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的外燃机的助燃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68095阅读:21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改良的外燃机的助燃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改良的外燃机的助燃装置
技术领城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助燃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改良的外燃机的助燃 装置。
背景技术
空气中氮约占77%,氧约占21%,这是众所皆知的常识,但绝大多数 的人却不知道,在空气中有助于燃烧的气体仅占空气总量的20%左右而已, 其余部分则因污染等各种外在因素的影响,导致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有害气 体,而这些气体大多是携带正电,其等除了有碍燃烧外,亦会使空气中的 氧气连带携带正电。
而且, 一般氧的原子量为16,其原子核最内层的质子携带8个正电, 中子不带电,而最外圏的电子则必需携带8个负电,如此状态的氧原子最 为稳定。换句话说,在氧原子外层的电子轨道中的K层有2个负电,而L 层有携带8个电子空间,但是目前仅有6个电子,因为缺了2个电子的关 系,所以氧原子或分子本身就极不稳定,很容易夺取环境中的2个负电荷。
然而,在燃油燃烧的高温状态下,空气中具优势地位的氮气将会裂解 成为氮原子,此时,最外层轨道(L)的电子数有5个,所以还有容纳3个电 子的空间,因此^f艮容易与环境中携带负电的元素结合,例如上述的氧分子。 为此,燃油燃烧时,空气中大多数的氧将被强迫与氮结合,而会造成燃烧 用的氧气不足现象,进而,不但有导致废气中形成大量黑烟或积碳情形, 同时,亦极易形成有害完全燃烧的各类型氮氧化物(NOx),如NO、 N02 或硝酸盐类(HN03),不仅对环境产生危害,而且有伤害引擎的危险。
又由于外燃机(或称外燃引擎)的燃烧过程是在汽缸之外,故其不但热效 率较低,且通常必需备置有锅炉、凝结器等附件方可运作;而该外燃机因 为燃烧室是开放的,故其不但气燃比很低,连带的,燃烧效率亦相对的非 常低;因此,含氧空气进入喷油嘴或化油器点火后,该燃油燃烧所产生的 废气,自然会因燃烧不完全,而使得废气中的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与氮 氧化物浓度有偏高现象。再者,由于一般提供燃烧的燃油(包含汽油、柴油、 重油)并不是纯化学物质,而是包含了 250种以上的碳氢化合物及一些添加 物的混合物,其组成会因采集原油的地域、季节、提炼技术等而有不同, 大体包含有60-70%的烷烃(直链、支链、环状)、5-10%的烯属烃(直链、支 链、环状)及25-30%的芳香烃等组成份子,故外燃机燃烧做功时,除了会产 生上述黑烟、微粒及一氧化碳(CO)、碳氢化合物(HC)及氮氧化物(NOx)等气 状污染物之外,由于燃油燃烧不完全,亦会在产生的废气中包含有可能对 人体最具致癌或致细胞突变性的有机成份(SOF)及多环状芳香族(PAH)成份等。
即,上述该外燃机燃烧做功时,不但会因燃烧效率低,而发生浪费燃 油,及致产生的废气含有危害环境、人体甚剧的高浓度一氧化碳、碳氢化 合物和有机成份(SOF)、多环状芳香族(PAH)成份等现象,对于化油器、喷 油嘴及相关配件亦会发生堵塞,而其中所产生的酸性化合物,更会对锅炉 及进、排气设备造成实质损害。
由上可知,该现有习知外燃机燃烧燃油的运作,显然仍有上述缺失产 生,而可待且必需加以改善。
即,借由上述燃烧燃油会产生诸多危害环境、人体、引擎和相关设备 的有害气体的原理,创作人深知,如果可在燃烧的环境中提供大量的负离 子,则不仅可以补足氮与氧外层轨道电子的不足,从而阻碍了两者之间的 相互结合,可避免形成氮氧化物,尤其,更将致该大部分的氧可用于燃烧; 此外,以该携带负电荷的氧原子是最易与油分子结合(因为一般油气不是带 正电、就是不带电),则亦可借之达到帮助燃烧之效。
有鉴于上述现有的外燃机的助燃装置存在的缺陷,本设计人基于从事 此类产品设计制造多年丰富的实务经验及专业知识,并配合学理的运用, 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新型结构的改良的外燃机的助燃装置, 能够改进一般现有的外燃机的助燃装置,使其更具有实用性。经过不断的 研究、设计,并经过反复试作样品及改进后,终于创设出确具实用价值的 本实用新型。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外燃机的助燃装置存在的缺陷, 而提供一种新型结构的改良的外燃机的助燃装置,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 使其改善目前外燃机燃烧做功的缺陷,如燃烧效率低,浪费燃油,产生含 有危害环境、人体的高浓度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和有机成份(SOF)、多环 状芳香族(PAH)成份的废气,化油器、喷油嘴及相关配件亦会发生堵塞,而 其中所产生的酸性化合物,更会对锅炉及进、排气设备造成实质损害等问 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 的。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改良的外燃机的助燃装置,在外燃机的进 气系统前方,是装设有由电气石结晶或能放出微量放射线卩的氖元素的负 离子产生体。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以可采用以下的技术措施来 进一步实现。
前述的改良的外燃机的助燃装置,其中所述的负离子产生体是按设在 进气管道内。
前述的改良的外燃机的助燃装置,其中所述的负离子产生体是为稀土 类元素的矿石粉涂布粘着于一基材上。
前述的改良的外燃机的助燃装置,其中所述的进气管道内部是可以板 材区隔成数供气道,而负离子产生体则可分别按设于各供气道的板材面上。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依 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在外燃机的喷油嘴或化油器前方,装设有由电气石结 晶或能放出微量放射线卩的氚元素的负离子产生体。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以采用以下的技术措施来进 一步实现。
前述的改良的外燃机的助燃装置,其中所述的负离子产生体是按设在 供油管道内。
前述的改良的外燃机的助燃装置,其中所述的负离子产生体是烯土类 元素的矿石粉混入陶磁粉并烧制成的磁珠。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经由以上可 知,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改良的外燃机的助燃装置, 其中,借该进气系统前是装设有由电气石结晶或能放出微量放射线(P射 线)的氚元素的负离子产生体,则以该负离子产生体产生的大量负离子是可 直接改善空气分子结构的情形下,自然地,在高温的燃烧室中,该氧离子 不但可更趋稳定,而避免与空气中的氮结合成氮氧化物,同时,空气中其 它带正电的离子亦可借以被中和而避免与氧气结合,可达到具有更多氧气 提供燃烧,提高燃烧效率和节省燃料的效杲。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改良的外燃机的助燃装置,其中,借该 喷油嘴和化油器前是装设有由电气石结晶或能放出微量放射线(P射线)的 氚元素的负离子产生体,及该负离子产生体提供的微量放射能又可改变燃 油分子结构,并令燃油中的烷烃、烯烃分子变小,使氧气易与之结合,及亦 可致燃油的粘稠度变低,可利于瞬间点火,则该燃油的燃烧效率将可借以 达到实质提高之效。
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改良的外燃机的助燃装置至少具有下
列优点
本实用新型一种改良的外燃机的助燃装置,其设成极为简洁,安装和 使用极为简易、方便,可使外燃机的燃烧效率更佳、燃烧用的燃料更为节 省和排放的废气浓度更为降低,而极符实际适用性、理想性和进步性,且
前所未有。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 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 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 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图1是本实用新型配置于进气管道、供油管道及与锅炉、燃油槽相配 合的平面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装设于进气管道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装置于供油管道的示意图。
1:进气系统 10:进气管道
101 :板材 2:喷油嘴
20:供油管道 3、 3':负离子产生体
G:供气道 A:燃油槽
B:泵 C:送风机
D:锅炉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 功效,
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改良的外燃机 的助燃装置其具体实施方式
、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首先,请参阅图1~3所示,清晰显示,本实用新型改良的外燃机的助 燃装置,主要是在进气系统1前方或喷油嘴2(或化油器)前方,另按设有负 离子产生体3(3,)所构成。其中,该负离子产生体3(3,)是可按设在进气管道 10或供油管道20处。
上述,该负离子产生体3(3,)主要是以含有低放射能(p射线)的矿石(如 烯土类元素的矿石)为主,该矿石是可研磨成细粉后配合粘剂涂布在一基材, 或研磨成细粉后混入陶磁粉烧制成磁珠形态。
即,如图2所示,该研磨成细粉并涂布在基材成片状的负离子产生体3, 是可以预定的数量粘贴按装在进气管道10内壁;借该负离子产生体3是可 提供出大量的负离子,则只要空气通过其表面,自然地,该产生的负离子 便能将氮气与氧最外层的电子数补足,可形成比较稳定状态,及致其等可 避免相结合,进而致该数量较多的氧进入燃烧室后能帮助燃烧,达到提高 燃烧效率之效。
亦即,利用该设于进气管道10的负离子产生体3是可直接产生带有负
电荷的离子,则这些负离子便可与进入喷油嘴(或化油器)2的氧气相结合, 使在高温、高压下裂解的氧分子〔无论是带正电的氧(0+)或是带负电的氧 (o-)〕修正成比较稳定的不带电的氧(O),或是获得一个负离子形成带两个 负电的氧离子(O",进而,这种稳定的氧气通过进气系统l进入燃烧室后, 便可帮助燃烧及提升燃烧效率。再者,由于该负离子是可吸附于燃油中, 则燃油自喷油嘴2喷出雾状油气时,该携带着负离子的氧将可充分附着于 微细的油滴上,使燃油的燃烧可借以更为充分且有效率。
当然,由于该按^L在进气管道10的负离子产生体3产生的负离子,亦 可中和空气中其他有害于燃烧、且带正电的各种离子,可致其等成为不带 电的离子,进而避免与氧气结合,则该燃油燃烧所产生的一氧化碳(CO)、碳 氢化合物(HC)及氮氧化物(NOx)等有害物质,亦可借以达到有效降低之效。
上述,为了使该按设于进气管道10的负离子产生体3可提供足够的负 离子量,该进气管道IO且可将内部以板材101区隔成数供气道G,而在各 板材101的单面或双面则可分别按设着负离子产生体3,使空气通过时,该 诸负离子产生体3可同时提供大量的负离子。
换言之,如图l所示,当燃油槽A的燃油历经泵B、供油管道20进入 化油器、喷油嘴2,而呈雾状油气喷入燃烧室,及该空气亦经进气管道IO、 进气系统l送入燃烧室,可进行点火燃烧,并致热源透过送风机C送入锅 炉D时,利用该进气管道10内的负离子产生体3产生的大量负离子,是可 直接改善空气分子结构,可让大部分的氧用于燃烧,及亦可中和空气中其 他有害燃烧且带正电的各种离子,可避免与氧气结合形成一氧化碳、碳氩 化合物和氮氧化物等有害物质,则本实用新型的运作,确实致外燃机有燃 烧效率提高、燃料节省和废气浓度降低等实质效果提供。
另,如图3所示,该研磨成细粉并混入陶^兹粉烧制成i兹珠的负离子产 生体3',是可以预定的数量置入供油管道20。而借该负离子产生体3,所含 的低放射能((3射线),是可对燃油中的高分子碳氢化合物产生裂解、接合(或 称架桥作用)和重整(高分子间的重整作用)等改变燃油分子结构的作用,并 致燃油中的烷烃、烯烃分子变小,使氧气易与之结合,及亦致燃油的粘稠 度可变低,可利于瞬间点火,则该经泵B加压输送的燃油逐一历经供油管 道20后,自可直接受到该等置入的负离子产生体3,的低放射能运作,而致 其中的烷烃、烯烃分子变小,及致其的粘稠度降低。进而,当该燃油经喷 油嘴2呈雾状喷入燃烧室,并与输入的空气配合点火燃烧时,以该燃油的 分子结构是受负离子产生体3'改变,而易与氧气结合,及其的粘稠度又降 低而利于瞬间点火的配合下,自然的,该燃油的燃烧便不仅具有更为充分 的高效率效果,同时,更可在高燃烧效率中达到实质节省燃油之效。
上述,本实用新型除了可单独在外燃机的进气管道10或供油管道20
按置负离子产生体3(3,),亦可在该进气管道10和供油管道20同时装设负 离子产生体3(3'),为了符合实际使用需求,进而达到提高燃烧效率、节省 燃油、降低排放废气中的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及氮氧化物浓度等效果。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一种外燃机的助燃装置改良,显然较现有习知 具有更佳的效能提供,其装置、结构虽不显得复杂、繁瑣,然,整体的运 作设想却深富实施的具体性,且是目前同型产品所未见的运用。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 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 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 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 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 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 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改良的外燃机的助燃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外燃机的进气系统前方,装设有由电气石结晶或能放出微量放射线β的氚元素的负离子产生体。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的外燃机的助燃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 所述的负离子产生体是按设在进气管道内。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的外燃机的助燃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 所述的负离子产生体是为稀土类元素的矿石粉涂布粘着于一基材上。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改良的外燃机的助燃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 进气管道内部是板材区隔成数供气道,而负离子产生体则分别按设于各供 气道的板材面上。
5、 一种改良的外燃机的助燃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外燃机的喷油嘴或 化油器前方,装设有由电气石结晶或能放出微量放射线(3的氚元素的负离 子产生体。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改良的外燃机的助燃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 所述的负离子产生体是按设在供油管道内。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改良的外燃机的助燃装置,主要是在外燃机的进气系统前,或在喷油嘴或化油器前,另装设有由电气石(Tourmaline)结晶或能放出微量放射线(β射线)的氚元素的负离子产生体所构成;其特征在于利用该负离子产生体产生的大量负电荷离子与进入喷油嘴或化油器的氧气结合后,是可有效改善空气分子结构,可让大部分的氧用于燃烧,及其含有的低放射线能量,又可将燃油中的烷烃、烯烃分子变小,使氧气易与之结合,则该外燃机可借以达到燃烧效率高、燃料节省和降低废气浓度之效。
文档编号F23C7/00GK201014479SQ200620159978
公开日2008年1月30日 申请日期2006年12月8日 优先权日2006年12月8日
发明者凌于淇, 刘文御 申请人:松城事业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