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热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499191阅读:14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余热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交换装置,尤其涉及一种余热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今生产生活中,节能减排已经是必不可少的研究课题,只有将生产生活中所产生的富余能量优质充分的再次利用,才能有效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如今,空气压缩机在压缩空气过程中冷却润滑油及冷却压缩空气所含的热量皆是可利用能源。目前用于空压机的余热回收装置多采用板块式的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内同时设有介质通道与水通道,且换热器与储水保温水箱为分离设置并通过管道连接,空气压缩机所提供的热介质例如热油或热空气与待加热的冷水同时分别流经换热器内的介质管与水通道以进行换热,从而将冷水加热。然而,为将水加热到预定温度再储存至储水保温水箱中,还需要额外在换热器与储水保温水箱之间设置一循环水箱,以使需加热的水在换热器与循环水箱之间经过多次循环换热,当循环水箱中的水被加热到预定温度后,再输出至储水保温水箱。所述余热回收装置中,由于需要同时设置循环水箱与储水保温水箱,使得该余热回收装置的结构较复杂且具有较高的成本。另外,循环水箱与换热器之间以及循环水箱与储水保温水箱之间需要设置多个电控,且循环水箱与储水保温水箱之间还需要设置水泵,使得现有余热回收装置的结构及控制均较为复杂。

实用新型内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且便于控制的余热回收装置。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余热回收装置,包括水箱及换热器,所述水箱具有用于储水保温的一中空的壳体,所述换热器设于所述水箱的壳体内,所述壳体的外侧连接有供冷水进入壳体内的进水管及供经加热后的热水排出壳体外的出水管,所述换热器内设有供介质流经的管路,所述换热器的两端分别具有供热介质进入所述管路内的入口端及供经冷却后的介质流出所述管路的出口端,所述入口端及出口端穿过所述水箱的壳体并延伸至壳体的外部,由所述进水管进入水箱的冷水通过换热器与由所述入口端进入换热器的管路内的热介质进行热交换,水箱内的水加热至预定温度后由所述出水管排出水箱。其中,所述出水管上设有自力式温度控制阀,所述自力式温度控制阀的温度传感器插设于水箱内以感测水箱内水的温度来控制所述自力式温度控制阀的开启与关闭。其中,所述进水管上设有压力补水单向阀,所述进水管用于与自来水管相连接,所述压力补水单向阀依据压差自动开启以对水箱进行补水或自动关闭以阻止水箱内的水沿进水管逆流。其中,所述壳体包括一外层、一内层、及位于所述外层与内层之间的一保温层,所述保温层由保温材料制成。其中,所述水箱的壳体呈圆筒状。
3[0010]其中,所述余热回收装置还包括压力表,所述压力表设于水箱的壳体的外部并通过管道与壳体的内部相连通,以测试壳体内的气压。其中,所述余热回收装置还包括释压阀,所述释压阀设于水箱的壳体的外部并通过管道与壳体的内部相连通,当水箱内的气压高于预定值时,通过打开所述释压阀对水箱内的气压进行释压。其中,所述余热回收装置还包括温度计,所述温度计的一端插设于水箱的壳体内, 所述温度计的另一端位于水箱的外部。其中,所述余热回收装置还包括排污阀,所述排污阀设于水箱的壳体的底端并通过管道与壳体的内部相连通。其中,所述换热器为列管式换热器或盘管式换热器。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余热回收装置通过将换热器整合于水箱内,结构较为简单,并采用自力式温度控制阀进行排水控制以及采用压力补水单向阀进行进水控制,无需为所述余热回收装置设置复杂的电控,控制较为方便。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实现预定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相信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与特点,应当可由此得到深入且具体的了解,然而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
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详细描述,将使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他有益效果显而易见。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余热回收装置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余热回收装置另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余热回收装置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的余热回收装置包括水箱10及换热器20。水箱10具有用于储水保温的一中空的壳体11,本实施例中,壳体11呈圆筒状,且壳体11包括一外层111、一内层112、 及位于所述外层111与内层112之间的一保温层113,所述保温层113由保温材料制成,以对壳体11内的水进行保温。壳体11的外侧连接有供冷水进入壳体11内的进水管12及供经加热后的热水排出壳体11外的出水管13。进水管12上设有压力补水单向阀14。进水管12用于与市政公司的自来水管相连接,所述压力补水单向阀14依据压差自动开启以对水箱10进行补水或自动关闭以阻止水箱10内的水沿进水管12逆流。当水箱10内的水压低于预定值时,压力补水单向阀14会自动打开对水箱10进行补水,而当水箱10内的水压高于预定值时,压力补水单向阀14则会自动关闭以阻止水箱10内的水沿进水管12逆流。出水管13上设有自力式温度控制阀15,所述自力式温度控制阀15的温度传感器 151插设于水箱10内以感测水箱10内水的温度来控制所述自力式温度控制阀15的开启与关闭。本实施例中,自力式温度控制阀15的开启温度设定为40°C,且当水温达到75°C时,自力式温度控制阀15全开。当然,也可以根据实施需要,适当调高或调低自力式温度控制阀15的开启温度。为防止水箱10内的气压过高而损坏水箱及造成事故,所述余热回收装置还设有压力表16及释压阀17。压力表16设于水箱10的壳体11的外部并通过管道161与壳体 11的内部相连通,以实时测试壳体11内的气压。释压阀17设于水箱10的壳体11的外部并通过管道171与壳体11的内部相连通,当水箱10内的气压高于预定值时,通过打开释压阀17可对水箱10内的气压进行释压。所述余热回收装置还设有温度计17,温度计17的一端插设于水箱10的壳体11 内,温度计17的另一端则位于水箱10的外部,温度计17可实时量测水箱10内的水温。另外,所述余热回收装置还设有排污阀19,排污阀19设于水箱10的壳体11的底端并通过管道191与壳体11的内部相连通。当需要对水箱10进行清洗时,可打开排污阀19,以将水箱 10内的水连同污渍一起排出。换热器20设于水箱10的壳体11内,换热器20内设有供介质流经的管路,所述介质可为油、蒸气及水等。换热器20的两端分别具有供热介质进入所述管路内的入口端201 及供经冷却后的介质流出所述管路的出口端202,入口端201及出口端202穿过水箱10的壳体11并延伸至壳体11的外部。入口端201用于与一热介质供应装置例如空气压缩机、 燃煤锅炉及注塑机等相连接,由所述热介质供应装置所提供的热介质经入口端201进入换热器20的管路内,经冷却后由出口端202排向外界或再次回流至所述热介质供应装置。本实施例中,换热器20为列管式换热器,包括位于两侧的两集流管21及连接于所述两集流管 21之间的若干分支管22,所述分支管22可增加换热器20的热交换面积,根据实际的换热需求,可对换热器20的尺寸进行合理选择。上述余热回收装置在使用时,换热器20与热介质供应装置相连接,水箱10内储存有待加热的冷水,热介质供应装置所提供的热介质经换热器20的入口端201进入换热器 20,所述热介质通过换热器20与水箱10内的水进行热交换后被冷却,然后经出口端202流出换热器20。由于换热器20整体于水箱10内,且水箱10且有保温功能,无需单独再设置循环水箱,水箱10内的水可一直在水箱10内加热,直至加热达到预定温度后再经出水管13 排出水箱10供使用。所述余热回收装置中,采用自力式温度控制阀15进行排水控制以及采用压力补水单向阀14进行进水控制,无需为余热回收装置设置复杂的电控。由所可见, 本实施新型的余热回收装置结构简单且控制方便。上述余热回收装置,换热器20为列管式换热器,根据不同的换热需求,也可以使用其它型式的换热器。如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余热回收装置另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所示的余热回收装置与
图1所示余热回收装置的区别仅在于换热器的结构,在图2 所示实施例中,换热器20a为盘管式换热器,换热器20a同样设于水箱10内,且换热器20a 的入口端201a及出口端20 穿过水箱10并延伸至水箱10的外部。以上所述,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和技术构思作出其他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而所有这些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后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余热回收装置,包括水箱及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箱具有用于储水保温的一中空的壳体,所述换热器设于所述水箱的壳体内,所述壳体的外侧连接有供冷水进入壳体内的进水管及供经加热后的热水排出壳体外的出水管,所述换热器内设有供介质流经的管路,所述换热器的两端分别具有供热介质进入所述管路内的入口端及供经冷却后的介质流出所述管路的出口端,所述入口端及出口端穿过所述水箱的壳体并延伸至壳体的外部, 由所述进水管进入水箱的冷水通过换热器与由所述入口端进入换热器的管路内的热介质进行热交换,水箱内的水加热至预定温度后由所述出水管排出水箱。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管上设有自力式温度控制阀,所述自力式温度控制阀的温度传感器插设于水箱内以感测水箱内水的温度来控制所述自力式温度控制阀的开启与关闭。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上设有压力补水单向阀,所述进水管用于与自来水管相连接,所述压力补水单向阀依据压差自动开启以对水箱进行补水或自动关闭以阻止水箱内的水沿进水管逆流。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一外层、一内层、及位于所述外层与内层之间的一保温层,所述保温层由保温材料制成。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箱的壳体呈圆筒状。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压力表,所述压力表设于水箱的壳体的外部并通过管道与壳体的内部相连通,以测试壳体内的气压。
7.如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释压阀,所述释压阀设于水箱的壳体的外部并通过管道与壳体的内部相连通,当水箱内的气压高于预定值时,通过打开所述释压阀对水箱内的气压进行释压。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温度计,所述温度计的一端插设于水箱的壳体内,所述温度计的另一端位于水箱的外部。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排污阀,所述排污阀设于水箱的壳体的底端并通过管道与壳体的内部相连通。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为列管式换热器或盘管式换热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余热回收装置,包括水箱及换热器,所述水箱具有用于储水保温的一中空的壳体,所述换热器设于所述水箱的壳体内,所述壳体的外侧连接有供冷水进入壳体内的进水管及供经加热后的热水排出壳体外的出水管,所述换热器内设有供介质流经的管路,所述换热器的两端分别具有供热介质进入所述管路内的入口端及供经冷却后的介质流出所述管路的出口端,所述入口端及出口端穿过所述水箱的壳体并延伸至壳体的外部,由所述进水管进入水箱的冷水通过换热器与由所述入口端进入换热器的管路内的热介质进行热交换,水箱内的水加热至预定温度后由所述出水管排出水箱。本实用新型的余热回收装置结构简单且控制方便。
文档编号F28D7/00GK202204348SQ20112024102
公开日2012年4月25日 申请日期2011年7月8日 优先权日2011年7月8日
发明者唐学功 申请人:唐学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