣机底部设有清扫刮板6,将从不锈钢输送带上掉下来的细渣清出干式排渣机。
为减小干式排渣机转动部件的摩擦阻力,支撑不锈钢输送带2的上部托辊8和下部托辊9、支撑清扫刮板6的刮板托辊11均装在多个轴承7上,轴承7装设在干式排渣机壳体21的外部,以方便转动部件的拆装。
在干式排渣机壳体21的内壁,不锈钢输送带2的上输送链和下回程链两侧装有防跑偏装置10,以防止干式排渣机在运行过程中不锈钢输送带2跑偏。
为保证干式排渣机在受热膨胀时不锈钢输送带2、清扫刮板6的延长部分能被张紧,不锈钢输送带尾部滚筒12、清扫刮板尾部滚筒13分别装在输送带张紧托架14、刮板张紧托架15上,输送带张紧托架14、刮板张紧托架15分别在输送带张紧汽缸16、刮板张紧汽缸17的作用下能在干式排渣机壳体21上滑动。
干式排渣机的不锈钢输送带驱动滚筒18、清扫刮板驱动滚筒19由电动马达驱动,电动马达的功率根据干式排渣机的出力确定。
干式排渣机支撑在干式排渣机滑动支架22和干式排渣机固定支架23上,干式排渣机固定支架23与基础固定,滑动支架22能在固定支架23上滑动。当干式排渣机受热膨胀时,整个机体以固定支架23为基准向四周膨胀。
在干式排渣机外壳21上设有检查门24,可以随时检查排渣机内部的运行情况,检查门24与外壳21密封紧密。
如图5所示侧进风门3有一突出壳体侧壁21的罩25和一活动门26,在上部有一轴27,活动门26成自然下垂状态,根据锅炉内的负压变化活动门26绕轴27向内转动。
权利要求1.一种干式排渣机,包括电机、轴承、支架、壳体,其特征在于在壳体(21)内有布置在上层的不锈钢输送带(9)和布置在下层的清扫刮板(6),不锈钢输送带(2)由沿排渣机长度方向布置的上部托辊(8)和下部托辊(9)托起,在排渣机输送带的出灰端有输送带驱动滚筒(18),在输送带尾部有张紧汽缸(16)、张紧托架(14)和可以变化位置的尾部滚筒(12);清扫刮板(6)由沿排渣机长度方向布置的刮板托辊(11)托起,在排渣机刮板的出灰端有刮板驱动滚筒(19),在刮板尾部有张紧汽缸(17)、张紧托架(15)和可以变化位置的刮板尾部滚筒(13),在锅炉底部接渣的水平段与锅炉底部渣斗密封连接,排渣机的向上倾斜段有密封罩(2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式排渣机,其特征在于在不锈钢输送带上层链的壳体上,沿排渣机的长度方向设有防止灰渣下落的上部挡渣板(1);在两层输送带之间长度方向设有保护回程链的中间挡板(4);在不锈钢输送带(2)的回程链和清扫刮板(6)之间设有下部挡灰板(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干式排渣机,其特征在于在排渣机出渣端设有顶部进风门(20),在排渣机的长度方向壳体侧壁均匀的布置有侧进风门(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干式排渣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侧进风门(3)有一突出壳体侧壁(21)的罩(25),在上部有一轴(26),成自然下垂状态,根据锅炉内的负压变化进风门(3)的开度绕轴线转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式排渣机,其特征在于支撑不锈钢输送带(2)的上部托辊(8)和下部托辊(9)、支撑清扫刮板(6)的刮板托辊(11)均装在多个轴承(7)上,轴承(7)装设在干式排渣机壳体(21)的外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式排渣机,其特征在于在干式排渣机壳体(21)的内壁,不锈钢输送带(2)的上输送链和下回程链两侧装有防跑偏装置(1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式排渣机,其特征在于干式排渣机支撑在干式排渣机滑动支架(22)和干式排渣机固定支架(23)上,干式排渣机固定支架(23)与基础固定,滑动支架(22)能在固定支架(23)上滑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式排渣机,其特征在于在干式排渣机壳体(21)上设有检查门(24),检查门(24)与壳体(21)密封紧密。
专利摘要一种干式排渣机,包括电机、轴承、支架、壳体,在壳体内有布置在上层的不锈钢输送带和布置在下层的清扫刮板,在锅炉底部接渣的水平段与锅炉底部渣斗密封连接,能将渣输送到一定高度的向上倾斜段上部有密封罩,排渣机有顶部进风门和侧进风门,并设有上部挡板、中部挡板和下部挡板。该排渣机进风门可根据锅炉炉膛负压自动调节开度,热渣和风直接接触,渣中未完全燃烧的碳在干式排渣机中燃烧,燃烧后的热量和热渣中所含的热量由风带入炉膛,提高了锅炉的热效率。
文档编号F23J1/06GK2419491SQ0020948
公开日2001年2月14日 申请日期2000年4月18日 优先权日2000年4月18日
发明者李芝春, 廖秉宪 申请人:李芝春, 廖秉宪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