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01295阅读:28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热交换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使热蒸气与水进行热交换而生成热水的热交换器。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通过热蒸气把水加热已是一种常用的技术,目前加热水的方法是把蒸气管直接通到水中对水进行加热,这种方法产生的噪音很大,另外蒸气大量从水中逸出,使得热交换效率很低。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交换效率高、噪音小的热交换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热交换器,壳体上开有蒸气入口、水入口、水气混合出口,所述的壳体内设有水气混合室,在水气混合室与水气混合出口之间设置有长桶形的消音通道。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水气的混合物经过消音通道后可消除噪音,并且水气混合室可使水气充分混合,水可以充分地吸收蒸气上热量,最后在水气混合出口排出加热了的水,本实用新型的热效率高。


附图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剖视图;其中[1]、蒸气入口;[2]、水出口;[3]、消音通道;[4]、套管;[5]、水流通道;[6]、水入口;[7]、导流体;[8]、水气混合出口;[9]、壳体;[10]、蒸气导入管;[11]、水气混合室;[12]、导流室;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附图,一种热交换器,壳体[9]上开有蒸气入口[1]、水入口[6]、水气混合出口[8],所述的壳体[9]内设有水气混合室[11],在水气混合室[11]与水气混合出口[8]之间设置有长桶形的消音通道[3]。
所述的壳体[9]为圆桶形,所述的蒸气入口[1]、水气混合出口[8]分别开在壳体[9]的两端面上,水入口[6]开在圆桶的圆周表面上。
所述的壳体[9]内设有套管[4],所述的套管[4]的外侧的壳体[9]上开有多个水入口[6],所述的套管[4]与壳体[9]之间构成水流通道[5],该套管[4]在靠近水气混合室[11]的一侧开有水出口[2],水流通道[5]与水气混合室[11]通过水出口[2]相连通,所述的套管[4]的内壁构成消音通道[3],所述的消音通道[3]的一端与水气混合室[11]相连通,所述的消音通道[3]的另一端与水气混合出口[8]相连通。
所述的蒸气入口[1]的口部的壳体[9]上设置有蒸气导入管[10],该蒸气导入管[10]有一段锥形管,所述的蒸气导入管[10]的外壁与壳体[9]的内壁之间构成水气混合室[11]。
所述的水气混合出口[8]所在的壳体[9]的端部设有向壳体内腔伸入的导流体[7],该导流体[7]的端部为圆锥形,所述的导流体[7]所在的壳体内腔为导流室[12],该导流室[12]分别与消音通道[3]和水气混合出口[8]相连通,并且该导流体[7]的锥部对着消音通道[3]的出口。
权利要求1.一种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壳体[9]上开有蒸气入口[1]、水入口[6]、水气混合出口[8],所述的壳体[9]内设有水气混合室[11],在水气混合室[11]与水气混合出口[8]之间设置有长桶形的消音通道[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壳体[9]为圆桶形,所述的蒸气入口[1]、水气混合出口[8]分别开在壳体[9]的两端面上,水入口[6]开在圆桶的圆周表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壳体[9]内设有套管[4],所述的套管[4]的外侧的壳体[9]上开有多个水入口[6],所述的套管[4]与壳体[9]之间构成水流通道[5],该套管[4]在靠近水气混合室[11]的一侧开有水出口[2],水流通道[5]与水气混合室[11]通过水出口[2]相连通,所述的套管[4]的内壁构成消音通道[3],所述的消音通道[3]的一端与水气混合室[11]相连通,所述的消音通道[3]的另一端与水气混合出口[8]相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蒸气入口[1]的口部的壳体[9]上设置有蒸气导入管[10],该蒸气导入管[10]有一段锥形管,所述的蒸气导入管[10]的外壁与壳体[9]的内壁之间构成水气混合室[1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气混合出口[8]所在的壳体[9]的端部设有向壳体内腔伸入的导流体[7],该导流体[7]的端部为圆锥形,所述的导流体[7]所在的壳体内腔为导流室[12],该导流室[12]分别与消音通道[3]和水气混合出口[8]相连通,并且该导流体[7]的锥部对着消音通道[3]的出口。
专利摘要一种热交换器,壳体[9]上开有蒸气入口[1]、水入口[6]、水气混合出口[8],所述的壳体[9]内设有水气混合室[11],在水气混合室[11]与水气混合出口[8]之间设置有长桶形的消音通道[3]。水气的混合物经过消音通道后可消除噪音,并且水气混合室可使水气充分混合,水可以充分地吸收蒸气上热量,最后在水气混合出口排出加热了的水,本实用新型的热效率高。
文档编号F28C3/08GK2562154SQ02263959
公开日2003年7月23日 申请日期2002年8月23日 优先权日2002年8月23日
发明者朱耀华 申请人:朱耀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