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径向引流的热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46327阅读:23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具径向引流的热管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一种具径向引流的热管,尤指具有径向引流复合式毛细结构的热管。
背景技术
热管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寿命长、超高热传导率、远距离热传输、无须外加作用力即可运作等优越的特性,被广泛应用在热传导与散热需求的各领域上,其主要为利用密封于其容腔内的工作流体的液_气相变化,吸收及散发热量的原理,来达成长距离高效率热传导的功能,热管外部接触热源,管内的饱和工作流体受热蒸发带走热量,并造成气态压差将热快速输送至冷却段,经冷却段凝结为液态释放出热量,由液态压差而由管内所具有的毛细结构,将工作流体以毛细力带回热源处,形成一个由蒸发段至冷却段的高效率热传导循环。目前业界大多采用复合式毛细结构,以克服各种单一毛细结构的缺点,但多数未着眼于多热源设计,常只单纯将其归为同一蒸发段,或于轴向分段使用不同毛细结构,使毛细力递增来因应上述多热源的液态回流压损问题;而此类热管所配置的沟槽式毛细结构为轴向,优势为孔径一致且流阻于轴向可有效控制,但槽与槽之间无法流通,热源反面及侧面沟槽内的流体无法直接回到蒸发部,影响最大热传量,此外,在其他毛细力较高的毛细结构中,条状丝网纤维以及烧结粉末类型虽增加毛细力,却也同时增加了该结构中各方向的流阻。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利用第一毛细结构于本体的蒸发段内形成相互的沟槽,以将回流至蒸发段的工作流体,直接导入靠近发热元件的位置,以使发热元件所发出的热源直接对工作流体进行加热,以加快工作流体的蒸发速度,并可增加工作流体的储量,以提高局部工作流体的储量,缓冲蒸发避免干烧,提高蒸发效率。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具径向引流的热管设置有中空状的本体,并于本体的内壁表面设置有第一毛细结构,而本体二侧分别设置有蒸发段与冷凝段,而第一毛细结构于本体表面轴向设置有多个贯穿蒸发段与冷凝段的凸肋,而二相邻的凸肋间形成有沟槽, 且第一毛细结构于蒸发段处设置有连续的螺纹状导槽,导槽为由凸肋表面径向切过所形成,使蒸发段处的二相邻沟槽由导槽相互连通。本实用新型达到的有益技术效果在于提高局部工作流体的储量,缓冲蒸发避免干烧,提高蒸发效率。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剖面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剖面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剖面示意图[0010]图4为本实用新型于使用时的侧视剖面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又一较佳实施例的侧视剖面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又一较佳实施例的正视剖面图。附图标记说明1、本体;11、蒸发段;12、冷凝段;2、第一毛细结构;21、沟槽;22、导槽;23、凸肋;
3、第二毛细结构;4、发热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及图2所示,由图中可清楚看出,本实用新型设置有中空状的本体1,并于本体1的内壁表面设置有第一毛细结构2,第一毛细结构2表面局部烧结有第二毛细结构 3,其中该本体1 二侧分别设置有蒸发段11与冷凝段12,并于本体1内填充有工作流体;该第一毛细结构2轴向设置有多个贯穿蒸发段11与冷凝段12的凸肋23,而二相邻的凸肋23间形成有沟槽21,且第一毛细结构2于蒸发段11处设置有连续螺纹状的导槽 22,导槽22为由凸肋23表面径向切过所形成,使蒸发段11处的二相邻沟槽21由导槽22 相互连通,而沟槽21与导槽22为交错形成网格状;该导槽22可以切削、压花、锻压等加工方式形成,且导槽22的毛细孔径可大于、小于或同时具有大于、小于沟槽21的毛细孔径。该第二毛细结构3烧结于第一毛细结构2于蒸发段11处的表面局部,第二毛细结构3为填充于沟槽21与导槽22,以及覆盖于凸肋23表面,且第二毛细结构3为多个轴向间隔设置;该第二毛细结构3为高含水量的丝网纤维式、粉末烧结式、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或其任一复合型式所形成。请同时参阅图1-4所示,由图中可清楚看出,本实用新型于使用时,将发热元件4 接触于本体1的蒸发段11下方,并正对于第二毛细结构3,当发热元件4于工作时,其所产生的热源为会被本体1的蒸发段11所吸收,由蒸发段11传导至第一毛细结构2与第二毛细结构3,此时第一毛细结构2与第二毛细结构3于吸收发热元件4的热源后,工作流体会在第一毛细结构2与第二毛细结构3内发生沸腾,使得工作流体达到饱和温度而产生沸腾汽泡,由于蒸发段11为直接吸收发热元件4所发出的热源并传导至第一毛细结构2与第二毛细结构3,因此冷凝段12的温度为会低于蒸发段11而产生温差,致使工作流体汽化后流向冷凝段12,由此将热源产生的热量带走,当蒸汽来到冷凝段12凝结成液状的工作流体, 在经由第一毛细结构2所产生的毛细力(Capillary force),让冷凝后的工作流体回流至蒸发段11,且全程移动的工作流体不需特别的动力施加。再者,由于第一毛细结构2的沟槽21为间隔横向设置,因此工作流体无法于沟槽 21与沟槽21间产生流动,因此靠近发热元件4处的沟槽21会直接吸收发热元件4的热源对工作流体加热并产生循环,其余远离发热元件4的沟槽21,只能靠本体1来进行热传导, 间接的对沟槽21内的工作流体进行加热,使发热元件4所发出的热源在传导上多了一道屏障,因此径向螺纹状的导槽22,可将回流至蒸发段的工作流体,直接导入靠近发热元件4的位置,而不需靠着本体1传热,使第一毛细结构2的沟槽21与导槽22可完全使用;再者第二毛细结构3的总流道截面积可较大,且工作流体流动为全方向,较不受重力所影响,因此可加速蒸发工作流体。[0021 ] 在请参阅图5与图6所示,由图中可清楚看出,该第二毛细结构3烧结于蒸发段11 处的表面,同样的可加速蒸发工作流体。因此,本实用新型为可解决习知技术的不足与缺失,并可增进功效,其关键技术在于(一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毛细结构2利用径向螺纹状的导槽22,连通沟槽21与沟槽21之间,将回流至蒸发段的工作流体,直接导入靠近发热元件4的位置,以使发热元件4 所发出的热源直接对工作流体进行加热,而不需靠着本体1传热,以加快工作流体的蒸发速度,且第一毛细结构2的沟槽21与导槽22所增加的断面相对也增加工作流体的储量,以可提高局部工作流体的储量,并缓冲蒸发避免干烧,提高蒸发效率。( 二)由于第一毛细结构2流阻最小、流速最快,但总流道截面积有局限,流体储量较少,且有重力限制,而第二毛细结构3的总流道截面积较大,且流体流动为全方向重力影响小,但因毛细力太强,因此流阻较大,流速较慢,因此,本实用新型为结合上述第一毛细结构2与第二毛细结构3的优点,去除第一毛细结构2与第二毛细结构3的缺点,于蒸发段 11利用第一毛细结构2利用连续螺纹状的导槽22,连通沟槽21与沟槽21之间,并加上第二毛细结构3增加蒸发面积,进而可分段、分区块的调整流速流量,利用不同第一毛细结构 2与第二毛细结构3的分隔性与流通性的搭配,以及配置位置的差异,来实现分配不同工作流体量以及不同热源的功能。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描述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专业技术人员理解,在权利要求限定的精神与范围的内可对其进行许多修改、变化或等效,但是它们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具径向引流的热管,设置有中空状的本体,并于本体的内壁表面设置有第一毛细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本体二侧分别设置有蒸发段与冷凝段,且本体内填充有工作流体; 该第一毛细结构于本体表面轴向设置有多个贯穿蒸发段延伸与冷凝段的凸肋,而二相邻的凸肋间形成有沟槽,且第一毛细结构于蒸发段处设置有导槽,导槽为由凸肋表面径向切过,使蒸发段处第一毛细结构的二相邻沟槽由导槽相互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径向引流的热管,其特征在于,该导槽为连续的螺纹状,使沟槽与导槽交错形成网格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径向引流的热管,其特征在于,该蒸发段处的第一毛细结构表面局部烧结有第二毛细结构,且第二毛细结构为填充于沟槽与导槽,以及覆盖于凸肋表
专利摘要一种具径向引流的热管,设置有中空状的本体,并于本体的内壁表面设置有第一毛细结构,而本体二侧分别设置有蒸发段与冷凝段,且本体内填充有工作流体;该第一毛细结构于本体表面轴向设置有多个贯穿蒸发段延伸与冷凝段的凸肋,而二相邻的凸肋间形成有沟槽,且第一毛细结构于蒸发段处设置有螺纹状的导槽,导槽为由凸肋表面径向切过,使蒸发段处的二相邻沟槽由导槽相互连通,以使回流至蒸发段的工作流体,直接导入靠近发热元件的位置,以加快工作流体的蒸发速度,并可增加工作流体的储量,以可提高局部工作流体的储量。
文档编号F28D15/04GK201954995SQ20102066293
公开日2011年8月31日 申请日期2010年12月16日 优先权日2010年12月16日
发明者洪进兴 申请人:昆山长运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